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庆  安林  薛波  叶鹏翰  徐荣明 《中外医疗》2016,(23):177-179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术前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对该院收治的7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将其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折模型,将骨折模型与CT 3维重建影像进行比较,制定手术方案,随后实施手术,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复位效果。与既往仅根据x线及CT 3维重建影像进行术前计划者对比术后复位效果。结果7例随访X线及CT显示关节面解剖复位5例,满意复位2例。与3维重建影像相比,可以更直观观察骨折块移位情况,在模型上可以模拟骨折复位情况,使术前计划更完善。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有助于术者对髋臼骨折的理解和术前计划的制定,提高骨折复位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3D-TEE)经心尖途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TAVI)术前及术中评估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分析与多层螺旋CT(MDCT)测量主动脉瓣环直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11月西京医院TA-TAVI手术患者3D-TEE及MDCT测量数据,共4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麻下行3D-TEE检查,应用Qlab3DQ软件分析测量主动脉瓣环直径及面积,根据圆形面积公式(S=πr2)求得瓣环直径平均值,并与MDCT测得主动脉瓣环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测,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在评估主动脉瓣瓣环直径的相关性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D-TEE测得瓣环直径与MDCT测得主动脉瓣瓣环直径数据具有相关性,R=0.944。结论 3D-TEE可用于准确测量主动脉瓣环径,从而为TA-TAVI提供可靠的瓣膜型号选择依据,3D-TEE能够更好的对主动脉瓣环直径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陈磊  杨均显  聂欢  高强利 《海南医学》2020,31(19):2494-2496
目的评估3D打印模型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前规划和术前沟通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武汉市普仁医院收治的6例肾癌(T1a期)患者。术前基于CT扫描数据,运用三维医学影像重建及引导系统,获得患者个体化的三维数字模型,并运用3D打印机打印出模型。对术中测量的和3D打印模型的肾脏长、宽、厚以及肿瘤直径进行比较;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术者对3D打印肾脏模型在术前规划中的意义;术前沟通对照组术者采用CT片与患者家属沟通,实验组术者采用3D打印模型与患者进行沟通,交代病情后回答手术相关问题,对其疾病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评估。结果成功打印出6例患者的3D肾肿瘤模型;3D打印模型与术中测量的肾脏长、宽、厚度以及肾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医师对3D肾肿瘤模型从四个方面评分,其中模型的总体评价(7.8±0.8)分,肾肿瘤位置及毗邻关系(8.0±0.5)分,肾盂与肿瘤的位置关系(8.0±0.5)分,对术前手术规划的帮助程度(8.3±0.8)分;在患者术前沟通方面,3D打印模型与CT片讲解的肾脏生理功能分别为4.0分和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4.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课题组在国内首次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I),成功为一位77岁高龄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关闭不全患者实施了TAVI手术规划与导航。据团队负责人王春生教授介绍,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在骨科、牙科等专业开始临床使用,但在心脏外科的应用刚刚起步,国外仅有极个别报道。TAVI手术与常规开胸手术有很大的区别,医生在手术中无法直视心脏全貌,更无法切开心脏观察其内部细微结构,因此术前影像学评估与术中导航至关重要。但目前无论CT、MRI、心超等检查都只能在屏幕上提供二维视野,而3D打印技术则将患者二维影像数据转化成栩栩如生且实物大小的心脏模型呈现在医生眼前,提供了更多传统影像学检查难以显示的丰富信息,使手术更准确安全。中山医院心外科课题组采集了该患者高分辨率CT及心超影像,为其打印出完整的心脏及主动脉3D模型,并据此制定了周密细致的手术规划与实施方案。心外科副主任医师魏来仅耗时1小时即顺利完成TAVI手术,患者X线暴露时间比既往缩短一半,造影剂用量减少1/3,术中、术后生命体征非常平稳,复查显示人工瓣膜定位准确、工作正常。目前团队正致力于相关研究与探索,逐步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心脏外科其他复杂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胸椎结核模型对胸椎结核手术置钉的个体化指导。方法:对52例胸椎结核患者进行术前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收集整理扫描数据经专业医学影像处理软件行三维数字重建,三维数字重建经3D打印机打印出与实体1:1大小的病灶节段区域实物模型,反复仔细观察模型,参照模型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测量预置椎弓根长度、直径及置钉角度与方向,行模拟手术,指导手术置钉。结果:5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前参考3D打印实物模型,术中达到了精准置钉矫形固定与快速清理病灶及植骨大小合适稳定,术后X线及CT复查反映内置物长短、直径、角度、方向基本同术前,未见移位与松动。结论:应用3D打印结核病椎模型能够直观、全面的显示出胸椎结核病灶与椎弓根、附件解剖情况,术者能够充分熟悉病灶区域,术前数据测量,精确指导手术及个体化置钉与病灶切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与风险,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骨盆骨折手术治疗及护理中的作用,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收治并需要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28例作为研究组,术前行CT扫描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模型;将收治未行3D打印并经手术治疗的骨盆骨折28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按视觉模拟法评价患者的术前、术后翻身疼痛评分.术后行X线检查并按Matta标准评估患者骨折复位固定情况,术后3个月评价患肢功能.