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3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37枚动脉瘤,其中28枚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完全栓塞30枚,次完全栓塞6枚,不完全栓塞1枚。2例Hunt—HessV级患者死亡;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再出血,经治疗后痊愈;余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2年,未发生再出血和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架和/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mm)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应用支架和威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22例(28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8个,未破裂动脉瘤10个;支架辅助栓塞20个,球囊辅助3个,支架和球囊辅助4个,单纯支架治疗1个)。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1个,次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1个。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恢复良好21例,重残1例;8例(11个动脉瘤)行DSA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5例行CTA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支架和,或球囊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介入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7例的经验并文献检索分析。结果病情好转5例,恶化1例,短暂神经功能障碍1例,无死亡。复发2例,1例再次行动脉瘤栓塞后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血管内介入塞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近期安全有效,根据动脉瘤部位及形态特点,可选择载瘤动脉闭塞,弹簧圈栓塞瘤腔,球囊支架辅助栓塞。远期复发率较高,应加强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15例颈内动脉宽颈囊状动脉瘤及2例椎动脉梭形动脉瘤,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将支架置入载瘤动脉,跨动脉瘤颈放置。其中13例通过支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弹簧圈,4例仅放置支架治疗。结果 1例术后1周死亡,2例失访。3~6个月造影随访14例,11例动脉瘤消失,2例动脉瘤大部消失,1例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技术,结合GDC技术可为颅内宽颈囊状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现已成为导致成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被形象比喻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传统的动脉瘤夹闭手术需要开颅、牵开脑组织进行动脉瘤夹闭,给正常脑组织带来了损伤。  相似文献   

6.
破裂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3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8例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3-12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中1例因再出血死亡;余12例中,致密栓塞10例,接近完全栓塞2例.9例患者(包括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有效造影随访3-11个月,致密栓塞的患者中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PICA保持通畅;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中有1例部分复发,给予再次致密栓塞,另1例达稳定状态;另3例电话随访,未发现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16例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共38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6个动脉瘤在前循环,2例病人分别有1个动脉瘤在后循环。根据Hunt—Hess评分,Ⅰ级5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15例病人一次性将所有动脉瘤栓塞,1例仅栓塞责任动脉瘤,未能栓塞的动脉瘤二期手术夹闭。无死亡病例,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病例无再出血;预后按GOS评分,良好11例,轻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治疗责任动脉瘤;然后再根据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原则,选择性栓塞其它未破裂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辅助血管内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2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71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全部行3D-DSA检查,其中血管内治疗67个动脉瘤,4个微小动脉瘤未进行治疗.结果 支架平行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8个动脉瘤,其中致密栓塞24个,部分栓塞4个;普通栓塞39个动脉瘤,其中致密栓塞28个,部分栓塞11个.术后6个月,28例病人行DSA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及新生动脉瘤.结论 3D-DSA检查可有效检出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支架平行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有利于提高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程度.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问栓塞治疗的175例病人,181个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181个动脉瘤中,破裂动脉瘤163个,未破裂动脉瘤18个。按Hunt-Hess分级:0级18例,Ⅰ级16例,Ⅱ级57例,Ⅲ级46例,Ⅳ级30例,Ⅴ级8例。结果181个动脉瘤,使用弹簧圈栓塞172个,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1个,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0个,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28个,双导管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个;单纯支架栓塞9个。其中165个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无瘤颈残留,大部分栓塞7例,9个单纯支架栓塞的动脉瘤术后造影均有不同程度的显影,但显影明显变淡。术后恢复良好169例,重残2例,死亡4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病人和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手术技巧的掌握,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疾病,其致残率、死亡率高。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动脉瘤颈夹闭手术。随着近二十多年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飞速发展,该技术现已达到、甚至超过传统动脉瘤颈夹闭手术的疗效。一、动脉瘤栓塞的发展简史最早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是Serbinenko,1974年他首先用乳胶球囊经血管内治疗动脉瘤;起初闭塞载瘤动脉,后开始栓寒动脉瘤,保留载瘤动脉通畅(?),随后这一技术被很多人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尽管可脱卸球囊的应用使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成为可能,但由于可脱卸球囊  相似文献   

