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构建人免疫重建皮下荷人子宫内膜癌移植瘤SCID小鼠模型。方法将SCID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单纯免疫重建组、荷瘤组及模型组,分别经腹腔注射人淋巴细胞和(或)皮下接种HEC-1B细胞建立相应模型。观察荷瘤鼠成瘤、移植瘤生长及组织学特征;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人IgG含量,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及脾脏T细胞表型。结果小鼠成瘤率均为100%,但模型组小鼠成瘤潜伏期延长、移植瘤生长受限。单纯免疫重建组及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脾脏分别可检出人IgG及人T淋巴细胞表型。未发现移植物抗宿主情况,空白对照组、单纯免疫重建组、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初步建立了人免疫重建荷人子宫内膜癌SCID小鼠复合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用转输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CBMNC)于严重联合免疫缺陷鼠 (SCID)的方法 ,建立有效的具有人体免疫环境的实验动物模型 ,并以此种模型评估用树突状细胞 (DCs)治疗前列腺癌 (PCa)的可行性。方法 从脐带血中采集CBMNC ,注入 6~ 8周龄雄性SCID鼠体内 ,2周后检测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 (Ig) ;将由CBMNC中分离得来的DC在rhGM CSF、rhIL 4条件下培养 3~ 4周。以反复冻融的PCa细胞株 (PC 3 )为抗原刺激由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诱导衍化而来的树突状细胞 ,并用其治疗荷前列腺癌的hu CBMNC SCID鼠动物模型 (经尾静脉、瘤内 ) ,观测肿瘤体积、PSA值及生存期的变化 ,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雌激素的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中、小剂量 ( 10 6 、10 7)DCs静脉治疗组及瘤内注射组其瘤体积、生存期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 <0 0 0 1,P <0 0 1) ,PSA与对照组相比亦显著下降。结论 本实验通过在SCID鼠体内模拟人的免疫内环境 ,提示肿瘤抗原刺激的DC经静脉和瘤内注射后对PCa有一定的疗效 ,对预防PCa的复发有一定的作用 ,为DC治疗PCa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较为成功的羊等大型动物宫内移植方法相比,利用小鼠等小型动物宫内移植异种造血干细胞仍面临困境,在外周血内检测到的异种血液细胞重建率仍在1%以下。目的:观察小鼠卵黄囊移植人脐血来源CD34 造血干细胞后的异种造血重建效率,并与腹腔移植的效果进行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移植实验,于2007-10在北京大学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新生儿脐血取自北京海淀区妇幼保健院。ICR小鼠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孕8.5d鼠8只,孕12.5d鼠9只。藻红蛋白标记的抗人CD45单克隆抗体与流式细胞仪均为BD公司产品。方法:采用Ficol1法梯度离心获得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磁珠分选系统纯化获得CD34 细胞。将孕8.5d鼠麻醉后,打开腹腔并暴露子宫,显微镜下抽取5~10μL脐血CD34 细胞(5×104个),缓慢注入胎鼠的卵黄囊中。相同操作条件下将等量脐血CD34 细胞注射到孕12.5d胎鼠的腹腔中。快速抽针,将孕鼠子宫归位并缝合腹腔,继续妊娠,等待分娩。待小鼠出生后3个月,经尾静脉取血,在避光状态下加入藻红蛋白标记的抗人CD45单克隆荧光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细胞表面标记CD45的表达,通过其阳性率判断人血液细胞在小鼠体内的重建效果。主要观察指标:不同移植方式对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结果:CD34 细胞通过卵黄囊移植方式共获得健康出生小鼠52只,3个月后86.5%(45/52)小鼠CD45呈阳性表达,嵌合率高达4.34%。通过腹腔移植方式共获得健康出生小鼠48只,3个月后81.3%(39/48)小鼠CD45呈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卵黄囊移植方式(t=2.363,P<0.05)。结论:早期卵黄囊移植可以获得人造血干细胞在小鼠体内的长期重建,效果优于腹腔移植,同时也证明了通过胎鼠卵黄囊移植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取得人源化造血系统小鼠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EB病毒(EBV)在人淋巴细胞/SCID嵌合体小鼠(hu-PBL/SCID)体内诱发肿瘤的病理形态,检测诱发瘤的免疫标志和人特异性Alu序列,确定EBV诱发肿瘤的性质、类型和来源。方法 从无偿义务献血员取外周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PBL)并将人PBL移植到SCID小鼠体内,再经腹腔注射EBV悬液进行实验感染。观察4月后处死动物进行病理解剖,取小鼠体内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免疫组化染色、原位分子杂交。