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过增加粒子源数量提高骨水泥包裹后~(125)I粒子表面放射活度的可行性。方法制作高1 cm、直径1 cm的骨水泥圆柱体模型15个,根据所包裹~(125)I粒子数量的不同随机分成A、B、C 3组(n=5),其中A组包裹2枚粒子、B组6枚、C组10枚。测量骨水泥包裹前~(125)I粒子表面总放射活度,然后将骨水泥填满模型,骨水泥未硬化前于模型中央植入~(125)I粒子,硬化后检测其表面放射活度,观察不同数量~(125)I粒子骨水泥包裹模型表面放射活度的变化。结果~(125)I粒子骨水泥包裹后模型表面放射活度明显低于包裹前(P0.05)。A、B、C 3组包裹后活度衰减率分别为(98.96±0.13)%、(98.06±0.05)%、(95.11±0.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被骨水泥完全包裹后,增加粒子源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表面放射活度,但粒子射线的衰减仍非常严重,很难达到肿瘤靶区的有效吸收剂量,提示通过增加粒子源数量提高表面放射活度的方法并不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缓释粒子局部植入对裸鼠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裸鼠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然后将裸鼠进行如下分组,A、B、C为高、中、低剂量(14.8、7.4、3.7MBq)32P-CP-PLLA缓释粒子组,D、E、F为同等活度125I粒子组(14.8、7.4、3.7MBq),G为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植入粒子后观察:①32P缓释粒子和125I粒子对瘤体的病理形态学以及抑瘤率的影响;②外周血计数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变化,观察血液毒性反应。结果:治疗21d后处死裸鼠,病理形态学显示实体瘤组织呈出血、坏死性改变,抑瘤率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给药剂量为3.7、7.4、14.8MBq时,21d时各组抑瘤率[(65.72±6.95)%、(77.58±4.32)%、(82.64±4.03)%]、白细胞计数[(1.72±0.37)×109/L、(1.23±0.27)×109/L、(0.86±0.25)×109/L]、血小板计数[(1.18±0.11)×1011/L、(0.97±0.10)×1011/L、(0.72±0.11)×1011/L]、体重[(18.60±0.66)g、(17.60±0.39)g、(16.90±0.68)g]与相应各剂量的125I粒子组(3.7、7.4、14.8MBq)的抑瘤率[(35.61±5.61)%、(43.30±6.94)%、(69.01±4.98)%]、以及125I粒子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白细胞计数[(1.45±0.40)×109/L、(0.51±0.24)×109/L、(0.37±0.26)×109/L、(3.96±0.26)×109/L]、血小板计数[(0.97±0.15)×1011/L、(0.76±0.16)×1011/L、(0.64±0.12)×1011/L、(2.89±0.21)×1011/L]、体重[(17.86±0.60)g、(15.56±0.39)g、(14.61±0.65)g、(19.95±0.73)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32P-CP-PLLA缓释粒子瘤体植入治疗前列腺癌为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核素介入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活度的125I粒子植入对人纤维肉瘤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人纤维肉瘤细胞HT-1080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随机分4组,实验组A、B、C组分别植入单颗活度为14.8、22.2、29.6MBq的125I粒子,对照组D组植入单颗空源。15d后比较各实验组及对照组之间移植瘤大小,计算抑瘤率,观察移植瘤微血管结构的变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比较各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结果粒子植入后15d,A、B、C、D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879.32±54.90)mm3、(186.91±32.70)mm3、(122.01±34.72)mm3和(1302.71±62.39)mm3,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44.21,P=0.000)。125I粒子对A、B、C组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32.50%、85.65%和90.63%。与D组比较,实验组可见移植瘤细胞坏死,微血管不同程度减少,内皮细胞杀伤明显。4组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2%(13/24)、29.2%(7/24)、20.8%(5/24)、66.7%(16/24),A、D组间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4,P=0.376),B、C组的VEGF表达均显著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2,P=0.009;χ2=10.243,P=0.001),A、C组与B组VEGF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86,P=0.079;χ2=0.444,P=0.505),A、C组比较,VEGF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89,P=0.017)。4组MVD表达分别为(27.49±3.10)个、(10.27±3.57)个、(9.14±2.49)个、(30.15±4.26)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3.22,P=0.000),A、D组间MVD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3.814,P0.05),但B、C组的MVD表达均显著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8.502,P0.05;q=30.123,P0.05)。