数据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前翻身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盆骨折复位、患肢功能及术后翻身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可以降低骨盆骨折的手术创伤,减轻术前护理翻身的疼痛,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三维(3D)打印光固化树脂模型在体外直观地还原膝关节损伤患者骨及关节面损伤范围及程度,为临床上严重的关节炎患者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1例19岁男性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对患者双下肢进行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采用3D打印技术以1:1的比例打印出患侧及健侧膝关节骨的光固化树脂模型;随后对模型进行CT扫描,将其与患者膝关节CT数据共同三维重建,并进行参数测量,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参数差异,验证模型精确性;通过术前手术模拟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通过模型进一步确定与该患者匹配的假体型号。结果:该模型各项参数与患者膝关节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患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关节面等病损情况与术前3D打印模型高度吻合。所选假体型号匹配,手术时间较同类手术明显缩短,麻醉时间及出血量均有所减少。患者术后短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3D打印光固化树脂模型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可以应用于骨关节炎的辅助诊断和手术模拟,确定更为合理的个体化方案,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9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采用三维CT重建、3D技术打印实体模型,并在3D模型上模拟手术;术中按术前计划手术;术后12个月按照HSS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3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HSS评分优良率为77.8%(7/9).无一例患者发生医源性动脉、静脉、胫神经、腓神经损伤.结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3D打印技术对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实际手术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9,(11):1515-1518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三维重建模拟复位固定在骨关节创伤微创手术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创方法治疗的62例骨关节创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完成手术的为3D组(33例),采用常规X线、CT等影像学技术辅助完成手术的为常规组(29例)。3D组应用CT平扫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后,应用3D打印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打印与病例骨骼1∶1的模型;根据骨折形态分离模型骨折块,按照骨骼解剖结构进行复位粘接固定;依照复位后的骨骼模型,选择合适的固定内植物;设计接骨板及螺钉植入位置,将接骨板进行预制固定在模型上,按照骨折内固定原则进行效果分析;最后完成手术操作。常规组应用术前常规X线、CT等影像学技术确定骨折形态固定内植物,设计接骨板及螺钉植入位置,最后完成手术操作。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接骨板一次性放置成功率、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3D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VAS评分小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术中接骨板一次放置成功率、术后SF-36评分大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三维重建模拟复位固定,关节面骨折能够解剖复位,接骨板放置均合理,骨折获得稳定,入路设计微创,可保护软组织血供,符合无创操作技术要求。术前进行三维重建模拟复位固定,可以有效、准确地指导关节周围骨折微创手术的开展,可应用于骨关节创伤微创手术治疗,并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轻软组织创伤、防止关节功能受限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大脑镰旁脑膜瘤实体解剖模型构建在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4-6月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3例,根据患者螺旋CT增强扫描所得的DICOM数据,针对颅骨、血管和肿瘤等组织结构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进行数据信息提取和重建,并在同一坐标系下实现装配和三者融合,形成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再结合3D打印技术将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实体化。观察大脑镰旁脑膜瘤实体解剖模型构建情况及患者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的手术情况。结果 3例患者均构建出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并成功制作出大脑镰旁脑膜瘤实体解剖模型,且其可清晰显示肿瘤与颅骨、大脑镰、上下矢状窦及周边血管的关系。手术医师利用该模型制定出完善的手术预案,术时根据大脑镰旁脑膜瘤实体解剖模型指导手术定位与实施,避开重要血管,达到Simpson Ⅰ级切除,且患者术后无明显脑水肿、血肿及神经功能障碍,手术成功。结论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大脑镰旁脑膜瘤实体解剖模型能有效指导医务人员制定与完善手术方案,精准切除肿瘤,减少术中损伤,有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关节内骨折的术前诊断、术前计划、预手术和术中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复杂关节内骨折患者56例,进行3D模型的打印。骨折按部位分类:肱骨近端骨折9例;,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11例,肱骨远端骨折7例,骨盆及髋臼骨折16例,胫骨平台骨折7例,胫骨远端骨折6例。术前对每一个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将其DICOM数据输入,采用Mimics软件数据处理,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折模型,制定手术方案,于内固定前模拟手术过程,然后根据预手术结果实施手术。