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扩大经鼻入路到达斜坡区的相关显微解剖结构。方法采用7例防腐尸颅,模拟经鼻手术入路,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对涉及的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和拍照。结果前鼻棘至鞍底、鞍背和斜坡隐窝连线长度分别为(78.3±4.7)mm、(83.1±3.4)mm和(82.1±5.9)mm;以鼻腔底平面为基线,与上述结构矢状面夹角分别为31.4°±1.5°、33.1°±1.7°和31.1°±2.5°。颈内动脉后垂直段间距为(18.0±1.8)mm,两侧展神经穿斜坡硬膜处间距为(22.1±1.6)mm。斜坡硬膜主要由脑膜背侧动脉供血。扩大经鼻入路斜坡骨质开窗两侧方界限为颈内动脉,上方为鞍底,向下扩展受鼻孔、硬腭的限制。结论显微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可良好显露中上斜坡区解剖结构,适用于中上斜坡区病变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颈前外侧入路及其扩大入路手术治疗斜坡及上颈椎腹侧病变的方法.方法在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上,模拟颈前外侧入路及其扩大入路进行斜坡和上颈椎腹侧的显微解剖和手术入路研究.结果颈部前外侧有明确的筋膜间隙,通过对颈筋膜各层准确的广泛解剖可直达斜坡中上部和上颈椎腹侧;各筋膜层及骨性结构表面均有明显的解剖学标志.外侧入路可安全暴露下斜坡和上颈椎腹侧区域,其扩大入路可充分显露中上斜坡腹侧.结论经颈前外侧入路及其扩大入路手术治疗斜坡及上颈椎腹侧病变具有直达病变部位,损伤小,视野较宽和有效避免感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鼻蝶窦手术入路相关血管的显微下解剖特点。方法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5具行正中矢状位切开,5具模拟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手术路径上血管的走行特点,与垂体和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测量相互之间的距离。结果鼻中隔后动脉上支至蝶窦开口下极的距离为(3.91±0.82)mm(2.85~5.15)mm,鼻中隔后动脉下支至蝶窦开口下极的距离为(6.16±1.23)mm(4.42~8.28)mm。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颈内动脉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1.90)mm(9.02~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7.96±2.07)mm(5.64~11.58)mm。结论蝶腭动脉、海绵间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分支-垂体下动脉是经鼻蝶窦手术入路中容易引起出血的血管,尤其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最重要的解剖结构。术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术中仔细的显微操作,以免发生大出血这一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经鼻入路齿状突切除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咽入路显露和切除齿状突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新鲜成人尸头湿标本4具,椎动脉、颈内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颈内静脉灌注蓝色乳胶,防腐剂阴冷处保存。在尸头标本上模拟内镜下经右侧鼻孔入路切除齿状突。结果标本在内镜下术野暴露均满意,切开咽后壁、肌肉及筋膜韧带后,向上可以暴露下斜坡,向下可以暴露寰枢椎,磨除寰椎前弓后可以成功切除齿状突。结论内镜下经鼻入路可以作为前路齿状突切除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经鼻蝶入路手术提供内镜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3例成人尸头模拟经鼻蝶入路内镜下手术,进行内镜下的解剖观察和解剖测量。结果经鼻蝶窦入路内镜可达鞍膈以上,能清晰显示第三脑室底、视神经、视交叉及鞍旁结构等。鞍膈前后径为(5.5±1.9)mm,左右径为(6.0±1.4)mm;鞍膈孔与鞍结节的距离为(3.2±1.2)mm;两前床突间距离为(24.5±0.9)mm;前置型视交叉前缘到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2.1mm,后置型为3.5mm。结论内镜扩大经蝶入路能够清晰显示鞍区结构,可应用于各种鞍区肿瘤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切除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资料,其中侵犯双侧斜坡旁颈内动脉10例,侵犯右侧斜坡旁颈内动脉4例,侵犯左侧斜坡旁颈内动脉3例;均采用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结果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3例。疗效经综合评价:治愈13例,控制1例,改善3例。术前6例视力障碍的病人,术后恢复正常3例,明显改善2例,无改善1例。术后并发甲状腺危象1例,脑脊液鼻漏2例,一过性尿崩症1例,脑梗死1例。17例病人获随访3~88个月,平均34个月。肿瘤复发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适用于切除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显露前颅底的可行性、手术适应证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分别运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30°和45°硬质内镜(Karl Storz),在神经导航的引导下模拟手术过程,经双侧鼻腔采用经鼻扩大入路对尸头标本进行前颅底内镜解剖.