B、C组与A组表达M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4.689,P0.05;q=26.309,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628,P0.05)。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人纤维肉瘤微血管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粒子初始活度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对H22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对H22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组化Elivion^TM plus法检测Survivin蛋白的表达。60只小鼠分为A组:植入放射性粒子;B组:植入化疗药DDP;C组:植入放射性粒子和化疗药DDP;D组:正常对照组。结果^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和/或化疗后对H22肝癌肿瘤体积抑制率A、B、C组分别为43.8%、40.7%和58.3%;凋亡指数(AI)分别为(25.15±10.36)、(33.42±12.25)和(42.34±13.95),与对照组D组(20.45±14.54)比较,C组其凋亡指数(A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50.0%、55.6%和36.4%,与D组100.0%比较,C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H22肝癌可有效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联合化疗药,其凋亡作用更强;Survivin可能参与了其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5)I粒子骨水泥(PMMA)包裹后表面放射活度的变化,观察骨水泥对粒子射线的影响,为椎体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制作A、B两组不同厚度骨水泥包裹~(125)I粒子的圆柱体模型,其中A组高2.0 cm、直径2.0 cm,B组高1.0 cm、直径1.0 cm,每组各5个模型。检测粒子包裹前表面总放射活度,骨水泥未凝固前于10个实验模型中心部各植入4枚~(125)I粒子,观察各模型表面放射活度的变化,分析骨水泥对~(125)I粒子射线的影响。结果 A组~(125)I粒子包裹前、包裹后表面放射活度分别为(2.379±0.075)、(0.013±0.001)mCi,B组为(2.388±0.045)、(0.022±0.002)m Ci。两组包裹前表面放射活度相似(P0.05),骨水泥包裹后均明显降低(P0.05),说明两组模型骨水泥对粒子射线均产生阻挡作用,其中A组模型(直径2.0 cm)表面放射活度较B组模型(直径1.0 cm)下降得更快(P0.05),阻挡效应更明显。结论PMMA骨水泥对包裹于其内的~(125)I粒子会产生明显的阻挡效应,这种阻挡效应随着骨水泥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加强,提示椎体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癌过程中,应考虑植入粒子与骨水泥填充区域的位置关系,尽可能降低骨水泥对粒子射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及核因子(NK)-κB在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部分肝I/R模型,分为:A假手术组,B肝缺血90min组,C肝缺血90min、再灌注120min组,D肝缺血90min、再灌注120min加乌司他丁组。光镜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测定血清酶学水平和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肝组织中NF-κB的活化程度。结果A组肝细胞索排列有序,肝细胞形态正常;B组肝小叶结构紊乱,肝血窦和中央静脉有轻度淤血,内皮细胞和肝细胞水肿变性;C组肝细胞坏死较明显,D组上述改变明显减轻;B组的血清ALT、AST和MPO分别为454.1±26.2、819.1±18.2I U/L和0.908±0.189U/g,肝组织NF-κB活化程度为1.89±0.12(与A组比较,P<0.05);C组分别为1156.9±216.3、2150.5±209.8I U/L和2.126±0.160U/g,肝组织NF-κB活化程度为2.86±0.20(与A组比较,P<0.01);D组分别为553.6±19.4、897.6±23.9I U/L和1.128±0.162U/g,肝组织NF-κB活化程度为2.04±0.16(与C组比较,P<0.01)。结论乌司他丁能减轻NF-κB活化,减轻肝I/R时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蛋白酶造成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7.
微波预照射对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微波预处理对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方法 家兔32只, 随机分为 4组: A组,对照组(假手术组); B组, 20W微波照射 20min组; C组, 微波照射+肝门阻断组(预处理组); D组, 单纯肝门阻断组。检测肝功能及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alondi aldehyde,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ase, SOD)的浓度变化。 结果 B、C、D组手术后 2h、4h肝功能均有损害,而D组的ALT、AST、LDH均高于C组;C组肝组织MDA浓度为 (15. 3±0. 8)nmol/mg,低于D组的(21. 2±1. 2)nmol/mg,C组的SOD浓度为 (529. 5±48. 4)U/mg,高于D组的(418. 3±9. 1)U/mg(P<0. 05)。 结论 微波预处理可能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而减轻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肝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活度的125Ⅰ粒子植入对荷人纤维肉瘤裸鼠移植瘤的杀伤作用.方法 建立荷人纤维肉瘤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32只,随机分为4组,移植瘤内分别植入为空源粒子,活度为14.8、22.2、29.6 MBq粒子各1颗.