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外阴湿疣和宫颈炎症与宫颈HPV亚临床感染(SPI)的关系以及SPI与高危型HPVDNA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我某收治179例患者分为外阴湿疣组和宫颈炎症组,通过为两组患者进行宫颈液细胞的检查、阴道镜的检查及阴道镜下组织病理检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SPI的感染率,根据患者是否发生SPI感染,分为SPI阳性组和SPI阴性组,通过杂交捕获实验检测两者与高危型HPVDNA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外阴湿疣组患者的SPI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宫颈炎症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SPI阳性组高危型HPVDNA感染率明显高于SPI阴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阴湿疣和宫颈炎症都与SPI有明显联系,SPI阳性与高危型HPVDNA感染有明显相关性,应引起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阴湿疣和宫颈炎症与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亚临床感染(SPI)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HP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126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因分为外阴湿疣组69例和宫颈炎症组57例,选取同期正常女性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阴道镜检查并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以判断是否有HPV亚临床感染;同时对3组个体镜下所取组织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HC2-HPV-DNA检测,以判断个体是否有高危型HPV感染,并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结果外阴湿疣组与宫颈炎症组患者HPV亚临床感染分别为36、13例,感染率52.17%、22.8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95、7.82,P<0.01);通过杂交捕获试验,外阴湿疣组、宫颈炎症组与对照组高危HPV感染分别为29、15、4例,高危HPV感染率分别为42.03%、26.32%与8.00%,外阴湿疣组与宫颈炎症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5、6.12,P<0.05)。结论外阴湿疣、宫颈炎症患者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率和高危HPV感染率高于正常人群,要高度关注外阴湿疣和宫颈炎症患者,做好随访和宣传工作,以预防由HPV感染引起的其他妇科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蔡如惠  袁慧琴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2707-2708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与宫颈HPV亚临床感染(SP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12月接受治疗的258例宫颈糜烂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52例接受妇科检查的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女性进行阴道镜检查以确定有无SPI感染,并采用杂交捕获实验II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结果:258例宫颈糜烂患者中SPI阳性66例,阳性率25.6%,52例正常女性患者中SPI阳性2例,阳性率3.7%,两组阳性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宫颈糜烂组不同分型、不同分度的患者SPI阳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PI阳性者高危型HPV阳性率为68.4%,明显高于SPI阴性者(P<0.01)。结论:SPI在宫颈糜烂人群中比例较高,并且SPI阳性者高危型HPV的检出率高,故应加强宫颈糜烂人群的随访与管理,尤其是该人群中的SPI阳性患者,以防止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现状,为本地区妇女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新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12 226名35~59周岁妇女进行宫颈HPV检测,对阳性妇女行TCT检查,结果 ASCUS及以上病例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和宫颈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为最终诊断。结果:总HPV感染率为12.15%,其中高危型和低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10.53%(1 288/12 226)、1.62%(198/12 226);HPV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率分别为10.12%(1 237/12 226)、2.04%(249/12226);HPV单一感染前5位的是HPV16、52、58、6、18型。多重感染以HR-HPV合并HR-HPV为主,其中HPV16型合并其他高危型占首位;多重感染中有二、三、四、五重感染,感染率分别为1.60%(196/12 226)、0.34%(41/12 226)、0.08%(10/12 226)、0.02%(2/12 226)。高危HPV组宫颈炎、宫颈病变患病率分别为7.30%、4.97%;低危HPV组宫颈炎、宫颈病变患病率分别为2.02%、0.51%,高危HPV组宫颈炎、宫颈病变患病率高于低危HPV组(P<0.05)。结论:无锡市35~59周岁妇女总HPV感染率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但高于国外同年龄段妇女感染率,HPV多重感染率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接近。HPV16型是本地区优势感染型别,HPV35/39/45、HPV39/45在多重感染中占优势。