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究分析腺样体刮除术联合鼓室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分析的方法对收治的108例(120只患耳)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08例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鼓室置管术,实验组采用腺样体刮除术联合鼓室置管术。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听阈较对照组的降低幅度更大( P<0.05),实验组发生鼓膜穿孔、化脓性中耳炎、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的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腺体刮除术联合鼓室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安全可靠,较利于儿童听力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3.
腺样体肥大、慢性腺样体炎一直被认为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的重要原因,既往对无明显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仅行鼓膜置管术,术后具有复发率高的弊端,我们采用腺样体切除术(Adenoidectomy,AT)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5月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对其基本临床资料以及通过复诊、回访等确定的治疗效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结果:痊愈患者67例(74.44%),有效患者20例(22.22%),无效患者3例(3.34%).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可靠,这一术式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简便等优势,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儿童睡眠呼吸疾病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腺样体肥大,同时腺样体肥大也是慢性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基础因素。我们对27例并发慢性鼻窦炎和(或)分泌物中耳炎的患儿采用内镜辅助经口腔腺样体切除术,观察慢性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00例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手术及保守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例数多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例术后听阈改善明显。结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应以腺样体切除术治疗为主,其疗效肯定、安全性高,能显著改善患儿听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姜俊勇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11):1331-1334
目的 观察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患者鼓膜置管术后发生通气管阻塞状况,并分析其中影响因素,探讨OME术后发生通气管阻塞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通气管阻塞发生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以2019年2月-2020年1月医院接受诊疗的86例OM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鼓膜置管术治疗,以术后随访12个月内通气管阻塞发生情况进行分组,分为发生组15例和未发生组71例。入院常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和听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ME患者鼓膜置管术后发生通气管阻塞的影响因素。结果 86例患者为实际研究对象。86例患者术后随访期间15例患者相继发生通气管阻塞,发生率为17.44%。发生组患者咽鼓管功能不良、术后耳溢液占比多于未发生组,C反应蛋白(CRP)、白三烯(LTD4)水平高于未发生组,通气置管时间短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数据显示,咽鼓管功能不良,术后耳溢液,LTD4过表达,... 相似文献
9.
10.
11.
鼓室穿刺治疗腭裂渗出性中耳炎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腭裂修复同期 ,鼓室穿刺对腭裂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功能及听力损失的影响。方法 将 80例 ( 14 6耳 )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腭裂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 ( 78耳 ) :常规腭裂修复术 ,术毕作鼓室穿刺。对照组 ( 68耳 ) :单纯腭裂修复术。术后 6个月两组均进行鼓室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 ,并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无论与术前比较 ,还是与对照组术后比较 ,鼓室图、V波反应阈值及轻、中度听力损失 ,均有显著进步 (P <0 0 1) ;术后半年内实验组听力恢复早 ,而且治愈率高 ( 96 2 % ,75 /78) ,明显优于对照组 ( 3 8 2 % ,2 6/68)。结论 腭裂修复同期鼓室穿刺 ,不仅有助于改善伴有分泌性中耳炎腭裂患者的中耳功能 ,提高听力 ;而且可避免或减少粘连性中耳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鼓室置管治疗腭裂患者听力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伴分泌性中耳炎腭裂患者 ,采用鼓室置管术对中耳功能及听力损失的影响。方法 对 12 0例 ( 2 19耳 )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腭裂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 :腭裂修复 +鼓室置管术组 ;对照组 :单纯腭裂修复组。