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文献中三焦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三焦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三焦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921条,涉及症名228个,总计2268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三焦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7项,其名称及其症次分别为:疏理上肢209,安神131,明目128,清头健脑120,聪耳119,消肿119,疏颈理项117,健口强齿103,祛风89,健脾和胃82,清热75,疏肩理腋74,镇痉苏厥62,疏胁理肋60,利咽55,宁心51,疏背理脊48.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献中膀胱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膀胱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膀胱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2958条.涉及症名310个,总计8500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膀胱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9项,其名称及症次分别为:健脾和胃663,疏理下肢622,安神493,疏腰理臀423,明目401,补虚383,清头健脑361,调腹354,宣肺351,疏背理脊329,散寒326,清热323,壮肾利尿297,祛风291,消肿255,止血214,镇痉苏厥213,疏肝理胁194,治阴疗疝178。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献中胆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胆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胆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1762条,涉及症名280个,总计4814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胆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6项,其名称及其症次分别为:疏理下肢603,祛风284,清头健脑273,明目261,消肿240,安神210,散寒196,疏肝理胁177,疏腰理臀175,清热168,除痹150,疏颈理项145,聪耳139,健脾和胃138,健口强齿115,镇痉苏厥113。  相似文献   

4.
运用计算机对 93种古医籍中有关心经及其腧穴 (本文简称为“心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 ,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 ,共得文献 5 1 6条 ,涉及症名1 87个 ,总计 1 382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结果显示 ,心经穴的常用功效共 9项 ,其名称与症次分别为 :安神 2 5 9,疏理上肢 1 2 4 ,宁心 1 0 9,清热 74,健脾和胃 5 4 ,散寒 43,镇痉苏厥 43,止血 41 ,疏肩理腋 39。这 9项功效可归纳为两类 ,第一类为治疗心经循行部位的疾患 ,心经“起于心中 ,出属心系 ,下膈络小肠”,“下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 ,故心经穴可治疗心神疾病 (即有安神宁心 ,…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献中胃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计算机对 93种古医籍中有关胃经及其腧穴 (本文简称为“胃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 ,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 ,共得文献 2 0 86条 ,涉及症名 2 94个 ,总计 5 610症次。再用计算机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结果显示 ,胃经穴的常用功效共 19项 ,其症次分别为 :健脾和胃 5 69,疏理下肢45 1,调治腹疾 42 4,安神 3 3 0 ,消肿 3 2 6,散寒 2 2 8,宣肺 2 2 7,健口强齿 2 12 ,清热 192 ,祛风 187,补虚 184,调气 174,疏面理颊 171,清头健脑 15 8,明目 15 5 ,宽胸 13 4,治阴疗疝 113 ,化痰利湿 112 ,镇痉苏厥 10 3。这 19项功效可归纳为两大类 ,其…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献中心包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心包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心包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917条,涉及症名225个,总计2302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心包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5项,其名称及症次分别为:安神280、健脾和胃187,宁心16l,清热149,宽胸利膈148,疏理上肢118,调腹散积107,补虚67,止血67,疏胁利胆64,祛风64,镇痉苏厥64,宣肺63,治气62,散寒62。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献中督脉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督脉及其腧穴的主治特点。方法: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相关内容进行检索、统计、归纳。结果:得到文献2394条,涉及症名263个,总计6454症次。结论:督脉穴的常用功效共162项,分为两类:其一为治疗督脉循行部位的疾患,包括疏腰理臀、疏背理脊、清头健脑、通鼻、健口强齿、明目、健脾和胃、宣肺、安神、镇痉苏厥、止血、消肿;其二为辨证施治,包括祛风、清热、补虚、散寒。  相似文献   

8.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肝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肝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1 257条,涉及症名257个,总计3 347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肝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 7项,其名称及症次分别为:调腹322,治阴疗疝306,疏理下肢288,健脾和胃261,消肿242,壮肾利尿164,安神138,疏肝理胁136,散寒115,调经引产112,治气107,宣肺92,清热92,镇痉苏厥90,补虚80,宽胸利膈76,止血74.  相似文献   

9.
十四经穴常用功效标准化的参考方案(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十四经穴常用功效的标准化方案,以供广大学者和专家参考。方法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十四经361个腧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再对其内容进行统计、归纳和整理。结果得到各经穴的常用功效及其症次。如足三里穴的13项常用功效为:健脾和胃,调腹,疏通下肢,补虚,消肿,宣肺,祛风,调气,安神,清热,宽胸,散寒,明目。合谷穴的16项常用功效为:明目,健口强齿,祛风,清头健脑,清热,消肿,疏面理颊,理汗,镇痉苏厥,调经引产,疏通上肢,散寒,通鼻止衄,安神,聪耳,利咽。  相似文献   

10.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肾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肾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1 5 0 8条,涉及症名2 73个,总计3983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肾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 7项,其名称及症次分别为:健脾和胃35 6,调腹30 7,安神2 5  相似文献   

