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市第三医院儿科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符合EBV感染IM诊断标准的118例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118例患儿,其中男66例(55.93%),女52例(44.07%).发热、咽炎、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是IM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发热102例(86.44%),咽炎、扁桃体炎98例(83.05%),颈部淋巴结肿大93例(78.81%),肝脏肿大35例(29.66%),脾脏肿大29例(24.58%),皮疹42例(35.59%),双眼睑水肿12例(10.17%),外周血白细胞>10×109 97例(82.20%),其中>20×109 29例(24.58%),异形淋巴细胞10%~20%96例(81.36%),异形淋巴细胞>20%22例(18.64%),肝功能异常51例(43.22%),心肌酶谱异常36例(30.51%),血沉增快35例(29.66%).结论 IM的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统.对于急性起病、有发热、咽痛、淋巴结或肝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等症状者,须高度考虑IM,需进一步行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毒症肺的临床特点、胸部X线特征及发病机制,为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尿毒症肺患者105例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105例尿毒症肺患者中,无呼吸道症状占21.90%,有轻度呼吸道症状占60.95%,中度呼吸道症状占11.43%,重度呼吸道症状占5.71%;X线胸片以肺淤血、肺间质水肿、肺泡性肺水肿为主要征象,其中前两者占74.29%;共有70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1例死亡;腹膜透析22例病情好转;未进行透析治疗13例,无效及死亡6例。结论:尿毒症肺临床表现不典型,其发病机制复杂,早期充分性透析(尤其是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肺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孙敏  刘芳 《世界临床药物》2022,(8):1033-1038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 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上海市东方医院儿科住院部IM患儿3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结果 纳入的IM患儿主要临床表现有淋巴结炎(97.22%)、发热(86.11%)、咽扁桃体炎(77.78%)、肝大(33.33%)、脾大(47.22%)、眼睑水肿(33.33%)及皮疹(8.33%)。不同年龄患儿脾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学龄期、青春期患儿较幼儿期更易发生脾大。白细胞升高(61.11%),异型淋巴细胞≥10%(94.44%)。33例患儿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抗体,EBV-病毒衣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VCA)-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M抗体、EBV-VCAIgG抗体、EBV-VCA-IgA抗体、EBV-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IgA抗体、EBV-EA-IgG抗体、EBV-核抗原-IgG抗体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进行临床分析,以总结经验,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重铜总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53例IM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归纳和分析。结果儿童IM多以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为主,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多集中在夏秋季,该病临床表现有发热、淋巴结不对称性肿大、咽峡炎及扁桃体肿胀、眼睑水肿和鼻阻、肝脾增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有皮疹表现。实验室检查中血象可发现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明显增高,EB病毒抗体检测有助于该病诊断。结论IM的发病过程中有免疫因素的参与。发热、咽峡部改变和颈部淋巴结不对称肿大是该病的典型三联征,可并发肝脾增大、肝功能损害,同时需注意早期眼睑水肿的改变,抗EB病毒衣壳抗原的免疫球蛋白M抗体检测已成为临床最常用的诊断IM的方法之一,是反映近期EB病毒感染的可靠指标,可作为IM早期、敏感、特异的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IM)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ELISA方法检测 MP-IgM均≥1:160,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M、IgG均为阴性而诊断为MP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征的10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发热、肝脾肿大、扁桃体肿大10例,扁桃体并白色渗出物7例,淋巴结肿大8例、眼睑水肿7例,肺炎6例,心肌损害1例.10例均未见皮疹.全部经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及护肝治疗9~16 d痊愈.结论 MP感染可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三联征、常伴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部分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损害.阿奇霉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病历资料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方法:对我院10年来早期食管癌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X线征象及临床表现.结果:X线征象中局限性管壁僵硬25例(23.8%),小充盈缺损19例(18.1%),黏膜增粗、扭曲、毛糙68例(64.8%),黏膜破坏中断32例(30.5%),小溃疡18例(17.1%),蠕动减弱92例(87.7%),钡点滞留18例(17.1%).临床表现中吞咽梗阻或大块食物梗阻感约55%,咽喉部干涩及紧缩感25%,食管异物感20%,胸骨后不适或闷胀5%.结论:早期食管癌有相应的X线改变,再结合临床表现部分早期病变可以得到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罗旭玮  李金龙 《医药导报》2008,27(2):180-180
患者,女,42岁.因偏头痛于2005年12月22日来门诊就诊.给予盐酸氟桂利嗪片(商品名: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50920285)治疗,用法用量为5 mg,口服,每晚一次.患者当晚开始服用该药,第二天早上头痛症状消失,而双眼的上下眼睑出现水肿伴发绀,自觉眼睑有肿胀感,至下午水肿方基本消退.后患者每头痛发作时服用该药,服药后的第2天早上均有出现眼睑水肿现象,影响容貌,不能外出.2006年1月11日患者头痛复发,当晚又服用盐酸氟桂利嗪片5 mg,第2天上午来门诊咨询.体检:双眼上下眼睑明显水肿,呈凸起状,乌青色,嘴唇、喉头、小腿等其他部位未见水肿现象,吞咽正常,双肺未闻及干湿性音,律齐,心音中,肝脾肋下未及.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治疗期间未服用其他任何药物,眼睑水肿可确诊为由盐酸氟桂利嗪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9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使临床诊断水平得以提高。方法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探究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IM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咳嗽、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总数超过1×109/L;EB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阳性;患儿经常规及相应处理治疗均治愈。