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简称双相抑郁)的治疗一直是精神科临床工作的难点之一,争议颇多。现将其研究动向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与单相抑郁发作患者的记忆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 收集符合DSM-IV-TR的3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和30例单相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两组记忆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严重程度.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组理解记忆、延迟理解记忆、视觉再生、延迟视觉再生得分均明显低于单相抑郁发作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54,7.99,18.69,9.93;P<0.05).结论 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同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对记忆功能的损害比单相抑郁发作对患者的影响更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期老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探索性眼球运动(EEM)指标不同特征。 方法 对老年双相抑郁障碍患者 34 例(双相组)及单相抑郁障碍患者 38 例(单相组)进行一般情况、疾病 特征、EEM检测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HAMD-24总分及7个 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EEM均存在异常,两组凝视点(N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单相组反应探索分(RSS)低于双相组,判别分析(D)值高于双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EEM 指标与 HAMD 总分、一般情况、疾病特征无相关性(P> 0.05)。结论 急性期老年单双相抑郁障碍 患者 EEM 中 RSS、D 值存在不同特征,且与临床症状、一般人口学指标关系不大,需进一步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重性抑郁障碍(MDD)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现躁狂症状的频率和程度。方法:对52例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重性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采用情感障碍评估量表(ADE)评估患者本次抑郁发作中出现的躁狂症状。结果:52例患者中有36例重性抑郁障碍,16例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至少有1条躁狂症状的患者达86.5%(n=45),至少有3条躁狂症状的患者占32.7%(n=17),而没有任何躁狂症状的患者仅占13.5%(n=7)。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躁狂症状,及时识别这些症状,对诊断与治疗有指导意义。情感障碍评估量表是一个值得应用的评估情感发作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年创伤经历与双相障碍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共纳入221例双相障碍患者和154名正常对照。用早年创伤问卷简表评估早年创伤情况,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评估应对方式,运用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早年创伤与双相障碍及其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双相障碍患者的普通创伤(χ^2=7.161,P=0.007)、情感虐待(χ^222.079,P〈0.001)和性创伤(χ^24.603,P=0.032)3个早年创伤分量表分和总分(χ^24.067,P=0.044)均高于对照组;躯体创伤和性创伤存在性别差异(χ^23.946,P=0.047;χ^216.092,P〈0.001);双相障碍患者的消极应对方式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Z=-6.890,P〈0.001);情感虐待与双相障碍的发生及患者采用的应对方式相关(β=1.490,P〈0.001;β=0.739,P=0.03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有较多的早年创伤,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情感虐待可影响双相障碍的发生以及患者采用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和单相抑郁发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和单相抑郁发作患者各3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有如下特点:①发病年龄早;②女性多见;③具有“精力过盛”性人格;④一级亲属中有双相障碍的家族史;⑤症状多为非典型抑郁发作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结论:如首次抑郁发作的症状符合以上特点,则可能以后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应使用足量心境稳定剂,谨慎使用抗抑郁剂,以免转为躁狂发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BD-M)和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对患者进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评估;采用剑桥神经心理成套测试(CANTAB)对80例BD-M患者(BD-M组)、137例MDD患者(MDD组)及90名正常对照者(NC组)进行视觉记忆、工作记忆...  相似文献   

8.
