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经过白天的劳作,到了晚上已经很疲乏了,充足的休息可以使体内的各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能量得到最大的补充. 研究结果显示:成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以7~8小时为宜;儿童更长些,以9~10小时为宜;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日睡眠时间可适当缩短,但最好不要少于6小时,随着年龄的增大,睡眠时间应相应延长,具体以个人感觉精力充沛、舒适为度.  相似文献   

2.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体健康十大标准中,第三条就是"善于休息,睡眠好"。劳累了一上午,忙里偷闲,来个午间小憩,可谓善于休息。  相似文献   

3.
志远 《药物与人》2010,(12):48-48
<正>商女士最近来医院咨询:"我母亲每天都是凌晨4点左右就起床了,是不是失眠?还是有其它的疾病?"经询问,商女士的母亲每天晚上10点就睡觉了,而且每天中午还保证1个小时的睡眠,其睡眠总量达到了7个小时。老年人每天睡5~7个小时其实是正常现象。老年人  相似文献   

4.
南京城市6岁以下儿童睡眠时间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南京市6岁以下儿童的睡眠时间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市两个主要城区1 272名6岁以下儿童进行睡眠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6岁以下儿童白天、夜晚、全天睡眠次数随年龄增长逐步减少,儿童每天总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影响儿童睡眠时间的有夜晚睡眠时间、夜间睡前对安慰物的需求、白天睡多晚上清醒、入睡过早甚至傍晚入睡、夜间睡眠时有痉挛性肢体抽动、父亲打鼾。6岁以下儿童睡眠时间长短与性别没有显著的规律性。【结论】南京市儿童总睡眠时间呈下降趋势,主要影响因素有抚育人的睡眠习惯、儿童睡眠障碍存在、儿童形成固有的不良睡眠习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学生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与肥胖之间的相关性,为防控小学生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3年9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于北京某城区12所小学选取三~五年级共1 889名学生并划分为肥胖及非肥胖组,问卷调查睡眠时间、视屏时间及其他肥胖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睡眠及视屏时间对学生肥胖的影响。结果 27.83%和77.08%的学生睡眠和视屏时间能达相应标准。每天睡眠时间≥9 h与<9 h、视屏时间<2 h与≥2 h的学生肥胖率分别为19.46%和25.88%、18.09%和2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和23.35,P均<0.01)。根据睡眠时间9 h和视屏时间2 h两两组合进行分组,四组学生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1,P <0.01)。校正相关影响因素发现相较于睡眠时间<9 h和视屏时间≥2 h的学生,睡眠时间≥9 h和视屏时间<2 h的学生肥胖率更低[肥胖率37.25% vs 17.39%,OR=0.48(95%CI:0.28~0.81),P=0.011]。结论 仅27.83%的三~五年级小学生的睡眠时间达到国家卫生要求,每天睡眠时间≥9 h且视屏时间<2 h的学生更不容易肥胖。在学生肥胖干预项目中应加强对睡眠及视屏时间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银川市学龄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的分布状况,并分析睡眠时间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共抽取银川市1662名6~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男、女各年龄组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6.8h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XC小五号.EPS;P〗=213.019,女:〖XC小五号.EPS;P〗=269.115,均P<0.001)。睡眠时间<6.8h与7.9~9.0h相比,睡眠时间<6.8h的血脂异常检出率较高,且睡眠时间<6.8h的血脂异常检出率是7.9~9.0h的1.5(95%CI:1.0~2.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4.094,P<0.05)。睡眠时间<6.8h的儿童青少年患血脂异常的风险是睡眠时间≥9h的2.31(95%CI:1.19~4.5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6.078,P<0.05);进一步调整年龄、性别和BMI后,上述现象依然存在,睡眠时间<6.8h的儿童青少年患血脂异常的风险是睡眠时间≥9h的2.00(95%CI:1.02~3.9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4.052,P<0.05)。结论 学龄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的趋势,且睡眠时间不足与血脂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7.
