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韩玉龄(附属弋矶山医院中医科)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证。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胀感,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论曰:"足阳明为胃...  相似文献   

2.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上、中、下三脘发生疼痛的病证。胃脘痛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古代所谓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并非今之“心痛”。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曰:”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这就是很好的说明。胃脘痛病证,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  相似文献   

3.
正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该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推拿治疗效果显著。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较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并较早认识到胃痛发病与肝郁有关,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木郁之发,……民  相似文献   

4.
胃病是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胀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系常见病多发病,且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临床上以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为多见,中医对此病早有研究,并形成系统认识,独特疗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伤寒论》中所谓“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皆指胃病而言,现根据个人体会和经验,总结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胃脘,包括上脘,中脘和下脘,胃脘痛是以上腹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所以在临床护理中应医护配合,取得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 36例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4~68岁,病史最长41年,最短半年。2 病因分析2.1 寒邪客胃:由于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引起。2.2 饮食伤胃: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致胃失和降而引起。  相似文献   

6.
本病近年来有明显增多趋势 ,发病原因常见于暴饮暴食、过嗜厚味、酗酒过度 ,湿热内蕴 ,致使肝胆郁热 ,升降失司 ,胆汁逆流 ,脾胃受损 ;尤多见于急性胰腺炎经西医救治之后呈现本病 ,或见于精神因素诱发本病 ,或见于发病原因不明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 ,膈呖不通 ,饮食不下”。又如《灵枢·厥病篇》 :“痛如以锥刺其心 ,心痛甚者 ,脾心痛也”。以上二条经文记述了类似胰腺炎疼痛的特征。而慢性胰腺炎则以脘腹 (稍偏左较多 )如刀割锥刺样痛多见 ,或脘胁气撑 ,饮食难咽 ,食而难化 ,胃脘作胀 ,时欲泛恶 ,大…  相似文献   

7.
胃脘痛治验     
胃脘痛之名来源于《内经》,所谓“民病胃当心而痛”.后世又称胃痛.本病首先要与胸痛(真心痛)作出鉴别.盖“心在胸中,胸痛的位置在心(窝)之上.胃脘痛则在心之下”,胃脘痛还兼有“或满或胀,或呕吐,或不能食……”等症,但总以心口痛为主症.《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  相似文献   

8.
袁景贤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750-750
胸痹的症状是胸部痞塞不通,因不通而作痛,兼伴有气短是也。早在《内经》就有详尽论述。《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谓:“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灵枢·厥病》又云:“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厥心痛,胸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  相似文献   

9.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牛疼痛为主证。古代所谓心痛,即指胃痛而言。如《医学正传·胃脘痛》云:“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至于真心痛,《灵枢·厥论》曾有明确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几句话,点出了心痛与胃痛的区别。胃主受纳腐熟食物,以和降为贵,胃痛的主要原因便是不能和降。引起不能和降的因素不外气、血、寒、热、食、虚、虫等,故《医学心悟》有: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腹胀”、“痞满”、“反胃”、“嘈杂”等范畴。在中医古籍中对其有诸多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饱胀不适和隐痛,食欲减退,并伴有恶心、呕吐、反胃、暖气、泛酸等一系列胃肠道症状。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自2008年2010年,运用中西医结合、中医辨证施治,自拟方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发生疼痛的一种疾病,古代文献大多指心痛或心腹痛《医学正传》说:“古方有九种心痛,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它的病变多与脾有关,由于病理上相关,一般多脾胃同病,它与真心病不同,《灵枢——厥论》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从病机与体征及预后与胃疼作了明显区别。本证属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相似文献   

12.
心胃同病的论述,启始于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有了较大发展,突出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论述了心胃同病,并开创了心胃同治的证治先河。 胃心相通,生理上互相资生,关系紧密。如《素问·经脉别论》中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直指方》亦说,“心之包络,  相似文献   

13.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指上腹近心窝处疼痛,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又称胃痛、脘痛、心下痛、心痛等,是指以胃脘部为主的疼痛.是多种原因导致胃气壅塞不通,不通则痛的病证. 常见的胃痛多见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无“冠心病”的病名,从其临床表现,可以看出该病涉及到中医的“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心胃痛(心脾痛)”等病证的范畴。至于该病的病因病机,正如《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所说:“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指寸脉微,寸脉在上,主上焦,寸为阳,寸脉微.知其为上焦阳虚;阴弦指尺脉弦,尺脉在下,主下焦,尺为阴,尺脉弦,知其下焦阴寒气盛。故其根本病因病机力“责其极虚”、“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  相似文献   

15.
正0引言胃脘痛,又名胃痛,是指多以上腹部近剑突部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伴随症状多为恶心、呕吐、嗳气、泛酸、烧灼、痞满、食欲不振等症状的疾病,有相关研究显示,胃痛的发病率占临床上各科疾病3.01%,在第7位[1]。祖国医学自古以来以来就有运用针刺法治疗胃痛的记录,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黄帝内经·灵枢》载有:"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肋,膈咽不通,食饮不下……足三里,……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对本病症状的描述、病因病机论述也有记载。“胸痹”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灵枢·五邪》篇也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首次明确将胸痹作为独立疾病提出,  相似文献   

17.
胸痹是指以胸膺部闷塞及疼痛为主的病证。祖国医籍对于胸痹心痛的记载甚多。《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厥心痛,与背相控,……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同篇还有“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  相似文献   

18.
医者皆知炙百合治肺病,对肺热阴虚,咳嗽、痰少而粘等症状是不可缺少的妙药;而临床实践证明,生百合是治疗胃病的圣药。据文献记载:“百合除心下急满痛”,(《药性论》)“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痛”,(《名医别录》)“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神农本草经》) “心下”即指胃脘部而言。综上文所述:说明生  相似文献   

19.
<正>胃痛(一)胃痛,也称胃脘痛。胃的上口为贲门,其与食管连接处称为上脘;下口为幽门,其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称为下脘;上下脘之间部分即胃体,称为中脘,上、中、下三脘统称为胃脘。胃脘处于上腹部,故胃脘痛便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的症状,《内经》称之为"胃脘当心痛",前人也称"心下痛"。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凡是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的,均可以  相似文献   

20.
胃痛又称胃脘痛 ,是指经常性胃痛的一种疾病 ,中医对此论述较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 :“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环境、饮食、情志、应激有关。它可与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纳差等兼见于同一疾病过程中 ,但应以胃痛常作为主症。近年来 ,由于现代节奏加快 ,生活规律的改变易产生此病 ,因此使胃痛病受到人们的关注。西医有多种治法。本人在 1998~ 1999年底 2年期间 ,采用加味四逆散治疗胃脘痛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病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