结果 在34只存活的hu-PBL/SCID嵌合体小鼠中,有24只小鼠诱发出肿瘤。诱发瘤常见于小鼠腹腔后壁和纵隔,呈结节状实体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圆形,体积较大,弥漫排列,为大裂一无裂混合细胞,伴有浆样淋巴细胞和免疫母细胞样形态。电子显微镜观察瘤细胞核为圆形或不规则状,核内可见成群或散在的EB病毒颗粒。诱发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人类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LCA)阳性,B细胞标记CD20(L26)阳性,T细胞标记CD3(PSI)和CD45RO(UCHL-1)全为阴性。以人Alu序列为探针标记地高辛进行原位分子杂交,肿瘤细胞核显阳性信号。结论 在人淋巴细胞/SCID嵌合体小鼠建立了EBV诱发性肿瘤模型,病理分类是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大裂-无裂混合细胞型),肿瘤起源于移植的人B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人卵巢癌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鼠)移植瘤模型,为研究人腹水型卵巢癌的实验研究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将2例卵巢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移植于SCID鼠腹腔,原代移植瘤形成后进行鼠间传代,观察移植瘤的生长、转移及腹水形成情况,做腹水细胞学计数、涂片,检测荷瘤鼠血中肿瘤标记物CA125的浓度,肿瘤作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建立3只原代人卵巢癌SCID鼠移植瘤模型,原代移植成功率为37.5%,自第四代后,移植瘤的传代成功率为100%,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移植瘤的成瘤潜伏期及荷瘤鼠的生存期逐渐缩短,荷瘤鼠血中肿瘤标记物的浓度升高,病理组织学证实:移植瘤保持了原卵巢癌生物学特征。结论成功建立了人卵巢癌SCID鼠移植瘤模型,移植瘤保持了原卵巢癌生物学特征,是研究人卵巢癌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THP-1细胞构建NOD/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方法:将18只3-4周龄的雌性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模型A和模型B 3组(每组6只)。接种前连续2 d每只小鼠给予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 mg/(kg·d),预处理后于24 h内接种细胞。模型组分别经尾静脉接种对数生长期THP-1细胞悬液1×10^7/只(A组)、5×106/只(B组),对照组鼠尾静脉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一般情况,预处理前、接种细胞后7、14、21和28 d及处死时进行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濒死前处死取材,组织切片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小鼠分别于接种细胞d 7和d 10开始出现竖毛、萎靡少动等现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A和B 2组小鼠体重于接种细胞21 d后明显下降(P<0.01),建模28 d后模型组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接种1×10^7/只的模型A组最为显著。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提示,模型组小鼠脾脏均可见白血病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白血病细胞抗人CD13结果阳性,证实模型建立成功。结论:NOD/SCID小鼠经腹腔注射CTX预处理后,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THP-1细胞1×10^7或5×10^6个均可成功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动物模型,符合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高浓度成瘤更快。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源化非肥胖精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tcient,NOD/SCID)小鼠模型在生物及医学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而提高人源化NOD/SCID小鼠模型中的人源化水平是研究者的迫切需要.目的:探讨提高人源化NOD/SCID小鼠模型人源化水平的措施.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11/2009-01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材料:雄性NOD/SCID小鼠14只,体质量(25.0±1.5)g;1例骨髓标本约6 mL(多部位分层次采集)取自健康志愿者;1例足月脐带血标本大约90 mL,取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为健康产妇.方法:无菌抗凝的正常骨髓及足月脐带血样本均在采集后6 h内处理.