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期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成都市52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及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对性交传播、母婴传播、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共用注射器传播等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分别是89.7%、88.4%、64.9%和98.4%。56.4%的学生对我国面临艾滋病的严重挑战持赞成态度;对婚前性行为持无所谓态度的占64.7%,对多个性伴侣持反对态度的占74.6%,对同性恋持反对态度的占89.0%。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大部分学生对有关防治性病和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以及性知识有较高的需求。结论在大学生中有效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应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2.
某高校新生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问题的知晓情况和态度,探索适合大学生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方法采用普查法对某大学2004年新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大学新生对AIDS一般知识已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但存在着对AIDS预防知识掌握不全面,甚至误解;对AIDS有严重的恐惧心理;对艾滋病人明显的歧视态度等问题。结论应该继续加强在大学开展AIDS健康教育,以达到大学生预防AIDS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问题的知晓情况和态度,探索适合大学生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方法采用普查法对某大学2004年新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大学新生对AIDS一般知识已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但存在着对AIDS预防知识掌握不全面,甚至误解;对AIDS有严重的恐惧心理;对艾滋病人明显的歧视态度等问题。结论应该继续加强在大学开展AIDS健康教育,以达到大学生预防AIDS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知识的知晓率、获得知识途径和其希望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以及他们对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医学院1-3年级在校大学生中,抽得药学和检验两个专业的学生368人,进行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网络、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录像、学校、老师同学等.大多数学生对AIDS的3条主要传播途径和一般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传播艾滋病知晓率较高(>90%),而对于一些易混淆的问题如蚊虫叮咬是否传播的知晓率却只有36%.对待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普遍存在歧视态度.[结论]医学院在校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较为正确的态度,今后仍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与能力》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自行设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与能力》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随机选择天津外国语学院205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对同一人群进行2次问卷调查,计算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结果该问卷的6个模块中,大部分模块Cronbach’s系数>0.6,70%的题目重测一致率在0.7或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0.4。结构效度较好,11个公因子可解释问卷全部内容的60%。结论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好,可用于评价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与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高校大学生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性行为现况。方法自行设计电子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某高校1 1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4条艾滋病相关问题中,"同艾滋病病人共同用餐不会感染艾滋病"、"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传播"的知晓率较高,分别为83.74%、87.28%;"单一性伴可以减少传播"、"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79.11%、45.69%。16.99%的学生自我报告有性行为经历,其中27.81%发生首次性行为时年龄≤18岁,46.52%首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39.04%的最近1年中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其中28.77%的最近1次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未使用安全套。9人最近1年中发生过商业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原因主要有"没有必要使用"、"从未用过"等。结论某高校大学生性行为自我报告率较高。针对学生群体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及相关调查时,建议采用电子问卷、在线问答等匿名调查问卷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贵州某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为大学生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阳某高校选取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大学生对于“外表健康的病毒携带者也是主要的传染源”“艾滋病通过血液和性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分别为81.25%,92.3%,对“日常接触、握手、共同进餐、游泳、共用洗手间,蚊虫叮咬是否传播”“共用剃须刀、牙刷、浴室的修脚刀会传播”“去美容院文眉、文身,去消毒不严的小诊所看牙会传播”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58%,54.8%,63%。大部分同学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对艾滋病防护的重视程度差。结论 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8.
1981年美国首先报告了艾滋病疫情,20多年来艾滋病疫情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全世界HIV感染者中50%以上是15~24岁的青壮年,我国HIV感染者中青壮年占80%。2007年我国新发HIV感染者中50%以上是经性途径传播的。在中国,大学生虽不是传播性病、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和主要人群,但加强对大学生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其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对保护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湘南地区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态度及信息来源途径,使地方院校进一步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更具针对性。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病毒感染后是否就是艾滋病人"、"世界艾滋病日"和"红丝带意义"的正确回答率分别是65.8%、8.6%和34.4%。大学生对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86.8%~98.0%不等。对日常生活(如握手等)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为82.0%,对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是37.6%。虽然有89.8%的被调查者回答不歧视HIV/AIDS,但表示愿意与其同桌学习或吃饭的只有47.2%和49.4%,回答"对待感染者象对待平常人一样的"及愿意帮助因不洁行为而感染AIDS的分别占46.4%和47.4%。被调查的大学生主要信息来源是电视(73.0%)、书报(67.4%)、免费宣传材料(61.2%)、书籍(59.6%)。结论目前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一些专业较强和非传播途径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艾滋病宣传教育中应具有针对性,着力开展反歧视活动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技能。 相似文献
10.
11.