吕斌 《健康》2011,(5):62-63
69岁的辛老伯,因突发中风入院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便回家疗养.过了两个月左右,辛老伯的女儿给医生打来电话咨询,说老人睡眠习惯有所改变,每天晚上看电视看到半夜两三点才睡觉,早晨6点多就起床了,而他以前都是7点起床的.家人担心他患上了失眠症,想送他到医院看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睡眠时间与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对311例肥胖儿童分别记录睡眠时间及测定空腹血糖(FBG)、血脂、血压、BMI等有关MS的诊断指标,并根据睡眠时间(<8h、8 h~、9h~、≥10h)分为4组进行比较分析,将MS作为反应变量、睡眠时间作为自变量,正常BMI儿童作为对照,进行多分类无序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每天睡眠时间<8 h的肥胖儿童与每天睡眠时间≥10h的肥胖儿童比较.各项MS组分测定值(BMI、血压、血脂、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及血压、空腹胰岛素、BMI异常(≥30kg/m2)发生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分类无序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睡眠时间减少是肥胖儿童发生MS的危险因素.结论 睡眠不足是肥胖儿童发生MS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0~5岁儿童睡眠时间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妍  王继林  甘文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5):2087-2090
目的:了解重庆市0~5岁儿童的睡眠时间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3~5月在本市两个区6个街道分年龄组随机抽样对1 363名0~5岁的城镇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重庆市0~5岁儿童的睡眠时间较国外同龄儿童短,但较上海同龄儿童长。结论:目前重庆地区儿童睡眠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小年龄段以家庭环境因素为主,大年龄段以社会家庭环境因素为主,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睡眠行为的不正确应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睡眠时间与肥胖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2004年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南京市3个城区和1个郊县社区里常住的35岁以上居民进行基线调查,对其中非肥胖[体质指数(BMI)〈28kg/m^2]人群开展为期3年的随访,于2007年7-10月进行评估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时间与罹患肥胖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剔除基线调查时筛查出的肥胖人群(BMI≥28kg/m^2)后,样本人群为3936名,3年后共随访到2837名,随访率为72.1%。3年内新发生的肥胖患者为78人,累计发病率为2.7%。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3%和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居民平均睡眠时间为7.2h,睡眠时间不足(〈7h/d)和过长(≥9h/d)的比例分别为25.4%和7.3%。与睡眠时间为8h/d相比,睡眠时间不足罹患肥胖风险是其约2倍,睡眠过长是其1.5倍;但睡眠不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了年龄和其他协变量后,睡眠时间≤5h和6h者发生肥胖的风险仍显著高于8h/d者(调整RR值分别为2.382,95%CI:1.121~5.063;2.072,95%CI:1.064~4.035);进一步调整基线腰围(WC)和臀围(HC),睡眠时间不足人群罹患肥胖风险有所降低,但差异仍有显著性(ρ〈0.05)。结论睡眠时间不足和过长均增加罹患肥胖的风险。睡眠时间可能是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探讨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昆明市、大理州、红河州7~18岁汉族学生7 200名,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和睡眠时间等调查.结果 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1.8%和5.7%.经x2检验,男生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超重和肥胖率逐渐降低;好片和差片的超重和肥胖率高于中片,城市超重和肥胖率显著高于农村;不同动态和静态活动及睡眠状况中仅体育锻炼时间≥1h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显著高于<1h者,睡眠不足者的超重率显著高于睡眠充足者.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各人口学因素、动态活动及睡眠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控制人口学因素、静态和动态活动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睡眠状况对儿童青少年超重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睡眠不足儿童青少年超重的风险是睡眠充足者的1.954倍,男生睡眠不足者超重的风险是睡眠充足者的2.429倍(P值均<0.05).结论 睡眠不足是儿童青少年超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通过改善儿童青少年的睡眠状况,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0~5岁儿童睡眠时间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  冉域辰  李薇  曹丽  张亚果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6):3710-3712
目的:了解成都市0~5岁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睡眠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2个城区1276例儿童,对其家长或看护人进行睡眠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成都市0~5岁儿童白天睡眠时间和总的睡眠时间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不同性别间睡眠时间无显著差别;影响睡眠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儿童年龄、喂养方式、入睡方式以及母亲年龄和睡眠总时间等。结论:目前成都市小年龄阶段儿童睡眠时间较少,需引起重视;对儿童睡眠时间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从小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良好的睡眠环境是保证儿童充足睡眠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浙江省3~6岁儿童睡眠时间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制定儿童睡眠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3—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选取浙江省24所幼儿园的7 034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 通过对家长发放问卷, 调查儿童的睡眠时间,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  结果  浙江省3~6岁儿童睡眠不足率为56.1%, 男童为57.1%, 女童为55.1%; 睡眠不足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3, 3.5, 4, 4.5, 5, 5.5, 6岁分别为46.7%, 49.8%, 50.2%, 55.2%, 64.0%, 65.8%, 68.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7, P<0.01); 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 h者睡眠不足报告率为59.9%、1~2 h为54.7%、>2 h为4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0,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 年龄4, 5, 5.5, 6岁, 看护人为其他, 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 h, 1~2 h, 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与儿童睡眠不足呈正相关。  结论  年龄增加、户外活动不足、屏幕时间过多、非父母看护、母亲文化程度低等是导致幼儿睡眠不足的主要因素。建议增加幼儿户外活动, 尤其关注非父母看护下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容易疲劳。虽然老年人每天需要的实际睡眠时间比中青年人要相对少些,但是精力恢复得较慢。根据这一特点,老年人在安排起居作息时间的时候,就应该在白天增加静坐、按摩功、午睡等休息方式。  相似文献   

16.
