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胼胝体损伤的临床CT分析(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胼胝体损伤的CT征象及CT检查在胼胝体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胼胝体损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胼胝体损伤的颅脑CT表现特点:①出血性损伤和非出血性损伤,以膝部与体部多见,压部少见;②弥漫性脑肿胀;③常合并颅脑其他部位损伤。结论:CT能为临床诊断胼胝体损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儿童胼胝体发育不全的CT诊断:附25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提出胼胝体发育不全的CT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分析25例儿童胼胝体发育不全的临床及CT表现,并从组织胚胎学角度加以解释。结果:胼胝体发育不全的CT诊断要点为:(1)半球间裂异常靠近第三脑室前部(正常儿童半球间裂长度与第三脑室前部至半球间裂近端距离之比为0.34~3.14,当此值大于4时,则具有意义);(2)侧脑室前角平直、分离;(3)室间孔分离;(4)侧脑室体部平行或侧脑室体部脉络丛间夹角小于45°;(5)第三脑室扩大、上移;(6)枕角扩大。其中最重要的征象是第一条。结论:胼胝体发育不全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胃癌的CT诊断(附2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癌肿之一。目前除以钡餐造影和胃镜确定诊断外。已广泛开展CT配合检查,用以判断有无周围组织、脏器浸润和转移,为临床提供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依据。本文收集我院CT检查并经临床、其他影像检查和病理证实的26例中晚期胃癌,结合文献复习其CT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上腺损伤的CT表现 ,评价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例经CT复查证实、1例经手术证实的车祸伤患者肾上腺损伤CT扫描资料。结果 :外伤后 1h~ 7d内CT扫描 ,显示肾上腺血肿 12例 ,其中右侧 10例、左侧 2例 ,CT表现为肾上腺区域圆形、类圆形影 ,CT值 5 0~ 75HU ,密度均匀或混杂 ,直径 2~ 4cm ,边缘清楚或模糊 ;肾上腺周围组织损伤 9例 ,其中 5例为肾上腺周围脂肪内条纹状、斑片状高密度模糊出血影 ,4例为膈肌脚局限性增厚、密度增高。本组中 11例在外伤后 10~ 3 0d内CT复查 ,表现为肾上腺血肿密度从边缘开始缓慢降低 ,肾上腺形态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CT检查反映了肾上腺损伤的病理解剖改变 ,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疗效观察提供可靠的依据 ,是诊断肾上腺损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闭合性腹部外伤致胰腺损伤的CT诊断(附1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CT对闭合性腹部外伤所致胰腺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腹部外伤所致胰腺损伤的CT征象。结果:15例闭合性腹部外伤所致胰腺损伤中,胰腺挫伤5例,胰腺完全性断裂6例,胰腺不完全性断裂1例,胰腺出血3例。胰腺内出血、水肿,胰腺增粗是胰腺挫伤的直接征象;胰腺外形不连续、平扫或增强时垂直胰腺长轴的低密度、线条状影是胰腺断裂的直接征象。胰周积液、网膜囊积血积液,肾前筋膜增厚,腹腔积液是胰腺损伤的间接征象。结论:CT检查对胰腺损伤的诊断价值较大,CT增强比平扫更能明确胰腺的断裂;CT检查对于主胰管的断裂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有部分病例呈临床症状重而CT表现相对轻微的特点,极易造成影像学上的误诊。对27例CT表现相对轻微,临床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及病理生理学的分析,旨在发现其隐匿性的表现,以利于临床及早做出正确的诊治措施。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2年8月 相似文献
7.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价值(附45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早期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 45例 ,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 (大脑半球 1 8例 ,基底节区1 0例 ,脑干 3例 ) ,蛛网膜下腔出血 2 1例 ,脑室内出血 8例 ,硬膜下血肿 7例 ,硬膜外血肿 5例 ,颅骨骨折 9例。结论 CT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白内障的CT诊断(附5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75例共77只受伤眼,其中53例共55只晶体为外伤性白内障。将伤眼晶体与健侧非受伤眼的正常晶体进行CT表现对照分析。结果22只外伤后无白内障的晶体密度与对侧正常晶体密度相似。83.6%(46/55)的白内障晶体密度降低,其中17例晶体密度近似于玻璃体密度。晶体密度减低程度与病程长短及损伤程度有关,与受伤机制无关。CT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83.6%,假阴性率为16.4%。结论伤眼晶体密度降低提示有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10.
