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突发性聋患者耳鸣疗效的相关因素,为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分析比较117例突发性聋患者中符合入组条件的70例(74耳)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的耳鸣疗效与性别、耳别、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耳鸣严重程度、听力损失疗效的关系。结果本组117例突发性聋患者中102例伴耳鸣(87.18%,102/117),其中,70例(74耳)入组对象中治疗后听力损失(耳)的总有效率为66.22%(49/74),耳鸣的总有效率为74.32%(55/74)。耳鸣疗效在不同性别、耳别、年龄、耳鸣程度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重度聋、全聋型者的耳鸣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程度听力损失及各听力曲线类型者(P<0.01),听力损失疗效为无效者的耳鸣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听力损失疗效为痊愈、显效、有效者(P<0.01)。结论伴耳鸣的突发性聋患者耳鸣疗效略好于其听力损失疗效,耳鸣疗效与性别、耳别、年龄、耳鸣程度无关;极重度听力损失、全聋型患者、听力损失治疗无效者的耳鸣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全聋型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该类型突聋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98例(98耳)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250~8 000 Hz平均听阈94.94±8.30HL)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34例)及无效组(6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耳侧、年龄、病程、初诊听阈,是否伴发耳鸣、眩晕及耳闷胀感,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鼓室注药、纤溶酶溶栓等多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患者平均听阈为70.79±10.13dB HL,痊愈2耳、显效21耳、有效11耳,无效64耳,总有效率为34.69%(34/98),其中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04%、21.43%和11.22%。多因素分析有效组和无效组上述各因素与疗效关系结果显示,初诊听阈越高,预后越差(P<0.05);伴发眩晕不利于患者的预后(P<0.05);给予鼓室注药及纤溶酶溶栓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P<0.05)。结论全聋型突发性聋就诊时听力损失程度越轻、不伴发眩晕、鼓室注药及纤溶酶溶栓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积极治疗后,仍有好转甚至痊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聋预后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对影响突发性聋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回顾分析249例突发性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初诊时间,初诊时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是否伴有眩晕和耳鸣,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检查结果。结果初诊时间为发病后1~23天,患侧耳初诊时250 Hz~4000 Hz平均听力损失40dB以下31例(12.45%),41 dB~70 dB 80例(32.13%);71 dB~90 dB 74例(29.72%),91 dB以上64例(25.70%)。听力曲线上升型72例,下降型81例,平坦型96例。伴有眩晕96例,伴耳鸣174例。治疗药物包括血管扩张剂、皮质类固醇激素、神经营养剂、抗病毒及能量合剂,疗程2~4周。81例进行畸变耳声发射检查,45例在不同频率被引出,经治疗最终被引出DPOAE的频率听力恢复达痊愈水平。结论高龄患者和年龄小的患者预后不良;初诊时间越早听力恢复越好;听力曲线上升型预后好;伴有眩晕者预后不好;能引出DPOAE者听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既往存在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发性聋患者临床特征与疗效。方法对61例(63耳)既往存在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包括临床表现、疗效评估等,与同期收入院的既往不存在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发性聋患者资料对比,分析发病和影响疗效的高危因素,总结该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特点。结果既往存在和不存在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聋患者的性别、现患耳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发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存在和不存在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聋患者的听力曲线类型、听力损失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既往存在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聋患者总有效率低于既往不存在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聋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6.915,P=0.009),既往存在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聋患者痊愈率低于既往不存在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聋患者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1,P=0.638)。结论既往存在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聋患者病因复杂,疗效较差,应加大研究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及成人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实践及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237例(258耳)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儿童突发性聋患者(儿童组)26例(29耳),成人突发性聋患者(成人组)211例(229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两组突发性聋患者的年龄、性别、耳侧、初诊时间、就诊听阈、听力曲线、有否伴有耳鸣、眩晕及耳闷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儿童突发性聋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11.0%;儿童组就诊听阈平均为(88.7±15.8)dB,高于成人组[(71.8±23.6)dB,(P<0.05)];儿童组听力曲线为全聋型的占69.0%,高于成人组(44.5%,P<0.05);经治疗后,儿童组的总体有效率为51.7%,成人组总体有效率为45.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儿童组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就诊听阈及伴发眩晕对疗效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中,初诊时间、就诊听阈及伴发眩晕对疗效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突发性聋患者就诊时听力损失较成人重,但治疗后两者总体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儿童及成人突发性聋患者中听力损失程度越轻且不伴发眩晕者预后较好;就诊时间越早越有利于成人突发性聋患者的预后;而年龄、性别、耳侧以及是否伴发耳鸣、耳闷对儿童及成人突发性聋的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0月确诊并治疗的23例(25耳)儿童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耳别、就诊时间、病毒感染史、就诊时言语频率气导纯音听阈及听阈曲线类型、是否伴有耳鸣、眩晕、耳闷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202例(219耳)成人突聋患者进行对比.