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翻修手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PLIF cage)术后并发症的再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1例PLIF cage术后并发症患者施行再手术治疗,再手术距植入时间6d~1.5年,其中11例植入时间超过3个月;16例初次手术单纯采用PLIF cage融合;15例植入术后腰及下肢疼痛加剧,其中4例伴间歇性跛行,10例下肢感觉减退;腹部疼痛、不适1例;3例排尿困难;2例单侧、1例双侧小腿不全瘫。影像学检查:20例cage后移位、侵入椎管,1例前移位、突出椎间隙。再手术方法:11例cage重新植入,7例取出,3例椎管扩大减压;12例附加椎弓根固定;7例横突间植骨。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13例骨性愈合,3例假关节形成;21例中,5例症状消除,9例部分改善,6例无改变,1例加重,其中8例遗留下腰痛,1例排尿困难。结论:PLIF cage术后并发症再手术困难,疗效欠满意,需尽早行再手术;严格PLIF cage适应证、正确操作,是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术后移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世纪40年代中期,Jaslow和Cloward将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的概念引入临床,其基本原理是:提供机械稳定性,保留椎间隙的原始高度,撑开椎间孔。Lin等阐述获得良好融合的原则:保留运动节段后柱的完整性,部分保留终板完整性,最大程度地去除间盘组织(尤其是髓核),应用骨栓植骨。相对于后外侧融合,PLIF的生物力学优势在于沿受力轴承受压力,并接近旋转中心,植骨块可从相邻椎体获得血供,利于植骨融合。植骨融合后,能重建前柱并恢复强大的承载能力。尽管理论上PLIF具有上述优势,但是手术的操作困难和可能的并发症制约了这种技术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3.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融合术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统计分析采用椎间融合器(cage)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的并发症,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1996年10月.2004年10月145例置入cage的PLIF病例进行随访,统计各种术中、术后并发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145例患者中16例(11.0%)发生术中并发症,其中手术操作导致硬脊膜撕裂11例(7.6%),神经根损伤5例(3.4%)。在平均20.3个月随访期内,32例(22.1%)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椎间不愈合5例(3.5%),粘连性蛛网膜炎5例(3.5%),cage沉陷4例(2.8%),术后切口感染2例(1.4%),其中1例为浅表感染,另1例由浅表感染发展为椎间隙感染;cage后移位16例(11.0%),其中13例(8.9%)接受再手术治疗。结论:采用cage行PLIF的并发症并不少见.其发生与适应证选择、手术操作、固定方式以及cage的型号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以有助于完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简称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238例患者的完整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共280个节段,278枚椎间融合器(Cage)。患者年龄42~76岁,平均56.9岁;平均手术节段1.4个(1~4个);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0.3个月。根据术后是否出现突然的腰痛和下肢症状决定非手术治疗或行翻修手术。结果本研究组中Cage后移7例,Cage7枚,均发生在L4/L5节段。Cage后移发生在术后1~3个月,平均1.6个月,7例患者均未因Cage后移出现腰痛或下肢症状,所有患者未行翻修手术。结论 Cage后移的危险因素有使用Cage型号过小、Cage无角度、直线型终板、术前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过大及合并退行性侧凸等。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cage)后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再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1-12行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1 214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术后第1次侧位X线片和术后随访比较时cage后缘金属标记物向后移位≥2 mm的患者标记为cage移位组,再根据随机原则抽取100例无cage后移的患者标记为非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前后平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融合前后椎间盘高度差、螺钉松动情况、cage置入深度、融合节段数量。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3个月。21例出现术后cage后移,其中4例需行再手术,再手术节段分别为:L3、41例,L4、52例,L5S11例,其中1例是第1次翻修术后再次cage后移,被迫行二次翻修手术。cage后移组(n=21)手术前后平均椎间隙高度均较非移位组(n=1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选择相对较小的cage是后移的影响因素。此外,骨质疏... 相似文献
9.
