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估肾小球损伤指标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mAlb)与尿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IgG)和肾小管损伤指标尿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和尿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在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  相似文献   

2.
肾小球疾病伴小管-间质损害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小球疾病一般较少出现小管-间质损害,但随着肾活检的开展及化验方法的增多,小管-间质损害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我们检测了300例肾小球疾病患者的尿α1-微球蛋白(α1-MG)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170例肾活检,结果发现有小管-间质损害达123例,占40%,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老年病,肾脏是其主要受累的靶器官之一,高血压不仅可引起肾小球损害,而且还可引起肾小管损害。肾小管病变可先于肾小球,早期表现为混浊肿胀,晚期出现小管萎缩、基底膜增厚、肾间质纤维化。尿α1-微球蛋白(alphal—micmglobulin,α1—MG)是判断肾小管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但是目前还缺少对高血压病患者尿α1-MG独立相关因素的研究。本文对92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24h动态血压检测、血生化检查和尿α1-MG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来筛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尿α1-MG的独立相关因素,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尿α1-微球蛋白放免测定对系膜增生性肾炎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y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为我国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首[1].包括IgA肾病和非 IgA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决定肾小球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是肾活检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2].肾小管在肾小球病变过程中常有不同程度的受累,在肾组织学改变诸因素中,肾小管-间质病变是多因素分析中预测病人的最佳指标[2,3].肾小球疾病的病理资料只有通过有创性肾穿刺病理活检才能获得,从技术要求和病人可接受性,在临床上难以普遍开展.本文分析MsPGN病人尿α1-微球蛋白(α1- MG)的变化,并与伴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进行比较,探讨α1- MG检测在MsPGN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病理类型肾病患者蛋白尿成分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PGN) 患者的尿蛋白成分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方法 对象为117例PGN患者。采用散射比浊法行尿蛋白成分分析。检测患者的Scr、24 h尿蛋白量。将上述指标与肾脏病理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轻微病变(MCD)患者尿白蛋白(Alb)浓度最高;尿β2微球蛋白(β2-MG)以硬化性肾小球肾炎(SGN)患者最高。在肾小管间质评分中,尿IgG/总蛋白(IgG/Tpro)、尿转铁蛋白(TRF)和β2-MG是主要的相关因子,而IgG/Tpro与肾小球硬化有相关性。尿TRF和β2-MG分别是IgA肾病(IgAN)和MCD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的重要影响因子。尿TRF、IgG、λ轻链和β2-MG是影响膜性肾病(MN)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的重要因素。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的PGN患者尿蛋白组成有差异,尿IgG、尿转铁蛋白及β2-MG浓度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尿中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与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集143例原发性IgAN患者肾穿刺前新鲜晨尿,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Alb、TRF、IgG、α1-MG、β2-MG的浓度;收集患者血压、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以及病理分级、肾小球病变积分、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血管病变等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3例IgAN患者,尿Alb、TRF、IgG、α1-MG、β2-MG升高的比例分别为95.8%、100%、91.6%、63.6%、74.1%。IgAN患者血压升高组较血压正常组尿Alb、IgG、α1-MG明显升高;肾功能异常组较肾功能正常组尿IgG、α1-MG、β2-MG明显升高。随病理Lee氏分级、肾小球硬化程度、肾小管间质损害加重,尿Alb、IgG、α1-MG明显升高;随肾小球系膜增殖程度加重,尿Alb、IgG、α1-MG以及TRF明显升高;随血管病变出现,尿α1-MG明显升高。