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探讨对其预后有影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计算OR值及OR的95%可信限(95%CI)。结果30例患者存活21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EB病毒感染、CD4/CD8比例倒置、血小板降低、Hb〈30g/L为死亡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421、4.816、3.823及1.097。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早期化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应重视并针对死亡的危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32例HPS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从性别、年龄、热程、病原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单纯天冬氨酸转移酶、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中筛选出血小板降低(OR=2.078,P<0.05)和EB病毒感染(OR=2.662,P<0.05)为HPS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 EB病毒感染和血小板明显降低是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该病预后凶险,死亡率高,应早期积极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患儿的临床特点、转归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2012年8月—2018年9月诊治的EBV?HLH患儿52例,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5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不规则发热(100.0%)、肝脏肿大(96.2%)及脾脏肿大(80.8%)。实验室检查中,所有患儿血浆EBV?DNA均为阳性(100.0%),其他主要表现有肝功能异常(100.0%)、铁蛋白升高(94.3%)及甘油三酯升高(91.4%)。52例中11例死亡(包括4例复发),好转或痊愈33例,出院后失访8例。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发热天数(P=0.036)、血红蛋白(P < 0.001)、谷氨酰转肽酶(P=0.040)、白蛋白(P=0.012)、凝血酶原时间(P=0.006)及国际标准化比值(P=0.028)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热天数>14 d(P=0.003)、血红蛋白减少(P=0.003)、谷氨酰转肽酶增高(P=0.047)、低白蛋白血症(P=0.043)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13)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EB病毒再次活跃是复发的重要原因(P < 0.001)。使用HLH?1994(或HLH?2004)方案患儿存活率更高,但因病例数太少无统计学意义(P=0.565)。结论:发热天数>14 d、血红蛋白下降、谷氨酰转肽酶增高、白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影响EBV?HLH患儿预后的不良因素,EB病毒再活跃患儿更易复发,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临床诊断为HLH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根据随访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8例HLH患儿均符合国际组织细胞协会HLH-2004方案诊断标准。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5月~15岁,平均年龄3.7岁。28例中16例诊断后转院或自动出院或家长拒绝化疗于1周内死亡,12例均采用HLH-2004方案化疗。其中2例IAHS化疗4周停药观察随访2年目前生存,2例不明原因者停药1年长期生存,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HLH均在化疗缓解后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病长期缓解;1例于化疗缓解2月后复发死亡,1例存活2年后死亡,4例目前治疗6个月左右复查各项指标均良好。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B病毒感染、CD4/CD8比例倒置及未进行化疗为死亡危险因素。结论:HLH发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而EB病毒感染、CD4/CD8比例倒置、不化疗为死亡高危因素。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早诊断、早化疗,及早阻断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并针对死亡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58例HPS患者的生存资料,分别比较成人与小儿死亡组及存活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两组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小儿20例,其中存活12例,死亡8例,病死率40%。小儿死亡组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小儿死亡组与存活组年龄及EB病毒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项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铁蛋白、白蛋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38例,其中存活12例,死亡26例,病死率68.4%。成人死亡组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而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伴发肿瘤者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余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S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病因多种多样;血小板降低、纤维蛋白原降低、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的患者预后不佳,小儿EB病毒感染、年龄小于2岁者及成人伴发肿瘤者,死亡率高,存在以上危险因素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35例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征与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蕙  周敏  徐鸣  李丹  蒋永梅  史宏 《四川医学》2011,32(5):695-698
