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度数共转性外斜视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手术量,观察手术效果。方法对40例大度数共转性外斜视(斜视度>225°)患者行超常量外直肌后退术的结果进行总结,外直肌后徙量为8~12mm。结果一次性手术治愈31例(治愈率为77.5%),改善8例(占20%),效果不良1例(占2.5%)。结论超常量外直肌后徙矫正大度数外斜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超常量外直肌后退治疗大度数外斜视患者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杨少梅等首次报道,大度数外斜视患者手术可将外直肌后退量放宽为11mm,因外直肌常规后退量为最大7mm,以此为标准治疗大度数水平斜视患者,往往术后斜视矫正不足。我们经临床观察,参考国内外文献,对2005年15例≥60△(△为三棱镜屈光度标记符号)成人外展过强型外斜视患者,采用超常量外直肌后退术式,最大量为12mm,术后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17~38岁,平均26岁。7例为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其中2例仅有同时视,3例有轻度融合,2例同视机立体视( )。8例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均无同时视…  相似文献   

3.
对外斜视手术量设计中,一般均认为外直肌最大后徙量不能超过7~8mm。1980年Schwarte曾将外直肌后徙到14mm,国内杨少梅等报道将外直肌后徙到11mm,提高了对大度数外斜视的一次治愈率。我院自1982~1985年对16例大度数交替性外斜视患者,年龄14~24岁,进行了双侧外直肌超常规等量后徙手术,追踪观察6个月~3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角度外斜视超常量外直肌后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大角度外斜视行超常量后徙术,外直肌后徙8~11mm,平均949mm。结果术后随访6~14个月,手术成功率达933%。结论认为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是矫正大角度外斜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恒  米雪 《西部医学》2011,23(1):132-133
目的观察直肌侧切联合后退术矫正大度数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大度数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行双内直肌双边侧切三分之一联合后退及一条外直肌缩短的手术;时5例大度数外斜视患者行双外直肌双边侧切三分之一联合后主条内直肌缩短的手术。结果14例患者中一次手术正住12例,正位率85.71%,两条直肌均两边侧切各三分之一在大度数斜视患者可以矫正斜视度15°~25°,而且矫正量在度数越高的患者表现得越大。结论直肌双边侧切能够增强肌肉减弱的效果,直肌侧切联合后退术矫正大度数斜视初步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6.
对较大度数共转性外斜视的矫正,无论是水平肌的常规量后退及缩短术,还是超常量后退及缩短术,通常均需在3~4条水平肌上同时或分次手术。方能达到矫正目的。我们自1991~1994年共对9例上述患实施了双跟外直肌超常量后退并肌肉边缘切开术,一次矫正较大度数共转性外斜视,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严兰凤 《甘肃医药》1995,14(3):175-176
对于外斜视手术量设计,过去一直均认为外直肌最大后徙量不能超过7~8mm。自Schwarte1980年首次外直肌后徙14mm用以治疗外斜、国内杨少梅等将外直肌后徙到11mm提高了对大度数外斜视的一次性治愈率,现已广泛应用。现就我院1989~1993年5年住院的大度数交替性外斜视行双眼等量超常规后徙手术治疗20例(40只眼)报告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远期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的知觉性外斜视病例12例.外斜视度数均>50△,患眼固视功能差.在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缝合于原肌止点后12.0 mm)联合内直肌缩短术(4.0~7.0 mm),观察术后眼位、眼球运动、眼面外观及视功能远期疗效.结果 随访13 ~ 27个月后,12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眼球外转稍有受限;眼面外观良好;均获得较稳定的患眼固视能力,但未建立明确的双眼视功能.结论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稳定了后徙外直肌的位置,减少了手术肌肉条数,具有安全可行、远期疗效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覃小平 《广西医学》2009,31(8):1095-1096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术矫正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斜视患者42例,其中麻痹性斜视5例,共同性斜视32例,A-V综合征5例;不同类型斜视分别施行不同术式。结果随访0.5~4年,获得眼位矫正37例,占89%;好转5例,占11.9%。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徒矫正大度数外斜、内外直肌移位矫正A-V综合征及部分肌移植术治疗麻痹性斜视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20例大角度(≥60△)外斜视,施行双眼外直肌同时等量后徙(多数患者采用超常量后徙)及非注视眼内直肌切除术。一次手术正位率90%。外转有轻度不足现象,但不影响其外观及向前方注视。避免了双眼分次手术,维持了双眼对称性运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相关因素及手术方式.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邢台市眼科住院的23例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内直肌后徙量超过角膜缘后11.5 mm常造成术后眼球运动受限,与常规量内直肌后徙(距角膜缘<11.5 mm)引起的眼球受限例数比较经χ2检验P<0.05.结论 (1)内直肌后徙量超过角膜缘后11.5 mm常造成术后眼球运动受限,从而导致继发性外斜视;(2)外直肌后徙联合后徙的内直肌前徙和/或缩短是治疗继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方式;(3)术中5~10 PD小度数过矫可提高远期的术后正位率.  相似文献   