胃窦癌的CT检查及诊断(附3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窦癌的CT检查方法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胃窦癌的CT检查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胃窦癌的CT表现为窦壁增厚,软组织肿块形成,窦腔狭窄,常合并有腔内溃疡,可累及十二指肠并侵犯胃周。结论CT检查能清楚显示胃窦癌病变的全貌以及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胼胝体发育不良合并脂肪瘤的CT表现,探讨CT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CT扫描10例胼胝体发育不良并脂肪瘤病例,对其临床及CT表现进行分析、解释。结果胼胝体发育不良并脂肪瘤的CT表现:1.双侧侧脑室体部平直、分离。2.三脑室增宽、上抬。3.双侧侧脑室三角区及枕角扩大。4.并发的脂肪瘤位于大脑纵裂内,可于脉络丛内见到第二个脂肪瘤。结论胼胝体发育不良合并脂肪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能够作出正确诊断。MRI具有多维成像能力,能够准确确定病变的位置及范围,可作为CT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附6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征象,为DAI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临床确诊的DAI的早期CT表现。其中,男52例,女16例,年龄6-72岁,平均32.3岁,51例采用保守治疗,17例行开颅减压术,死亡37例(54.4%),重残21例(30.9%),CT扫描在伤后30分钟至24小时进行,使用岛津SCT-4500TE型全身CT机行非增强扫描。结果: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49例(大脑半球37例,基底节区4例,胼胝体6例,脑干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室出血5例,弥漫性脑肿胀58例。结论:CT是早期诊断DAI的有效方法。并可提示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报告4例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的MRI资料;3例为车祸伤,1例为坠落伤,都进行了CT和MR非增强检查。结果4例胼胝体挫伤灶2例位于压部、1例位于干部、1例累及胼胝体大部。CT扫描胼胝体区未见异常密度。MR图像上均表现为等或略低T1WI信号与明显高T2WI信号,未见出血信号。SE或FSET2WI(轴位或矢状位)对病变显示清楚,而FLAIR序列则能抑制脑脊液的高信号、使病变显示更加突出。1例4个月后MR检查显示挫伤灶演变为类似脑脊液信号的软化灶。4例中3例还合并颅内多处脑挫伤和血肿。结论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较少见,CT检查难以发现病灶MR是其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轴位与矢状位SE或FSET2WI是显示挫伤灶的主要序列,FLAIR序列对病灶的显示更佳。本病典型的MRI表现是胼胝体区T1WI等或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无出血信号;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可合并颅内多发性外伤性改变。 相似文献
15.
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16例分析 )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加深对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认识,及时引导临床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16例,分析其CT表现,探讨其成因。结果:16例18个分隔型血肿,其中单分隔型4个,多分隔型14个,除有常见的新月形、双凸形等形态特征外,主要有血肿内见纤维条索状影等特点。结论:CT是诊断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脑囊虫病的CT诊断(附1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和探讨脑囊虫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和120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及分型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脑实质型71例,脑室型10例,脑膜型8例,混合型31例。结论:脑囊虫病CT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上矢状窦撕裂的CT诊断(附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上矢状窦撕裂的CT表现,讨论本病的CT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9例上矢状窦撕裂的CT片,探讨其CT表现特点,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9例上矢状窦撕裂,其中5例撕裂位于前段,4例位于中段,血肿集中于撕裂部位,中段撕裂血肿明显较大;CT诊断正确7例。主要CT表现:9例CT扫描均见上矢状窦变形增大,其中4例表现为“带征”,3例“三角征”,2例不规则形;7例硬膜外并硬膜下血肿,血肿位于大脑镰旁,大血肿内见小血肿影。呈血肿“叠加”表现;7例中线部颅盖骨骨折;7例侧脑室下移;5例中线结构居中,4例略偏移。结论:上矢状窦撕裂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扫描有助于定位及定性诊断,为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确定手术入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及CT表现,方法:选择经腰穿或CT复查证实为SAH的病例200例,结合部位及其它检查分析其病因及CT表现,结果:外伤性98例,其中单纯性20例,合并其他颅内损伤78例,自发性80例,血管畸形所致20例,由动脉瘤所致15例,其它45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2例,CT表现为纵裂池出血80例(表现为纵裂高密度影增宽75例,纵裂高密度影延长32例,侧脑室体部上10mm层面内出现条状高密度影15例,天幕切迹变厚,天幕区密度增高30例);其它脑池偏密征102例,脑沟密度增高85例,结论:脑池肮脏了沟密度增高为SAH的CT表现,CT检查为SAH的诊断快捷,准确,且无痛苦,无危险。 相似文献
19.
迟发性脾破裂的CT诊断(附1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迟发性脾破裂的临床CT特点,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1例病人伤后至就诊时间为2-14天,CT先按常规平扫,其中9例加做了9例加做了强化检查。4例经手术治疗,7例保守治疗并追踪随访。结果:(1)实质血肿5例,其3例为界限清楚的低密度“血湖”影,2例呈不规则低密度“裂隙”影。(2)包膜下血肿3例,呈边界清楚光滑的“新月形”或“半月形”低密度区。(3)混合血肿2例,表现为实质血肿与包膜下血肿并存。(4)脾挫裂伤1例,表现为弥漫性低密度区内有斑片状高密度出血影。结论: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