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节段及3节段颈椎病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双节段或3节段Hybrid手术108例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住院患者,根据手术节段数目不同将患者分为双节段组52例和3节段组56例,其中双节段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35~67(45.94±14.67)岁;3节段组男23例,女33例,年龄32~65(47.54±15.34)岁。比较两组的结局指标,其中临床指标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强度,根据Odom’s评分对一般临床结果进行分级;并通过X线、CT及MRI测量颈椎活动度、融合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且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双节段组和3节段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5~180 (152.30±44.74) min和110~210 (165.18±45.86)...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hybrid surgery, HS)治疗跳跃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HS治疗跳跃责任节段颈椎病6例,评估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scale, VAS)评分变化,并按Odom标准评定疗效。影像学对比C2~C7颈椎活动度、C2~C7颈椎曲度与非融合节段活动度。结果所有病人均无二次手术,末次随访未见内置物松动、假关节形成、非融合节段融合现象。颈椎JOA、VAS、N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Odom分级:优2例,良3例,尚可1例,优良率83.3%。C2~C7颈椎活动度与非融合节段活动度术前、术后无差异(P=0.06;P=0.07)。C2~C7颈椎曲度有所改善(P<0.05)。结论 HS治疗跳跃责任节段颈椎病安全有效,并能保留一定程度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组合方式颈椎前路Hybrid手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治疗连续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8年12月因连续三节段颈椎病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FFF组(连续三节段ACDF患者)、1A2F组(单节段CDA+双节段ACDF患者)和2A1F组(双节段CDA+单节段ACDF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9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FFF组22例,年龄58.95±9.28岁,随访时间为29.23±14.79个月;1A2F组47例,年龄51.70±8.23岁,随访时间为36.09±16.72个月;2A1F组29例,年龄48.72±7.76岁,随访时间为36.58±14.81个月。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同时于术前与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C2-C7曲度、手术节段曲度、颈椎C2-C7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末次随访时结合颈椎CT评估ACDF节段融合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FFF组NDI评分为17.86±2.55分,显著高于1A2F组的15.13±3.76分和2A1F组的15.55±4.07分(P0.05),余时间点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3d时颈椎C2-C7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FFF组颈椎C2-C7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1A2F组和2A1F组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FFF组颈椎C2-C7活动度及手术节段活动度均显著低于1A2F组和2A1F组(P0.05)。术后12个月时,2A1F组颈椎C2-C7活动度高于1A2F组(P0.05)。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A1F组手术节段活动度高于1A2F组(P0.05)。末次随访时,FFF组、1A2F组和2A1F组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分别为11.97°±2.27°、9.80°±2.99°和8.45°±2.26°,三组之间及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FFF组、1A2F组和2A1F组融合率分别为81.82%(18/22)、91.49%(43/47)和96.55%(28/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三节段ACDF,颈椎前路Hybrid手术能够获得与其一致的临床疗效,但在早期颈椎功能康复、颈椎整体活动度及对邻近节段影响方面更具优势,且双节段CDA+单节段ACDF组合方式比单节段CDA+双节段ACDF更优。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术式治疗相邻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影像结果及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节段的在体运动功能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12月于我院行颈椎前路相邻双节段Hybrid手术的患者,置换节段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融合节段采用MC+椎间融合器,纳入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5°的43例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49.1±5.6岁。脊髓型颈椎病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混合型颈椎病11例。术后随访84~119个月(95.43±8.21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dom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收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中立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整体ROM及曲度(C2-C7)、手术节段曲度、置换节段屈伸旋转中心(flexion and extension-center of rotation,FE-COR)及ROM、手术相邻节段ROM;末次随访时,观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情况、融合节段融合情况,测量置换节段平移距离与关节突关节解剖参数:上关节突高度(height of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HSAP)、关节突关节间隙倾斜度(orientation of zygapophyseal joint spaces,OZJS)和上关节突关节面长度(length of superior articular surface,LSAS),分析置换节段FE-COR与各项随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性升高(9.26±3.38 vs 15.21±1.42,P<0.05),改善率为(80.23±13.80)%,NDI、颈痛VAS评分及双上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降低(34.12±8.96 vs 7.21±4.32,P<0.05;5.77±2.28 vs 1.72±0.96,P<0.05;5.26±2.67 vs 1.14±0.83,P<0.05),改善率分别为(80.03±10.52)%、(69.85±13.44)%和(78.84±15.89)%。Odom分级优24例、良12例、可7例,优良率为83.72%。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曲度分别由术前的14.76°±8.04°、4.78°±5.86°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0.62°±9.06°、6.75°±4.65°(P<0.05),颈椎整体ROM、置换节段FE-COR及ROM、手术相邻节段ROM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1个纳入研究的手术相邻节段(上位43个、下位38个)7个节段发生ASD(8.64%),分属于7例患者(7/43,16.28%),1例患者融合节段未获得骨性融合,但处于稳定状态(ROM<2°),其余患者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与FE-COR横坐标(X)相关的随访指标(|r|<0.5或P>0.05),FE-COR纵坐标(Y)与同节段ROM、平移距离呈负相关(r=-0.674,P<0.05;r=-0.792,P<0.05),与HSAP呈正相关(r=0.754,P<0.05),与其他随访指标无显著相关性(|r|<0.5或P>0.05)。结论:颈椎前路相邻双节段Hybrid手术患者7年以上随访的临床与影像学结果满意,无证据显示融合节段对置换节段运动功能状态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平均18.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7~10分(平均8.2分)恢复至术后12~15分(平均13.7分),疗效显著(P0.05),植骨在12~16周内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以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u KW  Jin DD  Wang J  Chen JT  Wang JX  Jiang JM  Qu DB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091-109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远期疗效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2年1月—2000年12月开展并获得长期(5年以上)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116例,其中男80例,女36例,年龄36~76岁,平均51岁,术前病程2个月~20年,平均19个月。