术后 6个月进行鼓室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 中耳置管组术前术后V波反应阈值及轻中度听力损失有显著差异 (t =11 3 2 ,P <0 .0 1;χ2 =3 8 2 8,P <0 .0 0 1)。对照组术前术后V波反应阈值及轻中度听力损失均无显著差异 (t=1 2 4,P >0 .0 5 ;χ2 =2 46,P >0 .0 5 )。术前两组V波反应阈值及轻中度听力损失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术后两组V波反应阈值及轻中度听力损失差异有显著性 (t =12 86,P <0 .0 1;χ2 =10 12 ,P <0 .0 0 1)。中耳置管组术前术后鼓室图有显著差异 ( χ2 =40 75 ,P <0 .0 0 1) ;对照组术前术后鼓室图差异无显著性 ( χ2 =1 45 ,P >0 .0 5 )。术前两组鼓室图差异无显著性 ,术后两组鼓室图有显著差异 ( χ2 =2 0 76,P <0 .0 0 1)。结论 腭裂修复同时行鼓室置管有利于伴有分泌性中耳炎腭裂患者中耳功能改善 ,提高患者听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腭裂修复同期鼓膜切开中耳置管 ,对腭裂渗出性中耳炎及听力损失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腭裂修复前作声阻抗检查鼓室图为B型 ,声镫骨肌反射阴性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V波反应阈≥ 30dB患儿 76例 ,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观察组为腭裂修复同期中耳置管 45例 ,对照组为单纯行腭裂修复 31例。术后 2周进行鼓室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观察组术后V波反应阈平均值 ,听力损失及鼓室图均有改善 ,与术前比有显著差别 (P <0 .0 0 1) ,对照组术前术后V波反应阈平均值 ,听力损失及鼓室图均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术前两组V波反应阈平均值 ,听力损失及鼓室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观察组V波反应阈平均值 ,听力损失及鼓室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0 1)。结论 中耳置管可作为腭裂渗出性中耳炎及听力损失的常规治疗手段 ,提高患者听力 ,避免粘连性中耳炎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用鼓膜穿刺、鼓室正压注药、负压吸引的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05-01~2010-12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246例(292耳)采取鼓膜穿刺抽液、高负压吸引、鼓室正压注药为主要治疗方法的病例。结果:246例分泌性中耳炎经1~3次治疗治愈率95.5%,46例胶耳经本法一次治愈39例(84.8%)。结论:在清除病灶的基础上,用鼓膜穿刺、鼓室正压注药、负压吸引的方法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红光照射对成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ASOM)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确诊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62例68耳,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33耳,使用抗生素滴耳、口服黏液促排剂;试验组31例35耳,在此基础上联合红光照射治疗。治疗后7和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听力恢复情况;记录外周血的TNF-α、IL-2、IL-6、IL-10、IL-1β;以及耳道内致病菌株数。结果治疗后7和14 d,试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听力恢复情况(气导听阈均值、气-骨导听阈差均值)分别优于相同治疗时间点的对照组(P<0. 05);治疗第7天,对照组外周血的TNF-α和IL-6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 05),试验组外周血的TNF-α、IL-2、IL-6、IL-10、IL-1β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 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除IL-10外,其余炎性因子下降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 05);治疗第14天,两组耳道内致病菌株数显著降低(P<0. 05),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4例胆脂瘤型中耳炎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术前CT诊断骨壁受侵101耳,而术中发现为90耳,假阳性11耳,符合率为89.8%;术前CT显示胆脂瘤在中耳系统充填部位108耳,与手术结果对比,假阳性、假阴性各3耳,总体符合率达94.4%;术前CT诊断听骨链受侵234耳,而术中证实为215耳,假阳性22耳,假阴性3耳,符合率为89.3%。结论:螺旋CT诊断胆脂瘤型中耳炎,尤其对判定骨质破坏的范围和胆脂瘤的部位,制定手术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的MPR矢状位重建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手术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76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行MSCT检查,在轴位HRCT及矢状位MPR图像上观察中耳结构及病变显示情况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矢状面MPR图像可良好显示颞骨结构及其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对面神经鼓室段及垂直段、乙状窦板及颈静脉球等结构显示尤佳。在MPR矢状位重建图像上38耳中耳炎可见中耳骨壁及听骨链的“人”字形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16耳(肉芽肿型5耳,胆脂瘤型11耳)面神经管破坏鼓室段12耳,乳突段4耳,其中3耳胆脂瘤型的面神经管鼓室段和乳突段均有骨质破坏;骨性半规管受累伴骨质破坏12耳;解剖变异有乙状窦前置8耳,乙状窦的前壁至外耳道后壁的最短距离约0.4~0.8cm,平均0.6cm;2例高位颈静脉球;均得到手术证实。结论矢状位MPR图像对慢性中耳炎累及面神经骨管损伤程度、位置及与周围位置的毗邻关系的显示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