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血压变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杓型与高血压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6 2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进行 2 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测定 ,根据 2 4h动态血压测定结果分为杓型组 (34例 )与非杓型组 (2 8例 ) ,分析两组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检出率显著高于杓型组。结论 高血压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2 4h持续血压负荷容易导致和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2.
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与早期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高血压病患者24h血压的变化,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与非杓型组,并测定两组血清、尿β2-MG、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和尿素氮,同时进行131I-OIH行肾图检查。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组血清、尿β2-MG、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图定量测定RI、Tb、C1/2和15min残存率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肌酐和尿素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杓型组更易导致早期肾脏损害,对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宜选用高降压谷峰比率的药物,使24h血压平衡下降,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以延缓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杜湘云  陈党柱 《吉林医学》2007,28(9):1110-1111
目的:观察杓型高血压与非杓型高血压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血压昼夜变化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将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3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特点。结论: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血压昼夜节律间的关系。方法158例高血压病患者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变化随机分为两组,夜问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85例),≥10%为杓型组(73例),同时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与血肌酐值。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高血压病患者相比,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率显著增高。结论血压昼夜波动节律消失的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较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对17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夜间平均血压较日间平均血压下降的幅度,分为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杓型和非杓型两个组。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比较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下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收缩压下降率(13.29±4.21)%、(4.05±3.64)%,舒张压下降率(14.50±3.56)%、(2.63±3.61)%;24 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87.97±12.96)mg/24 h和(110.10±27.21)mg/24 h;血压夜间下降率与尿蛋白的分泌呈负相关;血肌酐、血尿素氮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高血压患者在24h动态血压(ABPM)监测中出现非杓型血压与室早发生率的关系,采用德国Mo-bil-O-Graph型无创性全自动血压监测仪对33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血压监测。结果,非杓型血压者(134例)频发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为55.22%,明显高于杓型血压者(200例)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P<0.05),非杓型血压者R-R间期标准差呈现中度降低者明显高于杓型血压者(34.33%vs 5.5%,χ2=8.39,P<0.05)。说明非杓型血压患者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非杓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清晨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组均选用缬沙坦胶囊每次80~160 mg,每日1次,用药10周,观察用药前后24 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2组收缩压昼夜节律改变的有效率分别为63.33%和86.67%,舒张压为60.00%和83.33%。结论:夜间服药不仅能24 h平稳降低血压,而且能显著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雷莉 《吉林医学》2010,31(19):3047-3048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治疗的比较。方法:137例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比较各种血压参数。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正常血压杓型曲线达到93.5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时间治疗学能达到平衡控制24 h血压,全面保护靶器管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10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54例,非杓型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情况以及超声心动图的各项指标。[结果]非杓型组的24h SBP、24h DBP、昼间SBP、夜间SBP均明显高于杓型组,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非杓型组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重量(LVM )、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杓型组有着显著的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对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显著影响左心室的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异常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利钠肽及左室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将10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高血压组与非杓型高血压组,分别进行了PWV、血心房利钠肽(ANP)、脑钠肽(BNP)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杓型高血压组与非杓型高血压组的PWV、ANP、BNP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非杓型高血压组显著高于杓型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P、BNP浓度与LVM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0.68,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往往伴有外周血管及心脏靶器官损害,PWV值及利钠肽水平可反映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的异常.  相似文献   

11.
反杓型及深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对早期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反杓型及深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对早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即杓型组、反杓型组及深杓型组.分别检测三组的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及血β2微球蛋白(β2-MC).结果 反杓型组及深杓型组患者血清尿素氮、肌酐与杓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β2微球蛋白则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结论 反杓型及深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可导致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对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及左心室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将86例血压正常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分别进行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24小时UAER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非杓型组的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UAER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均高于杓型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AER与LVMI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28;P<0.05)。结论 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UAER可能增加,且与LVMI呈正相关。 [关键词] 非杓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左心室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13.
