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调查天津市某理工类大学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高校有效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于2017年2—6月方便选取天津市某理工类高校某专业高年级和低年级大学生共159名,采用健康素养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健康素养状况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健康素养得分[M(P25,P75)]为57.0(49.0,63.0),46.84%的大学生具有基本的健康素养,其中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知晓率为64.56%,基本健康技能持有率为59.49%,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为27.85%。低年级学生具有健康素养的比例(61.29%)高于高年级(37.50%),母亲从事脑力劳动者学生的健康素养(62.50%)高于从事体力劳动者(46.55%),城市生源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59.15%)高于农村生源大学生(36.7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和生源地是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其OR(95%CI)分别是0.232(0.086,0.626)和3.354(1.413,7.966)。结论天津市某理工类大学本科生健康素养整体水平较低,高校应将健康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在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的素养,在培养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关注高年级及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芜湖市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健康素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09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运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芜湖市3所高校986名大学生进行健康素养调查。结果芜湖市大学生总体健康素养具备率为10.6%,其中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知晓率为25.7%,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为2.7%,基本健康技能持有率为61.5%。5类健康问题方面,具备慢性病预防素养的比例最低,为8.7%。结论芜湖市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总体偏低,尤其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应进一步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干预,以提高大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为高校开展慢性病预防等健康教育采取适宜的方式、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医学院校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统一设计的((2009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正确回答80%及以上健康素养调查内容的调查对象视为具备健康素养。结果医学院校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53.7%,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素养的占76.0%,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素养的占15.0%,具备基本健康技能健康素养的占94.7%。天津市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全国城市居民15—25岁组人群和北京市医学类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男女生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调查中发现的慢性病等问题及时制定综合性干预措施,努力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整体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了解吉林市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以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为基础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4所高校分层随机抽取的1 7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10.82%,健康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健康技能3个维度素养具备率分别为10.00%,18.53%和53.94%.医学生健康素养及其各维度具备率均高于其他类型院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女生健康素养具备率高于男生;大三学生好于大一和大二学生(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类型院校和年级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一般.高校应当注重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5.
刘存根  王天明  彭再如  文杰 《职业与健康》2012,28(23):2864-2866
目的了解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健康教育需求,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高校参加公共选修课的289名大学生,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其进行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结果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比例为7.27%,具备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素养比例分别为15.92%、6.23%和68.17%。女生健康素养积分与男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城镇、父母文化程度高、理科的学生的健康基本技能分别与来自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低、文科的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低,尤其是传染病预防知识、慢性病预防及急救能力方面,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高校新生的健康素养状况,为大学生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某高校692名新生,应用原卫生部编制的《2008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利用Lime survey进行网络健康素养状况的现况调查。结果河南省某高校新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13.31%,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方面素养的比例分别为31.85%、11.25%和55.15%,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依次为科学健康观(45.17%)、安全与急救素养(44.69%)、基本医疗素养(24.56%)、慢性病预防素养(19.81%)和传染病预防素养(11.25%)。结论新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传染病预防素养和慢性病预防素养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同时,也可作为大学新生健康管理内容来提升河南省某高校卫生保健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在校本科生健康素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本科生健康素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和江湾校区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就近法和配额抽样结合的方法进行抽样,开展问卷调查。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761名本科生中,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27.7%,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水平具备率分别为39.7%、4.9%、74.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以母亲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研究对象为参考,母亲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研究对象的健康素养具备率更高(OR=2.550);以艺术文史类专业的研究对象作为参考,生物医学类专业的研究对象的健康素养具备率更高(OR=2.634)。在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识方面,母亲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理工类、经济管理类、生物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具备率更高,家庭居住地为乡镇的学生具备率更低;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生物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具备率更高;在健康技能水平方面,理工类和生物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具备率更高,家庭居住地为乡镇的学生具备率更低(均P0.05)。结论大学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偏低,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具备率有很大提升空间。应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干预,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健康素养内部路径关系,为针对性地实施有效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某医科大学的1740名学生采用《201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25.0%。3个维度中具备基本健康理念和知识的比例为50.5%、具备健康技能的比例为32.6%、具备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比例为27.8%。健康素养主要与录取批次、年级、专业、性别和是否学过健康课程等因素有关。在健康素养的比例上,二本学生(32.0%)高于三本学生(15.9%),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大一到大五分别为14.5%、16.9%、29.9%、37.3%和41.3%),临床专业学生(26.6%)高于非临床专业学生(21.5%),女生(27.0%)高于男生(21.0%),学过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学生(27.2%)高于未学过的学生(10.7%)(P0.05)。通径分析显示健康知识可直接或通过健康理念、健康技能间接转化为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结论医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不容乐观,健康素养现状应得到高度重视。教育部门应以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为基础,通过不同途径采取适宜的健康干预措施,促使学生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江苏民办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和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健康素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苏民办高校本科阶段的1 560名学生,通过问卷进行健康素养状况调查,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江苏民办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为10.7%,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等素养具备率分别为27.5%、18.1%、3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生源地区、学校类型等。结论江苏民办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一般,不同地域高校差异明显,应注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引导,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干预,以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与生活方式状况,为完善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一所非医学高校10个班级共382名大一学生,调查其健康素养水平和生活方式状况。结果被调查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得分为(48.90?6.56)分,健康素养水平为30.2%(114/378);3个维度素养水平分别为基本知识与理念64.0%(242/37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31.0%(117/378)和健康技能25.7%(97/378)。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总分为(127.10?15.02)分。