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是《脉经》版本史考证文字,内容包括: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脉经》未能寻到好底本的原因;校正医书局依据朝廷所出医书精校《脉经》;南宋嘉定年间出现两个《脉经》刊本,一为陈孔硕本,一为何大任本,二者皆以北宋绍圣三年小字本《脉经》为底本,构成《脉经》两大版本流传系统;对陈孔硕生平事迹加以考证,发现陈孔硕是一名正直官员;考证陈孔硕主持刊刻的广西漕司本流传系统;对元代柳赞述所写陈孔硕本《脉经序》中"医局""建本""阁本"含义加以解释。对何大任本考证较详,引证北宋绍圣三年国子监牒文及何大任《脉经后序》说明何大任本的特点;考证何大任家藏《脉经》小字本文字漫漶的时代原因;考证何大任本流传的两大版本系统——元广勤堂本、明无名氏影刻本;考证清末陆心源皕宋楼珍贵藏书(内含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被其子陆树藩卖予日本的文献悲剧;举例证明元代广勤堂本多讹字必须据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校读;引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太医局程文》原文考证何大任事迹,发现何大任精熟临证善于治病,捐自己薪俸刊行《太医局程文》,具有抢救中医文献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2.
《脉经》是医学家王叔和的巨著,它和《内经》、《难经》皆道冠古今。王叔和,名熙魏晋时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约生于201—280年,他对医学发展贡献很大,尤其是对历来卓有成效的脉诊,进行了深刻研究,撰著了《脉经》十卷,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医学最早的脉学专著。  相似文献   

3.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所作<脉经>一书,在中医诊断尤其是在诊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该书约成书于3世纪265至316年,历经辗转传抄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4.
《脉经》刊本源流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脉经》杨刻本是清代学者杨守敬于光绪十九年据明嘉靖间佚名氏影刻宋何大任本影刊的。笔者通过对《脉经》版本源流的考究,论证了明代嘉靖本是现存《脉经》刊本中最接近宋版的刻本;而杨刻本则基本上保留了嘉靖本的原貌,且刻工精良,讹误甚少.由于嘉靖本在大陆内地已失藏,因而杨刻本就成为内地所藏最接近宋刻的《脉经》刊本.校理医籍时可选取杨本为依据,杨刻本可以代替嘉靖本使用。  相似文献   

6.
蔡西山《脉经》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蔡元定 (西山 )为南宋巨儒 ,其《脉经》在国内久已亡佚。依据元·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明·刘浴德《医林续传》等 ,考得从日本内阁文库回归的《诊脉须知》卷四“脉经” ,正是蔡氏《脉经》的节选本。蔡氏论脉有重脉理本原而疏于具体脉象主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8.
从妊娠生理病理、月经病以及杂病三方面对《脉经》中有关妇产科内容进行整理研究,认为《脉经》并非单纯论脉之书,而是脉证并举,重视辨证论治,尤其在妇产科方面有颇多创见。  相似文献   

9.
《脉经》为魏.王叔和撰,该书自序云:"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依据历代书目著录,结合相关史料记载,对王、阮等8位医家进行了详细考证,以期对《脉经》的成书及中医医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王叔和,古代高平(今山东邹城)人,魏晋时期医家、医书编纂家,曾任魏太医令,其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杂病论》,二是撰写《脉经》。《脉经》涉及针灸学术的内容约占全书的八分之一,以第二、第七、第十卷最为集中。本文从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治疗学四个方面对《脉经》中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切脉是祖国医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内经》、《难经》都有关于诊脉法的阐述。最早诊脉法是三部九候遍诊法,在病人上部(头颈)、  相似文献   

12.
论《脉经》症状表述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由汉末晋初人王叔和编纂而成.由于该书系统总结了晋代以前的脉学资料,发展了脉学理论,被历代视为经典之作.特别是收入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大量内容,不仅在文献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诊断学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叔和《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这专著,又是论述针灸理论和临证治疗的重要医书。该书详论经络系统和辨证取穴的治疗经验,尤其是重视脉诊与脏腑经络辨证结合、针灸和药物并用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有疾、病、病名、证等词,对病的认识较对证的认识成熟。病名较笼统,多以主症命名,一般无严格定义,对妇、儿、伤、眼等科疾病的认识还很不充分。专篇所论之病,內容繁杂。《内经》的病名可一病多名,或名同实异。为了分化、充实病名,应注意挖掘《内经》已有之名称,给予严格定义后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5.
独取寸口是中医最重要的脉诊方法,由于其简便易行,可通过切寸口一脉而了解周身阴阳气血之盛衰,五脏六腑之病变,故而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最终替代诸法而成为临床上运用最广的脉诊方法。但是,目前对这一脉诊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夸大寸关尺分候五脏六腑法的作用,忽视寸口诊法所包含的其他方法之作用的倾向,并因而影响了其在临床上的正确应用。有鉴于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对独取寸口法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予以回顾与探讨。1独取寸曰理论的提出与完善众所周知,在秦汉之时,脉诊的部位颇不相同,仅(内经)所…  相似文献   

16.
认为中医脉学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规范、发展四个历史时期,初步探究中医脉学源流,并系统总结了《脉经》的学术贡献,即确立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奠定脉名种类基础,确立脉象指下标准;总结了脉象的临床意义;收载了较多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中存在经解体结构,"经"即"经文","解"即对"经"的解说、注释之文,"经"和"解"同时存在于一书之中,故又可称"经解合一".本文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中经文与解文的关系,发现其存在经解体结构的篇目有《灵枢·小针解》《素问·针解篇》《素问·阳明脉解篇》《素问·脉解篇》,以及没有明确标"解",而实际上是前经后解...  相似文献   

18.
《本草图经》是记录中国北宋中叶时期外来药物交流与应用的珍贵史料。书中记载了29个域外国家的外来药材,也记载一些来自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少数民族地区等泛称区域的外来药材,全面反映了宋代以前的外来药物品种,宋代已用境产资源,境内外资源并用品种,其中包括境外的道地药材。《本草图经》中外来品种的绘图基本真实,有一些外来药材...  相似文献   

19.
柔术 《大家健康》2013,(5):37-37
补养气血就是要补肺脾肾 中医认为,人的气来源于三个方面。肾所藏先天之精气,肺所吸入天地之清气,脾胃所吸收之水谷精气。这三个方面是人体精气血的来源,所以,补气血就是要补肺脾肾。  相似文献   

20.
<正>在津汉高速公路宁河县南涧沽道口边,有一块写有"红旗谱诞生地"的铁标牌矗立。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指导方向,要求广大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为社会主义服务,深入到工农群众的生活中。夏秋之交,《红旗谱》的作者、42岁的作家梁斌,来到了宁河县南涧沽乡高级农业合作社深入生活,一同来到的还有河北省直机关的薛书记、河北省公安厅的杨厅长和一位勤务秘书。他们吃、住在汉沽镇茶淀高级农业合作社(茶淀社当时属河北省宁河县南涧沽管委会管辖)。担任着宁河县南涧沽高级农业合作社共青团委员、茶淀共青团支部书记、17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