病变累及节段:单节段65例(56.0%);双节段44例(37.9%);三节段7例(6.0%)。发病过程:缓慢发病98例,无诱因突然发病并迅速加重18例。采用以下三种前路术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前路减压+TFC椎间融合术;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JOA评分系统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术后远期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7年3个月(5~12年)。JOA评分术前(9.34±1.81)分,术后2周(10.35±1.85)分,末次随访(14.09±1.90)分,术后改善率63.2%。术后疗效评价:优27例(23.3%),良47例(40.5%),可23例(19.8%),差19例(16.4%),优良率63.8%。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手术疗效与发病年龄、病程、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病变的范围(节段数)密切相关,而与选择融合和固定方式无关。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后应严密观察,早期采取前路减压和稳定手术可获得较好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显微手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应用显微手术进行减压、植骨与内固定治疗.术中监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与运动诱发电位(MEP)改变及术后有无神经功能丢失.术后观察MRI图像,判断椎管减压的彻底性;根据手术前后MRI图像,测量并比较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前后径与面积;神经功能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临床治疗38例,2例减压过程出现CSEP一般预警,发生率为6%;无1例CSEP危险预警与MEP消失;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32例术后获MRI检查,椎管内骨赘与突出的椎间盘均完全清除.椎管前后径术后增加58.95%;椎管面积增加48.12%;脊髓前后径术后增加33.68%;脊髓面积增加37.38%.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5.2%.结论 颈椎前路显微手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性高、减压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随着影像学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和普及,使医学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使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得到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也对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了依据,但是采用的手术方法各家不一,治疗效果也各不相同,我科自1999年至2004年3月间采用颈椎前路手术——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唐步顺  颜程  张小克  刘奕兵  王超  魏冰 《中国骨伤》2018,31(11):1034-1040
目的:比较两种前路Hybrid技术治疗多节段(≥3)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4例多节段(≥3)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Smith-Robinson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ACDF)加保留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PWCF);B组,ACDF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其中A组男44例,女16例,年龄(60.43±7.52)岁;B组男46例,女18例,年龄(61.61±6.3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A组13~28(23.0±12.1)个月,B组12~30(24.0±11.5)个月。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高于A组(P0.05)。共有3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A组14例,B组23例。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14/60),B组为35.94%(23/64),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P0.05)。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得到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节段(≥3)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方式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相对于B组(ACDF+ACCF),A组(ACDF加PWCF)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针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以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比较Activ 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7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接受Activ 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或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手术(融合组).其中置换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32~62岁,平均(45.2±6.2)岁;融合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33~60岁,平均(45.8±6.4)岁。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及影像学评估。结果:7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2个月。颈痛、上肢痛的VAS评分及JOA评分,术后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F-36躯体评分、精神评分术后均有明显上升(p<0.05),置换组优于融合组(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中1例患者在6个月时椎体后缘周围出现异位骨化,1年随访时暂无融合现象;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Activ 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能减少邻近节段退变,远期效果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世界十大慢性病的第2位。颈椎病以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变为主要初始病变,继发关节、相关韧带等结构的退行性变,椎体形态及椎间盘高度变化、椎间盘变性突出及骨赘形成等引起颈椎生理曲度、椎管和椎间孔容积和形态的改变;还可引发钩椎关节及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刺激或压迫其所包容的神经根、脊髓、血管及交感神经等组织,出现与之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65岁以上人群中约95%的男性和85%的女性有颈部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壮年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手术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选择我院诊断为颈椎病并已行手术治疗的青壮年患者(≤40岁)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8~40岁,平均36.7岁。公司职员10例,工厂工人7例,外科医生1例,自由职业8例。脊髓型21例,神经根型3例,脊髓型混合交感型2例。发病至手术时间为3~36个月,平均10个月。分析其可能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过程,通过JOA或VAS评分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采用前路手术19例,后路手术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5例。所有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术后随访3~47个月,平均19个月,JOA评分15~17分,改善率65%~100%。3例神经根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6个月、13个月和15个月,VAS评分均下降至0分。2例脊髓型混合交感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7个月和25个月,JOA评分为17分。