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景浩 《当代医学》2011,17(20):72-72
目的对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进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测定,对测定异常患儿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了解其心肌损害情况及转归。方法对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68例出生后窒息但抢救成功的新生儿,进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cTnI)检测。结果 48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心肌酶LDH、AST、CK、CK-MB均有不同升高;2项及2项以上酶学异常者48例(100%);肌钙蛋白(IcTnI)升高26例(54%);心电图异常26例,48例患儿未见超声心动图异常。20例轻度窒息新生儿心肌酶LDH、AST、CK、CK-MB也有不同升高;但2项及2项以上酶学异常者仅4例(20%);肌钙蛋白(IcTnI)均正常。结论新生儿窒息大多有不同程度心肌损害,而且和窒息程度成正相关,对于窒息新生儿应常规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cTnI)检查,发现异常及早营养心肌治疗,以免心肌损害,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及早期干预治疗的意义。方法对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肌损害157例患儿通过临床观察、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及心肌肌钙蛋白I的测定进行分析。结果 34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引起心肌损害157例(45.91%);心肌损害患儿中,CK-MB增高125例(79.6%),HBDH增高135例(85.9%),心肌肌钙蛋白I增高110例(70%),心电图改变60例(38.2%)。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部分患儿可引起心肌损害,存在血清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I和心电图异常,应早期进行护心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5例腹泻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谱(AST、LDH、CK、CK—MB)和肌钙蛋白测定、心电图检查;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与对照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阴性)心肌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对心肌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异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最多见,其次是ST—T波改变。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损害,出现心肌酶、肌钙蛋白和心电图改变,多属于潜在性和亚临床型心肌损害,在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时应注意观察病情。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100例与同期123例非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发生率达82%,心肌酶谱异常占76%,心电图异常者占52%,非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发生率达13%,心肌酶谱异常占11.3%,心电图异常者占5.7%(P〈0.005)。经大剂量维生素C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心肌酶谱很快恢复正常,但心电图恢复较慢。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引起的心肌损害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心肌酶谱异常,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早期常规进行心电图,心肌酶检测,以便发现心肌损害,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采用酶动力学方法对63例腹泻患儿及47例正常体检儿童清醒血清心肌酶谱测定。结果腹泻患儿有71.43%出现心肌酶异常;腹泻合并脱水酸中毒患儿,CK-MB、LDH升高较不合并脱水患儿更明显(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常伴有心肌损害,且疾病越重,心肌酶异常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致腹泻的婴幼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与病情的关系。方法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采用NAC-免疫抑制法测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羟丁酸脱氢酶(HBDH)采用酶动力法测定。测定327例腹泻婴幼儿血清心肌酶谱含量,并根据病情将婴幼儿分为轻症组(166例)和重症组(161例),非轮状病毒腹泻婴幼儿243例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对照组心肌酶谱异常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1)。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同时异常的患儿心肌酶升高水平较单纯,心肌酶谱异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轮状病毒腹泻性肠炎婴幼儿伴心肌损害。心肌损害的轻重与病情的轻重有关。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同时改变者心肌酶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心肌酶谱变化有助于临床判断心肌有无损害及心肌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124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检测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桂华 《当代医学》2011,17(10):17-18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的变化。方法采用酶动力学方法测定124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水平。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生率为51.6%。心肌酶升高与脱水、酸中毒有显著性差异(x2=8.86,P〈0.01)。心电图及心肌酶同时变化者与单纯心肌酶变化者相比,心肌酶水平存在显著差异(x2=8.3,P〈0.01)。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可伴有心肌损害,其发生率与病情程度有关。心肌酶与心电图同时变化者其心肌酶水平显著升高,提示测定心肌酶含量有助于临床判断心肌有无受损及损伤之轻重。  相似文献   

8.
杨宏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539-2540
目的:探讨婴幼儿秋季腹泻(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的发生情况。方法:对78例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损害的发生率为88%(69/78),主要为心肌酶谱异常,多有2项及2项以上心肌酶异常,其中CK—MB较敏感。结论: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很高,主要是心肌酶异常。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与血清心肌酶谱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探讨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61例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免疫层析金标记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161例拟诊肠炎患儿的粪便标本,轮状病毒(RV)阳性标本88例,阳性率54.6%,观察组(RV阳性)患儿心肌酶谱检测心肌损害56例,阳性率63.6%,对照组(RV阴性)患儿心肌酶谱检测心肌损害11例,阳性率15.1%,观察组心肌损害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粪便中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心肌酶谱与轮状病毒肠炎具有相关性,对腹泻患儿粪便做轮状病毒抗原及血清心肌酶谱检测,有助于早期及时发现婴幼儿心肌损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腹泻致心肌损伤相关因素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心肌酶和肌钙蛋白I评估婴幼儿腹泻发生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及评估要点.方法:对216例婴幼儿腹泻的心肌酶及肌钙蛋白I分年龄及临床症状、病因组进行分类对比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改变明显,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异常达76.32 %;并发CK-MB升高达59.21%;肌...  相似文献   

