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对心率的影响。方法选择降压治疗期间诊室血压正常的200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检查结果,分为杓型组56例,非杓型组80例,反杓型组64例,选择健康者32例做为对照组。全部患者进行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各组与对照组24 h、白昼和夜间的心率水平、心率变异性,分析血压与心率的相关性。结果心率在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快于杓型组或对照组(P <0.01、P <0.05);SDANN、SDNN、rMSSD、PNN50在反杓型组显著降低(P <0.01、P <0.05);白昼心率增快与白昼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呈正相关(P <0.05),夜间心率增快与夜间平均收缩压增高呈正相关(P <0.05)。结论血压增高与心率增快具有相关性,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可使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性下降。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及64例单纯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消失率、24hSBP、NSBP、24hPP、NPP、NMBP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正常的杓型动态血压节律消失较明显,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升高明显。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压的动态观察及心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24h血压总体水平、动态波动规律和昼夜节律变化,以夜间血压下降〉10%或〉10mmHg(1mmHg=0.133kPa)提示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型”血压,反之夜间血压不下降,提示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为“非杓型”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非杓型”血压,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及血压负荷明显增高,尤其是夜间收缩压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入选21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存在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n=41)和非脑梗死组(n=178),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状态下24 h动态血压参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P均<0.05),且脑梗死组患者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治疗状态下动态血压表现为收缩压过高和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龄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方法选取84例高龄高血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两组,即A组(单纯高血压)和B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监测24 h动态血压。结果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所测得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动脉压(nMBP)较单纯高血压患者均升高;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较单纯高血压患者比率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昼夜变化节律明显改变,监测高龄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可为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方法:对11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收缩压负荷、白天平均收缩压负荷、夜间平均收缩压负荷均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统计学差异;血压昼夜节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收缩压负荷偏高,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因此应积极控制收缩压、收缩压负荷,恢复正常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8.
周琳  高方  薛耀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7):3027-3028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对40例老年T2DM合并EH患者(A组)和38例老年单纯EH患者(B组)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其血压昼夜差值、节律变化以及夜间心率变化与B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EH患者血压总体水平偏高,血压及心率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抑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对7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测定及动态血压的测定,高血压合并抑郁组28例,高血压不伴抑郁组(对照组)45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高血压合并抑郁组全天平均收缩压(24hASBP)、全天平均舒张压(24hA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均高于对照组,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7.22%vs.35.55%,P<0.05)。结论抑郁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与性别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1/2004-06大庆市第四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II期患者93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动态血压分析系统自动测压,白昼间隔每15分1次,夜间每30分1次。24h测压78次。统计分析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由计算机处理打印血压明细表,绘制血压曲线图。超声心动图采用美国HP5500型,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室质量。以左室质量男≥125g/m2,女≥120g/m2诊断为左室肥厚。血压昼夜节律判定采用动态血压正常值协作研究所规定的标准,既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以上称之为杓型改变,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称之为非杓型改变。结果:9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昼夜血压呈杓型改变41例,男25例,女16例;非杓型改变52例,男33例,女19例。②杓型与非杓型组相比,偶测血压和白昼平均血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女性非杓型组24h平均收缩压比杓型组明显升高犤(154.13±15.23),(135.21±9.71)mmHg,t=2.541,P<0.05犦;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犤(147.36±18.65),(124.49±8.89)mmHg,t=2.812,P<0.05犦;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犤(130.89±18.78),(109.89±11.57)mmHg,t=3.203,P<0.05犦。而男性高血压患者杓型与非杓型组各血压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女性非杓型组的室间隔厚度与杓型组相比明显增厚犤(1.45±0.42),(1.01±0.12)cm,t=2.421,P<0.05犦;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厚犤(1.26±0.19),(0.96±0.13)cm,t=2.902,P<0.05犦;左室质量明显增大犤(329.32±95.29),(229.32±27.31)g/m2,t=3.104,P<0.05犦。男性患者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参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女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非杓型改变较杓形改变者左室肥厚程度显著,而男性患者这种改变不明显,监测昼夜血压非杓型与杓型变化规律,对女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评估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血压痛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MAU)、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中杓型血压和非杓型血压组各40例,每例均行放免法测定MAU及用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检测baPWV。【结果】与杓型血压组相比,非杓型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MAU、baPWV均增高(P〈0.05或P〈0.01),而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中非杓型血压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大,更易发生动脉硬化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非杓型高血压与心率变异性(HRV)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上海市同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PCI术的高血压患者106例,根据PCI术后1周内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非杓型高血压组和杓型高血压组,每组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昼夜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夜间血压下降率,分析HRV指标,评价HRV指标选择表示时域指标的24h全部NN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min时段NN间期的均值和标准差(SDANN)以及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平方根(RMSSD),记录随访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组夜间SBP、DBP及MAP明显高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杓型高血压组夜间SBP、DBP及MAP明显低于昼间,与杓型高血压组比较,非杓型高血压组SBP、DBP、MAP夜间下降率明显降低(P<0.01)。非杓型高血压组SDNN、SDANN、RMSSD较杓型高血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高血压组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明显高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结论PCI术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易发生HRV降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杓型心率、非杓型心率患者心率变异与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其预后,为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预警指标。方法随机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5例,以心源性死亡为终点,进行0.5~4年的追踪随访。按心率/血压昼间均值-夜间均值/昼间均值≥10%者定为杓型心率/血压,<10%者定为非杓型心率/血压。分杓型心率组116例,非杓型心率组69例,全部做24 h动态心电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采集静息心率(RHR)、平均心率(AHR)、昼间心率(DHR)、夜间心率(NHR),心率变异的定量指标低频(LF)、高频(HF)和心率减速力(DC)、心率加速力(A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杓型心率者以杓型血压为主(62.93%),非杓型心率者以非杓型血压为主(86.96%),且静息心率和夜间心率显著加快(P<0.001),非杓型心率者死亡人数是杓型心率的4倍,非杓型心率者较杓型心率者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显著减低(P<0.0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心率和血压昼夜节律同步消失者HRV、DC显著减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血清肽素水平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诊断学价值研究。