随访未发现有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不融合等情况,亦无内固定物造成的神经、脊髓损伤症状以及食管、气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针对青壮年颈椎病具体致病因素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手术疗效,但长期效果仍需继续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比较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西京医院行单节段ACDR和ACDF治疗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ACDR组(n=21例)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33~58岁(44.0±7.5岁);采用Discover假体,C4/5 2例,C5/6 17例,C6/7 2例。ACDF组(n=25例)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33~63岁(48.2±8.5岁);C3/4 1例,C4/5 3例, C5/6 18例,C6/7 3例。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5年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利用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测量和评估ACDR组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末次随访时的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以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DR组随访时间138.9±12.0个月,ACDF组随访时间136.9±10.8个月,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上肢痛VAS评分、颈痛VAS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2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DR组术后3个月、1年、2年时手术节段ROM与术前比较显著性增加(P<0.05),术后5年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DR组末次随访时13例(61.9%)手术节段发生HO,其中McAfee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6例,Ⅳ级3例。ACDR组17个(40.5%)邻近节段发生退变,ACDF组34个(68.0%)邻近节段发生退变,两组ASD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无二次手术患者,ACDF组2例因ASD导致二次手术。两组二次手术率有统计学差异(0 vs 8%,P<0.05)。结论:与ACDF术式相比,单节段ACDR治疗颈椎病能够获得一致的、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并在减少ASD发生方面具有优势。然而,随时间延长ACDR手术节段HO发生率较高,造成手术节段活动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方法33例患者中,14例行多节段椎间盘摘除、植骨前路钢板固定;19例行椎体次全切除长条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33例术前JOA评分2~14(8·88±0·64)分,术后最终随访时8~16(14·10±0·39)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优良21例,好转11例,加重1例。术后改善率10%~93%,平均61%。结论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不伴有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的脊髓前移现象及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重建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81例颈椎病患者资料,男44例,女37例;年龄37~72岁,平均52.3岁;脊髓型颈椎病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81例患者中行椎体次全切除术31例,椎间盘切除术50例.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Da)和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Dm)等参数,评估颈脊髓向前移位距离及其程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观察患者改善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48个月,平均20.7个月.MRI上测量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术前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与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分别为(11.11±1.59) mm与(6.30±0.84) mm,与术后6个月的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11.63±1.47) mm与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6.62±0.80) m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除C2-3水平外,在C3-4 C4-5、C5-6 C6-7各椎间隙水平,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与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共35例在手术减压节段△Da >2 mm或△Dm >1.3 mm,占43.2%(35/81).术前颈椎曲率指数为10.0%±6.3%,术后6个月为13.5%±6.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OA评分从术前的(9.7±1.5)分提高到术后1周的(13.7±1.1)分及术后6个月的(13.9±1.3)分.1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较术后1周下降,其中14例MRI测量达到脊髓显著前移标准.余无一例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重建术后存在脊髓前移的现象,脊髓前移可能导致脊髓二次压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桂枝葛根汤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8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B1、B12等药物处理,并结合牵引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桂枝葛根汤,连续治疗14d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并统计两组整体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从治疗后3d开始其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从治疗后3d开始其疼痛VA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5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5%(x2=7.366, P=0.007)。结论针对颈椎病患者使用桂枝葛根汤,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颈椎减压钛网植骨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探讨经前路再手术治疗该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经颈前路再次减压手术治疗颈椎钛网植骨术后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46~75岁,平均61岁。脊髓型颈椎病11例,神经根颈椎病2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首次手术至再次手术时间4~12年,平均7年。所有患者首次手术均行前路椎体次切钛网植骨内固定术,钛网植骨节段C3-C52例,C4-C6 8例,C4-C7 2例,C5-C74例,其中C4椎体次切钛网植入+C5,6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1例。患者术后症状好转或消失后再次复发13例;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术后症状持续加重1例。所有患者再手术前行颈椎正侧位片、CT、MRI检查,12例患者融合节段的邻近节段退变引起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其中上节段4例,下节段8例;3例患者因减压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造成脊髓或神经根受压;1例患者因前路减压不彻底脊髓仍受压。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颈部功能障碍指数(ODI)及Odom分级标准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通过前路完成二次手术减压,手术时间80-150min,平均110min;出血量30-200ml,平均160ml。l例患者出现30ml较清引流液,怀疑脑脊液漏,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液管后缝合引流口,10d后拆线切口Ⅰ/甲级愈合。其余患者无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喉头水肿等并发症。16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6个月。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为(72.9±0.2)%。按照Odom临床效果分级标准:优12例,良3例,可1例。结论:颈椎减压钛网植骨术后,因手术减压不彻底、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或新形成的各种致压因素、内植物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等需要再次手术,而经前路再手术治疗患者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