长沙市二行政区0~6岁儿童睡眠时间及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长沙市二行政区0~6岁儿童睡眠时间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对提高儿童睡眠质量有所借鉴。【方法】2005年2—5月随机抽取长沙市二个行政区6个街道1277名0~6岁儿童进行睡眠状况问卷调查,调查应答率为98.2%。【结果】0~6岁儿童白天、夜间以及全天睡眠次数、全天总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36月龄以下儿童睡眠时间低于《儿童保健学》(2000年版)同龄儿童睡眠基本需求量。影响儿童睡眠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儿童年龄、不良睡眠习惯、睡眠问题、母亲每天总睡眠时间。【结论】长沙市二行政区0~6岁儿童睡眠时间偏少。主要影响因素有抚养人的睡眠习惯、儿童存在睡眠问题、不重视儿童良好睡眠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近出版的《代谢与临床流行病学杂志》上撰文称,睡眠少、运动少和吃垃圾食品,是目前导致糖尿病的三大危险因素。在排除其他因素以后,睡眠越少,越容易患糖尿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倒班、平均睡眠时间及其联合作用对钢铁工人肝功能异常的影响,为保护钢铁工人肝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以某钢铁公司6 907名工人作为研究对象, 并收集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进行分析。结果  肝功能异常的检出率为18.0%,且男性高于女性(19.2% vs. 5.1%)。调整混杂因素后,倒班年限和肝功能异常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倒班和平均倒班频率>7夜/月患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增加1.24倍(OR=1.24, 95% CI: 1.04~1.49)和1.29倍(OR=1.29, 95% CI: 1.07~1.56)。以倒班状态分层,在倒班工人中平均睡眠时间较短(≤5 h/d)和较长(>7 h/d)患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增加1.19倍(OR=1.19, 95% CI: 1.01~1.43)和1.22倍(OR=1.22, 95% CI: 1.02~1.44)。且平均睡眠时间较长或较短均与倒班存在正向相乘的交互作用。根据平均睡眠时间分层后,平均睡眠时间>5~7 h/d的各倒班指标与肝功能异常的联系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倒班工作和睡眠时间较长或较短联合作用会增加钢铁工人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倒班工作对肝功能异常的独立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罹患风险之间关系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南京市居民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T2DM)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社区为基础的人群随访研究,2004年7月对多阶段随机抽取的南京市3个城区和1个郊县社区里常住的35岁以上居民进行基线调查,对无T2DM的人群开展为期3年的随访,于2007年7月进行评估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睡眠时间与罹患T2DM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剔除基线时T2DM、肿瘤患者,合格的随访样本人群为3727名,3年后共随访到3031名,随访率为81.3%。3年内新确诊的T2DM患者为76人,累计发病率为2.5%;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2.5%vs.2.6%)。居民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7.2h,睡眠时间不足(﹤7h/d)和过长(≥9h/d)的比例分别为24.8%、7.5%。与睡眠时间7h/d相比,睡眠时间不足和过长人群罹患T2DM风险均是其2倍左右;但仅有睡眠不足对T2MD的罹患风险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3,95%CI:1.12~2.99)。经多因素调整后,睡眠时间﹤7h/d者发生T2DM的风险仍显著高于7~8h者(RR=1.71,95%CI:1.04~2.82);进一步调整基线时BMI和高血压病史,睡眠时间不足人群罹患T2DM风险有所降低,但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RR=1.68,95%CI:1.02~2.76)。[结论]睡眠时间不足可增加罹患T2DM的风险。睡眠时间可能是T2DM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的关联,为提倡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在北京市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招募1 145名7~16岁儿童青少年,对其进行一般身体测量和问卷调查,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症状和睡眠时间。使用t检验比较不同组社交焦虑得分的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研究对象的社交焦虑平均得分为(5.47±4.18)分,女生、13~16岁、每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不足和睡眠时间不足的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分数较高(t值分别为-4.34,-6.14,3.35,2.93,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总体的睡眠时间每增加1 h,社交焦虑分数降低0.78分(β=-0.78,95%CI=-1.03~-0.54,P < 0.01),男生和女生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60(95%CI=-0.95~-0.25)和0.90(95%CI=-1.24~-0.56)分,7~12和13~16岁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75(95%CI=-1.11~-0.40)和0.76分(95%CI=-1.11~-0.41),非超重肥胖和超重肥胖儿童分别降低0.78(95%CI=-1.09~-0.48)和0.81分(95%CI=-1.22~-0.41)(P值均 < 0.01)。  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程度不同,睡眠时间延长与社交焦虑分数降低相关。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降低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程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