术后15 d,观察裸鼠存活率、皮肤放射性损伤、移植瘤体积及病理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低、中、高活度组存活率分别为75.0%、83.3%、100.0%和100.0%;实验组、对照组皮肤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活度组抑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反应程度:中、高活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Ⅰ粒子植入对荷人纤维肉瘤裸鼠移植瘤有显著抑瘤效果,粒子活度为影响抑瘤效果和皮肤损伤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单因素观察吸入性损伤或烧伤后血清免疫反应性降钙素(iCT)的变化,分析其诊断意义。方法将24只犬随机分为单纯吸入性损伤后中度(A)、重度(B)、特重度损伤(C)组及单纯重度烧伤(D)组,每组6只。吸人性损伤犬均在伤后6 h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其损伤程度。分别于不同时相点抽取犬静脉血检测iCT含量,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结果(1)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A、B、C组犬符合吸入性损伤的预期程度。(2)与伤前值(38±22)ng/L比较,各组吸人性损伤犬iCT含量在伤后1 h均明显升高(P<0.05),伤后4 h明显高于D组(P(0.05),其中A组于24 h达峰值(453±224)ng/L,B、C组在48 h内呈进行性升高。D组犬iCT含量在伤后2 h开始持续升高,至伤后48 h为(125±41)ng/L。(3)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与伤前值(109±8)mm Hg (1 mm Hg=0.133 kPa)比较,A、D两组氧分压(PaO2)伤后各时相点无明显差异(P>0.05),B、C组犬从伤后8 h和伤后4 h开始持续下降,分别为(65±6)、(71±9)mm Hg。与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伤前值(38±5)mm Hg比较,C组犬伤后24 h PaCO2开始升高[(52±11)mm Hg]。结论在吸入性损伤后8 h内,iCT的变化明显早于血气分析指标,其诊断意义接近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证实通过动物实验模型的骨髓移植可以诱导同种皮肤移植的免疫耐受.方法将114只日本白色家兔和Dutch家兔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日本白色家兔作为供体,Dutch家兔作为受体.对照组,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将12只日本白色家兔与12只Dutch家兔行相同面积的背部全厚皮肤互换移植,观察其成活时间.实验组,将45只日本白色家兔和45只Dutch家兔行全厚皮肤移植的同时行骨髓移植,然后将作为受体的Dutch家兔分为A,B,C,D四组,分别行非致死量的γ射线全身照射的骨髓细胞移植及同种皮肤移植,观察移植皮肤的成活时间.结果对照组,供体与受体移植皮肤的平均成活时间分别为(12.0±1.7)天和(10.3±1.3)天.实验组,A,B,C,D四组移植皮肤的平均成活时间分别为(61.0± 7.2)、(80.7± 10.4)、(78.8± 12.7)、(88.0± 6.0)天.结论通过骨髓移植导特异性免疫耐受同种皮肤移植的动物实验,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可靠依据,为同种组织重建提供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8月84例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4例患者共植入粒子3 630粒,其中肿瘤≤3.5 cm患者平均17粒;肿瘤>3.5 cm患者平均46粒,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植入成功。患者植入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达完全缓解(CR)者为40例,部分缓解(PR)36例,疾病稳定(SD)8例,总有效率(CR+PR)为90.5%。术后随访3~45个月,患者平均生存率期为16.5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64.3%、31.0%。 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瘤内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难治性、复发性、转移性肝癌的一种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不同时间对家兔正常门静脉的早期放射性损伤。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正常门静脉表面分别植入80、120、160Gy125I粒子,对照组正常门静脉表面植入空源粒子。于粒子植入30、60d观察家兔的一般情况、白细胞计数、大体、光镜及电镜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无溃疡、穿孔、出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光镜下实验各组粒子植入后血管壁损伤主要为内皮改变及肌层水肿,损伤程度根据schmidt标准改进评分,实验组各组间粒子植入后30d和60d损伤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67,P=0.000;F=294.19,P=0.000);粒子植入后30d和60d实验组各组内Schmid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结果 :损伤主要表现为内膜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吞饮小泡改变,且随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加重。粒子植入前后不同时间对照组和实验组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粒子植入门静脉,在剂量为80~160Gy门静脉损伤轻微,主要在内皮层和肌层,且随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加损伤程度加重,但损伤深度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人肝癌细胞裸鼠HepG2移植瘤的杀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构建20个人肝癌细胞HepG2的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3个治疗组分别接受18.5 MBq、29.6 MBq、37.0 MBq的^125I粒子治疗,对照组不接受治疗。