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横纹肌溶解症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赵建刚 《医学综述》2004,10(8):489-492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L)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广泛横纹肌细胞坏死。其直接后果是肌细胞内容物外漏至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中,并可导致急性肾衰竭(ARF)、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有时病情凶险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又称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L)是指横纹肌分解,肌细胞内容物释放入血引起的综合征,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等诸多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年大学生中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常见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特征,提高早期诊断率,做到及时正确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方法对最终确诊的5例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的文献报道加以总结。结果 5例患者病因均为肌肉活动过度,4例经过早期积极治疗痊愈,1例因诊断不及时而延误治疗,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结论青年大学生以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常见,应加强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预防,提高发病后的早期诊断率。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该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急性、潜在的致命综合征,发病机制是横纹肌分解和肌肉细胞内容物随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大量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电解质等突然释放到血液中可引起急性肾损伤,电解质紊乱、休克甚至死亡。早期治疗可使并发症最小化,但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横纹肌溶解症的典型症状,甚至有可能无临床表现。本文对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危害、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螺旋霉素导致横纹肌溶解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58岁,主因全身肌肉疼痛3d伴酱油色尿,于2008年11月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疼痛,然后逐渐出现全身肌肉疼痛,肌无力,双足疼痛加重,不能正常行走。自服芬必得后无明显好转。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患者于来院前10d因感冒自服螺旋霉素,每次2片,每天3次,共服用3d,总用量为18片。入院查体:T35℃,P90次/min,  相似文献   

6.
加深对横纹肌溶解症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横纹肌溶解症(1"habdomyolysis)是由于挤压、运动、高热、药物、炎症等原因所致横纹肌破坏和崩解,导致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肌细胞内的成分进入细胞外液及血循环,引起内环境紊乱、急性肾衰竭等组织器官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肌病,泛指任何肌肉疾病的一般性术语,肌病可是先天遗传或后天获得的,可发生于出生时或成人后。肌痛,指肌肉疼痛或无力,不伴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肌炎,指肌肉疼痛或无力症状,伴CK升高。横纹肌溶解,指肌肉疼痛或无力症状,伴CK显著升高,高于正常上限的10倍,常有肌红蛋白尿。  相似文献   