具备健康素养的大学生生活方式量表总分、饮食营养行为和压力管理行为得分分别为(129.82?14.11)、(15.42?2.32)分和(20.05?2.96)分,均高于不具备健康素养的大学生(P0.05)。结论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多举措并用,重视并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华娇  杨静  刘环  黄艳  景华  宋湛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9):1433-1434,1394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以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相关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南充市1 000名大学本科在校生进行调查. 结果 南充市大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为9.83%,医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非医学生(x2=52.529,P<0.05),高年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低年级学生(x2=28.604,P<0.05). 结论 南充市大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偏低,且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主要与医学知识的积累有关.因此各高校尤其是非医学类院校应将健康素养的培养纳入教育中,注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引导,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知识与理念的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南京市大学生健康素养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京市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共抽取542名大学生进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36份,回收率为98.89%.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描述与χ2检验.结果 ①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知识和理念的知晓率为39.37%;②男、女生对健康知识和理念的知晓率都偏低,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健康素养知识和理念的知晓率也越高.结论 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知晓率偏低,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政策,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长沙市高校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高校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2181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85.2%)分析,学校类别、年级、性别、专业和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影响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独立因素,其表现为:随年级升高而降低(OR=1.14);一本院校高于二本、三本及专科院校(OR分别为0.50、0.60、0.77);女生高于男生(OR=0.77);医学专业高于非医学专业(OR=0.83);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健康素养水平越高(0R分别为0.20、0.28、0.30、0.32)。结论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素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不同类别的院校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开展健康教育,非重点院校与非医学院校(或非医学专业)尤其要加大健康教育力度;重点关注新生、高年级学生及男生健康素养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成都市部分大学生新冠肺炎防治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优化大学生疫情防控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滚雪球方法,网络邀请成都市10所大学的在校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问卷包含知识、态度、行为3个维度,正确回答率≥80%者视为具备新冠肺炎防治健康素养;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问卷2 315份,其中有效问卷2 137份,有效率为92.31%。成都市2 137名大学生新冠肺炎健康素养水平为74.78%,知识、态度、行为素养水平分别为69.77%、79.64%和77.45%。新冠肺炎总体健康素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高于女生(OR=2.43,95%CI:1.73~3.41);与大一学生相比,大四及以上学生最高(OR=1.96,95%CI:1.08~3.56);汉族学生高于少数民族学生(OR=33.59,95%CI:24.5~46.05);医学生高于非医学生(OR=1.88,95%CI:1.4~2.51);与家庭月收入<3 000元的学生相比,家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学生最高(OR=7.72,95%CI:4.37~13.64)。结论 成都市2 137名大学生新冠肺炎健康素养总体较好,但知识素养水平整体偏低。加强对女学生、少数民族学生、非医学生、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群体的健康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贵阳市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和影响因素,为高校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9月—12月对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的4所高校的1 064名在校大学生采用健康素养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使用SPSS 24.0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贵阳市大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为26.2%。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依次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民族、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716、1.445、1.687),男生、少数民族、未修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贵阳市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升,高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提高整体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4所高校大学生5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694名大学生进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大学生的5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科学健康观(49.14%)、安全与急救(41.64%)、基本医疗(26.08%)、传染病防治(9.65%)、慢性病防治(8.07%).被调查大学生的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较低.不同院校、性别、生源地、每月生活费方面,被调查大学生具备的部分健康问题素养存在差异.结论 学校应针对学生特征及其知识需求,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注重非医学生健康素养的提高,加强女生安全与急救知识的掌握,把农村生源地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工作作为重点,重视利用家庭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兰州市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及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结合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兰州市7所高校1 705例大学生进行健康素养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综合函数评估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大学生健康素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平均综合得分为0.221(-0.128~0.457)分;生源地、专业、年级在大学生健康素养得分的9个分位点上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在健康素养得分中下水平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源地、专业、年级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高校应针对性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以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改善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8.
了解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其与应用移动终端获取健康知识的关系,为数字化健康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健康教育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市部分高校的1 949名学生,对健康素养水平及应用移动终端获取健康知识的情况进行现场横断面调查.结果 大学生高健康素养者占31.3%,边际健康素养者占48.9%,低健康素养者占19.8%;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父母文化程度、选修健康教育课程及参加与健康相关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健康素养等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6.893,82.697,21.154,13.377,13.678,33.856,51.819,P值均<0.05).高健康素养大学生中对健康知识有迫切需求的比例高于边际和低健康素养大学生.高健康素养大学生应用移动终端获取健康知识的比例高于边际和低健康素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整体健康素养处于边际水平,高健康素养大学生较边际和低健康素养大学生更多地应用移动终端来获取健康知识.通过移动终端新媒体平台开展健康教育是值得探索的高校健康教育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高校网格化的健康教育模式在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中的应用效果,为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习惯养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2019级新生1 123名;干预组(578名)采用网格化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545名)保持常规健康教育模式.1个学期后,比较两组大学生健康素养情况.结果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和体质健康现状并探讨两者的关系,为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21年10—12月抽取东莞市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城市学院4所高校1 446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进行电子健康素养问卷调查和体质健康测试。  结果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总分为(29.72±6.19)分,合格率为48.8%,各维度得分分别为应用能力(18.57±4.10)分、评判能力(7.48±1.67)分、决策能力(3.67±0.91)分。不同生源地、家庭教养方式和参加户外运动频率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2.44,3.51,10.19,P值均 < 0.05)。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平均分为(73.20±7.86)分,不及格率为5.0%、及格率为77.0%,良好率为17.1%,优秀率为0.8%,不同性别、年级、参加户外运动频率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等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7,8.75,39.90,P值均 <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及应用能力、评判能力、决策能力3个维度与体质健康测试总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7,0.18,0.16,0.19,P值均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了性别、年级、参加户外运动频率的混杂因素后,电子健康素养应用能力、评判能力、决策能力与体质健康测试总分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3,0.12,0.12,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电子健康素养有关,促进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