结果 本组儿童突聋患者占同期所有突聋患者的10.2%(23/225);儿童突聋患者就诊时平均听阈(87.7±16.1 dB HL)、全聋型比例(72.0%)、眩晕伴发率(52.2%)及病毒感染率(17.4%)均高于成人(分别为72.5±24.7 dB HL、44.7%、29.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儿童突聋患者与成人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2.0%、46.6%,痊愈率分别为4.0%、1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组儿童突聋患者就诊时听力损失较重且常伴有耳鸣及眩晕,其听阈曲线以全聋型为主;疗效与成人突聋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附34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青少年突发性聋(突聋)的临床特点、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34例(42耳)18岁以下青少年突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男女患者构成比约为4:1。约1/3患者发病前有较明确的病毒感染史。发病时伴眩晕、耳鸣者分别占41.2%及70.6%。初诊时0.25 ̄4KHz平均听力损失中重度(≥56dB)占84.7% 间听力曲线全聋型占54.8%、下降型占21.4%。②总体疗效为痊愈率4.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突发性聋患者耳鸣程度的相关因素,为突发性聋患者耳鸣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分析比较70例(74耳)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的耳鸣程度与性别、耳侧、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耳鸣疗效、突发性聋疗效的关系。结果:突发性聋患者耳鸣的发生率为87.2%,其中耳鸣响度为3级者最多(32.9%),5、6级最少(0)。突发性聋的总有效率为66.2%,耳鸣的总有效率为74.3%。耳鸣程度与性别、耳侧、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耳鸣疗效、突发性聋疗效的关系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突发性聋患者的耳鸣发生率较高,耳鸣以中等程度为主,耳鸣疗效略好于突发性聋疗效,耳鸣程度与性别、耳侧、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耳鸣疗效、突发性聋疗效均无关。  相似文献   

9.
突然发生,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d内,原因不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0.25~ 8.00 kHz(0.25、0.50、1.00、2.00、3.00、4.00、8.00 kHz)平均听阈≤80 dB HL者为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81 dB HL者为全聋型突发性聋[1].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本研究对108耳听力初始有恢复的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和129耳听力初始有恢复的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听力初始恢复频率与预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双耳先后发病突发性聋(突聋)患者的临床特点,提出可能的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9例双耳先后发病(间隔时间>3 d)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患耳侧别、听阈曲线类型、听力损失程度、发病时间、双耳发病的间隔时间及治疗效果,总结其临床特点,并与同期收治的单侧突聋患者比较。结果 19例双耳先后发病的突聋患者中,先发耳听阈曲线为全聋型10例(52.6%)、平坦型8例(42.1%)、高频下降型1例(5.3%),听力下降以重度和极重度聋为主;后发耳听阈曲线为平坦型15例(78.9%)、全聋型3例(15.8%)、低频下降型1例(5.3%),听力下降以中度和重度聋为主。双耳先后发病组平均年龄高于单侧发病组,治疗后有效率低于单侧发病组(P<0.05)。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组出现对侧突聋的比例(56.5%,13/23)高于无慢性病史组(2.8%,6/214)(P<0.05)。结论先发耳听阈曲线为平坦型或全聋型者、听力损失程度为重度或极重度者,且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慢性疾病史的高龄单侧突聋患者,对侧耳再发突聋的可能性较大;降脂、降压、控制血糖等治疗可能有利于预防对侧耳再发突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青少年突发性聋患者住院资料,总结儿童青少年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7月住院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5~18岁的突发性聋患者46例(48耳),按年龄及体重给予糖皮质激素、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等综合治疗,评价治疗后第7天、14天及30天效果;按听力损失程度、年龄、性别、就诊时间、伴发症状(眩晕/耳鸣)等影响因素进行分组并对组间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46例(48耳)患者中,男21例(22耳),女25例(26耳),年龄5~18岁,单耳发病44例,双耳发病2例,4耳(8.3%)例为轻度听力损失,9耳(18.8%)为中度听力损失,15耳(31.3%)为重度听力损失,20耳(41.7%)为极重度听力损失,伴发眩晕症状1例(29.2%),伴发耳鸣症状21耳(43.8%);综合治疗后痊愈5耳(10.4%),总有效率(37.5%);就诊时间小于1周、年龄小于12岁、听力损失程度轻、伴有耳鸣症状者治疗效果较好(P<0.05);结论儿童青少年突发性聋多为一侧重度以上听力损失,及早给予系统综合的治疗能提高该病的近期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突发性聋(突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18例鼻咽癌放疗后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耳侧、病程、伴随症状、听力曲线类型、听力损失程度、放疗后突聋发病间隔以及听力预后.结果 18例均为单侧发病,左侧10耳(55.56%),右侧8耳(44.44%);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研究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8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确诊并治疗的68例(71耳)儿童突发性聋患者临床资料,了解患者年龄、性别、患耳侧别、初诊时间、纯音听阈及听力曲线类型、是否伴有耳鸣和眩晕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本组68例儿童突发性聋患者中,听力曲线类型低频下降型38.2%,高频下降型13.2%,平坦型25%,全聋型23.5%。各型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分别为低频下降型84.6%,高频下降型55.6%,平坦型64.7%,全聋型31.2%。伴有耳鸣者48例(70.6%),伴发眩晕者16例(23.5%)。经系统治疗痊愈11例(16.2%),总有效率63.2%。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听力曲线类型和初诊时间是两个独立影响儿童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 本组儿童突发性聋中伴发耳鸣者占多数,治疗总有效率与成人突发性聋相当。儿童突发性聋预后与听力曲线类型和初诊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突发性聋(突聋)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01例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χ2检验),统计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患耳侧别、单双耳、就诊时间、伴发症状、是否伴其他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各频率听力损失值、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损失曲线类型、治疗方案等,同时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P<0.05)的因素包括就诊时间、伴眩晕、1000、2000、8000Hz的听力损失值,以及听力曲线类型;多因素分析后发现,就诊时间、伴眩晕以及听力损失曲线类型与预后有相关性(P<0.05)。