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承淡安是我国近现代最著名的针灸学家、针灸教育家之一。他学贯中西,精通针灸学术。汇通中西医学,著述《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开后世以针灸学理释伤寒之先河。书中以西医学理论阐释伤寒六经生理病理,结合自身丰富临证经验,补充针灸治疗法,选穴精当,善用特定穴,使伤寒病治法更加丰富高效。笔者现将《伤寒论新注》针灸学术思想进行浅析,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我省已故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1898—1957),一名澹盦,原系江阴县人,少时随父习医,学通外、儿、针灸,悬壶后因临床深感针灸疗效之卓著,即矢志攻研针灸之道,以复兴针灸事业为己任,举办针灸函授学习班,编著针灸学讲义,竭力为发扬祖国医学贡献力量。建国后,曾任江苏省中医学校校长,平生著有《中国针灸学》、《伤寒论新注》、《中国针灸治疗学讲义》,翻译日人《经络之研究》等书。  相似文献   

3.
王国瑞是新安医家吗037006山西省大同市基建职工医院周益新李济仁先生主编的《新安名医考》王国瑞附王开增条载:“王国瑞,元,婺源县人。大约生活在元代中期,即公元十三至十四世纪。为针灸名医王开增之子。王氏承家传医术,尤善针灸,曾协助王开增注《针经密语》...  相似文献   

4.
针对《承淡安伤寒论新注》有关针灸学的注解内容,提取穴位名称、主治病症等信息,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承淡安伤寒论新注》穴-症关系,为使用复杂网络技术促进针灸现代化提供思路和方法。共纳入201条针灸处方,涉及112个腧穴,腧穴出现总频次为880次,形成42 034个穴位配伍对。就网络指标而言,与基于相同数学方法建模研究的《经络腧穴学》《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3部综合性针灸专著形成的复杂网络相比,《承淡安伤寒论新注》的模型具备更加典型的"小世界效应",表现为网络密度(6.762)更高,平均路径长度(1.064)更短,而这或与此书中舌脉等症状元素增加了穴位间的联系有关。节点指标中,对佩奇排名等拓扑学指标的分析则体现了以大椎为代表的穴位在针灸治疗外感病时具备更高的配伍价值,进一步论证了特征向量中心度指导智能化穴位配伍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针方六集》是明代医家吴昆晚年编撰的一部针灸著作,该书选集类编诸家针灸文献,并辅以发挥考证而成一家之言。其中在《开蒙集》和《旁通集》中对八法之论颇具特色,现择其要略述于后。1 八法之含义及评价  吴氏在《开蒙集》注《标幽赋》中明确指出八法即是“公孙、内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八穴之法”。而非他人所注之“循而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动而伸之,推而纳之”八种不同的操作方法。  吴氏对八法的评价甚高,认为“窦公所指八法,开针家一大法门,能统摄诸病,简易精绝…  相似文献   

6.
承淡安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教育家。他有感于民国初期针灸几成绝学,慨然以“发扬祖国之针灸绝学为急务,推广针灸之仁术为己任”,先后创办针灸研究社、《针灸杂志》,创建针灸专门医院。毕生教授、推广针灸学术,弟子遍天下,使针道昭彰,岐黄光耀,被誉为近代针灸学一代宗师,开创形成了著名的“澄江针灸学派”。先生著述宏富,有《中国针灸治疗学》、《经穴图解》、《校注十四经发挥》、《中国针灸学》及《承淡安伤寒论新注》等。其灸法学思想继承前贤,集其大成,又有创获,流风至今尚存。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将其灸法学思想总结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继承前贤,集其大成。二是学有创新,衷中参西。他经过反复实践认为灸法效力强于针剌,并尝试中西医汇通,应用现代医学理论阐释灸治原理。三是灸术精微,辨证施灸。临证注重细节,发挥灸法疗病的最佳效果,而避免不良反应。承淡安在民国针灸衰微湮没之际,大力整理发扬,教授推广灸法学,使之逐渐为世人所重视,对中国针灸学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李云先生《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新校》的基础上,对《难经》一书在皇甫谧《甲乙经》中被引用的情况进行了粗浅的讨论和分析.初步的结论是:皇甫谧对于《难经》的引用是有选择性的,并非《难经》一书中所有关于针灸部分的内容均被其书穷尽性地加以引用.虽然尚缺乏更为有力的直接证据,但从相关信息初步推测,皇甫谧所引用的《难经》有可能是吴·吕广的《众难经注》.  相似文献   

8.
针灸系统疗法主要包含单纯针刺、灸法、放血疗法、火针疗法等各种疗法,研究针灸系统疗法,当首选《黄帝内经》。纵观《黄帝内经》中关于针灸的条文,主要包含单纯针刺、灸法、放血疗法、火针疗法等4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尤重针刺,该书详细论述了针刺的作用与原则、取穴以及适应症、针刺补泻、针刺禁忌等内容,且强调针刺中"神"的重要作用。正所谓"针所不及,灸之所宜",灸法能够温经散寒,弥补针刺的不足,放血疗法与火针在当时也得到了很好地运用。  相似文献   

9.
李梴为明代江西旴江儒医,其代表作《医学入门》中涉及针灸内容丰富。其针灸学术特点是论述子午流注和八穴用法;谈杂病治法,提倡取穴精简;司阴阳之根本,明补泻之真要;述灸法之适宜,醒针灸之禁忌;重炼脐法,善于灸药并用。  相似文献   

10.
正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医学入门·针灸》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1]说明灸法与针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穴位,通过激发人体经气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清·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  相似文献   