大学生男男性接触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男男性接触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和相关行为特征.[方击]采用滚雪球法选择对象,对选择的大学生MSM人群进行面对面匿名问卷调查,所得资料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0名调查对象来源于22所高校,平均年龄(20.8±1.3)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UNGASS指标为56.0%;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17.9±1.8)岁,首次同性性行为平均年龄(18.2±1.7)岁;98.7%调查对象最近6个月发生过同性性行为,平均同性性伴3个(中位数);最近6个月发生同性性行为时坚持使用了安全套的比例为44.3%,最近1次同性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的比例为75.0%;9.7%的调查对象最近1年出现过性病症状,50.0%最近1年做过HIV检测;互联网、酒吧/会所、浴池、公园/公厕是寻找同性伙伴的主要场所,其中光顾互联网的频率为3d,光顾酒吧/会所的频率为15 d.[结论]MSM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高而性伴多、安全套使用率低的知识与行为背离现象,在大学生MSM人群中也广泛存在,急需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综合性大学中非医科类和医科类在校大学生对AIDS知识态度与行为现况,为进一步调整预防AIDS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改善其教学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华大学非医科类学生612人,医科类学生754人做为调查对象。[结果]AIDS的基础知识回答正确率,医科类学生明显高于非医科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的相关态度回答正确率.医科类学生明显高于非医科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的行为状态,非医科类与医科类学生均持有正向积极的行为态度。[结论]非医科类学生应增设预防AIDS的健康教育选修课:医科类学生应调整和改善预防AIDS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安部分地区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儿童个性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能使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1083名回、汉两族中学生的个性分析,由学生在群体测试中自填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问卷),对量表维度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1)回、汉族中学生在P维度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E、N、L维度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族学生在E分及N分的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L分分布上有差异性,回族学生的L高分远多于汉族学生(P﹤0.05)。(2)男、女中学生在P维度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E维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远大于女生。N分分布方面,女生总体水平高于男生,差异非常显著。男女生在L分的总体分布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中学生个性有一定的差异性,应引起心理卫生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某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AIDS知识和态度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师范类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现状,为探索有针对性的艾滋病行为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江西一所大学师范类专业的570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结果]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掌握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对于一些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会传播艾滋病回答正确率较低,97.4%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很必要. [结论]对师范类大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非常必要,有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知识并促进改变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男女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婚前性行为相关认知现状的差异,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分析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某重点高校一年级至三年级79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知晓率都比较高,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05);部分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存在误解,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822、9.542、10.68、8.792,P﹤0.05),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调查对象中有53.2%的男生和56%的女生表示同情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性别间差异无计学意义(2χ=6.314,P﹥0.05);男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态度的占19.7%,持赞同或无所谓态度的占80.3%;女生分别占6.3%、93.7%,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2.457,P﹤0.01)。[结论]男女大学生在艾滋病预防知识以及婚前性行为及其认知现状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必须考虑性别差异,并与性健康教育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性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有效的同时提高男女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并促进其态度行为改变。 相似文献
16.
HIV感染高发区医学生艾滋病认知、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HIV感染高发区医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情况,为进一步做好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位于广西HIV感染高发区的某医学院9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6.8%的调查对象知道艾滋病有传染性,96%知道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97.8%知道性接触会传播艾滋病,89.7%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艾滋病传播的危险,91.2%表示如果得知自己认识的人是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会继续跟对方交往。但仍有75.2%的学生认为HIV携带者即为AIDS患者,22.5%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47%认为应该限制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入学、就业等机会。[结论]HIV感染高发区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和消极态度,应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卫生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需求及艾滋病防治教育的现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某高校572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匿名方式统一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传媒、相关书籍;AIDS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平均为33.9%~96.9%。[结论]高校对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对艾滋病各方面知识的需求很高,高校应该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行为和态度,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研究生的艾滋病知识和态度,为开展医学院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按比例分层分配的抽样方法,运用自编的问卷调查1314名医学研究生。[结果]99.1%的研究生知道多性伴增加感染HIV的危险,但对于锻炼身体是否可以预防HIV的回答正确率仅为48.9%,HIV男性传染女性的可能性是否大于女性传染男性的回答正确率仅为45.9%。大部分人都认为HIV携带者应该公开自己的身份,得分仅为(2.61±1.25)分。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和态度得分之间无相关性。研究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结论]医学研究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较好,但仍存在误区,需要进一步的艾滋病的相关教育,尤其是农村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学生饮食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为卫生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饮食卫生教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根据性别、年级、学院分层按比例抽样,对四川大学本科一、二、三年级的1551名学生进行自拟问卷的调查。[结果]有51.5%的大学生清楚质量安全标志意义;食品包装袋标识的知晓率为70.1%,其中城市生源大学生的知晓率高于非城市生源大学生;对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仅为4.2%;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补充卫生健康相关知识,其中最易被接受的宣传途径是书籍报刊及电视网络等媒体。[结论]大学生对生活中有关饮食卫生的常识性知识的积累尚有不足,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目前我国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清楚。同时,大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意愿较强,建议学校及卫生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开展活动,加大饮食卫生健康知识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高校低年级学生糖尿病病因、预防、治疗的认知程度,为糖尿病认知宣教及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认知调查问卷,对广州市某高校684名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全体被调查学生糖尿病认知总得分偏低(52.40±15.80)分,问卷中病因知识(14.94±7.54)分、预防知识(25.40±7.49)分、治疗知识(12.05±6.12)分的得分均未达到及格分。二年级学生各部分得分及总得分高于一年级学生;医学专业学生各部分得分及总得分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女生在病因知识、预防知识以及总得分高于男生。[结论]该高校低年级学生对糖尿病病因、预防、治疗的认知程度较低,有必要早期开展高校学生的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