目的总结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其预后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并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35例患儿中20例与感染相关(57.1%),尤其是EBV感染诱发。其他原因4例(11.4%),原因不明11例(31.4%)。临床表现发热34例(97.1%),肝肿大31例(88.6%)、脾脏肿大23例(65.7%),淋巴结肿大14例(40.0%)。实验室检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其中贫血31例(88.6%),血小板降低27例(77.1%),白细胞降低18例(51.4%)。肝功能异常(100%),高三酰甘油血症13例(37.1%),低纤维蛋白原血症14例(40.0%),血清铁蛋白增高15例(42.8%),骨髓涂片找到噬血细胞33例(94.3%)。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显示Hb〈30g/L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病死率高。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早期化疗可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提高HPS的诊治水平.方法 时2002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40例HP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HPS中22例(55%)与感染相关,其中EBV感染14例,7例(17.5%)与肿瘤相关,病因不明12例(30%);临床表现均符合HLH-2004诊断标准;经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化疗等联合治疗,死亡率65.2%(15/23);伴随EB病毒感染、恶性淋巴瘤的HPS预后差.结论 HPS病因复杂,预后不良;应掌握HPS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是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病因与发病机理的一种疾病。本文以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旨在让该病患者能够得到更为彻底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是体内炎症细胞因子过度分泌造成身体多器官多组织损伤的一系列综合征。临床上选择的治疗主要参考HLH-1994与HLH-2004方案,但患者的生存情况仍不理想。在HLH病程中,不同水平的细胞因子有助于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目前已经证实,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8、干扰素-γ在HLH患者中过量表达,且提示预后不良。根据细胞因子在HL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发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这在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该文主要就细胞因子类生物标志在HLH发生、发展、预后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计数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 MS)各心血管危险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崇明县城桥镇40~70岁3249名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75g葡萄糖口服耐量试验、血常规和血脂、血糖、尿酸(uric acid,UA)、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等生化检查。分析WBC升高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血糖、血脂、UA、尿微量白蛋白(urinary microalbumin, UmAlb)、ALT的关系。结果 参与体检者3249名,资料填写齐全者共3149名,占应调查人群的96.92%,占崇明地区人口64.45/万,其中男性921名(29.25%),女性2228名(70.75%),平均年龄(55.62±7.92)岁。按是否有MS,分为MS组(1160例)和对照组(1898例)。MS组WBC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WBC计数与不同MS心血管危险因子比较,随着MS代谢组分增多,WBC计数逐渐升高(F=33.986,P<0.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升高与W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PG)、餐后2h血糖(2h plasma glucose,2hPG)、SBP、D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C)、三酰甘油(triglyeride,TG)、UA有显著相关性(P<0.0001)。结论 作为炎症因子的WBC与MS心血管危险因子有较强的相关性,WBC参与了MS的慢性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与临床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探讨不同性别间多种相关危险因素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方法]选取高血压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215例,按中医证型分为两个亚组,痰瘀互结证组117例,非痰瘀互结证组98例(对照组)。分别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FPG)、血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体重指数(BMI)、腹围(AC),对各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间在Hcy、TG、TC、Lpa、FPG、UA检测指标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HDL、BMI、AC检测指标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男性患者对比,Hcy、TG、TC、Lpa、FPG、UA、HDL检测指标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BMI、AC检测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男性患者BMI指数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女性患者对比,Hcy、TG、TC、Lpa、UA、HDL、LDL、BMI、AC检测指标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性患者FP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LDL、HDL水平、肥胖(BMI≥28)可能是H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的相关危险因素。2)男性H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患者可能更易出现超重(25BMI28)或肥胖(BMI≥28)和LDL水平升高;而女性患者可能逐渐表现出空腹血糖(FPG)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和65岁以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出院后3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之间关系.方法:ACS入院治疗65岁以上病人255例,按白细胞计数三分法,将病人分成3组,随访其出院后3年心血管病的死亡率.结果:白细胞计数增高组死亡率明显增高.结论:白细胞计数作为炎性标志物是65岁以上ACS病人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白细胞计数可能对65岁以上ACS病人选择冠脉介入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OSAS患者11例,健康对照组10例,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纯度检测合格后,用Q-PCR法检测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结果 OSAS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 OSA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缩短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加速了端粒的损耗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脓毒血症患者乳酸清除率(LC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乳酸(Lac)水平 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 年5 月—2018 年9 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92 例 作为观察组,同期该院92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亚组46 例、 严重脓毒症亚组29 例和脓毒性休克亚组17 例。检测两组治疗前血清RDW、Lac 水平。检测观察组治疗后 血清RDW、Lac,并计算LCR。比较两组治疗前RDW、Lac 水平,比较观察组中各亚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LCR、RDW 及Lac 水平。