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联用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对上消化道出血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40例,入院后给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后继以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随机分为奥美拉唑(40mg/d)组83例,泮托拉唑(40mg/d)组80例,法莫替丁(40mg)组77例.连续用药5~7天,随访1个月,观察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组出血发生率无差别,但均明显低于法莫替丁组;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三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未增加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与H2受体拮抗剂相比,能明显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联用静脉奥美拉唑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探讨联用静脉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治疗ACS患者疗效的影响,为ACS患者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合理用药及选择用药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2007年~2012年确诊ACS住院患者,去除入院后未用静脉奥美拉唑但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患者,共3007例,分为2组:未联用静脉奥美拉唑的氯吡格雷组(组1)1683例;氯吡格雷+静脉奥美拉唑(组2)1324例.入选患者均服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2组常规接受抗凝、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ACEI或者ARB及他汀类等基础药物治疗.分别比较2组ACS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史、疾病谱、PCI、基础用药等一般临床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1、组2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1%、4.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组2间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7%、2.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S病程早期联用奥美拉唑可有效预防ACS患者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未观察到因联用静脉奥美拉唑导致ACS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联用静脉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治疗ACS患者的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联抗血小板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PCI手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PCI术后予以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半年。记录两组支架内血栓形成率、上消化道出血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支架内血栓形成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可减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且不会增加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长期应用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7年9月-2010年2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60岁)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2组PCI术后均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6个月,之后观察组继续服用2种药物,而对照组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PCI术后随访12个月,主要观察不良心脏事件、支架内血栓及出血情况.结果 2组患者PCI术后均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出血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龄患者PCI术后长期应用氯吡格雷,能减少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且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7,(9):1270-1272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对对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住院期间的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两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次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3%(P<0.05),消化道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5.00%,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结论:质子泵抑制剂对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小板聚集效应无明显影响,不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但能有效预防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大量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机型冠脉综合征以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论单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所以目前临床推荐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来预防胃肠道溃疡和出血的风险。氯吡格雷和质子泵抑制剂都通过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系代谢,质子泵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系而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最近大量研究证实。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影响程度不同。泮托拉唑影响程度明显低于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20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泰嘉组(n=107)和波立维组(n=98)。两组患者均于PCI术前顿服氯吡格雷600mg,以后每日75mg,共服用12个月(药物涂层支架DES)。评价PCI术后12个月急性血栓、亚急性血栓、晚期血栓的发生率及临床出血事件包括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及皮下出血以及冠脉再狭窄率,并观察术前、术后的粒细胞、血小板数量。结果12个月的随访期内,两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冠脉再狭窄率、出血并发症以及粒细胞、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与进口氯吡格雷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出血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心病术后较为常见的出血并发症,它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并且可由于治疗矛盾引起支架内血栓,从而进一步增加患者的死亡率,PCI围手术期在抗栓和消化道出血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现在必须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分析两例典型病例PCI术后表现及并发症治疗,认为发生消化道出血时,根据出血程度,可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停用氯吡格雷或者继续服用氯吡格雷,同时给予消化道出血的一般治疗,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可及时有效控制消化道出血,且尽可能避免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以泮托拉唑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同时,联用氯吡格雷对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368例AMI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指南诊断标准[1],且无前期急慢性消化道疾病病史.按完全随机设计分组法,将36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泮托拉唑组(180例)和对照组(188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溶栓、抗凝、扩血管等治疗;泮托拉唑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泮托拉唑静脉滴注及口服序贯治疗,比较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80d随访结果显示,泮托拉唑组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AMI、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新发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0.56%、2.22%、1.67%、0.56%、1.11%,合计为6.11%;对照组分别为1.06%、1.60%、1.06%、1.60%、1.06%,合计6.38%;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泮托拉唑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 vs 7.4%,P<0.05).结论 对AMI泮托拉唑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在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同时并不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长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时程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6例,均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片及氯吡格雷片持续治疗12个月,随后联合用药组患者继续应用两种药物,阿司匹林组仅服用阿司匹林,随访观察6个月,分析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时程至18个月安全、有效,可减少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出血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术前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缺血事件的效果。