加强对高危HPV感染,特别是HPV多重感染患者的追踪随访,及时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并积极治疗是预防该地区宫颈癌发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珠海市正常人群妇女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该地区妇女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状况,以及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及生殖道疾病的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检测13种高危型HPV脱氧核糖核酸(DNA),对该地区2003年6月~2004年7月1862例妇女进行普查。结果:高危型HPVDNA感染率为20.6%。宫颈高度病变及癌症(≥CINⅡ)的检出率为37.59/万。HPV感染的年龄分布存在着两个感染高峰。20~24岁及60~70岁年龄段的妇女HPV感染率分别为39.7%及27.8%。HPV感染与年龄的关系有显著性(χ2=17.52,P<0.05)。宫颈HPV感染随着孕次的增加有显著性增加(χ2=7.44,P<0.05),与产次的关系则无明显差异(χ2=4.61,P>0.05)。宫颈相关疾病的HPV感染明显高于正常宫颈,宫颈疾病糜烂者(24.2%)和肥大者(25.1%)总的感染率(49.2%)和尖锐湿疣(50.0%)的感染率是正常宫颈的4.6倍。结论:在普查中可选择重点人群(高风险人群)进行HRHPV的筛查,能够提高宫颈高度病变及癌症(≥CINⅡ)的检出率,适用于早期宫颈癌的筛查,并有效地降低普查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危型HPV检测对ASCUS患者的分流作用与糜烂的关系。方法:对宫颈细胞学报告为ASCUS的811例患者进行高危型HPV检测、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结果:在811例ASCUS患者中慢性宫颈炎553例,CINⅠ136例,CINⅡ62例,CINⅢ47例,宫颈癌13例。HPV阳性332例,其中高级别及其以上病变(简称高级别病变)共110例,占33.13%;HPV阴性479例,其中高级别病变12例,占2.51%,未发现宫颈癌,与阳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滑组与糜烂组HPV感染率分别为40.41%与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病变发病率分别为11.25%与2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糜烂组患者按糜烂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糜烂3段,各段HPV感染率与高级别病变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糜烂组中HPV阳性患者高级别病变发病率46.55%明显高于光滑组中HPV阳性患者高级别病变发病率的22.79%(P<0.05);HPV阴性患者两组发病率分别为2.44%与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伴有HPV阳性的糜烂组患者按糜烂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段,各段高级别病变发病率分别为43.64%、50.00%及5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有宫颈糜烂ASCUS患者HPV分流作用的准确性优于宫颈过光滑者,并且此分流作用不受糜烂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宫颈癌患者60例作为宫颈癌组、宫颈癌前病变患者198例作为癌前病变组,选择同期宫颈正常女性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HPV分型。结果共160例患者高危型HPV阳性,其中112例患者为高危型HPV单一感染,48例患者为高危型HPV多重感染,多重感染患者中37例为二重感染,9例为三重感染,2例为四重感染。高危型HPV亚型主要为HPV16、HPV18和HPV33,构成比分别为45.7%、21.7%和12.2%。宫颈癌组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为93.3%,宫颈癌前病变组高危型HPV阳性率为48.0%,对照组高危型HPV阳性率为15.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高危型HPV感染率高于癌前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癌前病变组高危型HPV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宫颈癌组、癌前病变组和对照组单一感染率和多重感染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单一感染率和多重感染率高于癌前病变组和对照组,癌前病变组单一感染率和多重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单一感染率和多重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前病变组单一感染率高于多重感染率(P0.05),宫颈癌组单一感染率高于多重感染率(P0.05)。各组患者HPV16和HPV18亚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和HPV16和HPV18的检出率高于癌前病变组和对照组,癌前病变组HPV16和HPV18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各组患者HPV33亚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感染和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有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HPV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率明显升高,主要感染亚型为HPV16和HPV18亚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宫颈病变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调查分析,为预防宫颈病变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提供指导。方法选择在医院妇产科住院的165例宫颈疾病患者,其中包含44例宫颈癌患者、5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65例宫颈炎/宫颈尖锐湿疣,使用导流杂交基本芯片技术对送检的标本进行HPV亚型分析检测。