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离脐血干/祖细胞(CD34^ CD38)进行体外长期培养,观察分析其增殖、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和染色体核型的特征。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FITC和CD38-PE标记的CD34^ CD38脐血原始细胞,在含细胞生长因子IL-3、IL-6、GM-CSF、EPO、SC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干细胞培养基中培养6个月,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30d的干/祖细胞表面标记,并用G显带方法分析其染色体核型。结果 在一定培养条件下,经7~12d培养,脐血干/祖细胞(CD34^ CD38)开始增殖。培养6个月后,每孔接种1个细胞,细胞数增殖至250~350个;每孔接种10个细胞,细胞数可增殖至400~500个。每孔接种1个细胞其细胞增殖峰持续时间(8~9代)比接种10个细胞(6~7代)长:经体外长期培养增殖,细胞仍强烈显示十/祖细胞表面分子标记(CD34^ CD38^-);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构未见异常。结论 脐血干/祖细胞(CD34^ CD38^ )经体外特异性培养增殖,可为大量脐血干/祖细胞移植提供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
IL-15对MDS患者CD34+细胞诱导增殖分化和抗凋亡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IL—15对体外培养的MDS CD34^+细胞诱导增殖分化及凋亡的抑制作用,应用MACS免疫磁珠分离系统分离高富集度MDS CD34^+细胞,建立以造血生长因子为基础的体外培养体系,用不同浓度的IL-15作用于MDS CD34^+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培养后的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细胞周期、凋亡指数及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DS CD34^+细胞经IL—15作用后,MDS CD34^+细胞出现明显增殖和分化,细胞周期变异,增殖指数和细胞计数增加,形态学向成熟转化,实验组各表面抗原水平CD71、CD33和CD19均较对照组为高,细胞凋亡率则较对照组下降。结论IL—15对MDS CD34^+细胞有一定的诱导增殖分化和抗凋亡作用,在MDS治疗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讨microRNA(miRNA)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比较了miRNA在人脐血CD34^+CD38^-、CD34^+CD38^+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从人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应用FACSVantage分选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CD38^-、CD34^+CD38^+细胞;抽提miRNA后与miRNA芯片杂交,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miRNA芯片的表达结果。结果发现,miRNA在人脐血CD34^+CD38^+细胞的表达水平比在CD34^+CD38^-细胞的表达水平降低至1/2以下者共11个,表达水平升高至2倍以上者共73个,以上84个miRNA被称为“干细胞性”miRNA。经比较Georgantas等和芯片表达结果,发现有12个(14、29%,12/84)相同的miRNA。部分miRNA经历了类似于CD34在造血细胞表面的发展历程。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可寻找到新的与造血调控相关的miRNA簇及miRNA的下游靶基因。结论:“干细胞性”miRNA在正常造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miRNA的系统表达模式一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表达谱一造血干/祖细胞的自我更新和系列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Bmi-1是一种属于PcG家族的原癌基因,它直接参与细胞生长、增殖的调节,是成体干细胞和白血病干细胞自我更新所必需的。检测原痛基因bmi-1在不同来源CD34^+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703/11在广州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完成。①实验材料:白血病细胞株SHI-1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病研究所薛永权教授惠赠;脐血由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提供。实验经产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外周血采自健康成年自愿捐献者。②实验方法:以CD34免疫磁珠标记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上柱分选CD3矿细胞,脐血单个核细胞以同样的方法标记CD34免疫磁珠标记和分选CD34^+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分选后CD34^+的寓集度:将分选前后的CD34^+、CD34^SHI—1细胞以相同的密度接种于24孔板,分不同的时间点计数细胞,并绘制生长曲线。选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正常脐带血和外周单个核细胞为对照,采用半定最RT—PCR法检测bmi—1基因在不同来源CD34^+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①SHI—1细胞分选前后标记CD34^+PE、CD38^+FITC流式分析显示,分选后CD34^+细胞的富集度为99%以上。②SHI-1-CD34^+细胞旱缓慢生长趋势,不同于分选前细胞的指数生长状态。③RT-PCR检测显示,bmi-1 mRNA在SHI—1—CD34^+细胞中的表达高于其在脐肌-CD34^+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P〈0.05)。bmi-1 mRNA在SHI—1、SHI—1—CD34^+、SHI-1-CD34^+细胞中表达差异不显著,在脐血L—CD34^-细胞中弱表达或不表达。 结论:bmi-1基因在SHI细胞株CD34^+与CD34^-细胞中均高表达,说明其与血液细胞的高增殖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时HOXB4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同源盒基因家族成员HOXIM反映原始造血干/祖细胞(PHSC/PHPC)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在mRNA水平上检测HOXIM基因的表达,以观察体外扩增脐血CD34^+细胞自我更新的水平。结果显示: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虽然CD34^+细胞数增加,但HOXB4表达下降;周后,HOXB4几乎检测不到,与成熟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HOXIM的水平相同;CD34^+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共培养可以减缓CD34^+细胞HOXIM表达的下降。结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过程中自我更新能力逐渐下降。CD34^+与BM—MSC共培养有助于减缓体外扩增的CD34^+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6.
