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胸部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淋巴瘤是一组淋巴组织系统性恶性增生性疾病,其诊断基于病理学证实。影像学检查是确定其存在、分期、范围以及治疗效果和随访的主要手段。本文综述了胸部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1 X线检查常规后前位和侧位是评价胸部淋巴瘤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侧位胸片能检出正位不易显示的部位,如内乳链及隆突下淋巴结肿大。体层摄影能为探知胸内小淋巴结或特殊部位如隆突下、肺门区及肺内病变提供帮助。淋巴瘤患者首诊时约1/4~2/3有胸内淋巴结受累。后前位胸片常见单侧或双侧的上纵隔增宽,边缘光滑,可呈分叶状或波浪状。高仟伏摄影可显示上腔静…  相似文献   

2.
胸部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的胸部CT表现,及时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32例胸部恶性淋巴瘤(分为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全部进行CT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中,何杰金病7例,非何杰金淋巴25例,可表现为:(1)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2)肺部受侵,(3)胸膜病变,(4)心包渗出或胸壁侵犯等。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肺部侵犯有四种类型:(1)肿块(结节)型;(2)粟粒型,(3)肺炎型;(4)间质型。最常见为结节型与肺炎型、间质型并存;胸膜渗出、胸膜块样增厚及心包渗出较少见。结论:恶性淋巴瘤在纵隔肺门淋巴结、肺、胸膜和心包等处有各种异常CT表现,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肺部情况,且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恶性淋巴瘤胸部CT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熟悉和了解恶性淋巴瘤的胸部CT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30例恶性淋巴瘤(分为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病)患者的资料,对其CT表现及组织病理学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男18例,女12 ;何杰金病7例,非何杰金病23例。恶性淋巴瘤的肺 部改变又可分为3类:①结节型,②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③肺炎肺泡型、这3类都伴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少数病例还可侵犯胸膜和心锯。结论 恶性淋巴瘤在纵隔肺门淋巴结、胸膜和心包等处都有异常CT表现,CT检查可以发现肺部病变,且更有利于反映肺部病变情况与范围。  相似文献   