结果 165例宫颈病变患者中发生HPV感染116例,感染率为70.3%,其中,宫颈炎/尖锐湿疣患者有31例高危型HPV感染,感染率为47.7%,10例低危型HPV感染,感染率为15.4%;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高危型HPV感染有35例,感染率为62.5%,低危型HPV感染4例,感染率为7.1%;宫颈癌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有36例,感染率为81.8%,未发现低危型HPV感染;不同宫颈病变患者高危型、低危型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炎/尖锐湿疣患者中有单一感染39例,感染率60.0%,多重感染8例感染率12.3%,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单一感染有31例感染率55.4%,多重感染9例感染率16.1%,宫颈癌患者中有单一感染29例感染率65.9%,多重感染7例感染率15.9%。结论宫颈病变与高危型的HPV多重感染密切相关,在治疗时要根据宫颈病变患者HPV感染亚型检测结果,及时防治宫颈癌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炎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该院经阴道镜活检筛查出的宫颈炎患者54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荧光杂交法(x MAP)检测宫颈炎HPV感染患者的基因型。按年龄将患者分为19~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和>60岁组,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分布的差异。结果545例宫颈炎患者检出HPV阳性者120例,阳性率为22.0%。高危基因型感染69例(57.5%),以HPV 16型(20/69)和HPV 18型(17/69)为主;低危基因型感染51例(42.5%),以HPV 6型(30/51)和HPV 11型(11/51)为主。不同年龄组患者HPV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9~30岁组感染率最高,为28.1%(48/171)。结论宫颈炎患者HPV 6型、HPV 16型和HPV 18型有较高的检出率。单一感染以高危感染为主,混合感染以二重感染为主,19~30岁患者HPV检出率最高,HPV亚型可能与宫颈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门地区职业女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为宫颈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期间,采取高危型HPV病毒基因多重荧光PCR检测技术对江门地区1 300名职业女性进行免费检查,并对高危型HPV感染者的年龄阶段、取材生理周期、宫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 300名女性共检出高危型HPV阳性者103例,平均年龄为(39±9)岁,感染率为7.92%;其中20岁~、31岁~、46岁~、61岁~年龄组间,31岁~年龄组的感染率最高9.50%(67/705),它们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情况方面,发生Ⅲ度宫颈糜烂者感染率最高31.58%(12/38),它们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性HPV感染者取材生理周期的分布中,黄体期、排卵期、卵泡期和绝经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门地区职业女性高危型HPV感染率相对较低,高危型HPV的感染与年龄阶段、宫颈糜烂程度密切相关,应该积极开展高危型HPV的筛查工作,有效降低该人群宫颈癌的发生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2006年期间,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体检、无妇科临床症状的已婚妇女1628例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采用PCR荧光定量检测高危型HPV(HR-HPV)DNA,以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应用约登指数比较HPVDNA和薄层液基细胞学(TCT)筛查效果。结果:受检者平均年龄(35±10.2)岁,经病理学诊断HPV感染51例(3.24%),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18例、CINⅡ12例,CINⅢ6例,浸润癌3例,内膜癌1例,湿疣15例;以病理学确诊为金标准,HR-HPVDNA检测CINⅡ、Ⅲ的敏感度94.44%、特异度96.76%,阳性预测值25.0%,阴性预测值99.93%,约登指数0.91;HR-HPVDNA检测+TCT检测敏感度100.0%,特异度96.82%,阳性预测值26.47%,阴性预测值100.0%,约登指数0.97。HR-HPVDNA在健康妇女和不同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分别是正常/炎症3.24%(51/1572)、CINⅠ84.21%(16/19)、CINⅡ91.67%(11/12)、CINⅢ100.0%(6/6)、浸润癌100.0%(3/3)、湿疣80%(12/15)、内膜癌1例未检出。结论:HR-HPVDNA检测在宫颈癌的筛查中具有敏感度高、阴性预测值高的特点,TCT与HR-HPVDNA联合检测可提高筛查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宫颈癌患者宫颈鳞状上皮中人乳头瘤状病毒(HPV)负荷量,揭示HPV负荷量用于评价宫颈癌严重程度的潜在价值。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2 718例采用Hybrid Capture2 High-Risk HPVDNA Test检测不同类型患者鳞状上皮组织中HPV负荷量,统计各组的1≤HPV DNA<100、100≤HPV DNA<500、500≤HPV DNA<1 000和HPV DNA≥1 000的比例。结果:217例健康妇女中HPV DNA<1的有215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INⅠ、CINⅡ和CINⅢ组1≤HPV DNA<100的比例分别为80.40%、70.65%和77.29%,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原位癌组100≤HPV DNA<500比例占51.58%,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的比例(P<0.05);浸润癌Ⅰ、Ⅱ和Ⅲ期组500≤HPV DNA<1 000比例分别占77.23%、77.20%和75.52%,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浸润期IV期HPV DNA>1 000比例占68.67%,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的比例(P<0.05)。