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将14只小鼠标号电脑随机分为5组:全身照射,环磷酰胺骨髓移植组(n=3),全身照射,环磷酰胺脐血移植组(n=3),全身照射骨髓移植组(n=3),全身照射脐血移植组(n=3),空白对照组(n=2).将人骨髓或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别移植给经不同方案和剂量预处理的各组小鼠,移植后给小鼠腹腔注射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输注的细胞数,小鼠存活情况并计算死亡率,移植6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骨髓及外周血人CD45+细胞比例.结果:全身照射/环磷酰胺骨髓移植组、全身照射骨髓移植组和全身照射,环磷酰胺脐血移植组、全身照射脐血移植组小鼠输注人单个核细胞数分别为(0.656 0±0.008 9)×106和(4.077 5±0.845 0)×106.全身照射,环磷酰胺组死亡率均为100%,全身照射组死亡率均为33.3%.全身照射后再加环磷酰胺,小鼠不能耐受;而全身照射剂量越大,死亡率越高,当达400 cGy时,死亡率100%.存活小鼠移植6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骨髓中人CD45+细胞的比例,全身照射脐血移植组13号和6号小鼠分别为59.61%和21.46%,而全身照射骨髓移植组2号和8号小鼠其比例均为0,空白对照组小鼠比例均为0.而在13号小鼠骨髓细胞中,CD33+细胞比例为13.13%,GlyA+CD45-细胞比例为20.21%.结论:要建寺人源化NODISCID小鼠模型,所输入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一定要达到阈剂量,而在可耐受的范围内,尽可能提高预处理的强度,并使用人细胞因子可提高人源化NOD,SCID小鼠模型的人源化比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探讨人恶性胰岛细胞瘤转移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实验工具。方法 将人恶性胰岛细胞瘤组织植入SCID胰腺被膜下 ,观察移植瘤的侵袭转移及形态学特征 (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电镜 )。结果 在SCID鼠体内成功地建立了一株人恶性胰岛素瘤原位移植模型HMI HMN 1,已传 2 1代 ,和一株人恶性胰多肽瘤原位移植模型HPPT HMN 2 ,已传2 5代 ,共移植SCID鼠共 14 7只 ,其移植生长率和自发转移率达 10 0 %。表现为肿瘤广泛侵袭胃十二指肠并有淋巴结和肝转移。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结果证明移植瘤细胞与瘤源人胰岛细胞瘤细胞完全一致。结论 人恶性胰岛细胞瘤SCID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为研究人恶性胰岛细胞瘤转移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较为成功的羊等大型动物宫内移植方法相比,利用小鼠等小型动物宫内移植异种造血干细胞仍面临困境,在外周血内检测到的异种血液细胞重建率仍在1%以下。目的:观察小鼠卵黄囊移植人脐血来源CD34^+造血干细胞后的异种造血重建效率,并与腹腔移植的效果进行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移植实验,于2007—10在北京大学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新生儿脐血取自北京海淀区妇幼保健院。ICR小鼠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孕8.5d鼠8只,孕12.5d鼠9只。藻红蛋白标记的抗人CD45单克隆抗体与流式细胞仪均为BD公司产品。方法:采用Ficoll法梯度离心获得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磁珠分选系统纯化获得CD34^+细胞。将孕8.5d鼠麻醉后,打开腹腔并暴露子宫,显微镜下抽取5~10μL脐血CD34^+细胞(5×10^4个),缓慢注入胎鼠的卵黄囊中。相同操作条件下将等量脐血CD34^+细胞注射到孕12.5d胎鼠的腹腔中。快速抽针,将孕鼠子宫归位并缝合腹腔,继续妊娠,等待分娩。待小鼠出生后3个月,经尾静脉取血,在避光状态下加入藻红蛋白标记的抗人CD45单克隆荧光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细胞表面标记CD45的表达,通过其阳性率判断人血液细胞在小鼠体内的重建效果。主要观察指标:不同移植方式对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结果:CD34^+细胞通过卵黄囊移植方式共获得健康出生小鼠52只,3个月后86.5%(45/52)小鼠CD45呈阳性表达,嵌合率高达4.34%。通过腹腔移植方式共获得健康出生小鼠48只,3个月后81.3%(39/48)小鼠CD45呈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卵黄囊移植方式(t=2.363,P〈0.05)。结论:早期卵黄囊移植可以获得人造血干细胞在小鼠体内的长期重建,效果优于腹腔移植,同时也证明了通过胎鼠卵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小鼠移植瘤的效果。方法:建立人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50瘤细胞)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即NOD-SCID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后,治疗组4只给予125I组织间植入治疗,对照组4只不予植入照射治疗。