方法急诊行PCI术的AC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PCI术前给予口服氯吡格雷300 mg,试验组PCI术前给予口服氯吡格雷600 mg,两组其他常规治疗相同。观察两组术后30 d内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30 d,试验组死亡1例,无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明确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发心肌梗死发生,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67%;对照组死亡1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明确的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2例,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67%,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给予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显著减少术后30 d内心血管事件,并且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对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消化道出血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消化道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血栓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能够预防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所导致的上消化出血症状,且不会对患者的抗血小板活性与支架内血栓形成概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俊  戴一扬  张召才  张彩伢 《浙江医学》2011,33(7):1010-1013
目的 系统评价氯吡格雷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对再次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数据库、医文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使用RevMan 4.2软件对已公开发表的有关氯吡格雷单用和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且再次心血管不良事件或再次住院患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临床研究文献,包括51 191例患者,其中氯吡格雷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PPI+Clopidogrel组)有18 618例,单用氯吡格雷治疗(Clopidogrel alone组)有32 57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lopidogrel +PPI组再次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Clopidogrel alone组(OR=1.55,95%CI:1.47~1.64,P<0.01).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研究结果稳定性较好.结论 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应用可增加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再次入院的风险.临床医生应谨慎选择联合用药,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赵彩红 《大家健康》2016,(12):103-103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用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8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用氯吡格雷组和氯吡格雷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组,评价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ST变化、心绞痛发作次数和血小板计数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总心血管事件及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静脉溶栓治疗后辅助氯吡格雷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氯吡格雷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是否会增加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方法:根据服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n=250)和氯吡格雷+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n=189),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13±5.9)月观察发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氯吡格雷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患者(19.6% vs 8.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的同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增加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可能会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286例在我院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40mg/d+氯吡格雷75mg/d组(146例)和泮托拉唑40mg/d+氯吡格雷75mg/d组(140例),连续用药30d,观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奥美拉唑组心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37%、2.05%、3.42%、0.68%;泮托拉唑组分别为0.71%、2.85%、2.85%、0.71%,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奥美拉唑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7.53%、1.37%,泮托拉唑组分别为7.14%、0.71%,两组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6.16%)和9(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6)。结论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治疗的近期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国产氯吡格雷组和进口氯吡格雷组。比较两组PCI术后急性、亚急性和晚期血栓发生率、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术后再狭窄率、出血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术后再狭窄和各种出血并发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应用于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中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急诊PCI术后氯吡格雷替换替格瑞洛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治疗的患者分2组,分别为术前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各300 mg负荷量(A组),术前使用替格瑞洛180 mg和阿司匹林300 mg(B组)负荷量,术后均使用75 mg/d氯吡格雷的维持量.对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情况进行分析,所有临床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急诊PCI手术均可成功恢复血流至TIMI 3级,手术成功率100%.A组和B组的患者术后出现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分别为1例(1.9%)和2例(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PCI术后使用氯吡格雷替换负荷量后的替格瑞洛并不引起急诊PCI术后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风险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4,(8):969-970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ACS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PCI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57例在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给予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2.5之间),对照组63例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观察PCI术后6月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体循环栓塞及出血风险。结果:两组均无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华法林组较对照组体循环栓塞风险无统计学差别(P>0.05),但出血风险明显升高(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未明显降低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体循环栓塞的风险,但却增加其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第三代抗血小板新药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P2Y12拮抗剂---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拟行冠脉内支架植入(PCI)术的ACS患者66例,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300~600 mg负荷量),服药后24 h内,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分为两组:(1)血小板抑制率<31%,明显减低,为氯吡格雷抵抗组6例;(2)血小板抑制率>50%,正常,为正常组60例。两组血小板抑制率有明显差异(P<0.001)。氯吡格雷抵抗组予替格瑞洛口服,首服180 mg,继90 mg 2次/d持续1年,替换氯吡格雷;正常组予氯吡格雷口服75 mg 1次/d持续1年。结果氯吡格雷抵抗组用替格瑞洛治疗,血小板抑制率恢复正常,且略高于正常组,两组血小板抑制率无明显差异( P>0.05)。 PCI术后无急性及亚急性冠脉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无出血率增加。结论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抵抗者抑制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有效,可显著降低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增加大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