结论:HPV负荷量检测可区分正常宫颈、CIN、原位癌和浸润癌,具有潜在评价宫颈癌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宫颈病变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状态及其亚型分布,提出预防治疗疾病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600例宫颈病变患者宫颈脱落细胞HPV亚型,分析不同宫颈病变患者的HPV感染情况.结果 HPV感染率为78.0%,其中宫颈炎/尖锐湿疣高危型及低危型HPV感染率为73.1%、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患者高危型及低危型HPV感染率为82.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患者高危型及低危型HPV感染率为9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炎/宫颈尖锐湿疣、CIN和宫颈癌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高于低危型(P<0.01);高危型HPV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各种宫颈病变中单一型感染率明显高于多重型感染率(P<0.01);多重型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不同HPV亚型在各病变中分布不同.结论 HPV亚型检测可用于宫颈病变的筛查及病情判断,对HPV阳性特别是高危型HPV感染的人群关键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跟踪监测,以阻断HPV的持续性感染.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妇女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研究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第二代杂交捕获(hybrid capture,HC-Ⅱ)实验对30~49岁的已婚妇女进行高危型HPV DNA检测,采用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V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病变(CIN)的关系。结果:调查人群高危型HPV DNA总检出率为18.7%,与正常组相比检出率随病变程度加重呈趋势性增高(χ2=444.04,P<0.001)。各年龄组宫颈HPV DNA的检出率几乎一样,无显著性差异(χ2=10.25,P>0.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CINⅡ)及癌症的发生高度相关(OR=121.1)。结论: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当地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宫颈癌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防止HPV感染、对HPV感染的筛查和密切监测已感染高危型HPV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蔡敏  何娟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9):1703-1705
目的了解HPV阳性患者宫颈病变情况。方法调查431例HPV阳性患者TCT和阴道镜下定点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分析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在宫颈疾病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431例HPV阳性标本中正常组(包括炎症组)占阳性样本率为55.9%(241/431)、湿疣组为6.7%(29/431)、ASCUS组为10.4%(45/431)、LSIL组为11.8%(51/431)、HSIL组为10.6%(43/431)、SCC组为5.2%(22/431)。各亚型在不同病变中的分布不同,HR-HPV亚型阳性率随感染级别的严重程度而比例升高,除湿疣组外,其它组与正常组HR-HPV亚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疣组多重感染率为56.2%,其它组多重感染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除LSIL组和湿疣组外均以HPV16亚型感染率最高,病变组中HSIL组与SCC组HPV16阳性率与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病理级别年龄段感染率,主要以36~45岁年龄段感染为主。结论在宫颈病变中仍以高危亚型感染居多,多重感染可能并不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蔡娱飞  朱光泽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4):3434-3436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2005年4月~2006年4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2 340名妇女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检测高危型HPV DNA联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同时进行阴道镜检查,并以宫颈活检的组织病理学为确诊标准。结果:筛查并经病理诊断为HPV感染36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 IN)Ⅰ级71例,C INⅡ48例,C INⅢ55例,宫颈浸润癌31例。以组织病理学为确诊标准,高危型HPV DNA检测C INⅡ、C INⅢ的敏感度是91.33%,特异度是74.51%,阳性预测值是5.21%,阴性预测值是99.79%。宫颈细胞学筛查C INⅡ、C INⅢ,以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为分界点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0.80%、80.45%、12.30%、99.50%;以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为分界点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8.90%、73.98%、4.90%、100.00%。高危型HPV DNA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分别是:宫颈癌88.57%(31/35),C INⅢ91.67%(66/72),C INⅡ87.50%(56/64),C INⅠ42.00%(21/50)。