治疗组4只于植入后的20d后进行SPECT显像观察肿瘤组织的凋亡情况;后将小鼠断颈处死,取肿瘤组织作病理切片,观察125I粒子对肿瘤组织的破坏程度及范围,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0d后,对照组及治疗组的小鼠均存活,HE染色病理切片显示,经125I粒子照射后,肿瘤组织出现大量的凋亡细胞;SPECT显像结果表明,经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在肿瘤组织区域内可见明显的显影。结论:125I组织间植入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50瘤细胞)移植瘤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新型人源化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小鼠异种移植模型.4-6周NOD/SCID小鼠经亚致死剂量60Co全身照射后,给予抗小鼠CD122单克隆抗体腹腔注射,在预处理后24 h内经小鼠膝关节骨髓腔注射Ph+ 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于移植后8-12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骨髓和脾脏中人源细胞的植入水平及其免疫表型,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受鼠骨髓和脾脏中人BCR/ABL1水平,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抗人CD19,抗人CD34免疫组化染色评价人源ph+ ALL细胞在受鼠各组织器官中的迁移浸润能力.结果表明,在接受Ph+ ALL患者细胞移植的受鼠骨髓和脾脏细胞中,人源Ph+ ALL(huCD45+ CD19+)细胞不仅有不同程度植入,而且植入细胞具有与ph+ ALL患者相似的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此外,人源Ph+ ALL细胞还广泛迁移浸润到受鼠的脑、肝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中.结论:抗CD122抗体预处理的NOD/SCID小鼠联合骨髓腔注射能够支持Ph+ 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有效植入,为人类Ph+ ALL白血病启动细胞鉴定及临床新药筛选研究提供一种新型异种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应用SCID和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的不同。方法:分别给SCID和NOD/SCID小鼠腹腔注射HL-60细胞,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CD33阳性率,病理学检查鉴定动物模型。结果:应用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为30%,而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模型成瘤率为100%。结论:接种HL-60的NOD/SCID小鼠相对于SCID小鼠成瘤率高,小鼠发病率稳定,更适宜应用于白血病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裸鼠玻璃体腔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视网膜母细胞瘤裸鼠玻璃体腔移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长状态,为开展肿瘤体内实验做好前期工作。方法培养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4.5-5.5)&#215;107/ml,注射至裸鼠玻璃体腔内(5μl/只),观察肿瘤的生长状态。结果注射早期玻璃体腔内浑浊明显,而后依次出现肿瘤团块;角膜混浊;眼内结构破坏;眼球突出于眼外。摘除的肿瘤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瘤细胞大小不等,胞浆少,核大,核分裂相常见。结论利用Y79细胞系可以建立良好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玻璃体腔移植瘤模型,为人们探索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方法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移植瘤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瘤细胞悬液移植法和静脉注射方法将人宫颈癌HELA细胞接种于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大鼠体内建立人的宫颈癌移植瘤模型,观察成瘤时间,肿瘤进行性生长情况和其他实质性器官转移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实验动物部及超声科进行.①实验动物:成年雌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皮下注射组10只、腹腔注射组10只、静脉注射组10只、阴性对照组5只.②实验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皮下注射组接种2.5×1010L1细胞悬液于大鼠右后肢及背部皮下.腹腔注射组接种2.5×109L-1细胞悬液于腹腔内.静脉注射组由大鼠尾静脉注入2.5×108L1的细胞悬液.没有进行免疫抑制的5只大鼠做阴性对照.⑨实验评估:接种后观察成瘤率、肿瘤生长及播散情况及动物生存期,行超声检查观察肿瘤的二维灰阶表现和肿瘤的血供情况.结果:①皮下注射组7只成瘤,腹腔注射组8只成瘤,静脉注射组10只,在肿瘤生长过程中3只死亡,其余7只全部成瘤.总体成瘤率67%.腹腔种植组及静脉注射组的肿瘤较早出现腹腔脏器转移.皮下注射组成瘤时间较晚,约种植后40 d左右.