定量测量各个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和显露面积.结果 尸头标本上测量在鸡冠基底部两侧眶内侧壁的距离为平均(34.1 ±4.2)mm,筛板中部两眶内侧壁的距离为(24.7±3.l)mm,两侧前筛动脉之间的距离为(26.8±3.4) mm,两侧后筛动脉之间的距离为(24.3±4.1)mm,前后筛动脉在眶内侧壁的距离为(17.9±2.7)mm.内镜下前颅底可显露的面积是(430.6±53.4) mm2.在磨除筛板骨质后剪开硬膜可见嗅神经、大脑前纵裂和额叶直回.结论 在神经导航辅助引导下,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至前颅底可提供宽广的手术视野,是处理前颅底病变的一种微侵袭方法.熟练的内镜技术、充分的内镜解剖知识和可靠的颅底重建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学,为临床内镜经蝶垂体病变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择10具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男8具,女2具;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窦内重要解剖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根据蝶窦后壁骨性结构特征将蝶窦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以及外侧腔等5个部分。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可清晰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打开蝶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膈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蝶鞍周围结构与鞍底中线的距离分别为视神经管隆起(5.72±1.56)mm,颈内动脉管隆起(5.42±1.38)mm,鞍膈(10.01±1.46)mm,视交叉(14.96±1.42)mm,海绵窦内颈内动脉(11.02±2.06)mm,海绵窦内动眼神经(13.75±1.79)mm,海绵窦内滑车神经(15.14±1.53)mm,海绵窦内外展神经(12.68±1.52)mm。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可清晰地显露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颅前窝底及鞍区因涉及的解剖区域结构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近年来,随着微侵袭观念的不断传播,显微器械和内镜器械的发展以及神经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颅前窝底及鞍区肿瘤的治疗也得到飞速发展,相关技术日臻成熟。本文就颅前窝底肿瘤手术入路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眼动脉瘤的手术入路。方法 对2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眼动脉与邻近结构关系的观察,并对9具新鲜尸头进行经鼻蝶入路蝶窦内解剖观察。结果 经鼻蝶入路大多可获得眼动脉瘤颈的正面视野。结论 经鼻蝶入路治疗眼动脉瘤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们经眶上锁孔入路锁孔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24例(锁孔组);同期采用传统额下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25例(传统组)。结果 锁孔组与传统组性别、年龄、病程、肿瘤大小、术中输血率、肿瘤全切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锁孔组手术时间(指切皮开始到缝合皮肤结束为止)、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较传统组明显减少(P<0.01)。锁孔组术后1例出现颅内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传统组术后1例出现颅内感染,1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两组均无死亡病人。结论 与传统额下入路手术相比,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效果满意,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动脉入路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6例有症状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经动脉血管内治疗技术和结果。结果 6例经动脉入路插入导管用Onyx-18胶栓塞。本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都能接近瘘口处并栓塞动静脉分流区域。最后血管造影显示DAVF完全闭塞。治疗后没有观察到相关后遗症,6例均进行临床随访,GOS评分均为5。6例获脑血管造影随访,均未见瘘口显影。结论经动脉入路栓塞前颅窝底DAVFs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颞下经岩前硬膜外入路研究中颅窝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国人成人尸头湿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岩前硬膜外入路操作.磨除岩尖骨质,暴露并保留内听道(IAC)、耳蜗(Coch)、颈内动脉(ICA).观察并总结各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 (1)弓状隆起(AE)依气化程度不同,可分为3类:平坦型、梯田型和砾石型.