结论突发性聋患者在发病14天内就诊、听力损失曲线呈上升型预后较佳,伴有眩晕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4例双侧突发性聋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血脂与双侧突发性聋听力损失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4例(48耳)双侧突聋与同期239例单侧突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突发性聋听力损失程度及预后恢复的关系。结果双侧突聋患者的治愈率为0,总有效率为12.5%。双侧突聋患者的听力下降程度与TG升高水平有正相关性(P=0.021)。血脂水平和突聋的听力曲线无相关性;无效组患者TG平均水平较有效组患者更高(P=0.032),无效组患者LDL-C平均水平较有效组患者更高(P=0.041)。在单侧突聋组,TC平均水平在治愈组最低,在无效组、有效组、显效组明显升高(P=0.018);LDL-C平均水平在治愈组、显效组明显低于有效组及无效组(P=0.035)。结论双侧突聋的预后更差;TG与双侧突聋患者听力下降程度呈正相关性,TG、LDL-C与双侧突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呈负相关性。TC与单侧突聋患者听力下降程度呈正相关性,LDL-C与单侧突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突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92例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53例)和非糖尿病组(23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耳侧、病程、耳鸣及眩晕伴发率、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曲线类型)及听力预后。结果两组中性别、年龄、耳侧、病程和耳鸣及眩晕伴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尿病组中听力损失程度以重度及极重度为主(75.47%),听力曲线以全聋型为主(50.94%),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48.96%和30.54%),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糖尿病组的总体有效率、痊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43.40%、7.55%和11.32%,均低于非糖尿病组的76.15%、20.92%和25.94%,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突聋患者听力损失程度往往较重,听力曲线以全聋型为主,治疗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高压氧辅助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并探讨其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院诊断并住院治疗的167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总体有效组(84例)及无效组(83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耳侧、年龄、初诊听阈、是否伴发耳鸣及眩晕、高血压、糖尿病、入院到高压氧治疗间隔、高压氧次数及听力曲线类型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总体有效率为50.3%,其中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15.6%、15.6%和19.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听阈、伴发眩晕及入院到高压氧治疗间隔对疗效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突发性聋时,20次左右的高压氧可能足以实现其治疗效果;听力损失程度轻、不伴发眩晕、早期行高压氧治疗的突聋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对突发性聋(突聋)患者听力预后的影响。方法以178例突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MS分为MS组(70例)和非MS组(108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性别、年龄、病程、初诊听阈值、高血压病、糖尿病、体重指数(BMI)、高脂血症对突聋患者听力预后的影响。结果 MS组患者的BMI、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水平高于非MS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非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MS组中痊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7.14%和8.57%,低于非MS组(分别为20.37%和29.63%),MS组中的无效率为51.43%,高于非MS组(25.0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S、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为突聋患者听力预后的不利因素,初诊听阈值越高、病程越长,听力预后越差。结论合并MS的突聋患者听力预后差;就诊时听力损失程度轻、病程短及无伴发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伴有前庭症状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伴有前庭症状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2002年1月~2007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47名(48耳)伴有前庭症状的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回顾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女25人(26耳),年龄15~64岁,平均45.7岁;男22人(22耳),年龄14~57岁,平均42.3岁;单耳发病46人(97.9%),双耳同时发病1人(2.1%),其中左耳23耳(47.9%),右耳25耳(52.1%);中重度聋6耳(12.5%),重度聋22耳(45.8%),极度聋20耳(41.7%);听力曲线低频下降型5耳(10.4%),平坦型10耳(占20.8%),高频F降型33耳(68.8%);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治愈3耳(6.3%),显效5耳(10.4%),有效11耳(22.9%),无效29耳(60.4%).结论 伴有前庭症状的突聋患者听力损失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其治疗方法 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突聋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影响突聋预后的相关性因素。方法:对146例(167耳)突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SAS system计算机系统进行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年龄小于50岁、发病14d以内就诊治疗以及单耳患病的病人预后较好;伴有眩晕症状、未患病耳既往曾有感音神经性聋病史、初诊时听力损失曲线为全聋型、高频听力(4kHz及8kHz)损失较重以及高频听阈(4kHz 8kHz)大于低频(250Hz 500Hz)听阈的病人预后不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并不影响病人的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8kHz的听阈水平与预后关系最为密切,其它依次为眩晕、4kHz听阈、就诊时间、损失类型及未患病耳的既往病史。结论:从单、多因素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突聋研究应采用多因素逐步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以使预后和疗效评估更具准确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