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对36例腰椎滑脱使用Cage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其在腰椎滑脱中的治疗作用。方法36例采用后路椎管减压Cage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作为治疗组,30例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作为对照组,对比两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平均随访24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27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以下优势:①在术后、最终随访时能明显增加腰椎的椎间隙高度、相对椎间隙高度、复位率,降低滑脱率;②明显提高术后1、2年骨性融合率、降低断钉率;③明显提高术后JOA评分。结论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中具有能有效增大椎间隙高度、提高融合率、降低断钉率、有效复位、改善症状,保持节段稳定性的优点,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新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和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腰椎椎体间融合器,通过动物实验了解其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性能。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将12个绵羊腰椎功能单位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个,分别为对照组、髂骨植骨组(IG组)、interfix-lumbarcage组(cage组)和镍钛融合器组(NT组),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检测镍钛融合器的力学性能;第二步将15只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对照组、Interfix-lum-barcage组(cage组)和镍钛融合器组(NT组),每组5只,术后定期摄X线片了解椎间隙高度变化及融合进程;第三步将上述动物在术后6个月处死进行组织学观察以了解融合情况。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处理。结果对照组和髂骨植骨组与cage组和NT组在腰椎强度和轴向刚度方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镍钛融合器的最大破坏载荷可达11200N,安全系数达到1.2以上。cage组和NT组手术6个月时手术节段高度分别丧失16%和16.5%,但仍高于正常椎间隙高度(P<0.05)。光镜下可见新生骨小梁与宿主骨小梁发生连接。结论镍钛融合器的力学性能良好,可以作为腰椎椎间融合装置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间融合器置入方向和位置对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L4/5或L5/S1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融合器置入方式分为斜向置入组(斜向组,100例)和横向置入组(横向组,100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手术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CT检查,测量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植骨面积、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边缘的距离;术后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Brantigan评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统计随访过程中内固定断裂和再发生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BMI及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ODI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中使用融合器的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椎间隙平均植骨面积横向组(322.26±32.36mm2)大于斜向组(198.40±22.08mm2)(P0.05);斜向组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左右侧距离分别为8.5±1.2mm、21.2±1.5mm,距椎体后缘距离4.2±0.5mm,横向组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左右侧距离分别为13.1±1.8mm、14.2±1.4mm,距椎体后缘距离9.8±0.8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融合率横向组(90%)大于斜向组(71%)(P0.05),12个月、24个月两组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丢失度横向组(1.8±1.6mm)低于斜向组(2.6±1.7mm)(P0.05),植骨面积横向组(423.56±23.29mm2)大于斜向组(299.64±21.68mm2)(P0.05);随访过程中斜向组4例出现断钉,5例再发生腰背部疼痛;横向组无断钉,2例再发生腰背部疼痛,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融合手术采取斜向和横向置入椎间融合器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椎间融合器横向置入能更好地维持椎间隙高度,早期融合率更高,可减少术后钉棒断裂、腰背部疼痛再发生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后路椎体间植入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对后方入路椎体间植入物固定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应用进行初步报告,探讨此项技术的手术要点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1996年1月至1998年3月,对21例腰椎滑脱患者行后方入路椎体间植入物固定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随访10个月~3年1个月,平均2年3个月。结合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工作能力和X线片上植骨融合程度综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疗效优1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0.4%。结论:从一个切口入路行椎体间植入物固定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对前柱和后柱同时起稳定作用,有利于滑脱的复位和维持正常的腰椎前凸,符合腰椎的生物力学要求。 相似文献
13.
14.
15.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as recommended with bi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cages an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has increased the successful fusion rate to nearly 100%. Presently, a unilateral approach to the disc space with a variant of PLIF, the 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 is often used. There are few clinical studies of uni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The clinical and fusion results of uni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are important as the usage of 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 procedure increase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6 consecutive patients treated with a unilateral cage asks whether fusion healing and clinical outcome is comparable with that obtained with bilateral cages.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no pseudarthroses, instrumentation failures, or significant subsidence at any of the single cage levels. Disc space height and foraminal height were restored by the surgery and maintained at last follow-up. Using Prolo scores, 23/26 patients had clinical success (88%), and 3 were unsuccessful. Fusion was successful at all single cage fusion levels and overall in 23/26 (88%) reviewing all levels of fusion. In conclusion, fusion and clinical success rates were not diminished by the use of a unilateral interbody cage rather than the recommended 2 cages. This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 is a Level III-2 Therapeutic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results of unilateral PLIF with a single interbody cage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series with interbody cages. 相似文献
16.