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异同。方法:采用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法,观察86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异曲线,依据昼夜不同时段(上午8:00,下午16:00,子夜0:00)的心率变异性指标,研究杓型、非杓型两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异同,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血压昼夜变异曲线62例(72.1%)呈杓型,24例(27.9%)呈非杓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交感性指标增大,副交感性指标减小,LF/HF比值升高(P<0.05或0.01)。健康对照组在子夜时交感性指标最低,副交感性指标最高;杓型组具有此特点,而非杓型组不具有此种自主神经昼夜变化特点。杓型组子夜的LF/HF比值极显著小于白天(P<0.01),而非杓型组三时段的LF/HF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杓型组3时段的LF/HF比值均极显著大于构型组(P<0.001)。结论:非杓型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杓型组更重,已失去“子夜LF/HF比值小于白天”这一正常的自主神经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EH)24h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高血压病(EH)与20例血压正常者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杓型与非杓型)比较。结果:正常人24h白昼和夜间平均血压正常,血压负荷为0。EH组平均血压水平及血压负荷明显高于正常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人组血压变异均在正常范围。血压变异正常人组与EH异常组比较例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人全部为杓型,EH组非杓型占55%(P<0.01)。结论:高血压病血压负荷增高,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异常者比例明显增高。了解高血压病血波动及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异同.方法采用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法,观察86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异曲线,依据昼夜不同时段(上午800,下午1600,子夜000)的心率变异性指标,研究杓型、非杓型两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异同,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血压昼夜变异曲线62例(72.1%)呈杓型,24例(27.9%)呈非杓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交感性指标增大,副交感性指标减小,LF/HF比值升高(P<0.05或0.01).健康对照组在子夜时交感性指标最低,副交感性指标最高;杓型组具有此特点,而非杓型组不具有此种自主神经昼夜变化特点.杓型组子夜的LF/HF比值极显著小于白天(P<0.01),而非杓型组三时段的LF/HF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杓型组3时段的LF/HF比值均极显著大于杓型组(P<0.001).结论非杓型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杓型组更重,已失去“子夜LF/HF比值小于白天”这一正常的自主神经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施慧达不同时间给药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服组与晚服组,分别于晨7点与晚7点给予施慧达5mg,观察24小时动态血压,对二组治疗前后24h平均血压和白天、夜间平均血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晚服组对控制夜间高血压与晨服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晚上服药对控制非杓型高血压优于早晨服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的特点,探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方法选择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非杓型组),杓型30例(杓型组),比较两组24小时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结果两组24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最高血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杓型组血压变异性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异性较大,这可能是其靶器官损害发生率较高,且严重的重要原因,提示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上除应控制血压水平外,还要重视对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变异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非杓型与心率震荡(HRT)的关系。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68例,血压正常的志愿者80例,行24h动态血压、24h动态心电图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检测HRT指标:震荡斜率(TS)和震荡初始(TO),测量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血压正常/杓型组TS值明显高于血压正常/非杓型组(10.0±3.4比8.0±1.5,P=0.004),TO值明显低于血压正常/非杓型组(-2.9[-3.6,-2.2]比-2.0[-2.3,-1.9],P=0.037);高血压/杓型组TS值明显高于高血压/非杓型组(8.4±3.5比6.2±2.9,P=0.012),TO值明显低于高血压/非杓型组(-2.1[-3.4,-2.0]比-1.6[-1.9,-0.2],P=0.003)。Spearman’s相关性分析血压正常和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与TS和TO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压正常和高血压患者的HRT异常与血压昼夜波动减弱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非杓型高血压和尿酸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和血尿酸的测定,将患者分成非杓型与杓型两组,比较两组之间血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非杓型与杓型两组之间血尿酸浓度有显著差异。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比杓型高血压患者往往有更高的血尿酸浓度。动态血压监测结合血尿酸测定,为早期预防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血压昼夜变化规律的差异。方法 分析496例高血压病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监测资料,40~59岁的256例为中年组,≥60岁的240例为老年组,比较其血压昼夜变化情况。结果 老年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夜间下降的幅度较中年组减小。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了解高血压病患者24h的血压变化规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差值减小,呈非杓型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