采用经皮肿瘤组织直接植入的方式分别将不同剂量^125I粒子植入各治疗组小鼠的瘤体内,每只小鼠瘤体内植入1粒^125I粒子。至治疗第28天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行常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各治疗组肿瘤细胞呈不同程度凝固性坏死,周围广泛纤维化;对照组肿瘤细胞丰富,呈增殖样生长。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各治疗组中Bax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并随^125I粒子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各治疗组中Bcl-2的表达及Bcl-2/Bax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并随^125I粒子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Bcl-2、Bax阳性率及Bcl-2/Bax比值在各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及各治疗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可通过下调Bcl-2/Bax的比值促进裸鼠HepG2肝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程度及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与剂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活度125I粒子抑制裸鼠T24移形细胞癌的效果。方法 将40只接种T24人移形细胞癌株荷瘤裸鼠均分为高、中、低活度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于肿瘤中心植入1枚活度0.9 mCi(33.3 MBq)、0.6 mCi(22.2 MBq)、0.3 mCi(11.1 MBq)和0 mCi(粒子不含核素)的125I粒子。检测并对比各组植入10、20天后90%肿瘤组织吸收剂量(D90)、抑瘤率(IR)、HE染色放射治疗反应分级(RRG)、凋亡指数及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结果 125I粒子植入后10、20天,各组D90及IR均逐渐降低(P均<0.05),125I粒子周围5 mm以内肿瘤组织均见明显坏死,粒子活度越高、时间越长,坏死范围越大;同期各组凋亡指数均逐渐降低,Bcl-2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均<0.05)。结论 125I粒子能明显抑制裸鼠T24移形细胞癌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7年9月,对16例肺癌(12例肺转移癌,4例肺癌术后复发)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麻醉。术前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行三维治疗计划,确定粒子数目、空间分布和粒子针数目。既往放疗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90~110Gy,未行放疗为140~160Gy。计划靶体积包括临床靶体积加1cm外周。每颗粒子活度为0.40~0.70mCi。中位植入粒子38颗(15~145颗),术后即刻行CT扫描进行质量验证。3例术后1周加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45~50Gy。结果中位随访14个月(6~47个月)。无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1年和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3.8%(15/16)和93.8%(15/16)。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6~24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2.5%(10/16)和37.5%(6/16)。6例死于全身转移,3例死于恶液质和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CT引导下放射性125I植入治疗复发或转移性肺癌安全,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肯定,粒子治疗后配合外放疗和全身化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术中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无法切除胰腺癌的可行性和疗效. 方法 2002年4月~2005年2月,我院行开腹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21例.术前根据治疗计划,确定粒子活度和种植粒子个数,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65~110 Gy,每颗粒子活度为0.4~0.5 mCi.超声引导下插入粒子种植针,Mick粒子植入器植入125I粒子,粒子植入数10~75颗.8例粒子植入前或后行胃肠或胆肠吻合术.2例术后行外放疗联合单药吉西他滨化疗.1例术前置入支架,1例术后置入支架. 结果 15例腹痛中,14例术后1~3 d疼痛即开始缓解,其中7例疼痛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例无效,有效率93.3%(14/15);除2例失访外,CR 5例,PR 7例,PD 5例,NC 2例.19例中位生存期5个月,1年生存率26.3%.1例出现乳糜漏,3例粒子移位到肝脏.无胰漏和胰腺炎等并发症. 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胰腺癌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补救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ILA)粒子瘤体植入后对KM小鼠肝癌H22淋巴转移模型区域淋巴结(LN)治疗的潜能.方法 KM小鼠55只,建立右爪垫移植瘤淋巴道转移模型,随机分11组(n=5).移植瘤体分别植入32P-CP-PLLA粒子或注射胶体32P-磷酸铬(32P-CP),剂量依序为18.5、37.0、74.0 MBq;另剂量为37 MBq/只,植瘤后于3、7、10、13 d不同时间植入32P-CP-PLLA 粒子.