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当天采用自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后给予健康教育,出院时用同一问卷进行再次调查。结果: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基本知识、各种相关疾病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不良生活习惯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掌握用药知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P<0.01)。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和保健意识,改善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伴心肌梗死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伴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脑梗死病伴心肌梗死与319例老年患者单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结果急性脑梗死伴发心肌梗死较少,其梗死部位与老年患者单纯冠心病心肌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疼痛发生率前者低于后者,心律失常较多。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突然发生急性左心衰和心源性休克时应高度警惕发生心肌梗死可能。结论急性脑梗死伴心肌梗死的患者死亡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临床特点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合理制定护理计划,提高预后生活质量。方法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功能有所改善,无护理并发症。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发病率、致死率高,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4.
心肌肌钙蛋白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危险度分层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组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6例,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组35例,ST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组35例;健康对照组26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定量检测心肌cTn-I。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心肌cTn-I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之间心肌cTn-I的含量比较亦有差异(P<0.05)。结论心肌cTn-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可升高,是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恐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康复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河南省新乡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342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心脏病患者运动恐惧量表、中文版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患者运动恐惧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恐惧总分为26~66(47.57±9.2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状态、治疗方式、急性应激障碍、自我效能是影响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恐惧水平的重要因素。结论 :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恐惧水平较高,医护人员应重视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恐惧的早期评估及干预,提高患者运动康复认知水平,促进患者积极参与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Mb)、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及同期就诊的具有胸痛等相似症状的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7例,检测其Mb、Hs-cTnT、Hb、MCV和RDW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Mb水平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Hs-cTnT、Hb、MCV、RDW水平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心功能受损程度的增加,Hs-cTnT、Hb、RDW呈升高趋势。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非急性心肌梗死者Mb、Hs-cTnT、Hb、MCV和RDW指标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应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2、0.744、0.644、0.678、0.656。结论 Hb、MCV及RDW可与Mb、Hs-cTnT共同作为诊断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良好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7.
护理人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运动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运动的认知和实施状况。方法自行设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运动知识和实施状况调查表,对8家医院心内科及冠心病监护病房的93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运动时机、益处、运动处方内涵等知识较缺乏,仅1家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运动。结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对心肌梗死患者宜早期运动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医院收治的330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院前延迟行为意向评分,并分析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与其年龄、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其他疾病史数目、医保状况、体检情况、居住情况、心肌梗死急救培训相关。以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其他疾病史数目、医保状况、体检情况、居住情况、是否进行心肌梗死急救培训为影响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影响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较多,针对影响因素,对患者进行提前干预,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共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采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相比于出院前1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明显降低(P0.05);经多元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因素从高至低(根据OR值)依次为急诊手术、文化程度、并发症、年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水平不容乐观,容易受到年龄、文化程度、急诊手术、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需针对其影响因素进一步给予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状况,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状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就诊原因、发病时患者的症状、疼痛的来源、就诊时间、就诊方式、用药情况等。结果以胸痛难忍原因来就诊有51例,认为疼痛来自心脏有49例,疼痛发生在15min内就诊者有20例,入院时子女陪同44例,就诊时乘救护车者有16例,走路或骑自行车40例,入院前有心绞痛病史或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胸痛时试图用药物止痛者有33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冠心病疾病认识和用药知识缺乏。需要加强冠心病高危人群疾病知识和药物使用知识的教育,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及时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变化及对预后转归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生后1周内的HRV指标。按心肌梗死范围,以及有无心脏事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心脏事件59例,无心脏事件73例;复合性心肌梗死45例,单纯性心肌梗死87例。发生心脏事件患者HRV指标明显低于无心脏事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复合性心肌梗死患者HRV指标明显低于单纯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诱发心脏电生理紊乱,HRV可较好地反映心肌梗死范围以及有无心脏事件的发生,是判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的一个有价值指标,HRV越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熟悉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心电图形态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05-03/2007-03门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对其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表现进行探讨。结果: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非典型心电图形态25例,占心肌梗死确诊病例的38.46%。结论:准确识别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心电图形态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危险度分层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组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6例,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组35例,ST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组35例;健康对照组26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定量检测心肌cTn-Ⅰ.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心肌cTn-Ⅰ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之间心肌cTn-Ⅰ的含量比较亦有差异(P<0.05).结论 心肌cTn-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可升高,是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等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测定.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液流变学可做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利多卡因在急性心肌梗死老年男性患者留置尿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留置尿管是临床上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正确记录尿毓,借以观察病情的常规技术。急性心肌梗死老年男性患者常合并前列腺增生,在留置尿管过程中易刺激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使得急性心肌梗死老年男性患者的疼痛、恐惧、焦虑等护理问题加重,容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潜在并发症的发生。为减轻或消除留置尿管引起的不良后果,我院2003年1月-2007年4月对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留置尿管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黏膜浸润麻醉,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检测3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对照组为45名老年健康体检者。结果急性心梗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呈高黏滞血症。血液流变学检测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测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藜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8):704-70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殊疼痛部位并分析原因,探讨临床护理工作在不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分析其中28例特殊疼痛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与体征。结果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疼痛症状或疼痛部位表现不一。结论护理工作者对AMI特殊疼痛部位及原因的了解及掌握,是使AMI病人得到早期诊治、转危为安、尽快康复的保证,也是减少发病,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突发猝死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及时的抢救并给予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结果: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做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现场救治和护理,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挽救患者生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QTc及QTcd的变化。方法选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A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无糖尿病患者(B组)入院时心电图,分别量取QTc及QTcd。结果 A组QTc及QTcd分别为(437.05±32.11)ms、(94.07±43.91)ms,B组分别为(420.41±32.72)ms、(76.53±30.92)ms,两组比较P值分别为0.05、0.058。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QTc、QTcd较急性心肌梗死无糖尿病患者的QTc、QTcd有延长趋势,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常规护理,同时针对性的进行宣教、心理护理。结果 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55例安全度过危险期,顺利康复,1例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这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经过专科综合护理,患者能够早日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