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生月刊》2007,28(9):851-854
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维生素(Vitamin)又名维他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任何物质都蕴藏着丰富的能。物质在运动中产生能 ,能推动物质的运动。物质的质与能是一体两面 ,以阴阳学说言之 ,质为阴 ,能为阳 ,阴与阳相辅相成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但是质是具体的 ,看得见 ,摸得着的 ,容易被人们所了解、认同和接受 ;而能 ,虽然也是实际存在的 ,感觉得到的 ,但却是抽象的 ,看不见摸不着的 ,所以不易被人们所了解、认同和接受。西医以研究人体的“质”,即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体组织、器官形态、细微结构及其变化为核心。从对人体整体的形态 ,直至基因的深入研究 ,西医把人体“质”的…  相似文献   

3.
首先概述了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然后结合中医药工程和医学领域阐述了数字人体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数字人体与虚拟人的区别;详细论述了数字人体理论,包括人体系统的连续动态系统、人体系统的离散动态系统、人体系统的随机性、人体系统的自组织、人体系统的简单巨系统和人体系统的复杂巨系统;数字人体原型与模型,包括数字人体原型、数字人体物质模型、数字人体力学模型、数字人体数学模型和数字人体信息模型;数字人体技术,包括数字人体信息采集技术、数字人体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人体信息表达技术;以及数字人体标准化;最后以经络为例,简述了数字人体研究示范。为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首先概述了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然后结合中医药工程和医学领域阐述了数字人体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数字人体与虚拟人的区别;详细论述了数字人体理论,包括人体系统的连续动态系统、人体系统的离散动态系统、人体系统的随机性、人体系统的自组织、人体系统的简单巨系统和人体系统的复杂巨系统;数字人体原型与模型,包括数字人体原型、数字人体物质模型、数字人体力学模型、数字人体数学模型和数字人体信息模型;数字人体技术,包括数字人体信息采集技术、数字人体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人体信息表达技术;以及数字人体标准化;最后以经络为例,简迷了数字人体研究示范。为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酸奶功用与宜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奶中含有乳酸菌,它能在人体的肠道内分泌有益的物质,因此对人体健康有较多的好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养生茶是人体脏腑技能运化的润滑剂、清洁剂、催化剂,养五脏护六腑,促进人体的气道(呼吸道)、血道(动脉血管)、谷道(消化吸收)运化,帮助物质转化为营养,让人体吸收,平衡脏腑机能.  相似文献   

7.
许力行 《气功》2013,(12):1092-1094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身呼吸之出人,阴阳之升降,营卫之运行,经络之交相贯通,五脏六腑之功能正常,全赖气之推动。  相似文献   

8.
所谓人体观 ,就是对人体的总认识。《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吸收了古代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先进哲学思想 ,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观点 ,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有它共同的物质根源 ,都是由具有两种不同属性的精气所构成。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亦不例外 ,也是物质的 ,是由阴阳二气相媾而生成的 ,不是上帝 (中国古代或称“天”或称“天帝”或称“帝”)意志的体现。《内经》将人体看成是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 ,又是多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 ,而且是高度统一的活的机体。人体的表里…  相似文献   

9.
论中医"藏象"思维模型及其对系统复杂性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构成人体子系统间的关联关系复杂 ,并且人体能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因此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 。中医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认知模式 ,能够有效地分析人体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维护人体的健康。本文认为思维模型的运用 ,是中医研究人体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思维模型不是利用物质实物做模型 ,而是在人们的思维中对认识对象的一种纯化、简化的映象 ,它是抽象的 ,是思维形式的模拟物 ,需要用思维把握[2 ] 。本文就中医“藏象”思维模型的建构过程、特点及其对人体系统复杂性研究的意义 ,探讨如下。1 “藏象”是中医认识人…  相似文献   

