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探讨其体内抑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裸鼠EC9706人食管癌细胞实体瘤模型进行体内抑瘤实验研究,应用全反式维甲酸10d后处死裸鼠,观察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情况,测定肿瘤生长抑制率;HE染色对肿瘤组织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及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全反式维甲酸对裸鼠EC9706人食管癌细胞实体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达60%以上。组织学观察及TUNEL检测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散在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凋亡相关基因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下降。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具有较强的体内抗肿瘤作用,作用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3.
裸小鼠移植瘤的转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Rygaad和Povlsen 1969年首次将人结肠癌在裸小鼠移植成功,迄今大多数人恶性肿瘤均可在裸小鼠移植。大量研究表明裸小鼠人癌移植瘤是目前人体外最接近人类肿瘤的整体实验模型。但人癌裸小鼠移植后,能否保持其原浸润转移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研究结果意见不一。利用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研究人类肿瘤 相似文献
4.
5.
透明质酸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及裸鼠移植瘤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透明质酸对鼻咽癌细胞体内外增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鼻咽吕CNE-2Z细胞为对象,采用增殖实验,裸鼠内成瘤实验,图像分析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HA对癌细胞体内外增殖力的影响。结论HA对鼻咽癌细胞体外增殖及裸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鼻咽癌的侵袭和转移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碘油乳化物治疗裸鼠肝癌细胞株MHCC-97移植瘤模型的抑瘤作用及药代动力学情况.方法:将不同浓度的As2O3-碘油乳化物分别注入大白兔的腹腔内并检测外周血As2O3的浓度,绘制药物释放曲线,并将As2O3-碘油乳化物与人肝癌细胞株MHCC-97构建的肝脏型裸鼠肝细胞癌模型进行抑瘤作用.结果:3组大白兔腹腔内注入不同浓度梯度As2O3-碘油乳化物的实验组,与腹腔内单纯注入As2O3的对照组相比,30 min~1 h外周血中As2O3血药浓度偏低,P<0.05;2~3 h外周血中的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4~8 h血药浓度明显偏高,P<0.01;在3组实验组中,3种不同浓度梯度的As2O3-碘油乳化物在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As2O3-碘油乳化物对肝脏型裸鼠肝细胞癌模型的抑瘤作用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平均瘤质量较阳性对照组有缩小,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2O3-碘油乳化物在腹腔内释放缓慢,在外周血中能维持相对高浓度,并且维持时间长;As2O3-碘油乳化物对肝脏型裸鼠肝细胞癌模型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裸鼠皮下多点移植的方法,动态地观察了人T细胞白血病裸鼠异种移植瘤在体内的生长过程,发现在潜伏期内移植的瘤块大部分坏死,由残留周边部的瘤细胞开始增殖。在瘤细胞增生旺盛期,少数瘤细胞出现凋落和瘤细胞吞噬凋落体现象。晚期瘤块中心出现坏死。这些观察为正确地判定抗癌药物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瘤内注射pSTbAT-脂质体复合物对裸鼠移植瘤抑制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rresten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瘤内注射质粒DNA-脂质体复合物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PCR方法,由重组质粒pGEM-Arr中扩增出基因;将该基因定向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中。20只裸鼠皮下注射Hepp2细胞,成瘤后以成功构建的质粒DNA-脂质体复合物瘤内注射,治疗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血管密度,并利用arresten基因瘤内注射的方法对抑制肿瘤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我们成功构建arreste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sTbAT)。实验组肿瘤生长速度较对照组慢(实验组平均15.3个阳性血管/10个视野,对照组平均112.5个阳性血管/10个视野)。