11.
养老穴归属手太阳小肠经,是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小肠经经气深聚的部位,阳经郄穴多治疗痛症,所以,养老穴在治疗小肠经循行部位的病症和急痛症方面应用较多,疗效确切。随着对养老穴研究的深入,养老穴的临床应用日渐广泛。现阶段,关于养老穴的临床试验相对偏多,但研究其作用机制相对偏少,部分机制尚未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应结合临床疗效和现代医学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献中大肠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计算机对 93种古医籍中有关大肠经及其腧穴主治的内容进行检索 ,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 ,共得文献 1388条 ,总计 3348症次。再用计算机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结果显示 ,大肠经及其腧穴的常用功效共 18项 ,这些功效及其症次分别为 :疏理上肢 2 5 2 ,祛风 2 0 1,健口强齿 197,安神193,明目 176 ,清热 176 ,消肿 16 2 ,清头健脑 138,通鼻止衄12 3,疏面理颊 115 ,散寒 110 ,舒肩 96 ,利咽 95 ,健脾和胃 94 ,宣肺 91,疏颈理项 85 ,镇痉苏厥 84 ,除痹 77。这 18项功效可归纳为 3类 ,其一为治疗大肠经在体表循行部位的疾患 (包括上肢、肩、颈…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献中脾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算机对 93种古医籍中有关脾经及其腧穴 (本文简称为“脾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 ,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 ,共得文献 12 61条 ,涉及症名 2 46个 ,总计 3 2 2 1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结果显示 ,脾经穴的常用功效共 17项 ,其名称及症次分别为 ,健脾和胃 496,调治腹疾3 2 4,疏理下肢 2 3 6,安神 197,调经引产 194,治阴疗疝 164 ,消肿 161,利尿 144 ,散寒 13 3 ,止血 10 1,理气 99,清热 98,宽胸利膈 94,补虚 87,疏肝利胁 77,宁心 62 ,宣肺 61。这 17项功效可归纳为三类 ,其一为治疗脾经循行部位的疾患 ,脾经行于下肢内侧 ,“…  相似文献   

14.
<正>历代医家主张"精穴疏针",取穴少而精即可治愈疾病,患者痛苦少,并尽可能地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灵枢·官能》篇中有:"先得其道,稀而疏之"。故而临床针灸治疗取穴宜少而精,抓其要害,探其机制而选穴,对穴就是临床少选、精选穴位的一种穴位配伍形式。笔者临床工作发现,对穴应用,穴少而精,得病证之道,以芒针透刺之,则效如桴鼓,现略举一二。听宫透听会治疗耳聋耳鸣听宫为手太阳小肠经穴,常规取穴直刺0.5寸,听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用计算机对古医籍中有关14经及其腧穴(简称为“经穴”或“脉穴”)的主治内容进行统计,得出各经穴治疗各类疾病的症次、该症次占各经穴总症次的百分比(简称为“症占经比”),从而得到各经穴的常用功效,其结果已在2002~2010年间的《上海针灸杂志》与《针灸临床杂志》上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6.
万飞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359-1359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腧穴,通过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穴而与督脉相通,是临床常用穴位之一。历代医籍记载不少关于后溪穴的治疗作用,如《百症赋》载"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虫","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玉龙歌》有"付行痤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等。今结合先贤之理论叙及后溪穴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穴位运用规律。方法选取针刺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文献所载典型医案之临证针刺处方,运用计量学方法,对用穴频数、穴位归经分析、用穴比率、运用强度、穴均强度等计量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相关文献37篇、病例1100例,涉及临证针刺处方120首、穴位74个、穴次327次。(2)膀胱经穴位数最多,被用穴数最高(9穴),其次为督脉(8穴)和任脉(8穴)。督脉、任脉运用强度均较高,分别为1.0和0.74。总频次方面,督脉穴次最高(53穴次),其次为任脉(39穴次)、大肠经(34穴次),而肺经(6穴次)和小肠经(3穴次)最低。用穴比率方面,肺经最高(0.45),其次为心经和任脉(均为0.33),再次为督脉(0.29)。穴均强度方面,心包经最高(0.25),其次为肝经(0.22)、大肠经(0.16),而小肠经最低(0.03)。(3)就各经单穴而言,以内关穴运用频次最高(24次),次之为水沟(22次)、合谷(20次)、太冲(20次)、涌泉(18次)。结论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来分析分离转换性障碍相关文献中的针刺处方,能客观的总结医家的临床经验,可为经络腧穴理论的学习、针灸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后溪穴功能及其临证应用揽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琳  裴景春 《中医药学刊》2004,22(4):726-727
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为该经的输木穴。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理,后溪可治疗小肠经所主病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失眠的穴位运用规律。方法 选取穴位埋线治疗失眠文献所载典型医案之临证埋线处方,运用计量学方法进行用穴频数、穴位归经、用穴比率、运用强度、穴均强度等计量学指标分析。结果 统计53篇文献,涉及病例1981例,共得53首临证埋线处方,共用穴42个,268穴次;奇穴3穴,3穴次;经外穴1穴,11穴次。穴位数最多为膀胱经,使用穴数最多(10穴),任脉使用5穴次之。膀胱经、脾经运用强度均较高,分别1.0和0.212,运用总频次膀胱经最高(132穴次),脾经(28穴次),任脉(22穴次),小肠经(1)和大肠经(1)最低。用穴比率心包经和心经最高(0.22),其次肝经和任脉均为(0.21)及膀胱经(0.15)、脾经(0.14)相对较高,穴均强度膀胱经最高(0.1),次为脾经(0.071),心包经(0.064),奇穴、小肠经、大肠经最低(0.08);就各经单穴而言,可见以心俞运用频次最高(38),次之为肾俞(30)、脾俞(27)、三阴交(23)、肝俞(22)。结论 以方剂计量学方法分析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穴位处方,能客观总结诸多医家经验,可为学习经络腧穴理论与穴位埋线临床运用提供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数据库,建立Excel表格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灸穴位共计77个,使用频次为1171次;所用腧穴归属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经外奇穴为主,其累积使用频率高达56.11%;其中夹脊穴的频率为12.69%;风池穴频率为8.26%;外关穴频率为7.75%,曲池穴频率为7.35%,合谷穴频率为7.05%,五穴累积频率达63.95%。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阴阳气血,临床选取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经外奇穴以及夹脊、风池、外关、曲池、合谷五穴治疗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