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9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勺型高血压组(n=34)和非勺型高血压组(n=56);另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等分析比较肽素和非勺型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白天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dSBP、nSBP)、平均舒张压(dDBP、nDBP)均明显高于勺型高血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血清肽素水平明显高于勺型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血清肽素水平诊断非勺型高血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8,95%置信区间(CI)为0.812~0.933,cut off值为2.41IU/mL,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86%。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肽素水平与非勺型高血压呈正相关(r=0.66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肽素(是否大于2.41IU/mL)为非勺型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血清肽素水平较勺型高血压患者明显升高,肽素是非勺型高血压潜在的诊断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血浆脂联素(APN)水平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24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结果分为杓型组123例和非杓型组101例 ;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脂联素(APN)、胰岛素(FINS)、血糖(FPG),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体重指数(BMI),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杓型高血压组血浆APN水平显著高于非杓型高血压组(P<0.01).②杓型高血压组患者BMI、IRI低于非杓型高血压组(P<0.05).③血浆APN水平与性别、收缩压(SBP)、BMI、IRI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血浆APN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相关,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血浆APN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均值波动的节律与临床意义。方法:对112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检查结果分成3组,其中UCG显示左室肥大30例,均伴单纯收缩压升高(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或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miscellaneous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ypertension,MDH),平均年龄(58±12.1)岁,为LVH组;UCG正常的ISH患者48例为ISH组,平均年龄(62±15.2)岁;UCG正常的MDH患者34例为MDH组,平均年龄(51±12.0)岁。另选健康体检者中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正常的30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4±10.3)岁。获取4组研究对象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our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SBP)和舒张压(24-hour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ay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SBP)和舒张压(daytime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SBP)和舒张压(nighttime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DBP)、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和舒张压比值(nDBP/dDBP)、收缩压负荷值与舒张压负荷值。结果:(1)正常组和ISH组血压均值波动都具有昼夜规律性,但其曲线有所不同;MDH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LVH组昼夜规律不明显;(2)ISH组、MDH组与LVH组24 hSBP、dSBP、nSBP均高于对照组,而以ISH组及LVH组更为显著(P<0.001);(3)MDH组与LVH组nDBP/dD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LVH组nSBP/dSBP比值及nDBP/dD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5)SBP负荷值LVH组大于MDH组,DBP负荷值LVH组小于MDH组。结论:高血病患者应积极随访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血压升高的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这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24小时血压动态变化,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甲状旁腺素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承德市中心医院肾内科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30例.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携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进行检测及数据分析.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 kPa)为高血压组102例,<130/80mmHg为正常血压组28例.同时检测血常规及血肌酐、尿素、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白蛋白等生化指标.结果 正常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杓型血压比例[M(QR)]分别为6.8(7.3)%、7.3(7.5)%、8(28.6)%,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杓型血压比例分别为4.2(9.0)%、1.7(7.1)%、25(24.5)%,两组间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杓型血压比例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高血压组平均舒张压≥90 mmHg的63例患者中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为5.4(10.5)%,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为(168.12±113.87) ng/L,两者呈负相关(r=-0.414,P<0.05).在正常血压组28例中,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和年龄呈负相关(r =-0.690,r=-0.631,均P<0.01).在高血压组102例中,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呈负相关(r=-0.430,P<0.05).结论 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血压节律异常与血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还与年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临床资料的研究,探讨MHD患者透析间期血压变异性(BPV)对心功能的影响,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接受MHD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根据患者透析间期44 h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按照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的特点将患者分为非杓型组(33例)和反杓型组(27例)。对两组患者透析间期44 h的血压变化,透析前后的血尿素氮(BUN)、透析前的血清肌酐(Scr)、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血清钠(Na)、血清磷(P)、血清钙(Ca)、钙磷乘积(Ca×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以及超声心动图的各项参数进行比较。对上述生化指标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44 h、日间、夜间的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均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下降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和心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44 h舒张压变异性与iPTH、血清钠呈正相关,与血浆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MHD患者存在血压节律的异常,呈现"非杓型"或"反杓型"血压,血压变异性受患者的营养状况、血钠水平和钙磷代谢情况的影响。透析间期血压呈"反杓型"者,心功能的损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探讨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血糖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16例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同时应用多导睡眠仪监测并诊断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同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动态血压监测显示患者白天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压曲线为"非杓状"曲线.动态血糖监测显示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为:血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睡眠中血糖无明显升高.结论 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夜间血压无下降;睡眠时血糖不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血压变异性与血管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40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臂踝脉波传播速度(baP-WV)将其分为baPWV正常组(baPWV<14m/s,n=267)和baPWV升高组(baPWV≥14m/s,n=138).监测所有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应用时域及频域分析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监测所有患者动态血压,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指标,分析其与血管损伤的相关性.[结果]baPWV正常组患者的每5 min心搏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高于baPWV升高组患者,低频(LF)、高频(HF)、低频/高频比较(LF/HF)、夜间/白天心率比值(nHR/dHR)低于baPWV升高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PWV正常组患者的24h平均脉压(24hPP)、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均低于baPWV升高组患者,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高于baPWV升高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F、LF/HF、nHR/dHR、24hPP和24hSSD与baPWV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LF、LF/HF、nHR/dHR、24hPP和24hSSD与baPWV表现为显著正相关,说明心率变异性、血压变异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损伤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