结论:IgAN患者尿Alb、TRF、IgG、α1-MG、β2-MG与多种反应疾病进展的临床及病理指标变化一致而又各有侧重,可以更全面地反映IgAN患者肾脏病变的程度,对判断病情、随访疗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CystatinC在慢性肾脏病(CK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住院CKD患者118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20人为对照组,测定尿Cystatin C、24h尿蛋白定量、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并检测血清肌酐、白蛋白,计算MDRD-GFR。结果:尿Cys-tatin C与MDRD、血β2-MG、转铁蛋白、尿白蛋白、尿IgG没有相关性(P〉0.05);尿Cystatin C与尿β2-MG、α1-MG、24h尿蛋白量有相关性;尿Cystatin 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尿β2-MG的AUCROC。结论:尿Cystatin C不能反映GFR的减退,是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在反映肾小管损伤方面优于尿β2-MG。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beta-D-glucosa minidase,NAG)对早期肾小管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科住院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82例为观察组;另设健康体检者50名为正常对照组.尿Cystatin C、α1-MG、β2-M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NAG采用比色法检测,并对2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尿液中各项指标的测定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通过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诊断试验结果显示尿Cystatin C曲线下面积为0.935,95%可信区间是0.872~0.99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尿Cystatin C敏感性高于尿α1-MG、β2-MG、NAG酶,可以作为早期肾小管损害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浓度变化可以较早反映肾脏损害程度,因此血清β2-MG浓度被视为一项评价肾功能检测的指标。但目前的许多研究中,在以患者与正常人的血清β2-MG浓度进行对照分析[1~6]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α1-微球蛋白(α1-mG),与尿微量白蛋白(u-Alb)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放射免疫方法对31例SLE患者(尿常规正常组10例,尿常规异常组21例)及19例健康对照组的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u-Alb进行检测,结果,SLE病人尿α1-mG,β2-mG,u-Alb明显高于正常对组(P<0.01),无论尿常规正常与否,其尿α1-mG,β2-mG,u-Alb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尿α1-mG及u-Alb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上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尿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IgG、微量白蛋白测定对诊断胰腺炎早期肾损害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10例正常对照者和25例水肿性胰腺炎、15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尿中的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IgG、微量白蛋白,分析其与胰腺炎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重症胰腺炎组尿中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IgG、微量白蛋白的浓度显著高于水肿性胰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水肿性胰腺炎组尿中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IgG、微量白蛋白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尿中的尿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IgG、微量白蛋白测定对诊断胰腺炎早期肾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NS)的一个常见病因,且临床自然病程差异悬殊。有研究表明尿中蛋白成分的测定可以更加全面反应IgA肾病患者肾脏病变的程度[1]。对膜性肾病(MN)患者尚无进行此类研究。本文旨在探讨IMN患者尿中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的变化与病理分期及其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β2-微球蛋白英文简称为β2m或β2-MG,1968年由Berggard首先从合并有肾小管性蛋白尿的Wilson病及慢性镉中毒患者的尿液中分离出来并加以纯化,根据其电泳及分子特性而命名为β2m.以后研究显示,在许多疾病中,其血、尿值有所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许多肿瘤细胞表面,β2m分布情况也有所改变.现就后者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对57例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管功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许多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管损害无于肾小球损害,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小管损害发生率高,且可与肾小球损害同时发生。除β2-微球蛋白外,α1-微球蛋白及二者的肾小管重吸收率均为敏感的小管功能测试指标。糖尿病患者的小管功能损害可逆性差。  相似文献   

15.
