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变性下颈椎不稳在临床上常见,也是引起中老年颈肩臂痛的主要原因,其最大特点是临床表现不稳定。目前发生机制未明,学认识欠一致。笔对2000年12月2005年4月临床判断为退变性颈椎不稳症的47例患诊疗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其发生机制及非手术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下颈椎不稳症9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颈椎不稳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对颈椎牵引等综合疗法治疗的97例下颈椎不稳症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为肩臂部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手部麻木、斜方肌、提肩胛肌压痛等.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颈椎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生理弯曲消失、椎体间位移大于等于3.5mm或椎体间位移1mm~3mm呈阶梯样改变.随访71例,优良率为90%.结论:下颈椎不稳症临床上十分常见,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且无特征性.除按White标准诊断下颈椎不稳定外,补充诊断标准为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椎体间位移之和1mm~3mm,并呈阶梯样改变者.诊断下颈椎不稳症的标准:①除外内科、耳鼻喉科疾病;②有临床症状,符合White诊断标准;③补充诊断标准是有临床症状,影像学符合下颈椎不稳定的补充诊断标准.治疗上除休息、枕领带牵引、配合药物治疗外,应用便携式颈椎牵引器牵引等门诊治疗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颈椎不稳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对颈椎牵引等综合疗法治疗的97例下颈椎不稳症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为肩臂部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手部麻木、斜方肌、提肩胛肌压痛等.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颈椎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生理弯曲消失、椎体间位移大于等于3.5mm或椎体间位移1mm-3mm呈阶梯样改变。随访71例,优良率为90%。结论:下颈椎不稳症临床上十分常见,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且无特征性。除按White标准诊断下颈椎不稳定外,补充诊断标准为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椎体间位移之和1mm-3mm,并呈阶梯样改变者。诊断下颈椎不稳症的标准:①除外内科、耳鼻喉科疾病:②有临床症状,符合White诊断标准;④补充诊断标准是有·临床症状,影像学符合下颈椎不稳定的补充诊断标准。治疗上除休息、枕领带牵引、配合药物治疗外,应用便携式颈椎牵引器牵引等门诊治疗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不稳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An技术,对21例下颈椎不稳(其中外伤性颈椎折服位1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例,黄韧带压迫1例)患者用颈椎侧块钢进行治疗。结果 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21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14个月,无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18例获骨性愈合。结论 颈椎测块钢板内固定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需后路减压的下颈椎不稳定患者,该技术固定牢靠,适应证广,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下腰椎不稳是指下腰部椎间关节正常负荷情况下不能保持其生理对合关系,并引起松动、失稳,是引起中老年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就1998年1月至1998年6月收治的38例下腰椎不稳症,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8例,男性 15例,女性 23例;年龄在45~70岁之间,平均年龄55岁。其中有10例合并有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过于消瘦,另有6例单纯性肥胖。病程2月~3年,平均1.5年。1.2 临床表现及体征:本组均起病缓慢,腰部有酸胀痛及无力感,常因轻微外力致急性腰痛,患者常有惧站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下颈椎不稳症 1 5 2例治疗前后X线片异同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1 5 2例均采用综合疗法治疗 :内服自拟壮骨颈复汤和全天麻胶囊及自我按摩、运动康复等疗法。 [结果 ]治愈 1 0 2例 ,好转 4 2例 ,无效 4例 ,总有效率 94 7%。治疗前X片显示颈椎上下椎椎体后缘列线移位≥ 2mm ,移位最大2 85mm ,平均 2 4 0mm(2 4 0± 2 30E 0 2mm) ;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1 0 3例。治疗 1年后X片显示椎体后缘列线恢复正常为 1 30例 (85 5 3% ) ,较治疗前有改善为 2 2例 (1 4 4 7% ) ,其中移位最大 2 2 5mm ,平均 0 1 2mm(0 1 2± 2 6 7E 0 2mm) ;治疗前后椎体后缘移位经配对t检验 ,t =71 1 1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椎体后缘骨质增生X线有一定改善为 82例 (79 6 1 % ) ,无改善 2 1例 (2 0 39% )。 [结论 ]X线片对下颈椎不稳症的诊断、治疗和疗效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不稳的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对不同病例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治疗6例,5例痊愈出院,5例非手术治疗,痊愈3例,结论:手术治疗迟发性脊髓损伤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于节段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因而在治疗方面也未有统一的标准。作者随访了自2004年7月-2005年11月收治的58例临床诊断为腰椎节段性不稳症的患者,获得了满意的初步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X线探讨和分析颈椎不稳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方法:对我院的100例诊断为颈椎不稳症的患者实施X线拍片,拍颈椎正侧位片、双斜位片及侧位过伸过曲片.结果:100例颈椎不稳患者的X线表现结果:上颈椎不稳有32例,占32%,其中环枕不稳定的例数有4例,有3例为外伤引起,1例为先天畸形;环枢椎不稳定的有28例,有2例为发育畸形,炎症导致不稳定的有4例,手术原因引起的有2例,退行性病变引起的有20例;下颈椎不稳症的例数有68例,占68.00%,其中外伤引起的有45例,退行性病10例,手术原因引起的有4例,炎症导致的有1例,先天性发育异常有8例.颈椎不稳定病变主要发生在下颈椎,从X线片可知,下颈椎的C3、C4、C5 发生不稳定症的机会大,它们向前的位移均超过2mm.结论:通过颈椎X线分析发现颈椎不稳定症主要发生在下颈椎,并且主要发生在C3、C4、C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椎不稳的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 对不同病例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 6例 ,5例痊愈出院 ;5例非手术治疗 ,痊愈 3例。结论 手术治疗迟发性脊髓损伤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临床上遇到的颈椎节不稳在逐渐增多 ,但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较少 ,也尚未通过专题研讨和命名[1] ,笔者即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发现下位颈椎劳损与退变性不稳者亦为多发。我院骨科 1992年 5月— 2 0 0 0年 5月根据临床表现结合X线片影像诊断为下位颈椎劳损与退变性不稳 82例 ,现将其诊断要点与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 82例 ,男 2 1例 ,女 6 1例 ;年龄 2 3~ 6 7岁 ,其中 30~ 44岁 6 5例 ,占 79.2 7%。职业分布 :教师 31例 ,会计 2 7例 ,文秘人员 11例 ,汽车司机 5例 ,其他 8例。病程分别在 1个月~ 6个月 ,均无颈…  相似文献   