12.
共同性外斜视双外直肌后退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外直肌后退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进行双外直肌后退术的共同性外斜视病例按斜度分组,对其术后1周及6周正位率进行分析。结果-30△~-50△组正位率87.18%,〉-50△者一次正位率66%。结论对〈50△的小角度外斜视,分开过强型及基本型者施行双外直肌后退,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9月经手术治疗的256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斜视度数与手术方式的关系.结果 斜视度≤25△的56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85.71%;斜视度30~55△的138例患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90.58%;斜视度≥60△的62例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88.71%.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视近、视远斜视度及视近和视远斜视度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双眼视功能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应根据斜视角度的大小选择内直肌缩短术,或同时联合外直肌后徙术.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退后术作为内直肌比外直肌更有效 ,但由于传统的退后术的量有限 ,在矫正共同性外斜视时比较困难 ,效果欠佳。近 3年来 ,我们采用超量外直肌后退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导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全部为共同性外斜视 ,15例 ,男 11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2 4岁。术前检查 :①斜视度 :15° - 35° ,平均 2 5°。②视力 ;全部病例双眼视力均在 1 0以上。③斜视类型 :均为分开过强型共同性外斜视 (即看远斜视度 >看近斜视度 )。④外直肌退后量 :11- 13mm ,平均 12mm。⑤手术方法 :均为双眼外直肌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健眼手术治疗知觉性外斜视的矫正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60例患者分两组行健眼(外直肌后徙术和/或内直肌缩短术)及斜视眼手术(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矫正斜视.比较术前术后眼位矫正效果.健眼手术组平均手术量11.39 mm,手术均为1次完成.斜位眼手术组平均手术量19.17 mm.结果 该组采用两种手术方法 分别对60例知觉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治疗,健眼手术组根据三井幸彦对主眼的手术量按(斜角÷3)mm计算,斜角>15°分二份,健眼手术矫正知觉性外斜视,手术量明显低于仅斜眼手术组,疗效优于斜视眼手术组.结论 健眼手术是矫正知觉性外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直肌联结术治疗眼外肌麻痹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1989年12月至今,采用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或外直肌后退与外直肌或内直肌缩短。矫正14例近完全或完全性水平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结果:一次手术后眼正位9例,二次手术后眼正位3例。术后过矫1例。外转与内转功能部分恢复。未发现眼前节缺血并发症。结论:直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斜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7.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歇性外斜是一种介于隐性和共同性外斜之间的斜视类型,属临床常见眼病之一,尤以儿童发病率为高。延误治疗时机后常可转变为恒定或交替性外斜视,从而导致双眼单视机能的丧失。笔者就本院1994以来记录完整的64例、间歇性外斜的手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间歇性外斜的发病年龄较早,14岁以前手术治愈率高。一旦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只要能接受术前的基本检查,均应尽早手术。其手术方式的选择,笔者主张将双眼外直肌同时等量或近似等量-徙-后术作为间歇性外斜视的首选手术,但对因斜视角过大,做双眼外直肌徒后尚不足以矫正者,应辅以非主导眼内直肌截除术,对外转力明显不足者,应避免施行此术。关于手术眼,外直肌后徙宜双眼同时进行,以视远或视近的最大斜视角来确定手术量,以单条外直肌每徙后1mm矫正1°,对外直肌后徙极量以11mm为宜。  相似文献   

18.
自 1990年以来 ,我们对 4 9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以超常量外直肌徙后术进行了尝试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4 9例均为 1990年以来住院手术治疗患者 ,最小年龄 10岁 ,最大 4 7岁。手术前后均采用角膜映光法 ,视野弓法检查视远、视远的斜视角 ,以视野弓法测得的结果为统计依据 ,手术量以视远斜视角的大小为准确定。为了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对眼球外转功能的影响 ,手术前后应用视野计测量术眼的外侧视野。1 2 手术矫正效果评定标准。手术成功 :术后正位 ,术后存留欠矫或过矫≤ 5°者。手术不成功 :术后过矫或欠矫 >5°者。1 3…  相似文献   

19.
对10例因动眼神经麻痹所致外斜视病人,采用不破坏滑车的上斜肌移位术,同时为了避免上斜肌功能不全所致上斜视,而采用上直肌后退的手术方法,取得了第一眼位时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长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的矫正手术量。方法 :行双侧外直肌对称性后徙术共同性外斜视 74例 ,术前采用A/B型超声波测量眼轴。分为正常眼轴组 (眼轴长 2 2 75± 1 0 0mm)和长眼轴组 (眼轴长>2 3 75mm)。正常眼轴组按外直肌常规后徙量手术 ,长眼轴组按外直肌加大后徒量手术。结果 :近期随访(术后 1周 )正位率 ,正常眼轴组为 87 50 % ,长眼轴组为 82 77%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长期随访(术后≥ 6周 )正位率 ,正常眼轴组为 80 0 0 % ,长眼轴组为 76 92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对长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加大其外直肌后徙手术量 ,可获得与正常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行常规外直肌后徙术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