结果:56例患者的术前诊断与术中所见一致,术中的手术方案完全采用了术前计划的内固定方法,术中采用的固定钢板、螺钉数与螺钉长度均与术前计划基本一致。所有患者均获得了12~18个月的随访,术后随访影像学资料均显示骨折满意复位,内固定可靠且位置良好。术后随访患者功能结果满意。56例患者均获12~18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内固定满意,骨折均顺利愈合。末次随访时,51例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技术对于粉碎的干骺端、关节面、陈旧性以及解剖复杂的关节内骨折患者,能够明确术前诊断,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的程度和骨折块大小,便于术中骨折的满意复位及良好固定,大大的提高了复杂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韧带重建手术存在较高的失败率,骨道异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失败因素。数字骨科技术可以在术前较为精准地制订翻修手术过程中骨道的实施方案,提高翻修手术成功率。本研究术前通过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测定骨道位置和直径及3D打印模型建立模拟骨道,以制订前交叉韧带翻修术方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至2021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前交叉韧带翻修术的12名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制订的膝关节3D打印模型及术前膝关节CT数据。测量骨道直径及位置,以此为基础指导术中翻修骨道的建立,并对术后的骨道进行再次测量及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包括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运动等级评分]。结果:术前通过测量发现4名患者的股骨骨道位置和2名患者的胫骨骨道位置欠佳,通过MPR与3D打印技术指导术中新骨道的建立,术后测量所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骨折个性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1例髋臼骨折、1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骨折处,经CT扫描得到dicom格式数据,Mimics软件处理后,3D打印机打印成1∶1骨折模型,进行模型上复位与固定预演,并按照术前预演目标进行手术.结果 术后骨折得到满意复位及有效固定,与术前手术预演基本吻合,患者无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3D打印技术在复杂性骨折手术治疗中可延展术前设计、精准手术过程、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进行术前设计指导实施个性化定制肘关节假体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收治1例右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术后患者,10年前因摔伤导致肱骨髁粉碎性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治疗后因内固定物断裂失效,关节强直及疼痛,活动受限,来本院行肘关节功能重建和缓解疼痛,给予患者3D打印辅助个性化定制肘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术前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联合3D打印技术进行术前设计,模仿重建解剖形态确定截骨范围,以重建解剖形态为基础设计个性化肘关节假体。术中按照术前设计进行截骨并行肘关节重建术。结果: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中定位显示肘关节假体位置良好,达到术前设计效果,术后随访结果满意,术后6个月患者的关节功能能够满足日常生活行为需要;术后36个月随访肘关节功能评价(HSS)评分由术前的15分恢复为90分。结论:对于复杂的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物断裂的患者,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结合3D打印技术进行假体设计和辅助术前设计,实现患者肘关节解剖结构重建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3D打印技术研制个体化膝部体外导板,探讨其应用于8字钢板骨骺阻滞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诊治的12例膝内外翻患儿(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8.2岁,膝关节伸直位时完成下肢连续螺旋CT扫描,将Dicom格式存储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5.0中,重建膝关节三维模型.将重建后的膝关节数据以.stl格式导入Geomagic 11.0软件中,根据置钉不穿破骨骺和关节面、与骨骺平行、位于骨骺前后中线的要求,设计出8字钢板置钉导航模板;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导航模板;术中通过模板定位,行8字钢板及螺钉内固定,术后CT评估置钉位置.结果 经过影像学验证,应用3D打印个体化体外导板对12例患者行8字钢板骨骺阻滞术,置钉准确.病例随访6个月至2年,均取得满意矫形效果.结论 3D打印制作个体化膝部体外导板,辅助8字钢板骨骺阻滞治疗儿童膝内外翻畸形,置钉位置精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联合组配式S-ROM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成人CroweⅣ DDH的应用.方法 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 随机选取10例成人CroweⅣ DDH患者, 分为3D组 (5例) 和常规组 (5例) .男性4例, 女性6例, 年龄2763岁, 平均43.6岁.2组病例术前均进行Harris评分, 3D组根据患者三维CT数据, 制作髋关节3D打印模型.并依据模型测量选择假体大小、确定手术方案并进行模拟手术.随后采用组配式S-ROM假体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记录术中髋关节实际情况、假体型号、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术后1周再次行Harris评分, 随访早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D组术中髋关节实际情况与术前3D打印模型一致,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提高情况均优于常规组, 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活动良好.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联合组配式S-ROM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CroweⅣ DDH, 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精确度和成功率, 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相似文献   

17.