结论:瘤内注射arresten基因质粒-DNA复合物能抑制裸鼠移植瘤的血管生成,并能抑制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人肝癌NOD-SCID小鼠原位移植模型,并通过和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对两种不同类型免疫缺陷动物在人肝癌异种移植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组织学完整的SMMC-LTNM瘤块植入NOD- SCID小鼠和裸小鼠肝脏内,观察成瘤率、肿瘤体积和重量、脏器的转移情况以及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γ-GTⅡ)等。结果:NOD-SCID小鼠于移植后5周可扪及肿瘤的生长,成瘤率为100%,11周肿瘤体积为(4.48±0.93) cm~3,瘤重为(7.02±1.15)g,肺部转移率为53.85%;裸小鼠于移植后6~7周可扪及肿瘤的生长,成瘤率为100%,11周肿瘤体积为(1.02±0.70)cm~3,瘤重为(2.87±0.44)g,体内未见转移发生。NOD-SCID小鼠的瘤体积、瘤重、肺转移率均高于裸小鼠(P<0.01)。两者均保持AFP高分泌和γ-GTⅡ同工酶阳性的特性。结论:建立了一个与临床相似的人肝癌动物模型,与裸小鼠相比,NOD-SCID小鼠在建立人肝癌异种移植模型方面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荷瘤小鼠模型,探讨川楝素对肝癌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H22肝癌移植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组(20 mg/kg)、川楝素低剂量组(0.173 mg/kg)和川楝素高剂量组(0.690 mg/kg)共4组.各组药物处理后,测量小鼠体内肿瘤大小,观察肿瘤的生长曲线;剥瘤后称重,计算小鼠的肿瘤抑制率;行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及HE染色观察,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同时,观察川楝素对荷瘤小鼠心、肝、脾、肾、胸腺及睾丸组织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内Bcl-2、Bax和Fas蛋白的表达.结果:川楝素可显著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川楝素低剂量组(0.173 mg/kg)和高剂量组(0.690 mg/kg)的抑瘤率分别为66.23%和87.01%(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肿瘤组织超微结构中出现凋亡小体;HE染色显示小鼠心、肝、脾、肾及睾丸脏器形态正常,而胸腺组织中可见胸腺小叶的数量及面积减少甚至消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小鼠肿瘤组织内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和Fas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川楝素能够明显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长,此作用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H-ras靶向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质粒,研究其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裸鼠成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移植瘤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方法构建含H-ras靶向特定序列的真核表达质粒pHRAS,稳定表达pHRAS质粒的细胞为实验组,未处理的SACC-M细胞为对照组,建立裸鼠荷瘤模型,计算成瘤率;移植瘤原代培养检测质粒表达及瘤细胞增殖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内H-ras蛋白表达;采用组织学观察、流式细胞术及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pHRAS质粒转染组成瘤率及肿瘤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原代培养可见大量瘤细胞表达绿色荧光.实验组瘤内H-ras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实验组肿瘤细胞凋亡率为(41.55±4.2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3±1.35) %(P<0.05).结论shRNA沉默H-ras基因能抑制SACC-M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形成,在体内有效下调H-ras蛋白的表达,且对肿瘤细胞具有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二硫键稳定人源化抗肝癌单链抗体(humanized disulfide stabilization single chain antibody,hdsFv)融合牛蛙核糖核酸酶(rana catesbeiana ribonuclease,RC-RNase)重组免疫毒素(hdsFv-RC-RN-ase)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给予生理盐水、盐酸多柔比星和抗肝癌hdsFv-RC-RNase治疗,疗程为2周。通过测量各实验组裸鼠肿瘤体积及瘤质量变化,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治疗结束后取各组裸鼠肿瘤组织及重要器官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治疗后hdsFv-RC-RNase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速度显著减慢,肿瘤体积和瘤质量明显减小,P<0·01;同样,与盐酸多柔比星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sFv-RC-RNase组和盐酸多柔比星组抑瘤率分别为(78·9±4·1)%和(70·3±6·6)%,P<0·0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dsFv-RC-RNase组和盐酸多柔比星组肿瘤组织出现明显坏死,尤以前者更为显著。