11.
[原文]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直诀。[阎注]此皆《指微论》中,用针幽微之直诀也。[补评]“指幽微”乃射影《指微论》与《指微赋》,阎公之注是也。[原文]窍齐于筋骨,皮肉刺要;[阎注]窍者穴也,齐者浅深之宜也。经曰:刺皮无伤骨,刺骨无伤髓。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补评]此言空穴所在,刺当掌握病位之浮沉,而定浅深之剂,“齐”通“剂”,指针刺浅深之剂量。阎注引自《素问·刺要论》与《刺齐论》。文义精当,恕不另议。[原文]痛察于新久,腑脏寒热。[阎注]痛者…  相似文献   

12.
窦默(约公元1195~1280年),字汉卿,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学家,广平肥乡(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人,《标幽赋》为其所著,原载于《针经指南》中,为针灸歌赋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普济方》、《针灸大全》、《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聚英》及《类经附翼》等明代医学著作中,均转载了本赋。笔者就赋中有关因时制宜的的学术思想作以下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严善馀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36-1936
明代针灸学家徐凤 ,学承窦汉卿学派 ,他阅其所传针法之书 ,繁而无统 ,于是撮其简要 ,编集成《针灸大全》六卷。书中收集大量针灸歌赋 ,便于学习和记诵 ,对针灸学术的普及和应用有推动作用。注解金、元时针灸医家窦汉卿的代表作《标幽赋》 ,对其微义多所阐发。重视针刺手法 ,自制《金针赋》 ,归纳、总结了“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为后世针刺手法发展以深远影响。重视按时取穴法 ,“子午流注”之名 ,虽出自金·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 ,但经徐氏的补充 ,方臻完备。徐氏继王国瑞《玉龙经》之后 ,将《洛书》九宫八卦理论与窦默流注八穴相结合 ,发展成为“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1.髓海:指脑。髓上通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 2.血海:指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3.气海:指膻中,又名上气海,是宗气会聚发源之处。《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指丹田,又名下气海(《类经附翼》),是气功意守部位的名称。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  相似文献   

15.
眼针的应用及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眼针是在眼眶周围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技术,它是针灸施术的一种特殊针法。早在《内经》中就有“目部五脏分属”的观点。《灵枢·口问》:“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大惑论》亦提及“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后世医家独特的五轮八廓学说,将眼睛各部  相似文献   

16.
别具一格的彩色上海中医学院和上海中医研究所的有关针灸和解剖学专家,经多年精心摸索,编绘成了彩色的《针灸经穴图》,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针灸经穴图》共有彩图七幅.其中六幅标志了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经络上的腧穴361个,是十四经经脉之气直接注输出入的处所,它反映了我国历代传统穴位的结晶.为了对近年来针灸临床实践中发展的新穴有所反映,特专门绘制了一幅经外奇穴图,其中所列47穴基本上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针灸学》和《中国针灸学概要》选收,并经各地有关针灸专家、医师和教师反复讨论、精选后确定.  相似文献   

17.
结合《余注伤寒论翼》及《三因司天方》中水火运太过、不及的论述,认为人处气交之中,受运太过、不及影响,气化升降与脏腑功能相互作用,而有寒热表现,这本质是五运生克制化的结果,运太过,其固有属性明显;运不及,则固有属性不明显,反表现出其所不胜之运的特征,两者的差异,不是程度的不同,也不是量变到质变,而是五运生克制化后的表现差异。但运不及其本身性质仍然存在,治疗不应被表面现象所惑,应注重辨其属性,抑强扶弱。  相似文献   

18.
单玉堂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之一,现代著名针灸学家。他对中医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其独创的"一四二五三零"法是真正意义上从子午流注理论到实践的方法。单氏子午流注法是集《内经》及历代针法理论之大成,其专著《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在20世纪80年代一经出版即在针灸界引起不小轰动,曾经有人这么说过:如果没有学习单玉堂的子午流注针法,就没有资格说自己是研究传统针法者。近日,该书已由其子单志华进行修订,重新整理补充完善了单老的重要学术思想,分为《单玉堂针灸配穴通俗讲话》《单玉堂伤寒论针灸配穴》两册,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本刊将分两期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正> 《内经》一书,历代均有拾遗补缺,但各本仍不完整,腧穴之数众说纷纭,未能统一,大有考证的必要。清代黄以周认为,《素问》之传于今者,以唐王冰次注为最古,王注之传于今者,以宋林亿新校正本为最善。”今据明翻宋嘉祐本《黄帝内经索问》、史崧本《灵枢》为蓝本。考之知王注《内经》时已有缺失。故王注云:“经无名”、“经缺其名”等语,通考《素问》中共缺56穴,其中有8穴在《灵枢》中;4穴在《太素》中,均属漏注遗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素问》中有腧穴名及所在刺灸分壮者11穴,为《甲乙经》及他经所无,如日月本、急脉、窈漏、下颐、灵台、中枢、阳关、成骨、分肉(《太素·气穴篇》亦有成骨、分肉,“气府论”有急脉惟注不详)、下断交、虚里。以上俞穴个别的到后世渐次出现,如:“灵台、阳关在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才出现,并注出自《素问》。又如中枢、急脉到清《医宗金鉴》中始出现,  相似文献   

20.
《肘后备急方》针方学术特点与针灸穴法的源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肘后备急方》为东晋葛洪所撰,初名《肘后卒救方》;“肘后”,取急救便于携带之意。后梁代陶弘景增补缺佚,得一百一首,名为《补阙肘后百一方》。至金代杨用道摘取宋《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的附方,随证类附于后,更名为《附广肘后方》。葛洪《肘后备急方》全书八卷.分七十三篇,是一部以治疗急症为主的综合性医籍。治法方药中,针灸疗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其针灸方的学术技术特点和方法放在晋代如《针灸甲乙经》为代表的针灸专著来考察,充分体现出针灸学术技术的创新和早期针灸穴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