10.
食物是指可能用来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可食物质,它能供给人体能量,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以及促进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易经》蕴藏了丰富的全息概念,贮备着古代中国三千年文化史的全部信息。太极图、八卦图理论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相吻合。宇宙全息统一论应用于人体的关系,就是大宇宙与小宇宙的全息统一问题。人体普遍存在阴阳和八卦全息,可以以此定位取穴进行针灸、推拿、按摩,有重大的应用价值。根据人体全息概念,面诊、鼻诊、耳诊、脉诊、舌诊等都有重大的诊断意义。人体全息理论不仅适宜于物质因素,也体现在人体精神因素。因此,开展精神治疗,当引起医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三大要素之一,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其本质是客观存在的非实体场性物质。文章从气的本质出发,对人体之气的生成过程做了初步梳理,阐明了饮食物在人体内由形而下的实体物质转化为形而上的场性物质“气”的转化过程。不仅在气论证构的逻辑体系中得到了自洽,且于“气的本质”角度重新梳理了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对“人体之气的生成”的相关论述,为中医气学说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1、人体需要一些脂肪脂肪并非人体之敌,它是一种提供给人体营养和促进身体生长的物质。如同其它四种营养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一样,脂肪具有许多功能,供给运动所需要的能量,以帮助人体吸收维生素A、E、D和K,脂肪还有助于保持皮肤光亮。脂肪酸是构成脂肪的分子链,它包括一条长“骨架”的碳原子。  相似文献   

14.
《养生大世界》2010,(4):47-47
津液 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主要指的是人体的体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的一些分泌液,如涕、泪、唾、汗、尿也称为津液,它们都是津液所化生的。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人体结构与物质基础的理论研究,显现出了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从经络的结构与物质基础研究入手,寻找建立人体新结构理论的突破口;二是从五脏的结构与物质基础的研究入手,试图揭示证的本质;三是从现代物质结构观入手,探求中医学的人体结构新理论.找寻打开中医学人体结构理论研究之门的金钥匙,关键在于方法和思路的正确树立.  相似文献   

16.
中医人体复杂巨系统理论科学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柳青 《光明中医》2009,24(11):2189-2193
根据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理论的建立;五脏是人体巨系统的五个子系统;人体巨系统的"能量信息"系统和"物质信息"系统;阴阳五行在人体复杂巨系统的运用归纳分析,构建中医人体复杂巨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医学与现代科学间的差异,从文化背景、思维方法等各方面已经讨论得不少。但这些差异是否意味着中医学本质上是与现代科学“绝缘”的呢?是否有可能探讨它们之间的可能联系或可能沟通之处?在中医学理论中,“精、气、神”是“人身三宝”,但气是根本,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当然不否认人体有“器”(或‘’形”,或“质”)。但即使在今天解剖学和如X射线、CT等人体成象技术已经能提供许多关于人体的“器”的知识的条件下,中医仍然坚持“重气轻器”。事实上,“重气轻器”正是中医学的特点,也是它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对人体科学研究成就了无数伟大的发现、发明、创造,对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作出了巨大贡献。人体生化模式的构划与科学创见是这些成果中的一颗有夺目光彩的明珠。  中医学认为生化代谢的物质基础是津液,津液的范畴包括精、血、津、液、营、卫六种物质,均从液体状态分布于人体各部,均为水谷所化之液体状营养物质,构成了生化代谢的基础。而人体生化代谢的运动形式是通过津液的气化充分体现的。所有的津液气化过程又是肺脾肾三脏连结通力合作所完成的。这是中医对人体生化过程的总体构划,其科学创见,当无虚置。1 生化代谢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医的阿勒特吐格尔学说是从自然角度解释人体与自然的依存性,供给于人体和万物的物质来源,解释人体与病邪之间并存时胡瓦特(体力)的强弱、苏勒以及脏器器官的功能状态和人体十种物质平衡与失衡的状态,明确人体与病邪的寒热属性以及人体恒热与恒寒的病理状态,解释每一元中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三大特征,是哈萨克族古代具有朴素唯物观的哲学和医学思想,是哈医理论和“纳日克塔勒格”(诊断学)的核心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医饮食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保证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是精气津液血液的重要来源。中医理论认为“药补不如食补”。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又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论点。充分说明了食疗在中医治疗和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