②3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静脉注射组62.5 d,腹腔注射组78.9 d和皮下注射组84.4 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超声检查皮下生长的肿瘤组织呈低回声,椭圆形,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彩色多谱勒扫查未见彩色血流信号显示.转移较明显的腹腔种植组及静脉注射组大鼠超声检查可见,2周后,肝区内结节表现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低或略高回声,内部质地欠均匀,边缘尚清晰,但不是很规则.4周左右于肝区内见异常低回声结节或强回声结节,大小约0.4cm×0.5 cm.肿瘤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外周可见少许滋养血管.结论:人宫颈癌HELA细胞接种于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大鼠体内建立人的宫颈癌移植瘤模型,具有与人宫颈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相似的特点,且移植瘤的生长状况、回声类型及血供变化大体符合宫颈癌的一般超声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大葱油对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葱油对人胃癌MGC803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10只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两组,对照组腹腔注射20mg/ml吐温-80,实验组腹腔注射10mg/ml大葱油,观察各组移植瘤生长情况,计算抑瘤率,DNA图象分析移植瘤DNA指数及平均DNA质量。结果肿瘤生长抑制率为36.07%。实验组DNA指数和平均DNA质量下降。结论大葱油对体内外人胃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抑制肿瘤细胞DNA指数和平均DNA质量可能是其体内抗肿瘤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细胞支架大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超声引导下瘤细胞注射法已应用于制备大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但成瘤率不高,且易形成腹腔种植.目的:实验拟采用细胞基质胶Matrigel包裹瘤细胞,超声引导下注射到大鼠肘内制各肝癌模型,以提高成瘤率,减少腹腔种植.设计、时间及地点:验证性实验,于2007-12/2008-03在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系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取Wistar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瘤细胞悬液注射组和瘤细胞Matrigel注射组,每组10只.方法:取大鼠皮下移植的Walker-256肿瘤组织匀浆制备细胞悬液,在超声引导下注射到10只瘤细胞悬液组大鼠肝实质内,每只2×108个细胞.瘤细胞与Matrigel混合后,超声引导下注射到瘤细胞Matrigel组10只大鼠肝内.主要观察指标:定期超声监测大鼠肝脏移植肿瘤生长情况,移植后第21天麻醉处死动物进行人体解剖,取肿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瘤细胞Matrigel组10只大鼠有9只形成了肝脏移植肿瘤灶,仅1只大鼠发生腹腔种植.瘤细胞悬液组10只大鼠仅6只出现肝脏移植肿瘤灶,而发生腹腔种植达6只.大鼠原位移植肝癌病理切片显示典型的肿瘤组织形态学特征.结论:采用Matrigel作为细胞支架制各大鼠肝癌模型可提高成瘤率,明显降低腹腔种植的发生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大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已有不少成功的报道,但其体内移植后能否有效整合入宿主肝板、在肝内能否进一步生长分化并表达肝细胞功能以及成瘤的风险等情况目前还不清楚。 目的:应用治疗性肝再生模型进行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观察其在肝组织替代、体内的生长分化及成瘤性情况。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小儿外科。 材料:选用BALB/c小鼠24只为受体,鼠龄6~8周,体质量20~352,雌雄不拘购自广州市实验动物中心。实验所用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由作者所在课题组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成。小鼠胚胎干细胞株E14由本院干细胞中心提供。 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肝再生模型+干细胞移植组和肝切除+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2只。前组分两次按50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倒千里光碱(retrorsine),间隔2周,第2次注射4周后行70%肝部分切除制造肝损伤;然后经门静脉分别移植1×10^5羟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FDA-SE)荧光标记的细胞入小鼠肝内进行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移植。后组在行70%肝部分切除制造肝损伤模型后进行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组受体鼠肝脏内分布、整合与体内生长分化情况。2周后行白蛋白荧光免疫组化(双荧光染色)、血清白蛋白水平检测其功能状况。将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注入治疗性肝再生小鼠肝内,将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入小鼠腋区皮下作为对照,观察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体内成瘤情况。 结果:①肝干细胞在受体鼠肝内生长情况:CFDASE标记的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1周,受体小鼠肝实质内可见散  相似文献   

