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武秀兰 《疾病监测》1999,14(8):316-319
传染病的发生,除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防御机能起重要作用外,环境因素是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重要条件,有时决定着传染病发生、发展与转归。影响传染病流行的环境因素有很多,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动物等。环境中存在放射物质或有毒物质,损伤或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另外不良的卫生习惯、简陋的卫生设施、营养不良等因素也为传染病发生提供重要条件。根据WHO报告,受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破坏等因素的影响,近20年世界范围传染病出现了一系列流行变化,一是过去已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霍乱、结核、疟疾等;二是发现了30多…  相似文献   

2.
逄波  阚飙 《疾病监测》2021,36(9):869-872
霍乱是全球关注的烈性传染病,当前全球仍处于霍乱的第七次大流行中。1961年第七次全球大流行出现以来,霍乱在我国曾经发生过多次大范围的暴发流行。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霍乱防控、卫生医疗人员高度专业负责、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霍乱流行在我国已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传染病防控中的一项重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也为霍乱防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撑。当前我国霍乱流行特点发生变化,整合多维数据及新技术、范围覆盖全国的实验室监测网络在霍乱的敏感监测和应对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江西省南昌市1998-2007年霍乱发生与流行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利用气象因素建立数学模型预测霍乱发病情况。方法收集1998-2007年南昌市霍乱月平均发病数与气象因素(包括月平均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风速、日照时数)数据,应用CurveExpert 1.3和SPSS 11.5软件进行霍乱发病与气象因素模型拟合和分析,根据相关参数对模型加以选择。结果霍乱月平均发病数分别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月平均气压呈负相关;月平均气温与霍乱月平均发病数曲线拟合良好,可应用Gunary model对霍乱发病进行预测;但是在排除共线性和混杂因素后,直线回归模型显示月平均温度仅能解释霍乱发病的37.4%。结论从Gunarymodel模型的拟合情况和月平均温度对霍乱月平均发病的解释度来分析,一方面Gunary model模型实时分析温度与霍乱发病情况,提示霍乱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模型预测结果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甘洛县霍乱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为今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甘洛县1999年霍乱爆发流行疫情报告资料、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测资料,2000~2006年现场调查及监测资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9年甘洛县共报告霍乱病例317例,死亡3例,罹患率10.77‰,病死率0.95%.实验室证实,病原菌为埃尔托霍乱弧菌小川血清型,对氟哌酸、环丙沙星敏感.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农民和流动人口为主.疫情呈爆发流行,8月上旬、9月下旬出现2次流行高峰,以阿尔乡、新市坝镇、普昌镇、石海乡为主,占全县发病数的74.13%.水源和外环境污染严重,8月3日后发病病例均有参加丧礼及聚餐经历.经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严格食品检疫,改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卫生条件,2000~2006年无霍乱病例报告,现场检测未有阳性发现.结论 不良卫生习惯和落后卫生条件是甘洛县霍乱流行的主要原因;不良风俗习惯,瞒报疫情,大办丧事、大型聚餐是甘洛县霍乱爆发流行的重要原因;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卫生宣传,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建立及时通畅的疫情报告制度,是预防霍乱发病和防止霍乱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第七讲社会因素与健康人类健康,不仅受到生物学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生物因子常通过社会因子起“中介”作用而影响健康,自然生态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常通过社会因素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郝民  阚飙 《疾病监测》2010,25(6):485-489
作为霍乱病原体的霍乱弧菌,是自然水体中的正常菌群。本文介绍了霍乱弧菌的环境生存、水体监测方法及霍乱流行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刘慧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0):1952-1954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1].从病因学来讲,胃癌分布的地理差异表明环境因素有明显的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硝酸盐饮食、吸烟等都是环境危险因子;除环境因素外,遗传因素在胃癌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因为暴露于已知环境危险因子的人群中只有少数发展为胃癌[1,2].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胃癌发生不仅仅是环境与易感遗传基因变异的共同效应,还有细胞永生化和致瘤性中遗传与表观遗传的积累[3,4].  相似文献   

8.