采用Pearson 法分析LCR、RDW、Lac 与脓毒血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生存曲线分析血清RDW、Lac 与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RDW、Lac 水平高于 对照组(P <0.05)。严重脓毒症亚组、脓毒性休克亚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RDW、Lac 水平高于脓毒症亚组 (P <0.05);而LCR 低于脓毒症亚组(P <0.05)。各亚组患者治疗后血清RDW、Lac 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 (P <0.05)。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RDW、Lac 与脓毒血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0.776 和0.817, P <0.05);而LCR 与脓毒血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 =-0.851,P <0.05)。低Lac 患者中位生存时间 长于高Lac 患者(36 d VS 28 d)(P <0.05)。低RDW 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高RDW 患者(38 d VS 30 d) (P <0.05)。结论 LCR、RDW、Lac 水平能有效反映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RDW 和Lac 水平能有 效评估脓毒血症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山西某电厂人群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和MS与白细胞(WBC)计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 030名某电厂职工进行健康体检,测定了血糖、血脂、血压、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其中按标准共纳入1 014人,参考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指南(NCEP-ATPⅢ)标准诊断MS。结果 MS的患病率为18.3%,男性(20.7%)多于女性(16.5%)。WBC计数随着构成MS条件的增加逐渐升高(P<0.01),校正年龄及MS其他组分后,男性WBC计数与腰围、舒张压呈正相关(P<0.05),也与甘油三酯(TG)呈明显正相关(P<0.01);女性WBC计数与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和TG呈正相关(P<0.05)。男性白细胞四分位数分组Quartile4(≥7.6×109 cell/L)患有MS的风险性是Q1(<5.5×109 cell/L)的5.3倍。女性患MS的风险性随WBC的增加逐步升高(OR=1.0,1.1,1.7,2.5)。结论 WBC计数作为炎症标志物,与MS及参与构成MS条件有相关性,WBC计数增高可能是MS发生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病因、临床生理特征、病死率以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符合MODS诊断标准的69例患者临床资料,均在诊断MODS当天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II)及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MODS),其他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起病至确诊时间、既往慢性疾病史、RICU滞留时间、脏器损伤数目、血气分析指标(A—aDO2,RI)、乳酸(Lac).[结果]69例MODS患者主要致病因素为中毒(46.74%)及重症感染(18.48%).生存组与死亡组起病至确诊时间、RICU滞留时间、APACHEII评分及MODS评分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A-aDO2,RI,Lac值明显高于生存组(P〈O.05).MODS患者的病死率与发病至确诊时间、脏器损害数目呈正相关(P〈0.05).MODS患者最易受累器官为肺(81.16%),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62.32%)及心脏(52.12%),累及心脏病死率最高(58.33%),死亡率高于中枢神经系统(48.84%)及肺(46.43%).Logistic回9-5分析结果显示,脏器损害数目、Lac是影响MOD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中毒为MODS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MODS患者最易受累器官为肺,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心脏病死率最高,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及肺.脏器损害数目、APACHEII评分、MODS评分、Lac、A—aDO2及RI可作为影响MODS预后的危险因素,其中脏器损害数目、Lac可作为影响MOD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上海市安亭地区7~12岁学龄儿童末梢血血脂4项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期儿童心血管疾病预防及相关部门制定血脂水平的正常参考值标准范围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市安亭镇2所小学7~12岁的学生共1 018名(男性519名,女性499名),采用指尖血测定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 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 HDL-C)水平,分析上海地区学龄儿童血脂水平及异常率,结合体格检查及调查问卷,进一步分析影响血脂异常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7~12岁学龄儿童正常参考临界点TG(95百分位数,P95)=2.40 mmol/L,TC(P95)=4.88 mmol/L,HDL-C(P5)=1.13 mmol/L,LDL(P95)=2.91 mmol/L,男生和女生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水平与年龄分布存在负相关(P<0.05)。根据本研究得出的血脂异常增高切点,研究人群血脂异常增高发生率为16.8%,95%CI: 14.6%~19.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超重[OR: 1.92,95%CI: 1.19~3.09)、过期产儿(OR: 2.578,95%CI: 1.151~5.773)、肥胖家族史(OR: 1.545,95%CI: 1.033~2.310)和被动吸烟(OR: 2.310,95%CI: 1.348~3.957)是儿童脂代谢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午休(OR: 0.571,95%CI: 0.341~0.958)是儿童脂代谢紊乱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上海市安亭地区7~12岁学龄儿童血脂水平正常参考值及相关危险因素,后续工作中应加强肥胖干预,密切关注有肥胖家族史儿童,适时户外运动,合理规避血脂异常危险因素,以便早期预防,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白细胞(WBC)与中性粒细胞(N)的改变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89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初期血WBC和N。按WBC总数将患者分为正常组(10×109/L)、增高组[(10~14)×109/L]、显著增高组(14×109/L)。按N数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0.75)、增高组(0.76N0.90)、显著增高组(N0.90)。结果:与正常组比较,WBC增高组、显著增高组中、重型患者增多(P0.01),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增高组和显著增高组中、重型患者均较正常组增加(P0.05),正常组存活率高于显著增高组(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液中WBC及N增高,提示病情严重、疗效差、病死率高,可作为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