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中有很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高危型HPV DNA联合细胞学检查可使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有提高,但特异度未能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负荷量与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2003年3月~2003年12月在我院行宫颈癌筛查的2 65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杂交捕获2代(HCⅡ)方法定量检测宫颈HPV DNA的含量(以此表示宫颈HPV负荷量)。按HPV DNA含量分成5组,分别为:HPV<1,1≤HPV≤100,101≤HPV≤500,501≤HPV≤1 000,HPV>1 000。对其中HPV DNA阳性妇女,随后进行阴道镜检查、宫颈多点活检和颈管诊刮术。结果:794例阳性患者中的783例进行了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和细胞学诊断,其中子宫颈炎650例(83.23%),C IN 102例(13.47%),宫颈癌26例(3.3%)。650例对照组、102例癌前病变组和26例宫颈癌组中,3组的HPV DNA定量总体分布有显著差别(P<0.005)。在HPV-DNA定量>100时,宫颈癌前病变的阳性率显著升高(P<0.005);当HPV-DNA的定量>500时,宫颈癌的阳性率显著升高(P<0.001)。C INⅡ、C INⅢ及宫颈癌在HPV DNA定量>1时的诊断阳性率较显著<1时显著高(P<0.01)。结论:HCⅡ方法是检测宫颈HPV感染的有效手段,HPV DNA含量随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增加,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筛查及病情追踪监测的1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甘肃省宫颈癌高发区妇女子宫颈上皮内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05年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30~49岁、有性生活史的农村女性人群进行HPV感染状况调查、宫颈脱落细胞HPV DNA检测及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所有女性按年龄分层入组,进行问卷调查、宫颈脱落细胞采集、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检测HPV。结果:2 052例受检者中,HPV总感染率为7.89%(168/2 052),其中,宫颈正常人群HPV感染率为5.49%(108/1 968),CINⅠ妇女HPV感染率为47.06%(16/34),CINⅡ及以上病变的妇女HPV感染率为78.13%(25/32)。随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程度增加,HPV感染率明显上升(χ2=17.996,P<0.001)。HPV感染与丈夫婚外性行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尿路感染、阴道滴虫感染等因素有关。结论:武都区30~49岁妇女中HPV感染率为7.89%;随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程度的增加,HPV感染率增加;影响HPV感染率的危险因素有丈夫婚外性行为、妇女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尿路感染、阴道滴虫感染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中HPV负荷量和端粒酶(human telomerase gene,h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以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HCⅡ)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对HCⅡ检测剩余宫颈细胞保存液进行hTERC检测。结果:①随着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也增高,慢性宫颈炎组与CINⅠ组、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组与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Ⅱ组、CINⅢ组和宫颈癌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深,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逐渐升高。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除慢性宫颈炎组、其他各组与正常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慢性宫颈炎组与CINⅠ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与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HPV-DNA负荷量的增加,hTERC基因扩增阳性率也逐渐升高(r=0.995,P<0.01)。结论:HPV-DNA负荷量的增加与hTERC基因扩增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根据宫颈炎、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原位癌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基因分型,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联。  方法  选取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合肥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464例宫颈活检患者。其中有宫颈炎患者242例,CIN患者222例(其中Ⅰ组76例,Ⅱ组71例,Ⅲ组66例,宫颈癌组9例)。采用杂交芯片技术检测患者宫颈分泌物,以组织病理学活检为参照,进行21种HPV的DNA进行分型。  结果  在464例宫颈病变患者中,354例患者感染HPV,其感染率为76.3%。其中232例为单一HPV感染,感染率为65.5%,多重感染122人,感染率为34.5%。宫颈炎患者HPV感染率为64.9%,CIN Ⅰ组中HPV感染率为86.8%,CIN Ⅱ组中HPV感染率为87.3%,CIN Ⅲ组HPV感染率为90.9%,CIN组的HPV感染率高于宫颈炎组(P < 0.001)。宫颈癌组中,100%感染HPV。  结论  持续感染高危型HPV,会增加CIN和宫颈癌发生的风险;HPV DNA的分型检测,对于宫颈癌的筛查、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