给药后动态γ显像,14 d处死,解剖KM小鼠,剥离引流区右腘窝淋巴结(PLA)和腹股沟淋巴结(ILN),电子天平称取质量,对瘤体和LN进行光镜、电镜检测,观察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结果 γ显像证实移植瘤体32P-CP-PLLA粒子组较胶体32P-CP组局限浓聚且持久,放射性粒子无移位或脱落.区域LN聚集的放射性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大,质量则反之;同剂量LN活度胶体组明显高于粒子组.同等剂量下,PLN的质量胶体组与粒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N的质量胶体组小于粒子组(P<0.05).不同时间植入粒子,各组PLN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68,P<0.01).结论 32P-CP-PLLA粒子植入瘤内靶向定位性好,在治疗移植瘤的同时对淋巴道转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术中超声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下^125 Ⅰ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晚期胰隙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02年12月接受术中^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8例资料晚期胰腺癌。结果:8例中植入粒子19~38粒,平均22.8粒,周缘匹配剂量(MPD)65Gy。手术后.病人恢复良好.术后复查血常规未发现有骨髓抑制现象。手术前顽固性腹痛消失(2/2)。得到CT复查的4例显示.肿瘤完全消失2例,肿瘤明显缩小和略有缩小各1例。全组无胰漏、胰腺炎并发症。结论:放射性粒子^125Ⅰ植入对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的胰腺癌局部控制效果满意,可有效缓解疼痛,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Ma W  Luo Y  Cao Z  Zhang W  Zou K  Diao L  Fu 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1):860-86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intraoperative implantation of radioactive (125)I seeds on healing of surgical anastomosis. METHODS: The jejunum was cut, and end-to-end anastomosis was made in 12 healthy dog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 = 8), the (125)I seeds were implanted into the two sides of the anastomosis. The total radiation dosage at the anastomosis was 116 Gy. The other 4 dogs were in the included control group. At the 7th, 14th postoperative day, specimens were obtained from 4 dog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2 dog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healing of the anastomosis was observed grossly; hydroxyproline content, as well as histopat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anastomotic tissue were studied. RESULTS: Gross observation showed healing of the anastomosis of the experimental animals. The hydroxyproline contents were 0.578 +/- 0.020 microg/mg protei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0.631 +/- 0.012 microg/mg proteins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Histopat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anastomotic tissue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healing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One of 29 patients had anastomotic leakage. CONCLUSIONS: Intraoperative implantation of (125)I has no adverse effect on healing of surgical anastomosis; it is safe and feasible in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20.
术中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放射治疗胰腺癌1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可行性和效果. 方法术前根据肿块大小计算放射总剂量、粒子数量及间距.全麻后术中超声实时监视,均匀布针并植入粒子.术后超声及/或X线片确认植入部位及有无漏植. 结果 17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超声清晰显示肿块,准确引导植入针的插入,成功监视粒子的植入,术后证实植入部位准确.术后1个月5例肿块消失,肿瘤缩小>50%7例,<50%5例.腹痛7例,3天后疼痛均消失.4例术后发热,2例腹水,2例各有1颗粒子迁徙到肝脏.所有患者术后1周左右均出现了胃肠道症状.除3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14例至2004年8月已存活2~26个月(平均10个月). 结论该项技术可行,具有明显姑息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