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复杂多样,部分患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多种多样,通过提高对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认识,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小儿急性喉炎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生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对急性喉炎伴喉梗阻的患儿应早期及时消除炎症,解除梗阻症状用雾化吸入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的病变部位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21例患儿中发热19例、咽峡炎20例、淋巴结肿大21例、肝脏肿大16例、脾脏肿大9例、眼睑水肿11例、鼻塞5例、皮疹12例.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者18例 (86%),异形淋巴细胞检查>10%者18例 (86%),EBV-IgM检测阳性19例 (90%).肝功能异常11例,心电图异常4例,胸片检查异常2例,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阳性者共5例,隐血2例.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可伴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及EBV-IgM检查具有特异性,可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阿昔洛韦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探讨胆囊壁增厚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4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热341例(100%),咽峡炎330例(96.8%),淋巴结肿大307例(90.0%),肝肿大272例(79.8%),脾肿大171例(50.1%),眼睑浮肿147例(43.1%),皮疹72例(21.1%),严重鼻塞71例(20.8%),肝功能异常144例/205例(70.2%),胆囊壁增厚34例/198例(17.2%).血小板减少和胆囊壁增厚率增高,则肝功能异常的程度增高(P<0.05).结论: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轻重不一,血小板减少和胆囊壁增厚往往提示肝功能损害较重.  相似文献   

12.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发热,咳嗽,咽痛,皮疹,淋巴结、肝脾肿大为本病主要症状及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不同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肝功能异常及合并MP—Ab阳性是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更昔洛韦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5.7%。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EB病毒感染危害较重,应引起临床重视,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3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d)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5 mg/(kg·d)静脉滴注,每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7~10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恢复时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总有效率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观察期间更昔洛韦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明显缩短热程,减轻症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以发热(100%)、淋巴结肿大(100%)、咽峡炎(97.4%)、肝脏肿大(76.3%)、脾肿大(63.2%)为主要表现,其次为皮疹(26.3%)、眼睑浮肿(21.1%)、鼻塞(13.2%),异型淋巴细胞>10%占63.2%,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占57.9%,EBV-VCA-IgM阳性占76.3%。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可引起多个器官系统损害,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治愈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IM)临床特点,分析IM的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治技术。方法:收集102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按年龄分成三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就诊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及肝肿大为主。年龄越小临床表现越不典型,其中有22例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才明确诊断。入院后予以抗病毒治疗对控制病情有一定疗效。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常侵犯全身多个器官,掌握该病的临床特点,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儿童身体素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IM患者171例,其中未使用抗病毒药物组(未用药组)59例,使用抗病毒药物组(用药组)112例,并对2组患者行倾向性评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发性小脑出血的CT表现特征及CT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CT表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自发性小脑出血多伴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或脑梗死;血肿多为圆形,其周围水肿较轻;血肿进入四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的发生率较高(16例);可并发梗阻性脑积水(4例)。结论:自发性小脑出血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诊断小脑出血方便、迅速、准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时症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FMJS、CNKI等数据库(1974年1月~2012年2月)中有关糖皮质激素与其他药物对症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并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6篇:2个研究显示激素治疗12h咽痛可有缓解,但维持时间较短;1个研究显示激素联用抗病毒药疗效维持较长;1个研究表明激素联用抗病毒药治疗20d后可明显改善疲劳症状,但由于药物联用使得疗效价值并不确切;2个研究报道激素组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没有足够证据支持使用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猩红热的最新临床特点。方法对79例猩红热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9例中发现临床表现趋向轻症化、皮疹不典型化,而初诊为过敏性皮疹8例,扁桃体炎4例,病毒疹3例(风疹1例),湿疹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误诊,第2次发病2例。结论应提高对猩红热最新临床特征的辩别认识,尽早行辅助检查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传单综合征)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以便针对不同病原进行相应治疗,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方法对35例EB病毒EBV-VCA-IgM、EBV-VCA-IgA阴性而诊断为传单综合征的患儿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n)、腺病毒抗体(ADV-IgM)、柯萨奇病毒抗体(CBV-IgM)、弓形虫抗体(Tox-IgM)、微小病毒抗体(B19-IgM)、乙肝病毒(HBsAg)等,并与同期住院的25例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患儿临床体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5例传单综合征患者MP-IgM大于1:80阳性12例(34.3%),CMV-IgM阳性5例(14.3%)、ADV-IgM阳性2例(5.7%)、CBV-IgM阳性1例(5.7%)、微小病毒抗体(B19-IgM)阳性1例(5.7%)、乙肝病毒(HBsAg)阳性3例(7.9%),传单综合征组与传统的传单组在淋巴结肿大、心肌酶、白细胞计数和异常淋巴细胞比例改变明显(P〈0.05)。结论MP与CMV是引起传单综合征的最常见病因,及早明确病原并相应采用阿奇霉素、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支原体治疗和应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