11.
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的病历资料。瘤颈/瘤体为0.5~1,均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结果12例完全栓塞,4例大部分(>95%)栓塞。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表现。7例随访6个月~1年,1例动脉瘤复发。结论在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使弹簧圈无法突入载瘤动脉,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支架及支架技术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病人共48个颅内段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不同类型支架52个,其中球扩支架9个,自膨胀支架37个,覆膜支架6个。结果动脉瘤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21个,Ⅱ级7个,Ⅲ级20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其中永久性并发症3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40例,3~5分5例,6分2例。临床随访45例,时间1~77个月,死亡1例。影像学随访30例,随访1~48个月,动脉瘤不显影12例,改善2例,稳定8例,复发8例,其中6例接受再治疗。结论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支架技术的改进和多种栓塞材料相结合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共有动脉瘤22个,均应用支架辅助技术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术,其中采用支架前释放技术7例,支架后释放技术8例,支架半释放技术5例。结果支架释放均一次到位,成功率100%。动脉瘤致密栓塞16个,部分栓塞6个。术中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经动脉内溶栓后m管再通。16例术后3个月行CTA或MRA复查,动脉瘤无复发。12例术后6个月行DSA复查,9个动脉瘤致密栓塞者均无复发,3个部分栓塞者瘤颈残留部分已不显影。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提高动脉瘤腔栓塞密度,并发挥血流导向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s)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MIAs患者的完整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出院时MIAs患者GOS评分预后良好(4-5分)85例,差(1-3分)21例。各治疗组GOS评分:手术58例中,良好45例;介入44例中,良好37例;介入+手术4例中,良好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IAs患者年龄、部位、术前Fisher及Hunt-Hess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部位及Fisher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患者年龄、部位、术前Fisher和Hunt-Hess分级是影响MIAs患者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开颅手术、介入栓塞或开颅手术+介入栓塞等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改善MIAs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0例多发性动脉瘤,共44个动脉瘤中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24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8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3个,其他部位3个。一期手术处理2个动脉瘤13例(其中微创手术7例,栓塞手术6例),二期手术者7例。结果优良13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DSA显示动脉瘤消失。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和可行的。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相辅相成。尽可能一期处理所有动脉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型带纤毛弹簧罔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3月至9月共收治4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3个动脉瘤),均用新型带纤毛弹簧罔栓塞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随访情况,随访时间6~12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或CT脑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脑血管成像,了解颅内动脉瘤复发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41例患者中死亡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复发1例,脑积水2例;改良Rankin评分量表评级为0级9例,1级19例,2级7例,3级3例,4级1例,5级和6级各1例. 结论 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对小动脉瘤(<5 mm)有相对优势,对载瘤动脉闭塞有一定优势;但对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等较细载瘤动脉,因纤毛的致栓作用可能会造成脑梗死,因此封闭瘤颈时应用此罔要谨慎.  相似文献   

17.
机械可脱性螺旋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总结使用机械可脱性钨丝微螺旋圈(MDS-N)栓塞治疗16例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方法 经股动脉Seldinger's法穿刺,用MDS-N系统送入合适大小的微螺旋圈到达动脉瘤腔内填塞动脉瘤。结果 16例动脉瘤完全栓塞14例,次全栓塞2例,载瘤动脉保持通畅,无死亡或永久性并发症。结论 使用MDS-N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58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夹闭49例,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手术联合栓塞治疗2例。结果 58例病人中,恢复良好45例,轻残7例,重残3例,死亡3例。结论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栓塞均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可靠且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手术入路、并发症防治等问题,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方法 对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颅内多发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等. 结果 本组颅内多发动脉瘤33例,男、女性别比为1:1.75,发病平均年龄56.52岁.术后良好(GOS IV~V级)24例,死亡2例. 结论 对于不同部位、大小、临床分级的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措施;术中应用临时阻断、超声等辅助技术,对于提高术后疗效并减少手术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Neuroform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2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术中将预装好的Neuroform支架引入载瘤动脉并释放覆盖动脉瘤颈,经支架网孔栓塞弹簧圈。结果19例支架植入成功,其中12例取得完全栓塞,3例瘤体仍显影,4例瘤颈残留。术中支架放置失败1例,异位放置1例,术中血栓形成1例。结论Neuroform支架是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