11.
杨聪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9):631-63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指导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方法对84例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对心肌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异常:其中最多的是窦性心动过速60例(71.9%),其次是T波改变17例(20.4%),其他伴有各种早搏、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不同类型AVB等。心肌酶谱均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结论轮状病毒对心肌危害性大,多属于亚临床型和潜在性心肌损害,在轮状病毒肠炎治疗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心脏,减轻对心肌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肖岳 《实用全科医学》2008,6(9):935-936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酶谱在诊断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心肌损伤时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连续测定56例AOPP患者血清cTnI,免疫抑制法检测心肌酶谱水平,观察患者心脏功能改变。结果AOPP患者的血清cTnI和心肌酶谱均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5),不同程度中毒患者血清cTnI和心肌酶谱值随病情加重而增加,但cTn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心肌酶谱。结论AOPP越重,血清cTnI值升高越显著,血清cTnI检测可以反映有机磷中毒患者的心肌损害,比心肌酶谱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魏惠兰  毛周红 《四川医学》2005,26(9):962-962
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2月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72例患儿,常规进行心肌酶谱测定,了解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观察患儿是否存在心肌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0例患轮状病毒肠炎的新生儿(观察组)的心肌酶谱并与对照组(18例)进行比较,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升高与临床的关系。结果观察组5项酶指标全部升高,AST 101.6±16.3U/L、LDH 1004.6±136.2U/L、HBDH727.8±105.0U/L、CK 1602.4±394.1U/L、CK-MB 86.4±15.4U/L,其中CK和CK-MB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及时发现心肌损害并早期予以营养心肌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心肌酶谱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颖  张俊华  叶菁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11):758-759
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在腹泻急性期心肌酶谱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2例急性期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心肌酶谱,按脱水程度分为3组。即无脱水组、轻度脱水组、中度脱水组。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42例急性期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24例(57.14%)有心肌酶谱升高。而腹泻各组之间心肌酶谱的升高程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期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而心肌酶谱改变程度与脱水程度及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黄育涛 《基层医学论坛》2013,(16):2086-2087
目的比较磷酸肌酸钠(CP)及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120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患儿均给予补液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CP治疗,对照组加用FDP治疗。观察2组患儿治疗7d后临床表现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及心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患儿心肌酶谱、心电图及心音恢复正常率(分别为93.3%,98.3%和100%)与对照组(分别为73.3%,73.3%和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疗效显著,明显优于1,6-二磷酸果糖。  相似文献   

17.
许群 《中外医疗》2011,30(12):65-65
目的分析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0例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8例(占56%)并发心肌损害;2例(占4%)并发良性惊厥。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常伴有心肌损害,应早期检测心肌酶谱,以便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心肌酶谱,探讨其在轮状病毒肠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50例轮状病毒肠炎住院患儿为观察组,同期50例非轮状病毒肠炎住院患儿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的心肌酶谱(AST、LDH、CK、CK—MB),比较两组心肌酶谱的变化,并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心肌酶谱明显低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对心肌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早期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并动态观察其变化,可及早发现心肌损害,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和心肌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6例胸痛患者采用胶体金层析试纸条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采用酶反应速率法检测心肌酶各项指标。结果:AMI和VMC时,cTnI阳性率分别为91.1%和41.7%,两组阳性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05),心肌酶谱各项指标AMI时升高均非常明显,VMC时CK、CK-MB升高幅度较大,但不如AMI时显著。结论:cTnI具有灵敏、特异、预告准确、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是AMI的理想标记物,但传统的心肌酶谱也是不可替代的,在协助诊断AMI和VMC时cTnI和心肌酶谱必须结合起来判断。  相似文献   

20.
轮状病毒感染与病毒性心肌炎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小平  代惠英 《重庆医学》2006,35(5):451-45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与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近3年我院住院轮状病毒肠炎患儿720例,随访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结果轮状病毒感染对心肌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时,应注意心脏功能的保护,应用营养心肌的药物。对惠儿有精神、面色差,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异常者,脱水已基本纠正的情况下,应注意补液的入量和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