各实验组裸鼠重要器官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抗肝癌hdsFv-RC-RNase重组免疫毒素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干细胞标志物ABCG2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蛋白VEGF、CD34、VLA-2α在荷人脑胶质瘤裸小鼠移植瘤中的表达,同时运用CD34-PAS双染法观察移植瘤中的血供模式。方法:建立人脑胶质瘤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30例。所有标本同时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以正常人脑组织6例作为对照。光镜下检测上述基因的表达率和表达部位,并观察移植瘤中的血管生成模式。结果:ABCG2、VEGF、VLA-2α在移植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为100%,平均阳性细胞占有率分别为(3.93±1.438)%、(34.84±6.212)%、(30.33±4.428)%;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平均达29.78±5.88个;内皮细胞被覆的血管、马赛克血管及拟态血管三种血供模式在移植瘤组织中均存在。结论:ABCG2高表达的细胞有亲血管分布趋向,VEGF、VLA-2α在移植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恶性程度较高的移植瘤组织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血供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前期实验发现,靶向SIAH2的shRNA载体能显著抑制HepG2细胞SIAH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抑制细胞体外增殖.本研究从体内水平验证靶向SIAH2的干扰载体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转染pGenesil-SIAH2的HepG2细胞作为实验组,命名为HepG2-SIAH2;转染空载体pGenesil-1的HepG2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命名为HepG2-neo;未转染任何质粒的HepG2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G418筛选出稳定转染细胞株.将15只裸鼠随机分为3组,接种肿瘤细胞后观察裸鼠成瘤情况.4周后测量肿瘤的体积和瘤体质量,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移植瘤中SIAH2的表达情况.结果 稳定转染pGenesil-SIAH2的细胞株构建成功,3组裸鼠接种癌细胞后均有肿瘤形成.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实验组平均瘤体积(261.57±41.141)mm3,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494.35±93.236) mm3(P=0.015)和空白对照组(418.3±28.576 5)mm3(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平均瘤体质量为(0.162±0.02)g,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0.358±0.12)g(P=0.032)和空白对照组(0.322±0.24)g(P=0.028).实验组瘤体内SIAH2 mRNA相对表达量为0.83±0.35,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2.35±0.96(P=0.003)和空白对照组2.57±0.41(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瘤体内SIAH2蛋白表达量为0.72±0.02,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2.61±0.67(P=0.004)和空白对照组2.49±0.91(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靶向SIAH2的shRNA干扰载体能有效抑制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SIAH2有可能成为肝癌基因治疗新的分子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研究磺基转移酶CHST13在人肝癌高转移细胞株MHCC97-H和人肝癌低转移细胞株MHCC97-L中的差异表达,明确其与肝癌转移的相关性,从而证实肝癌转移诊断及抗肿瘤治疗新靶点.方法 采用实时PCR、Western blot分析磺基转移酶CHST13在人肝癌高、低转移细胞株的差异表达,通过RNA干扰技术干预CHST13基因,检测干扰前后MHCC97-L细胞的体外侵袭力及体内成瘤性.结果 CHST13在人肝癌高、低转移细胞株中表达具有明显差异;下调MHCC97-L细胞中CHST13基因表达后,穿过基底膜的细胞数量[(30±3)个]明显多于未处理组[(14±2)个],体外侵袭力显著增强(t=2.8,P=0.005);相对于正常细胞[(0.5±0.06)g],干扰后细胞的肿瘤平均重量[(0.9±0.10)g]明显增大,体内成瘤性明显提高(t=2.5,P=0.01).结论 磺基转移酶CHST13与肝癌细胞的侵袭、成瘤性密切相关,其有望成为肝癌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人肝癌裸鼠连续传代的病理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裸鼠人肝癌20年连续传代的病理变化特征。方法:裸鼠人肝癌组织模型(SMMU-LTNM)连续观察20年(1987—2007年),皮下移植瘤传至228代,建立腹腔移植瘤、肝原位移植瘤及NOD-SCID小鼠肝原位移植瘤的病理资料,经光镜、电镜、图像分析、染色体分析、周围血液AFP检测等方法分析病理变化特征。