单相抑郁与双相障碍皆有抑郁发作,两者难以区分。现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单双相 抑郁的临床现象学角度对两者的鉴别及诊断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临床特征的区别。方法:惧单相抑郁症患者32例,双相抑郁症患者40便,从临床的角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单相抑郁症患者多见焦虑、自杀行为;而双相抑郁却以精神运动性迟滞突出。治疗上单相抑郁症患者抗抑郁剂疗铲明显优于舒必利,而对双相抑郁症病从舒必利与抗抑郁剂同样有效,且舒必利有药物副反应小,不易转躁的特点。结论:舒必利可作为双相抑郁症病伯首选药物,临床特征有助于对双相抑郁与单相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双相Ⅱ型抑郁障碍患者伴攻击行为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具有攻击行为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外显版攻击行为量表(MO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及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愿意接受研究的78例汉族双相Ⅱ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攻击组(MOAS≥4分,38例)积极应对分[(12.31±7.28),P0.05]低于非攻击组(MOAS4分,40例)(16.15±6.95);攻击组消极应对分[(13.29±5.28),P0.05]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0.68±4.07)。攻击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均显著低于非攻击组(P0.05或P0.01)。结论:具有攻击行为的双相障碍患者消极应对方式更多,积极应付方式较少,其社会支持度也比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轻躁狂检测清单(HCL-32)测评结果甄别抑郁症中可能存在的双相障碍.方法 对128例抑郁症患者应用软双相建议性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比较软双相与非软双相抑郁症患者HCL-32的差异.结果 (1)128例抑郁症患者中,HCL-32评分0~19(5.7±4.7)分;(2)是否软双相抑郁者分别为15例和113例,HCL-32评分分别为[(9.4±6.7)分vs(5.2±4.2)分,t=3.40,P=0.001],是否宽松软双相抑郁者HCL-32评分分别为[(7.8±5.6)分vs(4.3±3.4)分,t=4.34,P=0.000],有无双相障碍家族史者HCL-32评分分别为[(9.2±6.8)分vs(5.4±4.4)分,t=2.39,P=0.018],有无躁狂转相史者HCL-32评分分别为[(8.6±7.3)分vs(5.3±4.3)分,t=2.05,P=0.043],有无环性人格或明显外向者HCL-32评分分别为[(8.4±5.7)分vs(5.3±4.4)分,t=2.58,P=0.011],有无旺盛性人格素质者HCL-32评分分别为[(9.0±6.7)分vs(5.0±3.9)分,t=3.90,P=0.000],有无边缘性人格者HCL-32评分分别为[(8.6±4.3)分vs(5.4±4.7)分,t=2.22,P=0.028],是否呈发作性病程者HCL-32评分分别为[(8.9±5.7)分vs(5.2±4.3)分,t=3.19,P=0.002];(3)男女患者HCL-32评分分别为[(4.3±3.7)分vs(6.6±5.1)分,t=2.87,P=0.005];(4)有抑郁症家族史者、有自杀家族史者、发病年龄≤25岁者、有非典型抑郁者、有精神运动抑制者、有精神病性抑郁者、有生物节律明显者HCL-32评分与对应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CL-32>7分37例(28.9%),>10分17例(13.3%),>14分7例(5.5%),其中>10分者所占比例与软双相所占比例接近.结论 HCL-32>10分可能有助于在抑郁症患者中筛选诊断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12.