造血微环境决定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早期分裂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在特定生长因子的培养体系中,观察模拟造血微环境及粘附因素对人类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早期分裂行为影响。方法 (1)应用流式细胞仪(FACS)分选CD34^ CD38^-细胞;(2)细胞培养体系中应用干细胞支持性基质AFT024及单一粘附因素纤维结合素(Fn)。并观察其对细胞早期分裂行为的影响。结果 (1)在联合生长因子的条件下,人类脐血CD34^ CD38^-细胞早期分裂呈现固定比例的静止,慢分裂,快分裂以及不对称分裂状态;(2)未观察到单一粘附因子Fn对其早期分裂行为的影响;(3)干细胞支持性基质AFT024所模拟的体外造血微环境可促使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广泛增殖并更多地进行不对称分裂。结论 (1)CD34^ CD38^-细胞群体具有异质性。由具有不同增殖行为的亚群组成,在体外培养早期存在不对称分裂;(2)体外模拟的骨髓微环境AFT024基质滋养层较细胞因子及单一粘附因素能够更好地支持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并保持其自我更新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人骨髓基质细胞(BMSC)CD40分子及其配体(CD40L)的表达,观察BMSC经CD40激发型单抗(5C11)激发后,其培养上清中IL-3、IL-6、Flt3配体(FL)和干细胞因子(SCF)含量变化及对纯化脐血CD34^ 细胞的作用。方法:新鲜分离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获得BMSC。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CD40和CD40L的表达,并与5C11(20μg/ml)共同孵育,分别于24,48和72h取上清液,ELISA法测定IL-3、IL-6、FL和SCF含量;在与5C11共同培养24h后,收取培养上清,与纯化的脐血CD34^ 细胞共同孵育,1周后进行细胞计数、细胞集落培养,并用钙磷脂结合蛋白(Annexin V)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结果:发现BMSC表达CD40分子,经5C11激发后,BMSC IL-6和FL分泌增加,而对IL-3及SCF含量无影响。BMSC经5C11激发培养后支持脐血CD34^ 细胞的增殖,培养7d后其细胞数和集落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且细胞凋亡率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BMSC CD40分子配基化可促进IL-6和FL的分泌,并支持CD34^ 细胞的增殖,CD40/CD40L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参与造血调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CD34^ CD59^ 细胞的特性及PNH克隆呈优势造血的可能原因,以探索PNH发病的内在机制。方法 用免疫磁珠吸附法富集纯化CD34^ 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出PNH患的CD34^ CD59^ 细胞、CD34^ CD59^ 细胞及正常对照CD34^ 细胞。分别进行体外扩增液体培养2周,并对扩增前、后的细胞进行半固体培养。结果 ①PNH患CD34^ CD59^ 细胞与正常对照CD34^ 细胞形成集落形成单位(CFU)均在第7天达到扩增高峰,并且扩增后的细胞仍能保持CD59抗原,无GPI锚连蛋白的丢失。②正常对照的CD34^ 细胞在生存、增殖、形成CFU及扩增能力上均明显强于FHN患的CD34^ CD59^ 细胞及CD34^ CD59^-细胞.③PNH患CD34^ CD59^ 细胞及CD34^ CD59^ 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其形成CFU的能力无明显差异。④PNH患CD34^ CD59^ 细胞及CD34^ CD59^ 细胞在SCF IL3 IL6 FL Tpo及SCF IL3 IL6 FL Tpo Epo组合下液体培养,其生存、增殖、扩增等能力上均无明显差异。但在SCF IL3 IL6 FL Tpo Epo GM-CSF组合下液体培养,CD34^ CD59^ 细胞的生存、增殖、扩增能力均明显强于CD34^ CD59^ 细胞。结论 ①正常对照的CD34^ 细胞在生存、增殖、形成CFU及扩增能力上均明显强于PNH患的CD34^ CD59^ 细胞。②PNH患CD34^ CD59^ 细胞及CD34^ CD59^ 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以及在SCF IL3 IL6 LF Tpo及SCF IL3 IL6 FL Tpo Ep组合下液体培养,其生存、增殖、扩增等能力上均无明显差异,说明CD34^ CD59^ 细胞在造血能力上并无内在的优势。GM—CSF或许是使PNH克隆呈造血优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脐血CD34^+细胞在不同细胞因子支持下体外扩增过程中caspase-3表达及意义,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对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扩增过程中的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及caspase—3的表达进行了测定。检测结果显示,casPase—3 mRNA在新鲜分离的脐血CD34^+细胞中低水平表达,在细胞因子支持下体外培养3天,扩增的CD34^+细胞中caspase—3 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上调,但在这两种细胞中仅能检测到分子量为32kD的非活性酶原形式的casPase-3,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无早期效应细胞因子SCF或FL存在的条件下,casPase-3被激活,可检测到分子量为20kD的裂解片段,细胞凋亡率增加。