答案题解1.霍乱自古以来是印度的地方性流行病,由于国际交往、旅游、战争、海运、飞机交通迅速发展等,霍乱开始由印度向外传播,从1817年至1923年曾发生过6次世界性大流行,每次大流行我国都遭到侵袭,引起大小流行近百次。我国的霍乱为外来性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不分年龄、性别对本病普遍易感。在我国以夏、秋季为流行季节。2.由于霍乱出现剧烈的吐泻引起大量水、电解质丢失,便使病人产生不同程度的脱水,在治疗霍乱患者中,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环节。抗菌药物只能作为液体疗法的辅助治疗。3.脑膜炎球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就标本采集、增菌时间控制、分离培养、抗菌药物、培养基的选择等影响霍乱弧菌检出的因素和对今后疫区监测的实验室工作的一些认识加以介绍、分析、讨论,以期对霍乱防治检测工作有所裨益。方法用常规分离培养方法对疫区内采集的254例粪便标本和16例环境水样进行检测。结果所有标本均分离出0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结论有利于及时、准确地检出霍乱弧菌,提高检出率,对控制霍乱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儿童2型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热量摄入过多、营养过剩、肥胖、高血压、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邹艳  缪梓萍  金培刚 《疾病监测》2010,25(12):994-997
目的选择感染性腹泻疫情报告资料,通过不同统计分析工具预测和比较,建立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预警分析方法。方法用时间序列分析各方法建模预测,比较各方法预测值的均方误差,确定最佳预测方法,并应用于建立预警线和控制图。结果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AR、ARMA和AR IMA分析法中,均方误差分别为0.039、0.156、0.153、0.155、0.160。结论在浙江省近年感染性腹泻发病率的预测中,时间序列分析多种方法中以移动平均法效果较好。建立预警线和控制图有利于疾病的流行和暴发的预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建立霍乱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疫源,控制霍乱发生和流行。 方法 选择30个监测点并进行分类管理,确定监测内容和任务量,并组织实施;统计分析8年监测结果并评价效果。 结果 8年间共检索标本561 147份,总检出率为0.051%,腹泻病例及疑似病例、重点人群、水体、食品及其他外环境标本检出阳性率分别为0.061%、0.032%、0.099%、0.055%和0.115%;1999-2001年疫情期间分离菌株均为流行株或产毒株,2002-2006年无疫情期间菌株均从外环境检出,92.31%为非流行株或非产毒株;三类地区检索总阳性率分别为0.061%、0.043%和0.134%;3个有疫情年份的首例病例均是通过监测系统的腹泻病门诊发现,8年间通过腹泻病门诊发现了93.23%的霍乱病例;阳性标本多出现在疫区,疫区检出阳性率0.378%高于非疫区0.005%,总阳性率与流行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流行情况相符。 结论 腹泻病门诊提高了发现病例的敏感性,监测系统掌握的数据真实反映了流行情况,能有效指导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亟待制定针对不同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的腹泻病门诊设置和工作规范。  相似文献   

13.
张世宏  王国荣 《疾病监测》2010,25(10):799-802
目的定期对腹泻病例、外环境及水产品进行霍乱病原体监测,以掌握其动态变化,为预测疫情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范围开展腹泻病例监测,选择历年霍乱高发的1个城区、1个渔农村为监测点,对外环境和水产品进行专项监测。结果开展监测的前12年(1986-1997年)共登记腹泻患者74 734例,检测霍乱弧菌63 544例,检测率为85.03%,检出阳性1807例,阳性率为2.84%,死亡6例,病死率为0.33%。年最高发病率为374.76/10万(1994年),年均发病率为45.48/10万,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带菌率为2.58%(151/5845),可能引起霍乱发病的可疑污染物检出率为3.94%(119/3018)。监测点专项监测各类样本6331份,检出霍乱弧菌48份,检出率为0.76%,其中水体检出率0.27%(6/2185),水产品检出率1.05%(19/1803),粪便检出率1.47%(23/1569),774份蝇类未检出。监测共检获菌株2125株,经鉴定除在冻虾仁中检出1株O139群霍乱弧菌外,其余2124株均为O1群霍乱弧菌。流行菌株20世纪90年代前以稻叶型1d占优势,90年代后转变为小川型1b为主,且监测点检测出的48份霍乱噬菌体生物型与当年的霍乱流行型完全一致。35株小川型1b菌株药敏试验显示氟哌酸为首选药物,强力霉素敏感,痢特灵中敏,青霉素耐药。开展监测后12年(1988-2009年),腹泻患者登记50 591例,检测43 798例,检测率为86.57%,监测点专项监测各类样本6192份,均未检出霍乱弧菌。结论开展监测的前12年普陀区霍乱疫情严重,而后12年霍乱疫情为零报告。长期对霍乱进行定期监测,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以治本为主是控制霍乱发生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一起霍乱暴发疫情中来自患者和甲鱼的O139群霍乱菌株分离株分子特征分析,判断传染来源.方法 对疫情调查中的3株患者分离株和3株来自水产市场甲鱼标本的分离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分离菌株的毒力相关基因(ctxAB、toxR、zot);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以Bio-Numeric V 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6株菌所有毒力相关基因全部阳性,均为产毒株.6株菌可得2个PFGE型,其中2株甲鱼株与3株患者株带型相同,1株甲鱼株独立成型.通过Pulse Net China数据库搜索,6株菌与中国某省O139群霍乱弧菌聚餐暴发菌株分子分型不同.结论 此次霍乱暴发疫情中甲鱼为可能的传染来源,提示该地区在今后霍乱防治工作中,应注意以甲鱼为重点的水产品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Cholera appeared in Haiti in October 2010 for the first time in recorded history. The causative agent was quickly identified by the Haitian National Public Health Laborato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s Vibrio cholerae serogroup O1, serotype Ogawa, biotype El Tor. Since then, >500 000 government-acknowledged cholera cases and >7000 deaths have occurred, the largest cholera epidemic in the world, with the real death toll probably much higher. Questions of origin have been widely debated with some attributing the onset of the epidemic to climatic factors and others to human transmission. None of the evidence on origin supports climatic factors. Instead, recent epidemiological and molecular-genetic evidence point to the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troops from Nepal as the source of cholera to Haiti, following their troop rotation in early October 2010. Such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shaping future international relief efforts.