插入型椎间融合器在老年腰椎滑脱症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插入型椎间融合器在老年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01年3月至2006年2月应用全椎板减压、插入型椎间融合器撑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补充复化和固定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60-72岁,平均64.7岁.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对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脱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及临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进行测最和评估,并观察椎问融合情况.结果:21例置人融合器后达到复位或基本复位.15例通过提拉螺钉进行补充复位.术中硬脊膜撕裂3例,1例裂口较小,术中未予处理;2例裂口较长,术中缝合后以脑棉片覆盖,紧密缝合腰背筋膜及皮肤切口,术后采取去枕头低脚高位,未见脑脊液漏出.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2例,予以脱水、营养神经治疗.均恢复满意,未遗留神经症状.术后所有患者滑脱节段生理曲度恢复,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5±.0.6mm增加至术后9.8±1.5mm,椎间孔高度由术前9.9±1.0mm增加至术后13.2±1.2mm,滑脱角由术前25.1.±8.2.改善至术后15.8.±2.50,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5-76个月.平均34.5个月,矫正程度无明显丢失.33例融合成功,融合率91.7%.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35.4±5.2分降至术后19.5±4.8分,术后优良率及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87.3%及92.5%.结论: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时应用插入型椎间融合器可发挥撑开复位和融合的双重作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腰椎椎间融合器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它对腰椎椎体的融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外试验模型对不同种类融合器的稳定性、强度和抗疲劳特性进行的测评显示,部分学者认为融合器融合节段的稳定性与融合器制作材料和形状设计有关,有的学者则认为融合器外形对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影响不大,稳定性差异主要与椎体小关节破坏程度有关.对不同材料融合器的融合效果和组织相容性进行的活体动物实验评价结果表明,生物可吸收性材料制成的融合器的椎体融合率较高.该文还就前路、后路和经椎间孔入路行融合器椎间融合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cage retropulsion,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因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CR行翻修手术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63.7±9.9岁,纳入CR组。根据相同的融合及固定节段、初次手术时间(±1年)、性别、年龄(±2岁)在无融合器脱出及移位的患者中按照2∶1的比例进行配对共匹配3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65.2±10.2岁。CR组初次手术平均固定节段数为1.8±0.8个,融合节段数为1.5±0.6个;发现CR距离初次手术时间为7个月(0.75~132个月);17例患者中单个节段CR 15例,两个节段CR 2例。在两组患者术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高度(disc height,DH)、屈伸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通过术前腰椎CT检查测量腰椎椎体CT值;通过腰椎MRI检查定义椎间盘形态;在术后即刻腰椎X线片上测量融合器位置(融合器后缘标记线到下位椎体后上缘的距离与下位椎体上终板前后径的比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两组间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CR组椎体CT值小于对照组(124.8±39.7 vs 147.7±38.2, P=0.011),术后即刻X线片上融合器位置较对照组更靠后(0.15±0.09 vs 0.31±0.07, P<0.001);两组间术前LL(40.8°±12.9° vs 42.4°±7.5°,P=0.717)、PT(19.6°±7.1° vs 17.1°±6.7°,P=0.356)、SS(27.7°±6.5° vs 31.0°±4.3°,P=0.144)、PI(44.3°±13.8° vs 44.7°±13.9°,P=0.926)、DH(10.1±2.4mm vs 8.8±1.4mm,P=0.066)、ROM(4.3°±2.8° vs 4.4°±2.2°,P=0.950)、梨形椎间盘比例(33.3% vs 21.4%,P=0.40)均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椎体CT值低(骨质疏松)(OR=0.975,P=0.043)和融合器位置靠后(OR=28.393,P=0.003)是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与融合器放置靠后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后路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器(Cage)融合和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27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全椎板减压、Cage加节段性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所有患者都获得了椎体间完全融合。术后1年及最终随访时JOA评分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发症有脑脊液漏1例,1例足趾背伸功能减弱。结论后路椎管减压、Cage加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可增强稳定性,提高疗效。熟练掌握该项技术,可减少或避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