4.
椎管恶性淋巴瘤的MR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椎管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材料及方法: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其中何杰金氏淋巴瘤(HL)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3例。结果:4例矢状位T_1、T_2加权像均示椎管内脊髓后方硬膜外长梭形等T_1、等T_2或长T_2均匀信号软组织占位。5例横轴位T_2加权像均呈环绕硬膜囊的环形、半月形中等均匀信号占位。结论:MRI是椎管恶性淋巴瘤首选的检查方法,有一定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及其他辅助检查仔细分析,可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在胸部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胸部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全部病例均经常规CT扫描,其中25例予以增强扫描,部分病例采用高分辨率薄层局部放大扫描。结果胸部淋巴瘤按侵犯部位可分为三型:纵隔型(8例)、肺型(3例)、混合型(19例)。其侵犯纵隔和肺门主要表现为不对称性肿大的淋巴结并大多融合成块。侵犯肺组织主要表现为:肺部肿块影(6例)、结节空洞影(8例)、渗出实变影(15例)。其中半数以上伴有充气支气管征(15例)。侵犯胸膜或心包的主要表现是胸腔积液(12例)或心包积液(6例),较少有明显的胸膜增厚(2例)或心包增厚(0例)。结论胸部淋巴瘤具有较明显的CT特点。CT在胸部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和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6.
7.
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已确诊的28例颅内淋巴瘤的MRI所见,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单发19例,多发9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26例见轻度瘤周水肿及轻度占位效应,所有病例均见均匀显著地增强,3例见病灶局部脑膜增强,18例放疗及化疗病例效果显著。结论:颅内淋巴瘤MRI表现有特征性,正确地分析及试验性放及化疗更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8.
9.
纵隔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骨恶性淋巴瘤13例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13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9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原发骨恶性淋巴瘤中下颌骨、锁骨、胸椎、腰椎及尺骨各1例,胫骨及髂骨各2例,股骨3例,其中2例发生胸椎转移,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另1例为纵隔恶性淋巴瘤继发骨转移。X线及CT表现为溶骨型5例,浸润型4例.硬化型2例(其中1例呈象牙椎改变),混合型2例。MRI检查2例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扫描仍为稍高信号。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呈轻至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母子灶存在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淋巴瘤侵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1.
对于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诊断,X线、B超、CT和MRI各有其特点,如何合理地选用这些检查方法,即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又能节省诊疗时间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已成为临床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影像检查技术的特点,探讨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12.
非典型性、恶性脑膜瘤的CT、MRI与良性脑膜瘤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索恶性脑膜瘤的CT、MRI特征以提高临床影像学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对比分析了15 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和20 例良性脑膜瘤的CT、MRI表现。结果 恶性脑膜瘤的结构非均质性(7/15)、分叶及结节特征(10/15) 和短粗的硬膜尾征形态(4/15) 均明显高于良性组( P< 005)。结论 良、恶性脑膜瘤在影像学表现方面存在某些明显差异性,认识恶性脑膜瘤的影像特征可以减少术前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MR成像是否可用于判断涎腺病变的性质,以及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个MR表现参数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哪些参数可预测涎腺病变的良、恶性.结果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在包括炎症病例的情况下,仅转移(P<0.001)征象可预测病变的性质.而在不包括炎症病例条件下,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周围结构侵蚀在预测涎腺恶性病变方面具有显著意义.用转移征象预测恶性病变的准确性为83.0%、敏感性为43.8%、特异性为100%;而侵蚀征象预测恶性病变的准确性84.9%、敏感性为50%、特异性为100%.当应用转移征象和/或侵蚀征象来预测恶性病变时,准确性为92.5%、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100%.结论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周围结构侵蚀在确定恶性涎腺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颅内结核病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颅内结核感染病例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研究 ,从而评价两者在诊断颅内结核感染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该病临床分型与分期的应用。方法 分析 12 7例颅内结核患者的CT与MRI表现 ,其中脑膜型结核 5 7例( 4 4.9% ) ,脑实质型 2 8例 ( 2 2 .0 % ) ,混合型 19例 ( 15 .0 % ) ,单纯脑室型 12例 ( 9.4% )。结果 所有患者中 ,116例 ( 91.3% )CT与MRI检查均表现为阳性 ,7例 ( 5 .5 % )CT检查阴性而MRI检查阳性 ,17例 ( 13.4% )CT发现单发病灶 ,MRI却显示出多个病灶。结论 MRI在对颅内结核感染的诊断较CT更为敏感、准确  相似文献   

15.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CT扫描显示肾上腺区低密度肿块9例,混杂密度肿块7例,实性肿块1例,8例钙化,1例出血,11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4例MRI检查示右侧肾上腺区肿块T1WI、T2WI均呈高信号。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实性及巨大肿块应寻找其内脂肪成分以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CT、MRI影像表现。方法对9例主动脉夹层的CT与MRI所见,以及两种检查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漏诊1例,CT和MRI诊断率分别为88%和100%。CT对内膜破口及夹层范围诊断有一定限度。MRI对内膜钙化内移显示率低。二者对内膜片及双腔显示率相似。结论CT和MRI均是诊断夹层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病理变化和CT、MRI表现特征,评价其诊断价值,探讨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与垂体瘤、炎症的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影像学表现为垂体增大,垂体增粗,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CT与MRI能清晰显示病变的范围与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和MRI表现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和MRI早期表现,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方法:73例双侧股骨头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其对早期ANFH的早期显示能力。结果:X线发现Ⅰ-Ⅱ期ANFH31例,诊断准确率42.5%(31/73);CT发现Ⅰ-Ⅱ期ANFH43例,诊断准确率为58.9%(43/73);MRI发现Ⅰ-Ⅱ期ANFH65例,诊断准确率为78.2%(57/73)。结论:X线平片难以发现ANFH的早期表现,MRI是显示早期ANFH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诊断价值高于CT和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在超声、CT及MRI的影像特点,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病灶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经手术病理及血管造影证实的40例肝血管瘤病人,均进行超声,CT及MRI检查.对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表现及检出率进行比较,并对敏感性及特异性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超声,CT及MRI对肝血管瘤的敏感性为70%、92.5%、95%,特异性为68.4%、89.5%、94.7%,不同方法之间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P<0.005),MRI对肝血管瘤的敏感性高于超声及CT.结论超声可做为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采用螺旋CT或/和MRI在定性方面上加以证实,不同方法之间的联合运用,可提高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