12.
颈椎不稳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颈椎不稳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征象,正确认识这一病理状态对指导颈椎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多方面综述了关于颈椎不稳的一些最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临床骨科手术中任何坚强的内固定只能使颈椎达到一个即刻稳定状态,只有植骨融合才能达到永久的稳定。我院自2006年9月—2009年9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后路双侧侧块内固定术加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症患者32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颈推不稳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了2004年5月~2007年9月我科42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45~68)岁,平均56.5岁,占同期手术治疗颈椎病例的25.7%。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为肩臂部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手部麻木、抖方肌、提肩肿肌压痛等,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颈椎椎间隙狭窄、骨赞形成、生理弯曲消失、椎体间位移大于等于3.5mm或椎体间位移1mm~3mm呈阶梯样改变。全部病例随访(10~35)个月,平均随访20.5个月,术后疗效为优良33例,可例5例,差4例,优良率78.6%。结论:退行性下颈椎不稳定症,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术稳定,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周宾宾 《广西医学》2006,28(7):1049-1051
颈椎失稳症又称颈椎不稳症,临床上颈椎失稳是指颈椎在生理载荷下,解剖上超出其生理限度的位移范围,且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颈椎失稳和腰椎不稳一样,在临床上相当常见.但长期以来,颈椎不稳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随着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成为颈肩痛、头晕痛、胸闷甚至双上肢麻胀痛更为常见的原因,因而引起了临床医师高度关注,并以独立病种研究.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6.
颈椎间盘突出症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CT、核磁共振 (MRl)等先进的影像技术用于临床诊断后 ,提高 .了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诊断率 ,本文就近年来临床收治单纯性颈椎下段 (C5- 6 、C6 - 7)椎间盘突出症侧后位突和后正中位突的临床体会简述如下。1 一般资料近年来 ,笔者共收治单纯性颈椎下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36例 ,其中 :C5- 6 间盘侧后方突 9例 ,C6 - 7间盘侧后方突 5例 ,C5- 6 、C6 - 7间盘侧后方突 1 5例 ,C5- 6 后正中位突 2例 ,C5- 6 、C6 - 7间盘后正中位突 5例。男性患者 33例 ,女性患者 3例。年龄最大者 5 1岁 ,最小者 32岁 ,…  相似文献   

17.
18.
颈椎不稳主要X线征象有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反屈、轻微滑脱、双边征等,伴有钩突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在颈椎病早期,颈椎不稳是引起颈椎病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46人,男22人,女64人,年龄26~45岁,平均31.4岁。全部病例临床均有典型的...  相似文献   

19.
20.
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式,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本院脊柱外科自2002年1月~2007年6月共有46例创伤性上颈椎不稳患者,其中寰椎骨折合并寰椎横韧带损伤11例,寰椎横韧带损伤4例,陈旧性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1例,齿状突骨折20例,Hangman骨折10例;MRI示有脊髓受压表现者1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即予颅环弓牵引,完善术前准备后分别予前路齿状突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或C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后路Atlas钛缆内固定术、Apofix内固定术、Magerl内固定术、侧块钉板固定术或枕颈融合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结果术中未出现脊髓损伤、椎动脉破裂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得到6~36个月的随访(平均18个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现象,未发现脊髓神经损伤加重征象,无明显颈椎畸形遗留。全部病例均获骨折愈合或骨性融合。结论恰当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的基础,而手术的目的是获得上颈椎最大限度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