结论:虽然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是个复杂的过程,但在脐血CD34^+干/祖细胞体外扩增过程中,caspase—3参与了细胞凋亡事件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期效应细胞因子SCF和FL可减少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对造血干/祖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Ⅱ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分化为巨核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脐血CD34^+细胞诱导分化为巨核细胞的影响,采用免疫磁珠法(MACS)分选8例健康产妇足月顺产胎儿脐血中的CD34^+细胞,在舍血小板生成素(TPO50ng/ml)、白介素-3(IL-310ng/ml)、干细胞刺激因子(SCF50ng/l)的无血清培养液中添加浓度分别为50、100、1000μg/ml的血管紧张素Ⅱ作为实验组;同时以未添加血管紧张素Ⅱ的基础培养液作为对照组,培养14天后观察结果。细胞计数仪计数单个核细胞数(MNC);流式细胞仪计数培养体系中的CD41^+细胞数、血小板数,及分析细胞周期;利用CD41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培养体系中的细胞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单个核细胞数无明显改变(P〉0.05);而CD41^+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有明显的增加(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实验组的4倍体细胞增加,并存在明显的凋亡(P〈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均可见大小不一的CD41^+细胞。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促进脐血中CD34^+细胞诱导分化为巨核细胞,并能促进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  相似文献   

11.
脐血CD34+细胞扩增和改善其移植效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脐血CD34+细胞对造血生长因子的扩增效应及其植入成人骨髓基质的能力。方法:利用免疫磁珠法(MACS)分离纯化脐血CD34+细胞,在液体培养体系中对其进行体外扩增,并利用铺展贴壁实验研究其移植效率。结果:脐血CD34+CD38-细胞亚群的比例明显高于骨髓和外周血;在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3、I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存在的情况下,10~14天造血祖细胞可扩增近100倍,细胞总数超过500倍;但经2小时铺展贴壁后,仅有36%的脐血CD34+细胞植入经照射预处理的成人骨髓基质,若经粒-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和IL-3预处理6~8小时后则有68.0%~89.6%的CD34+细胞植入基质。结论:细胞因子有可能在体外扩增脐血CD34+细胞数量,改善其移植效率,使脐血祖细胞在“质”和“量”上满足临床移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人胎盘源贴壁细胞支持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胎盘中分离培养人胎盘源贴壁细胞 (humanplacentaderivedadherentcells,hPDAC) ,研究其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作用。以酶消化法自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hPDAC ,并以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鉴定。进一步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脐血CD34+细胞 ,建立以hPDAC为滋养层的CD34+细胞体外扩增培养体系 ,并与无滋养层的液体培养体系相比 ,观察不同培养体系对有核细胞总数、CFC及CD34+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人胎盘组织中可分离培养出hPDAC ,并证实其为混合性细胞群体 ,主要含有间充质细胞。以hPDAC为滋养层的共培养体系较无滋养层液体培养体系对有核细胞总数、CFC及CD34+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扩增效应 ,其中以SCF +IL 3+IL 6 +FL +hPDAC组扩增效果最强 ,分别扩增了 ( 12 6 .0± 6 .7)倍 ,( 4 9.8± 1.7)倍和 ( 8.3± 1.6 5 )倍。上述结果提示 ,hPDAC具有体外支持造血作用 ,并提供了一与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相适应的新滋养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Tpo、IL 11基因修饰的基质细胞对脐血CD3 4 + CD3 8-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方法 用载有Tpo、IL 11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成纤维样基质细胞HFCL ,通过Northernblot法检测基因修饰的HFCL细胞Tpo、IL 11基因的表达。以未经基因修饰的HFCL细胞作为对照 ,将脐血CD3 4 + 造血干 /祖细胞在这种基因修饰的HFCL细胞支持下 ,进行 7d体外扩增后 ,用锥虫蓝拒染法计数活细胞总数 ,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扩增细胞中CD3 4 + 细胞以及CD3 4 + CD3 8-细胞的比例。结果 在Tpo基因修饰的HFCL细胞、IL 11基因修饰的HFCL细胞和Tpo +IL 11基因共同修饰的HFCL细胞的支持下 ,扩增后CD3 4 + CD3 8-早期造血祖细胞的比例分别为 (1.8± 0 .2 4 ) %、(1.6 2± 0 .2 3) %、(2 .4 5±0 2 8) % ,细胞扩增倍数为 4 .2倍、3.6倍、6 .9倍 ,高于对照组的 (0 .80± 0 .2 3) %和 1.5倍 ,同时扩增细胞总数和CD3 4 + 细胞比例亦高于未经基因修饰的HFCL细胞所支持的扩增体系。结论 Tpo、IL 11基因修饰的基质细胞可有效促进脐血CD3 4 + 造血干 /祖细胞体外扩增 ,同时能有效维持扩增体系中的CD3 4 + CD3 8-细胞以及促进其扩增。  相似文献   

14.