1 病史简介 患者,男,34岁,工人,已婚。因反复烦躁不安、情绪低落发作19年,于2011年5月26日第1次住我院。患者于1992年读初中二年级时与同学打架后,对老师的处理方式不满,渐出现不愿意读书,眠差,情绪不稳定,烦躁,之后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兴趣减退,自1992年起休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睡眠结构特征的差异,探讨睡眠指标等因素对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查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9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n=97)和双相情感障碍(n=52)住院青少年患者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精神科诊断、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评分及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根据NGASR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0~5分为自杀低风险组(n=32),>5分为自杀高风险组(n=117)。以既往文献中80例正常青少年的PSG数据作为对照组资料。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自杀高风险组睡眠效率和N2期睡眠占比均低于自杀低风险组(Z=-2.138、-2.520,P均<0.05)。抑郁组总睡眠时间、N2期睡眠时间以及REM期睡眠时间均少于双相组(t=-2.822、-3.087、-2.277,P<0.05或0.01);抑郁组和双相组REM期睡眠占比均低于对照组(t=-2.369、-2.069,P均<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N1期睡眠时间(β=0.019,P<0.05)、性别(男性vs.女性,β=-4.051,P<0.01)以及诊断(双相情感障碍vs.抑郁障碍,β=-1.429,P<0.05)。结论 与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相比,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睡眠连续性差、浅睡眠更少的特点。N1期睡眠时间、女性以及诊断为抑郁障碍是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自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抑郁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拉莫三嗪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07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分组、对照的方法分别以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钠治疗,疗程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8周末评价疗效,同时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安全性评估,在第1、2、4、6、8周末及需要时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定躁狂症状。结果拉莫三嗪组和丙戊酸钠组比较,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5.5%和51.9%,治疗第6周和第8周末HAMD总分和减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较对照组发生率低。结论拉莫三嗪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疗效优于丙戊酸钠,且前者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心境障碍问卷(MDQ)对诊断为抑郁障碍的精神专科住院患者进行双相障碍的筛查,评估MDQ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MDQ对48例抑郁障碍住院患者进行评定,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轴Ⅰ障碍定式检查-病人研究版( SCID- Ⅰ/P)为标准对患者进行重新诊断,并与MDQ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8例患者中,以MDQ得分≥7分判断为双相障碍者13例(27.1%);SCID- Ⅰ/P诊断为双相障碍者17例(35.4%),其中MDQ得分≥7分者11例.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MDQ筛查双相障碍的敏感性为0.647,特异性为0.935.结论 住院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中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比例较高,采用MDQ有助于从抑郁障碍中筛查出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根据抑郁障碍患者和性心理障碍患者在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各量表项目上的特点,试图通过两者人格特征的不同为临床辅助诊断提供鉴别依据.方法 采用MMPI计算机诊断系统,对我院门诊抑郁障碍患者和性心理障碍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测试.结果 (1)两组MMPI基本量表分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L(说谎)、K(校正)、Hs(疑病)、D(抑郁)、Hy(癔症)、Pt(精神衰弱)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与性心理相关的量表分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仅在Mf6(社会退却)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与抑郁相关的量表分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除了仅在D5(忧思)、DS(隐性抑郁)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可以根据患者MMPI的测查结果分析,比较抑郁障碍患者和性心理障碍患者之间人格特征的不同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中庸思维、反应方式和情绪的关系。方法运用中庸思维量表、反应方式问卷、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对300例符合ICD-10中抑郁症诊断的患者进行测评,并对三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沉思与负性情绪呈正相关( r =0.268,P <0.01),分心与正性情绪呈正相关( r =0.359,P <0.01),与负性情绪呈负相关( r =-0.167,P <0.05);中庸思维与分心呈正相关( r =0.242,P <0.01),与负性情绪呈负相关( r=-0.237,P<0.01)。中庸思维调节沉思和负性情绪的关系。结论中庸思维程度不会改变分心对情绪的影响,中庸思维程度越低沉思对负性情绪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单相抑郁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雌二醇、催乳素水平差异以及性激素水平与躁狂、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住北京回龙观医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99例(男性55例,女性44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蒙哥马利-艾森贝格抑郁量表(MADRS)评估抑郁症状,采用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估躁狂症状;选取与患者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4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周围血中雌二醇、催乳素水平。结果催乳素水平在双相障碍组、单相抑郁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75,P0.05),而三组雌二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催乳素水平与BRMS评分呈正相关(r=0.361,P=0.033),雌二醇水平与抑郁症状及躁狂症状评分相关均不显著(P0.05)。结论心境障碍患者存在性激素水平的改变;性激素水平与情感症状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从单相抑郁到双相抑郁的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软双相”抑郁在转相过程中的有关因素以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30例双相抑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有关因素比较,结果 男性病人,发病年龄小于25岁的病人病程短于相应组别;同时性格内向病人年龄,发病年龄趋向偏小;外向性格和药物都会使转相时间加快。结论 应注意药物和性格在抑郁转相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