18.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的发现为人造血干细胞体内分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小动物模型。在经放射线照射的SCID小鼠静脉内注入人骨髓、脐血或动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均能使小鼠受体内产生人造血干细胞的移植物。本文主要介绍了C.B17-SCID小鼠、hu-SCID小鼠及NOD-SCID小鼠模型体系。观察人造血干细胞植入SCID小鼠后,在体内的增殖、分化情况,同时探讨了该模型体系在基因治疗体内分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抗体对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癌细胞转移和移植瘤组织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60只BALB/c裸鼠通过腹腔注射卵巢癌细胞建立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模型。1周后,60只卵巢癌移植瘤模型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3组,即模型组、溶剂组和b FGF抗体组。模型组不进行治疗,溶剂组腹腔注射b FGF抗体溶剂治疗,b FGF抗体组腹腔注射b FGF抗体治疗,共治疗7周。每组取10只小鼠让其自然死亡,记录并比较生存时间。实验第8周,每组安乐死10只小鼠。比较各组小鼠体重,卵巢癌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卵巢癌细胞转移结节数、转移器官数和转移病灶总数,以及卵巢癌移植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微血管数目以及凋亡细胞率。结果 b FGF抗体组小鼠各时间点体重和最终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和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FGF抗体组小鼠腹水体积、卵巢移植瘤体积和重量、癌细胞转移结节数、转移器官数和转移病灶总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和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b FGF抗体组小鼠卵巢癌抑瘤率高于溶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无γ射线照射条件下,几种常见的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系移植小鼠的成瘤情况,以及构建MM疾病模型便于体内实验研究。方法:利用MM细胞系LP-1、OPM2、RPMI 8226和MOLP8,以及通过转染带有Luciferase荧光素酶的慢病毒载体得到的RPMI-Luc-Puro(载体带Puromycin抗性基因)、RPMI-LucmCherry(载体带mCherry标记基因)和MOLP8-Luc-Puro稳定细胞系,经皮下或者尾静脉植入NOD/SCID或NSG小鼠。观察其肿瘤生长,测量肿瘤大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尾血中CD138~+肿瘤细胞的比例;应用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外周血中的游离轻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肿瘤类型;应用活体成像技术监测全身肿瘤信号。结果:LP-1和OPM2细胞皮下植入NOD/SCID小鼠各21只,观察至7周均未见成瘤。RPMI 8226细胞皮下植入的NOD/SCID小鼠15只,1周后可观察到肿瘤形成,截至7周时,成瘤率80%(12/15)。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可以检测到λ轻链,尾血中未检测到CD138~+的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支持浆细胞肿瘤。RPMI-Luc-Puro、RPMI-Luc-mCherry和MOLP8-Luc-Puro细胞皮下植入NOD/SCID小鼠各2只。活体成像显示RPMI-Luc-mCherry细胞植入小鼠无明显肿瘤信号,RPMI-Luc-Puro和MOLP8-Luc-Puro细胞植入小鼠1周时能探测到明显肿瘤信号,但前者2周时信号消失,后者观察至3周时肿瘤信号仍存在;这两种细胞皮下植入NSG小鼠时,两者的肿瘤信号均能持续存在。RPMI 8226、RPMI-Luc-Puro、RPMI-Luc-mCherry和MOLP8-Luc-Puro细胞经尾静脉植入NOD/SCID或NSG小鼠均未出现全身播散的肿瘤信号,仅MOLP8-Luc-Puro细胞植入的1只NSG小鼠出现过短暂的全身播散信号。结论:在无γ射线照射条件下,MM细胞系植入小鼠可以成瘤,有局部成瘤倾向,全身播散能力低;不同细胞系成瘤性存在较大差异,载体改造会降低细胞的成瘤能力;免疫缺陷更严重的NSG小鼠有利于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