α1—微球蛋白判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RIA测定47例糖尿病患者24小时尿白蛋白(Alb)及α1-微球蛋白(α1-MG)排泄率,结果表明糖尿病组24小时尿Alb和α1-MG排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正常的糖尿病患者,10/26(38.46%)患者尿α1-MG高于正常值,提示糖尿病患者肾小管的损害可先于或独立于肾小球的损害,尿α1-MG测定可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DN)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麻下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对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血β2-微球蛋白(β2-MG)的影响。方法 33例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镜非肾切除手术患者,对术前和术后0h、24h、48h及72h的血β2-MG、尿NAG指标进行检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指标动态变化规律,并且比较不同气腹时间与术后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手术前相比,术后24~48h血β2-MG、尿NAG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术后24~48h达到最高值;术后72h其水平下降明显降低,术前后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比较不同气腹时间与各指标变化发现,气腹时间大于60min对血β2-MG、尿NAG、尿肌酐(Cr)影响较明显。结论全麻下实施泌尿外科保留肾脏后腹腔镜手术,可导致患者术后早期血β2-MG、尿NAG水平增高,但这种改变是可逆的,提示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可能对肾小球滤过功能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1993年9月~1994年4月收入我科的37例各种肾病患者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β_2微球蛋白(Sβ_2-m)、尿β_2微球蛋白(Uβ_2-m)值,由此探讨在西藏高原地区应用Sβ_2-m,Uβ_2-m在各种肾脏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的相关性。 病例和方法 (1)病例:对照组32人,藏族22人,汉族10人,均为健康职工和学生;肾病组37人,藏族30人,汉族7人。(2)方法:血、尿β_2-m采用RIA法测定,由天津九鼎医学生物工程公司提供药盒;取晨尿3ml空腹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后置-2O℃保存待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抗纤灵二号方对CKD1~3期、存在肾小管间质损伤、中医辨属脾肾阳(气)虚兼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为36例,对照组为41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服抗纤灵二号方,每日1剂,分2次服;对照组加服百令胶囊,每日3次,每次1.5 g,两组均治疗90 d后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研究对象的中医证候积分,尿常规、尿α_1微球蛋白(α_1-MG)、尿β_2微球蛋白(β_2-MG)、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肾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5%,对照组总有效率56.1%,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尿α_1-MG、尿β_2-MG及尿RBP的排泄降低(P0.05或P0.01)。结论:抗纤灵二号方能显著改善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肾小管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小管损伤标志物检测在慢性肾脏病(CKD)高危人群早期发现中的意义,分析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异常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CKD高危人群266例,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生化指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e microalbumin creatinine ratio,ACR)、肾小管损伤指标[包括尿β_2-微球蛋白(Beta2-Microglobulin,β_2-MG)、尿α_1-微球蛋白(Alpha1-microglobulin,α_1-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依据尿ACR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分析肾小管损伤标志物检测的早期意义及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尿ACR阳性组肾小管损伤的阳性率为86.36%,高于尿ACR阴性组,但在尿ACR阴性患者有48.72%的患者出现了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异常升高;尿ACR阳性组患者的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损伤水平、异常项数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管标志物阳性组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血尿酸(OR=0.992,P=0.009)是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异常升高的相关因素。结论肾小管损伤标志物检测对于发现早期肾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变化在草酸钙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2010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结石患者66例.男45例,女21例.年龄13 ~78岁,平均(51.2±15.2)岁.单侧肾结石30例,双肾结石14例,单侧输尿管结石17例,膀胱结石5例.按照红外光谱仪对结石成分的分析结果分为草酸钙组和非草酸钙组.对照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12~80岁,平均(47.2±14.7)岁.对3组患者血液生化及24 h尿液生化,α1 -MG及β2-MG含量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 3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草酸钙组SCr值为(81.9±19.2)μmol/L,BUN为(6.3±2.9) mmol/L,非草酸钙组分别为(82.2±19.4) μmol/L,(6.4±2.3) mmol/L,与对照组(62.3±15.5) μmol/L、(5.0±1.4)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草酸钙组尿α1 -MG为(7.6±8.3) mg/L,β2-MG为(514.5±630.5) mg/L,高于非草酸钙组的(3.0±1.7) mg/L和(170.0±117.2)mg/L及对照组的(3.6±2.6) mg/L,(179.7±159.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草酸钙组尿尿酸含量(3604.8±1291.5) μmol/24 h,与草酸钙组( 2643.3±693.6) μmol/24 h及对照组(2678.3±948.2) μmol/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α1 -MG、β2-MG含量变化可能在草酸钙结石的形成中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