对人脐血干 /祖细胞表面CD95 /Fas抗原及Bcl 2的表达和功能特征进行了研究。新鲜分离的脐血CD34+细胞表达低水平CD95 ,体外培养中联合应用细胞因子如SCF和FL可上调CD95表达 ,负调控因子例如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干扰素 γ(IFN γ)可进一步增加其表达量。将CD34+ 细胞与抗 CD95单克隆抗体共同孵育 ,通过活细胞记数、流式细胞术、集落形成细胞 (CFU C)及长期培养启动细胞 (LTC IC)的分析 ,研究了CD95介导的功能特性。抗 CD95单抗与TNF α或IFN γ组合条件下 ,活细胞记数和CFU C计数分别为 31.9± 11.2和 4 3± 2 .0 ,LTC IC生成受到抑制 ,细胞凋亡率为 4 2 .9± 12 .4。而抗 CD95单抗在无细胞因子存在条件下或抗 CD95单抗与早期效应细胞因子SCF和FL组合条件下诱导的凋亡率很低。细胞浆内增加的Bcl 2水平和脐血CD34+ 细胞表面CD95的关系表明Bcl 2可能对CD95介导的CD34+ 细胞的凋亡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两步法分离出脐血CD34~ 细胞,比较研究了混合脐血血浆联合IL-3,IL-6,GM-CSF,Epo 4种中、晚期造血因子和单纯的4种造血因子情况下脐血CD34~ 细胞的体外扩增。结果表明,混合脐血血浆联合造血因子对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forming unit,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urst-forming unit of erythriod,BFU-E),混合集落形成单位(minxed colony-forming unit,CFU-mix)3种集落的扩增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4种造血因子联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单纯混合脐血血浆扩增效果较差。脐血造血细胞扩增对子成人脐血移植有重要意义。上述结果提示,混合脐血血浆的扩增成功,可代替或弥补早期造血生长因子的作用,用于脐血造血细胞的体外扩增。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有关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大规模扩增方法不一,存在一定困难.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样干细胞体外分离和培养的方法,并检测其表面分子的变化.方法:取新鲜采集脐带血,用1.077 g/cm3的淋巴细胞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将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37℃、含体积分数为5%CO2培养箱内培养.于不同时间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从脐血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培养中先出现大量的造血细胞集落,CFU-GM与BFU-E集落形成最多,集落分别增加了(37.1+2.3)和(10.4+1.7)倍,瑞氏染色显示这些细胞大多数为粒系的集落(80.1±85.2)%,其次为红系的细胞集落(14.2±1.8)%,7d后出现贴壁的扁平状上皮样细胞和长梭形成纤维样细胞,同时有大量的破骨样细胞混杂.扩增后第14天经流式细胞仪分析CD38+细胞为1.64%,CD34+/CD38+细胞为1_71%,CD34+/CD38-细胞为0.55%,PI+细胞为0.05%,Annexin-V+细胞为0.18%.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目不断增加,培养21 d时,单个核细胞扩增了近7.8倍.,第28天增加了1.71倍.经流式细胞仪分析CD38+细胞为74.32%,CD34+/CD38+细胞为1.61%,CD34+/CD38-细胞为0.24%.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