前2型AE与上半规管(SSC)的关系容易确定;(2)颞下经岩前硬膜外入路所涉及的中颅窝解剖结构均位于以"三叉神经节"和"膝状神经节"为中心的两个扇形结构中."前扇"由三叉神经及三叉神经节组成,"后扇"由岩浅大神经(GSPN)、AE、IAC构成.ICA及Coch位于"后扇"内.两个扇形由GSPN相联系;(3)IAC位于"后扇"内,GSPN与AE的夹角为122.7°±7.6°(108.1°~137.5°),GSPN与IAC前壁的夹角为46.6°±4.9°(35.0°~55.2°).Coch位于GSPN与IAC前壁的夹角内.结论 两个扇形可以将颞下经岩前入路相关的中颅底解剖结构加以概括,简单直观,便于理解与记忆;磨除岩尖时,IAC的保护选择IAC前壁较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的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的48例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嗅沟脑膜瘤5例,鞍结节脑膜瘤19例,垂体腺瘤10例,颅咽管瘤14例。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36例,次全切除 1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经额外侧入路可较好暴露并切除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前额底脑挫裂伤的手术时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额底脑挫裂伤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8年7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前额底脑挫裂伤并施行手术的病例。结果入院即行手术(含24h内)14例为A组;初期保守治疗,24h后手术24例为B组。入院时GCS:A组平均6.5分,B组平均13分。随访半年并根据GOS判定:A组康复良好8例(57.1%),中度残废3例(24.1%),重度残废2例(14.3%),死亡1例(7.1%);B组康复良好8例(33.3%),中度残废5例(20.8%),重度残废7例(29.2%),死亡4例(16.7%)。入院时A组GCS普遍低于B组,COS结果A组良好率高于B组,A组重残率、死亡率低于B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额底脑挫裂伤早期(24h以内)明确手术指征,筛选出可能恶化的病例并及时手术对改善前额叶底脑挫裂伤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颅前窝底骨质缺损无骨性重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术后大范围骨性缺损行骨性重建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颅前窝底肿瘤伴大范围骨质破坏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肿瘤切除;其未行骨性重建(观察组)30例,行骨性重建加软组织重建(对照组)15例。并对比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早期并发症5例,其中观察组脑脊液鼻漏1例,脑脊液鼻漏合并脑膜炎及脑积水2例;对照组钛网从鼻腔脱出1例,移植钛网产生排斥反应1例,均未发生脑脊液鼻漏。随访6~99个月,肿瘤复发5例,其中死亡4例,带瘤生存1例;两组均无迟发性脑脊液鼻漏、脑组织下沉、脑膜脑膨出、空蝶鞍综合征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的颅前窝底骨质缺损没有必要一定重建其骨性结构,仅行软组织重建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颅底脑膜瘤手术的最佳入路及其适用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至2005年我们应用单侧或双侧额部入路、改良翼点入路所切除的31例前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改良翼点入路手术的16例脑膜瘤中15例达到全切除,而经单侧或双侧额部入路的15例中只有9例达到全切除,并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是切除前颅底脑膜瘤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颅中底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1月采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7例颅中底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脑膜瘤4例,神经鞘瘤1例,胆脂瘤1例,脊索瘤1例。术后3 d复查颅脑MRI增强检查显示,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无干眼、眼球运动障碍、面瘫、面部疼痛等并发症,围手术期无手术死亡、颈内动脉损伤、脑梗死、偏瘫、失语、脑脊液漏及再出血。术后随访半年,肿瘤全切除6例无复发,次全切除1例无进展。结论采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中颅底肿瘤,肿瘤切除彻底,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影像学特点,并根据其而采取不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的临床资料,病变均通过双侧眼动脉或筛前动脉供血,其中脑膜中动脉前支也参与供血7例。采用开颅手术9例,血管内治疗4例。并分析影像学特征对选择治疗方式的影响。结果术后DSA复查示所有病人的动静脉瘘均消失,均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症状逐渐好转。术后1年,DSA复查7例,均未复发。结论开颅手术治疗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明确有硬脑膜中动脉前支供血的病变,也可行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