徐翔  于洋  尹小青 《陕西医学杂志》2020,(11):1412-1416+1421
目的:研究通过三维建模联合3D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3D打印漏斗胸患者手术导板,优化NUSS手术流程途径,探究3D打印技术在漏斗胸NUSS手术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取11例典型漏斗胸患者,利用64排CT薄层扫描影像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进行医学三维建模。利用建模数据3D打印出1︰1患者胸骨模型。在3D打印模型上模拟进行胸骨复位手术,解决手术路径选择和复位固定等难题。以1例接受我院改良后的NUSS钢板植入的患者为例,简要介绍3D打印制作手术导板和植入钢板的过程,并通过术后患者影像资料和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数据变化。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通过CT及三维重建后的医学影像显示,植入后的钢板与胸壁完全吻合,钢板撑起了漏斗胸的凹陷最低点到脊柱前方的距离值,与在3D打印模型中模拟手术的效果一致。与术前相比,术后"漏斗"最深点到脊柱前方的距离较高,Haller指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3D打印漏斗胸手术导板和改良后的NUSS钢板优化了手术设计,简化了手术流程,在实际手术中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8.
3D打印在脊柱侧凸矫形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根据CT断层扫描数据,利用3D打印技术建立患者的脊柱实体模型,并探讨其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脊柱外科在采用3D打印技术重建病变节段脊柱前后,两组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中置钉时间、置钉准确率、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差异等情况.结果 未使用3D打印技术组患者30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66枚,平均置钉时间(3.1±0.5)min,置钉准确率为85.6%(399/466);使用3D打印技术组患者23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354枚,平均置钉时间(2.1±0.4)min,置钉准确率为93.2%(330/354).两组置钉时间和置钉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和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与传统的未使用3D打印技术的徒手置钉技术相比,术前利用患者CT数据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患者病变节段脊柱模型可为术者制定手术计划和置钉提供参考,可以缩短置钉时间,提高置钉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计算机辅助下虚拟手术模拟在髋臼骨折术前规划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12月行手术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53例髋臼患者资料.其中19例患者应用CT三维重建、计算机虚拟复位内固定、3D模型打印、个性化手术模拟,术中按术前规划手术(3D组);34例患者行术前常规检查,术中经验性手术(常规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等.并应用MIMICS软件的三维叠加功能将术前规划与术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组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少,手术时间缩短,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3D组与常规组优良率分别为[94.7%(18/19):82.4%(28/34)];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根据改良Merle D' 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优良率分别为[89.5%(17/19):85.3%(29/34)],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术前术后CT数据MIMICS软件三维叠加显示实际内固定放置与术前设计吻合度较高.结论 3D打印技术计算机辅助下虚拟手术对髋臼骨折进行术前规划是可行的、精确的,能有效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显露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7年5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1例相关随访资料,均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显露联合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其中20例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实体模型,并在3D模型上模拟手术,术中按术前计划手术(3D打印组);31例行膝关节CT平扫+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常规术前准备及手术(常规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失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术后第3天查术膝正侧位χ线片及CT平扫+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进行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估(Rasmussen评分),术后12个月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HSS评分)。结果 51例患者严格随访1~2年,平均时间18个月。与常规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持续时间短、手术失血量少、术后第3天Rasmussen评分及术后12个月HSS评分高,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 974、14. 304、4.912、4.274、P均<0. 01);3D打印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χ~2=4.012,P=0.04);3D打印组住院费用比常规组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661,P=0.101)。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显露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缩短手术持续时间,减少手术失血量,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骨折复位质量,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且并不明显提高住院费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