结果:(1)上述4种肿瘤模型的局部侵袭和转移均长期存在:皮下移植瘤的局部侵袭率为59.70%(40/67),肺内转移率为37.10%(23/62);腹腔移植瘤的肺内转移率为59.02%(36/61);肝原位移植瘤的肝内转移率为18.18%(4/22),肺内转移率为31.82%(7/22);NOD—SCID小鼠肝原位移植瘤的肺内转移率为53.85%。(2)皮下移植瘤的组织学变化:第10代前的瘤细胞分化和组织结构与原人肝癌近似,以Ⅱ级分化、粗梁型为主;第11代至225代瘤细胞以分化Ⅲ级、团块型为主,电镜下亦证实瘤细胞分化更差。(3)AFP检测第32代前为92500μg/L,第33代至130代AFP下降为6729μg/L,220代AFP检测为1000—5000μg/L。(4)腹腔移植瘤的瘤细胞群体与肺转移瘤的瘤细胞群体DNA含量分布范围明显增宽,2C-6C不等,峰值明显右移,前者的分布范围比后者更宽;DNA含量分别为2.60±0.20和2.10±0.26。(5)染色体检测,第55—206代(相隔12年)部分瘤细胞染色体变为裸鼠染色体。结论:裸鼠皮下移植瘤可连续传代20年,局部侵袭及转移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不变;瘤细胞分化更差,AFP下降,部分瘤细胞染色体变为裸鼠染色体。这些病理变化可能与裸鼠内环境影响和瘤细胞的多潜能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纳米活性炭吸附丝裂霉素C腹腔化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新型淋巴靶向制剂吸附丝裂霉素C纳米活性炭(MMC—ACNP)的抗胃癌转移和抗复发作用。方法制备MMC-ACNP并检测其毒性;建立裸鼠人胃癌腹腔种植瘤模型;将48只裸鼠分为6组:生理盐水对照组、高剂量MMC组和低剂量MMC组、高剂量MMC-ACNP组、中剂量MMC—ACNP组和低剂量MMC—ACNP组,腹腔给药。给药4周后进行血液学检查,观察裸鼠体重及肿瘤播散和生长情况。结果MMC—ACNP小鼠腹腔注射半数敛死量(LD50)为46.80mg/kg,MMC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9.33mg/kg。高剂量MMC组裸鼠体重增长缓慢,血小板显著减少,其他各组未见异常。在MMC剂量相同的情况下,MMC—ACNP的毒副作用明显低于MMC,其抑制肿瘤播散和生长的作用明显高于MMC。微小炭粒携带MMC进入肿瘤细胞核,有助于增强抑瘤效果。结论MMC-ACNP选择性高,毒副作用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干扰素和卡培他滨对肝癌根治性切除后转移、复发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LCI-D20).40只模型鼠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卡培他滨组(希罗达)、干扰素组(因特芬)、联合组(卡培他滨与因特芬).观察肝癌根治性切除后肿瘤肝内复发率、复发瘤大小、肝内播散灶数量和肺转移率,检测复发瘤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干扰素组、卡培他滨组、联合组肝内复发率为100%、90%、100%和80%;复发瘤体积分别为(3981.54±262.59)mm3、(1012.05±70.61)mm3、(714.34±60.37)mm3和(35.60±5.25)mm3;肝内出现播散灶比率分别为100%、40%、50%和10%;肺转移率分别为90%、40%、60%和0;肝脏复发瘤内MVD分别为22.36±4.36、6.42±1.66、19.32±3.25、5.92±2.63;VEGF阳性率分别为90%、30%、80%和30%;bFGF阳性率分别为100%、70%、90%和80%;干扰素组、卡培他滨组、联合组分别与对照组比,对肝癌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异(P<0.05),干扰素对肝癌血管形成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及卡培他滨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α干扰素与卡培他滨联合应用对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有协同效应.结论干扰素和卡培他滨均可抑制肝癌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二者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裸鼠移植人肝癌模型,观察rhTNF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rhTNF瘤内注射或腹腔注射对肝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高剂量和中剂量组对肿瘤体积的抑制率分别为33.4%和25.1%,10000/只剂量的rhTNF腹腔注射其抑制率为31.6;瘤体重量的抑制在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腹腔组分别为39,33%29.7%。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裸鼠人肝癌细胞SMMC-7721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SMMC-7721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通过比较肿瘤体积(TV)、相对肿瘤体积(RTV)和相对肿瘤增殖率[T/C(%)]变化检测槲皮素对肿瘤生长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试槲皮素对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影响。结果槲皮素治疗组不同程度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腹腔注射给药4周后,TV、RTV和T/C%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槲皮素50 mg/kg处理组MVD值(19.35±2.88)与对照组的MVD值(42.56±4.98)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槲皮素可抑制裸鼠人肝癌SMMC-7721移植瘤生长,降低移植瘤MVD,从而抑制肝癌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