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娟  王皓  陈明曦  张晓梅 《重庆医学》2023,(9):1287-1291+1297
目的 观察母乳喂养极早产儿生后获得性巨细胞病毒(pCMV)感染发生情况,探讨母乳喂养与pCM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出生体重<1 500 g的极早产儿(胎龄<32周)及其母亲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极早产儿给予亲母母乳喂养,收集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性别等一般资料,记录母乳喂养量、母乳中巨细胞病毒(CMV)载量和母乳喂养时间,以及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脑干听性诱发电位(aABR)未通过率。结果 共纳入77对极早产儿及其母亲,其中血清CMV-IgG阳性母亲64例,CMV-IgG阳性率为83.1%;在血清CMV-IgG阳性母亲分娩的极早产儿中,19例发生pCMV感染,感染率为29.7%,其中3例发生败血症样综合征(SLS)。pCMV感染组极早产儿接受的最大CMV载量明显高于非pCMV感染组[64 334(40 578~89 711)copies/mL vs. 23 168(4 902~53 629)copies/mL,P=0.02],且新鲜母乳喂养占比也更高。pCMV感染组极早产儿aABR未通过率明显高于非pCM...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极低出生体重(ELBW)婴儿后天获得性巨细胞病毒(CM V)感染的发病率、发病时间和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纵向追踪研究。以出生1周的ELBW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利用CM V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母体血液。每周收集ELBW婴儿尿样,用于CM V病毒培养和快速抗原检测。同时收集临床病程和母乳喂养量数据。结果:181个符合条件的新生儿病例中,119名新生儿及其101名母亲被纳入试验。101名母亲中的80人接受了血清学检查,用于确定其是否感染CM V病毒。接受检查的母亲中,有70%出现血清CM V阳性反应。血清CM V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65例)中,有94…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比较巨细胞病毒(CMV)肝炎婴儿停哺乳与继续母乳喂养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异同,为临床巨细胞病毒肝炎婴儿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 87例非淤胆型巨细胞病毒肝炎婴儿为研究对象,发病年龄均〈6个月.根据母乳CMV-IgM阳性,随机分成2组:哺母乳组54例,停母乳组33例;2组均给予更昔洛韦诱导缓解、巩固维持、保肝退黄、调节免疫等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分别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CMVpp65抗原;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尿CMV DNA;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CMV-IgM;赖氏比色法、匀相测定法、溴甲酚绿法、改良J-G法等检测肝功能.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2组巨细胞病毒肝炎婴儿肝功能、HCMVpp65抗原阳性率和CMV-IgM阳性率及尿CMVDNA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2组婴儿肝功能、HCMVpp65抗原阳性率及CMV-IgM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CMVDNA阳性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检测2组患儿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淤胆型巨细胞病毒肝炎婴儿,无需停哺母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湖南省婴幼儿巨细胞病毒临床分离株的疾病类型构成及发病特点。方法: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培养0-1岁患儿HCMVDNA阳性的尿液,共分离到29例病毒阳性者,对照患儿入院时的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及出院时的诊断,展开病原性调研。调查表明在婴幼儿神经脑损伤、肺炎、肝炎、结肠炎、肠炎、低蛋白血症、败血症等患者中都分离到了人类巨细胞病毒;扩增了29例分离到的HCMV的gB基因,并对其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论:婴幼儿HCMV临床分离株的疾病类型分布广泛,HCMV是婴幼儿神经脑损伤等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湖南省婴幼儿HCMV的感染以gBⅠ型为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母乳喂养对住院早产儿疼痛及母亲情绪的影响.方法:以我院住院早产儿及母亲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母乳喂养组及对照组.应用SDS自评表(抑郁自评表)、SAS(焦虑自评表)在患儿住院当天及住院1周对母亲进行情绪评价.应用FLACC 行为评分量表对住院早产儿在接受特定侵入性操作(静脉穿刺)后进行疼痛评价.结果:母乳喂养能显著改善母亲的不良情绪,对住院早产儿的疼痛程度没有影响.结论:母乳喂养能改善早产儿母亲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6.