8.
25例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发病特点以及预后。方法:总结分析25例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资料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发病人群以青年男性为主,尤其是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患者;运动、热射病、挤压、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导致横纹肌溶解,本组病例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占48.0%;起病急,病程短;均有血肌酸激酶增高,平均值为38 642U.L-1;多数病例伴急性肾衰竭(72.0%);88.0%的患者好转或痊愈,肾功能恢复正常或发病前水平,12.0%的患者死亡,死亡病例肌酸激酶显著高于好转病例。结论: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可由运动等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疾病,均有肌酸激酶增高,常合并急性肾衰竭。及时诊治大多数可好转或痊愈,少数病情严重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 yolysis,RM)是一种内科急症,而运动性横纹肌溶解是指过度运动后所致的骨骼肌损伤、细胞膜破坏,大量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等物质释放入外周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严重的会导致急性肾衰竭,则预后较差。临床诊断标准为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升高,尿肌红蛋白呈阳性,尿中有棕褐色颗粒管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肉肿胀,肌肉酸痛、肌无力、棕色尿。其发病的主要诱因是肌肉运动过度,环境温度过高〔1〕。本科2013年7月13日同时收治7例因消防演练而导致横纹肌溶解症官兵,由于早期明确诊断,经过2∽3周的治疗与精心护理,所有指标均恢复正常后陆续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针对创伤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一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结合近10年的献,就基本概念、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诊断以及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及其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云志 《医学综述》2010,16(16):2476-2478
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NRM)是由于过度运动、肌肉缺血、药物、电解质和渗透压的改变、代谢性疾病、大量饮酒、遗传性疾病、感染及急性中毒等非创伤性因素所致。NRM发病率较低,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衰竭。掌握引起NRM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NRM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予以积极补液,尽快恢复血容量,保持足够的尿量,促进肌红蛋白的排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患者血清肌红蛋白、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以及二者比值对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预测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及南京市浦口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120例R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AKI患者和非AKI患者的血清CK、肌红蛋白浓度及两者比值,CK、肌红蛋白值和肌红蛋白/CK比值从最低到最高分为四分位数,统计AKI发生率、病死率以及分布,采用Spearman分析肌红蛋白、CK与AKI发生的相关性;分别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预测AKI的风险因子。 结果47例(39.16%)RM患者并发AKI,其中42例患者进行了血液透析治疗,经透析的患者发生2例死亡(病死率4.76%),其余患者全部存活。AKI患者和非AKI患者的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和CK活性显著高于非AKI患者(P<0.05);经Spearman分析,血清肌红蛋白浓度、血清CK活性与AKI的发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P=0.003)、0.22(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则表明血清肌红蛋白为AKI的显著预测因子,肌红蛋白/CK比值的第三、第四分位数均为AKI发生的显著预测因子(P<0.05)。 结论血清肌红蛋白以及肌红蛋白/CK的比值是预测AKI的显著风险因子,建议在入院时即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9):64-67
目的了解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发病特点以及预后。方法总结分析32例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发病人群以青年男性为主,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31.3%的患者合并有急性肾损伤,所有患者按有无合并AKI进行分组,分为AKI组和非AKI组,两组CK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尿酸、尿素氮、血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可由运动等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疾病,均有肌酸激酶增高,常合并急性肾损伤,及时诊治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正>横纹肌溶解(rhabdomyolysis,RM)是指由运动、挤压、药物等多种原因所致横纹肌损伤,使得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进人体血液循环,引起身体内环境紊乱,甚至急性肾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 1组临床综合征[1-2]。本研究报道笔者收治的1例 RM患者,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信息进行复习,以提高对该病诊断能力,增加临床上对该病的认识,使临床医生能对 RM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钱远宇  罗惠玲  徐利  刘金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90+192-190,192
目的:探讨体能训练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结合最近4例体能训练后发生的横纹肌溶解症患者,分析其运动病史、肌肉疼痛等症状、血生化检查结果,通过给予大量补液、碱化尿液、营养支持等治疗,肌酸激酶显著升高者给予持续床旁血滤。结果:所有4例患者经过以上综合治疗,病情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无复发。结论:大量补液、碱化尿液和持续床旁血滤是治疗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征性。笔者收治1例RM患者,现报道如下。1病例患者,男性,71岁。因"发热伴四肢酸胀3天,双下肢乏力半天"于2011年11月24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d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未测,自觉四肢酸胀,双下肢尤为明显。偶有咳嗽、咳  相似文献   

17.
郭向阳 《北京医学》2009,31(10):626-628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横纹肌(骨骼肌)细胞受损、溶解,从而使细胞膜的完整性发生改变,肌细胞内容物(包括钾、磷酸盐、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和尿酸)释放进入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并可导致死亡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围术期横纹肌溶解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8.
报道一例患儿军训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的临床诊疗过程.  相似文献   

19.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是指运动后肌纤维崩解断裂导致肌细胞内容物释放入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肌痛、乏力、肌肉肿胀、深色尿及血中肌细胞内容物(特别是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的含量增高为临床特征。严重的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可并发急性肾衰竭、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危及生命。早期积极静脉补液、及时血液净化治疗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本病大多预后较好,如出现严重并发症死亡率明显升高。在军事训练及体育运动中应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20.
<正>RYR1相关横纹肌溶解-肌痛综合征(Rhabdomyolysis-myalgia syndrome)是一种常见但可能诊断不足的骨骼肌阿诺碱受体功能障碍表现。该病的临床特征是患儿表现为横纹肌溶解症状:肌痛、肌酸激酶(CK)和肌红蛋白升高、深色尿、无力等,但症状反复发作,持续高CK血症(CK>正常CK上限50倍),或者出现无法解释的疾病严重程度,该病通常由RYR1基因突变所致,其致病性变异是先天性肌病的最常见原因,并在临床表型、组织病理学及遗传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