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理学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正常和疾病状态下人体形态结构及机能代谢变化,揭示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学科,又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实验课教学是病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学习的过程重在观察实践,一般教学中多借助于标本、挂图、幻灯、显微镜等辅助手段,尤其使用显  相似文献   

2.
车萍  夏雷  韩涛 《现代医药卫生》2014,(11):1742-1743
采用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与全新的数码显微互动系统教学模式相对比的方法,探讨易创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易创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剑尔 《药学教育》2011,27(6):51-53
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建立,使形态学实验教学方式发生历史性的转变,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结合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阐述应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开展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利弊。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必须紧随其后,优化改革。在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在紧张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好实验教学任务是改革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因不能满足新的形态实验教学要求已被多媒体闭路电视示教系统所替代,它以省时、准确、声形并貌、内容丰富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在应用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自我校使用数码互动显微系统进行形态实验教学以来,教学效果明显,故我们认为这套系统最终将完全融入新的形态实验教学体系中。现将两种教学方法对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病理学实验教学中Motic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医学形态学实验室在2006年9月引进了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建立了3个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是我校的综合性、现代化、开放性实验室。经过3年来在医学本、专科不同专业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2006年8月引进了江南光学有限公司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经过3年的病理学、组织学的实验教学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用显微镜进行形态观察是生命科学中各门微观形态学实验课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也是使学生通向微观世界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7.
多功能显微摄像系统在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功能显微摄像系统在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应用多功能显微摄像系统进行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结果:应用多功能显微摄像系统后,使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更加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结论:多功能显微摄像系统提高了细胞形态学的实验教学效果,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病理学是一门经典的医学基础课,病理实验课是学习病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使医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好用好,融汇贯通,在整个医学教育中起重要枢纽作用,也是病理教师永恒的教研课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型教学法联合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共130名为研究对象,依据教学模式不同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5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法,研究组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团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联合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结果研究组学生考核成绩得到的优良率为66.2%,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考核成绩优良率33.9%,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χ2=20.87,P<0.05)。结论新型教学法联合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病理实验教学中应用可以明显的提高学生的考核成绩和学习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以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系统应用,为血细胞形态教学搭建了一种全新的、多维动态的教学方式,不但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使知识交流更加快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有效的解决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矛盾,对提高血细胞形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数码互动显微技术在医学形态教育界倍受青睐,是形态教学领域的一项革新与突破[1]。血液检验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理论较抽象,它对学生的形态学知识及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要求[2]。血液检验学实验教学过程需借助显微镜来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培养学生对血细胞的辨认与分析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随着我院HDM2006数码网络型显微互动实验室的建成,它将观察、示范、讲解、问答、测试和监控等环节有机地接合起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形态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显微网络互动系统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将传统教学模式与显微网络互动系统应用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结果 传统教学模式较单一,枯燥,信息量少,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应用显微网络互动系统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的交互性,提高学习效率.结论 显微网络互动系统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具有多方面优势,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分析我校2012级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共300名学生病理学学习情况,依据病理学实验教学方式不同进行分组,150名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和150名为实验组(采用CPC教学),实验组使用互动教学,病案教学的方法把CPC融进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结果实验组学生病理学笔试试卷评分和问卷调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PC于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构建临床思维能力,开扩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吴正升  王晓楠  王超群  黄金  吴强  杨枫 《安徽医药》2010,14(10):1239-1240
组织微阵列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芯片,将其应用在医学形态教学实践中,具有信息量大和对比性强等特点,但也出现一些不足,我们试图把组织微阵列和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结合起来应用到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实现了教学互动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做到两种新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为病理学实验教学开创了一种意义的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投入资金组建2个50座Motic数码互动系统用于病理实验教学,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弊端得以解决,提高了病理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利用这一系统的相关功能投入到实验考核中,经过实践证明,其方法具有诸多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正>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研究遗传与变异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人类健康与疾病遗传变异,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索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从而为遗传病的个体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同时医学遗传学还为免疫学、药理学和肿瘤学的学习提供遗传基础,所以学好医学遗传学对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学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遗传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有  相似文献   

17.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起源于20世纪初期,由Dewey最先提出其主要思想。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次提出这种课程模式,并应用于实际教学。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了推荐,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自学、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意义。方法在本院检验专业的全体学生均实行显微镜互动系统教学和基础的实验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考核2种方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微数码互动教学和传统教学效果存在差异。结论临床检验中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教学的效果要高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宋祥和  丁凤云  刘水  潘燕  蔡红星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2):1804-1805,1808
目的探讨双师制在病理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2010级司法鉴定技术班35名学生,根据《病理学》成绩将学生依次排序,分为两组,排序为奇数者为双师制组(18名);排序为偶数者为传统组(17名)。双师制组采用双师制教学,传统组采用传统教学。比较两组学生的实验成绩。结果双师制组学生的课堂表现(t=4.718,P<0.01)、课堂问答(t=4.080,P<0.01)、实践操作考核(t=4.688,P<0.01)、病理检验实验成绩(t=4.925,P<0.01)明显高于传统组。结论双师制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与规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引入微格教学.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理论的掌握两者没有显著差异.从结果来看,微格教学法适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