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概况与防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了解和掌握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防制对策。方法对全省伤寒副伤寒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87~1994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较高,1995~1999年下降,2000年起有逐年缓慢上升趋势。2004年局部地区出现暴发流行,使全省发病率上升明显,报告发病率达17.52/10万。其中伤寒病例2665例,副伤寒5567例。2004年全省伤寒副伤寒发病前4位分别为台州(3422例,发病率61.56/10万)、宁波(1450例,19.54/10万)、绍兴(805例,18.04/10万)和温州(1280例,17.08/10万),4个地区的报告发病数占全省总报告发病数的84.51%。贝类食品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要加强包括海水产品在内的综合性监测工作,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翁熹君  王哲  任婧寰  张洋  于玲  王锐 《疾病监测》2019,34(6):565-570
目的了解我国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之外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性,为识别重点防控方向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6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进行分析,应用ArcGIS 10.5软件空间统计模块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绘制地图。结果 2014-2016年全国共报告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之外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32起,累计报告病例17 130例,无死亡病例。 11月至次年3月是高发期。 86.14%的事件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 事件发生原因包括生活接触传播、食品污染和饮用水污染。 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空间上呈明显地域化分布,报告省份均集中在我国东部,并呈空间聚集性特点,热点地区集中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和福建省。结论我国目前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之外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以诺如病毒感染事件为主,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学校等重点场所的监督管理,加强饮水卫生、食品安全监测和管理工作,是有效控制事件发生的主要措施。 建议相关部门将高发病的广东省、广西和福建省等热点区域作为重点防治地区,进一步探索导致区域聚集性的原因和机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减少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2022年7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预计2022年7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可能较6月略有下降,仍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总体呈低水平波动态势,局部地区仍有小幅波动且有新增疫情省份,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仍面临本土疫情传播扩散和输入导致的本土传播风险;各地需按照国家总体要求高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处于霍乱易于传播季节,预计7月霍乱感染概率增大。近期南方流感活动水平远超过2019年以来同期水平,以A(H3N2)亚型为优势流行株,7月上旬后流感聚集性疫情可能会逐渐下降。每年7—8月为高温中暑发生和死亡的高发期,预计7月将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予以特别关注,对霍乱、流感和高温中暑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19.
背景已有报道SARS一线医务人员在SARS事件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然而做为直接受害者SARS患者以及处于疫区的公众是否出现此症状,研究报道较少.目的调查SARS患者、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设计抽样调查.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对象选择2003-08/09太原市的114例SARS患者,93例疫区公众.方法采用自编的应激源-认知问卷、经修订的事件影响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尊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14例SARS患者,93例疫区公众进行测试,并作相关统计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SARS患者及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可疑者检出率.②两类人群闪入、回避、警觉因子得分的比较.③SARS患者及疫区公众两组人群经修订的事件影响量表分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创伤后应激障碍可疑者检出率SARS患者高于疫区公众(55.1%,31%,P=0.000);SARS患者闪人、回避、警觉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疫区公众(11.37±9.54,10.28±7.67,6.55±6.20;5.64±4.68,5.58±4.74,4.43±4.63,P=0.000);相关分析结果SARS患者、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可疑者发生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应激源强度与特征的不同;消极应对方式是SARS患者、公众的危险因素,自尊是SARS患者的保护因素.结论①SARS事件应激暴露强度不同,相关人群中均产生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SARS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可疑者检出率和闪人、回避、警觉症状较高.②组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应激源强度的不同,不同人群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