<正>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常见的易导致孕妇宫内感染的病毒,主要通过先天性感染(母婴传播)和后天获得性感染(产道感染、母乳喂养)等途径进行传播。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指感染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母亲所生育的婴儿在出生14 d以内证实有HCMV感染,是由宫内感染所导致,可分为症状性感染和无症状性感染。宫内感染的胎儿发生死胎、流产、早产、发育迟缓的概率较大。10%~15%的先天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巨细胞病毒(CMV)IgM和抗CMV·IgG,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尿CMV—DVA证实为CMV肝炎患儿40例,用同种方法检测患儿母亲40例,结果80%患儿母亲CMV标志物阳性。先天感染组肝功能损害及肝脾肿大的程度明显重于围产组和生后感染组(P<0.01),而且重症病死率高达33.3%,但幸存的CMV肝炎患儿肝脏病变大多能恢复,一般不发生慢性肝脏病变。婴儿CMV感染的主要途径可能源于母婴间的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人在一生过程中感染上巨细胞病毒(CMV);多数人在他们死亡前曾有过性交;这样,再连同具有病毒从子宫颈及精液中排泄的知识,曾导致这样一种假说,即:性的传播,对于在人群中保持 CMV 的传染贮源是重要的。此种假说是否合乎道理,是为本文的主题。据认为,性的传播——如果事实上它确实存在——,在医学及流行病学上也是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严重巨细胞病毒婴儿肝炎的母亲再胎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玉君 《上海医学》1993,16(3):157-157,135
巨细胞病毒(CMV)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婴肝征)的主要病原之一,常呈宫内感染,其中10%~20%因肝硬化或并发症在1岁内死亡。为了解第一胎严重 CMV 婴肝征母亲生育第二胎是否有再感染的危险,本文跟踪检查了3例母亲第二胎妊娠期及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早产儿母亲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需求。方法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于早产儿出院后七天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与42名早产儿母亲进行交谈,建立专用的微信群,指导早产儿母亲在早产儿出院时添加微信群,与早产儿母亲进行充分交谈后,掌握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需求。结果早产儿母亲对于早产儿生长发育知识较缺乏,并且日常生活照护技能欠缺,因此需要医护人员为其提供相关内容支持。结论早产儿出院后其母亲对其生长发育存在较多的需求,充分了解其需求并予以相应的指导,可提升早产儿母亲对早产儿的照护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用血清学方法对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标记物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特异性抗体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HBsAg阳性的236份血清中,HCMV-IgM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各种HBV标记物分别和HCMV特异性抗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血清中HBeAg与HCMV-IgM间密切相关。如果排除HBeAg的影响,HBsAg同HCMV-IgM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HBV同HCMV活动性感染间存有一定关系,二者可以相互诱发或促进,引起双重感染。  相似文献   

13.
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琳  苏瑞琼 《广西医学》1998,20(3):340-343
为研究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临床特点及免疫功能变化,将39例婴儿CMV肝炎病人分为先天感染组及围生期感染组,对二组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对39例患儿不同临床期的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4.
巨细胞病毒(HCMV)在宫颈癌组织培养物中已分离出,在活检组织中亦能测出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CMV DNA).因此,HCMV很可能与宫颈癌有关.本实验采用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对宫颈癌,宫颈糜烂及正常宫颈组织中HCMV DNA进行检测,并分析HCMV感染与宫颈癌高危因素的关系,以探讨HCM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162例小儿活动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所有病例CMV-IgM抗体皆阳性,48/71例尿中找到巨细胞包涵体,先天性感染组79全,其中全身感染32例,年龄3周~12周组29例。该两组临床表现以病理性黄疸,肝脾肿大和肝损害为主,余为先天畸形和神经系统异常(17/31例有听通路传导障碍)先天组中新生儿窒息20例,〉12周龄组54例,其中肾病,肾炎或不明原因的血尿,蛋白尿共32例,死亡4例,借助  相似文献   

16.
17.
检测85例小儿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其中63例HCMV DNA阳性,22例HCMV-IgM抗体阳性。85例中先天感染41例,其中全身性感染25例。年龄3周-12周组25例。两组临床表现以病理性黄疸,肝损害,肝脾肿大,不明原因贫血,先天畸形等为主。先天组中,新生儿窒息15例,早产儿12例,小于胎龄儿11例。大于12周龄组19例,表现为肾脏病变、贫血、肺炎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产前诊断的途径。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24例妊娠患有巨细胞病毒(CMV)活动性感染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抗CMV-IgM型抗体和羊水及尿液CMV-DNA进行检测。结果:24例CMV活动性感染孕妇中有14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58.3%,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宫内感染儿羊水CMV-DNA阳性率78.6%,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找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产前诊断的途径。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24例妊娠患有巨细胞病毒(CMV)活动性感染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抗CMV-IgM型抗体和羊水及尿液CMV-DNA进行检测。结果:24例CMV活动性感染孕妇中有14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58.3%,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宫内感染儿羊水CMV-DNA阳性率78.6%,显著高于脐血CMV-IgM阳性率.孕妇尿液排毒状态与宫内感染的发生无明显关系。结论:宜将CMV-IgM阳性孕妇视为有宫内感染潜在危险的对象;羊水PCR-CMV检测可望成为产前诊断CMV宫内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索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5月本院收诊的90例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对患儿进行检测,比较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与治疗前后患儿检测结果。结果:尿液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的阳性率58.89%(53/90)、特异性62.22%(56/90)与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阳性率51.11%(46/90)、特异性61.11%(55/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78.89%(71/90)、特异性91.11%(82/90)与两种单一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