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种分级标准及列线图在我国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回顾性分析2005-01~2018-07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并具有完整病理及随访资料且手术完整切除的163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2)采用Fletcher、Miettinen、2018NIH改良版对163例GIST进行危险度评估,比较Fletcher、Miettinen和NIH2008分级的准确度;(3)建立列线图模型,评估其应用价值。结果 (1)Fletcher、Miettinen和NIH2008三种标准的极低危组和低危组的无瘤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P0.05),极低危组和低危组的无瘤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和高危组的无瘤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别做NIH2008改良版、Miettinen、Fletcher分级对结局的ROC曲线,得到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7、0.760、0.767;(3)运用R语言建立列线图模型,校准图形接近于斜率为1的直线,列线图的AUC为0.768(95%可信区间:0.696~0.831)。结论 Fletcher、Miettinen和改良版NIH2008三种分级标准都能够有效地对GIST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进行评估,Fletcher标准操作方便,但可能会误判不同部位的GIST术后复发的风险;改良版NIH2008标准准确性高,操作方便;列线图可以为GIST患者进行较为准确的、个体化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预测,但操作复杂。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过去由于病理手段的限制,多将其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病理学的进展发现GIST具有自身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本文综合近年来的研究,结合复习文献,对GIST的临床诊断特征进行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既往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随着病理研究的深入,发现大多数GIST存在c—kit前癌基因的变异,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STI571是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对GIST的认识将对临床医师治疗本病有所帮助。现就GIST的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道间质瘤(GIST) 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既往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随着病理研究的深入,发现大多数GIST存在c kit前癌基因的变异,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STI 571 是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对 GIST的认识将对临床医师治疗本病有所帮助。现就GIST的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2 0 0 3年连续收治 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 ,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 2例病历复习和近些年来有关本病诊断及治疗的文献综合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男 ,6 5岁 ,因进行性进食困难 2个月入院。胃镜检查见贲门口一溃疡型肿物 ,约 3× 2× 1cm大小 ,周围粘膜红肿隆起 ,质地硬。胃镜所取组织病检示粘膜慢性炎症。诊为胃底贲门癌而行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贲门部 ,约 4× 4× 3cm大小 ,质韧 ,界清 ,活动度好 ,未侵浆膜 ,于周围无浸润 ,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 ,5× 7× 3.3cm ,淋巴结无转移…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其确诊主要依赖于组织学证据和免疫组化标志。由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的成功应用,GIST的治疗方法已由原先简单的手术切除发展为针对病情采取包括手术、内镜治疗、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在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此文对近年来GIST的各种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细胞肿瘤。近年来,随着抗肿瘤药物Gleevec的临床应用,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起了重大的变化,由原先单一的手术治疗转为手术、药物的联合治疗。此文回顾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及经验,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系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是一种潜在恶性的肿瘤.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上存在较大困难.近几年其发病机制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诊断及治疗水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原癌基因kit突变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以CD117为代表的免疫织化学染色在其诊断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治疗上目前注重于综合治疗,手术完整切除仍然是其首选治疗,包括新辅助治疗及术后辅助治疗在内的分子靶向治疗的出现成为GIST治疗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甲磺酸伊马替尼等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制剂的出现,给GIST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是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存在 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近十年来,间质瘤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此文就外科手术、消化内镜、腹腔镜及其联合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是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存在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近十年来,间质瘤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此文就外科手术、消化内镜、腹腔镜及其联合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间叶源性肿瘤的18%和消化道肿瘤的1%,每年发病率为1/10万~2/10万。恶性GIST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50%,转移性GIST既往中位生存期仅9个月。目前,对直径≤2 cm的上消化道GIST首选内镜超声(EUS)检查,直径2 cm的GIST因恶变程度高,首选手术切除,对于手术切除困难、风险高的病灶可选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本文就GIST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进展,对其认识不断加深.传统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相结合对GIST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以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等药物为代表的多靶点和多激酶抑制剂在治疗不可切除及复发性GIST中更是受到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对该病的基因分析、病理组化特点、手术及辅助治疗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独立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以梭形细胞为主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因其多发生于空腔脏器的肌层,曾被误认为平滑肌瘤、上皮平滑肌肉瘤等.近几年,我们对GIST的认识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GIST的影像学诊断是目前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其影像学特征对判定肿瘤生物学行为,了解肿瘤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提供一定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在GIST的病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为GIST诊断和危险度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如今,GIST的综合治疗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应用于GIST的治疗,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李健丁教授特组织本期焦点论坛,将围绕GIST的影像诊断、病理诊断、临床治疗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希望能引起同行专家的兴趣,提出更深入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 《山东医药》2008,48(3):35-36
对25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瘤组织镜下均找到梭形细胞,CD117阳性22例、CD34阳性14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2例、S-100阳性3例;肿瘤恶性潜能分级及是否手术根治与预后密切相关.认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GIST的主要手段,采用Flecther恶性潜能分级方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是合理、可行的;手术是确诊和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胃(肠)镜、超声内镜及病理学、免疫组化证实GIST患者86例,对其中53例患者采用ESE、29例患者采用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4例患者采用STER法进行瘤体切除。结果 ESE、双镜联合及STER治疗的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瘤体,术后风险评估极低危56例、低危17例、中危8例、高危5例。三种方法均无术中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剧烈腹痛等并发症,瘤体位于贲门者切除后患者贲门功能保持良好,术后随访无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有1例中危GIST患者因术后未服用格列卫发生盆腔转移,其他患者无远处转移及复发。结论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技术、ESE及STER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肠壁、肠系膜、网膜或腹膜后腔。1983年,Mazur和Clark[1]利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胃间质肿瘤的组织来源进行观察,提出了GIST的概念。近年来,对GIST的发生机制、组织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具有多向分化特征,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黏膜下肿瘤,可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可腔内生长,亦可腔外生长。目前手术切除是GIST首选且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由于GIST的生长部位和生长方式的不同,导致最佳手术切除方法亦不相同,包括外科开腹或腹腔镜治疗、内科内镜下治疗以及多镜联合治疗等手术方式。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本着创伤最小、疗效最大的原则,对GIST的手术治疗方式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因光镜无法区分其组织学类型 ,故常与平滑肌瘤 (肉瘤 )、神经鞘瘤等混淆。为进一步规范其诊断和治疗 ,现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 1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探讨其诊断和治疗。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6例、女 4例 ,年龄 37~ 6 8岁、平均5 9岁。瘤体位于食管下段 l例 ,胃底 2例 ,胃体 3例 ,十二指肠1例 ,空肠上段 2例 ,结肠肝区 1例。本组健康查体发现包块 2例 ,以消化道出血就诊 2例 ,表现为进食阻挡感 1例、上腹部隐痛不适伴反酸 2例、肠梗阻表现 1例、术前误诊为妇科肿瘤而手术中纠正诊断…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real tumors,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肿瘤,有别于胃肠道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肉瘤,它属于间叶肿瘤的一种,具有非定向分化的特性,有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我院自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了54例手术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原癌基因c-kit蛋白(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的表达,探讨CD117在GIST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50例GISTs病例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抗体主要为CD117、CD34 SMA、S100、desmin。结果50例中49例(98%)CD 117阳性,39例(78%)CD34阳性,4例(8%)SMA阳性,2例(4%)S100阳性。其中良性组CD117 12例(12/12)均阳性,交界性组CD117 7例(7/8)阳性。恶性组30例(30/30)CD 117阳性。对照组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CD117均阴性。结论CD117在GISIs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