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肺损伤 (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至今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与其相关的病死率在 5 0 %以上[1] 。目前治疗ALI和ARDS的一般原因是 :①治疗导致ALI/ARDS的基础疾病 ;②支持治疗 ,包括机械通气 (MV)、体位治疗如俯卧位、血流动力学管理及药物治疗等。其中MV是治疗的关键和重点 ,国外学者证实MV与俯卧位结合即俯卧位MV是治疗ALI/ARDS的有效方法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1 机械通气MV是治疗ALI/ARDS的主要方法。其治疗目标是保证重要脏器的氧输送和二氧化碳清除 ,减轻呼吸肌负荷 ,避免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俯卧位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的有效性。方法纳入42例ARDS患者,早期给予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仰卧位、俯卧位1h、2h、3h、4h以及治疗后8h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PaO2/FiO2)、胸肺顺应性(C)、气道阻力(Raw)的变化。结果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有效率为66.7%。俯卧位1h后FiO2及PaO2/FiO2增加至峰值,其后略有下降,但直至治疗后8h,患者的FiO2及PaO2/FiO2仍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h RR下降,低于治疗前(P<0.05),而后又有所回升;治疗后1h Raw显著升高(P<0.05),而后又有所下降,而PaCO2、pH值、C和HR、MAP、CVP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  相似文献   

3.
俯卧位是机械通气的辅助措施,通过复张背侧肺泡,改善通气/血流比,减轻纵隔对肺组织的压迫和引流痰液等机制改善患者的氧合。俯卧位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多可以预防。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对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ARDS)患者,早期应用延长的俯卧位通气治疗可能可以降低ARDS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5):143-146
目的总结重症监护室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择取2015年12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36例ARDS患者,均在各种常规体位通气基础上再辅助俯卧位通气方式。统计分析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前后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及排痰情况。结果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后,患者p H值无变化(P0.05),PaO_2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CO_2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O_2/FiO_2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液引流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俯卧位通气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可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明显改善肺通气,并促进呼吸排痰,无明显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1974年有人提出俯卧位机械通气(PP)可作为改善急性肺损伤(AU)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氧合的一种通气策略,由于其简单、安全,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外医师重视,并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临床。我科运用俯卧位通气治疗外科感染引发ARDS 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压疮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8年6月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为试验组,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为16 h;2007年1月~2013年9月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为对照组,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为6 h。观察两组患者在俯卧位通气后第1天,第3天以及俯卧位通气结束时压疮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在俯卧位通气后第1天,第3天以及俯卧位通气结束后压疮发生率和压疮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临床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采取不同吸痰深度的应用效果,为ARDS的吸痰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接诊的138例以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ARDS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吸痰深度的不同分为浅部吸痰组和深部吸痰组,每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吸痰效果、干预前后血气指标和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浅部吸痰组和深部吸痰组患者日平均吸痰次数[(8.38±1.35)次vs(8.26±1.49)次]和吸痰间隔时间[(1.46±0.52)h vs(1.51±0.68)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PaCO2、SaO2和MAP水平均明显改善,且浅部吸痰组PaCO2、SaO2改善水平比深部吸痰组更显著(P<0.05),浅部吸痰组气道峰压干预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深部吸痰组气道峰压与MAP改善水平较浅部吸痰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部吸痰组患者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4.49%,1.45%,明显低于深部吸痰组的28.99%,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密闭式浅部吸痰技术应用于ARDS机械通气患者中取得较好疗效,其不仅具有良好的吸痰效果,还有利于患者血气指标PaCO2、SaO2和MAP的恢复,仅气道峰压单项指标低于深部吸痰组,但其大幅减少了并发症及死亡率的产生,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早期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观察氧合和肺力学变化,评价俯卧位通气的效果.方法:对26例早期肺内源性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6h,分别监测俯卧位通气前、通气0.5,2,4,6h氧合指数(Pa02/FiO2)及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呼吸系统顺应性等肺力学变化.结果:患者在改为俯卧位通气2h后氧合指数(224.86±30.84)较俯卧位通气前(192.45±46.81)明显改善(t-2.37,P=0.03);通气4h后氧合指数(286.38±36.67)较通气2 h(224.86±30.84)进一步升高(t=-5.53,P=0.00);通气6h氧合指数(287.46±38.84)则较通气4 h(286.38±36.67)无明显改善(=0.03,P=0.98).俯卧位通气前后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呼吸系统顺应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早期肺内源性ARDS患者的氧合,以持续通气4h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位变化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和对呼吸力学、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对循环功能是否有负面作用。方法采用油酸型ARDS兔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仰卧位油酸组(Ⅱ组)、俯卧位油酸组(Ⅲ组)、旋转体位油酸组(Ⅳ组),观察各组兔实验过程中动脉氧分压、呼吸力学、细胞因子和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Ⅳ组兔的心率在实验结束时要比Ⅲ组兔低,P<0.05;Ⅲ、Ⅳ组的动脉氧分压、肺的顺应性要比Ⅱ组高,P<0.05;Ⅲ、Ⅳ组肺内分流要比Ⅱ组明显低,P<0.05;Ⅳ组的气道峰压要比Ⅲ组为高,P<0.05;Ⅱ、Ⅳ组兔TNF-α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Ⅲ组和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三个实验组的动脉氧分压与肺的顺应性成明显正相关,与肺内分流成明显负相关。结论俯卧位和旋转体位能改善ARDS肺的顺应性、减少肺内分流,改善氧合;但俯卧位比旋转体位安全并能减少TNF-α的过度分泌。  相似文献   

11.
探讨治疗晚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降低病死率。方法治疗晚期ARDS患者20例,均采用PB-7200型定容型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选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 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方式,机械通气参数:呼吸频率:16-24次/分,潮气量:8-10mg/Kg,FiO2:0.40,PEEP:0.490-0.981Kpa,PSV:0.784-1.176kPa,辅助以监护和综合治疗。结果本组病例16例  相似文献   

12.
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顽固的低氧血症是其突出的临床表现,而纠正低氧血症是治疗ARDS首要任务。目前采取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已成为共识,但这种保护性肺通气不易使更多萎缩肺泡复张,不能保护有效的通气和氧合,且会导致进行性肺不张。笔者采用俯卧位肺保护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随着对ARDS病理改变认识加深和现代医学工程的进步,近年来对ARDS的机械通气技术、概念发生很大改变。1 ARDS传统的机械通气策略以往认为,发生ARDS时,双肺存在着分布较为均一的肺损伤,双侧肺泡广泛水肿、萎陷,通气换气功能障碍,肺顺应性降低,表现为严重低氧血症,胸片上为双肺弥漫对称性浸润影[1],故传统的机械通气策略是推荐使用超生理的大潮气量(VT:10~15mL/kg)低PEEP,使萎陷的肺泡重新复张,采用流量控制,容积切换的辅助/控制通气模式,I/E<1,P…  相似文献   

14.
李长城  余旻 《海南医学》2020,31(4):529-533
目的评估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及手工检索收集1966年1月至2019年6月俯卧位通气治疗ARDS的中英文随机临床对照试验(RCT),检索范围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然后对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文献并提取数据,采取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RCT研究,其中4项RCT研究了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病死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俯卧位通气可降低ARDS患者的病死率(OR=2.72,95%CI 1.94~3.82),其中2项RCT研究了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俯卧位通气可缩短ARDS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MD=5.84,95%CI 3.56~8.13),其中3项RCT研究了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ICU住院时间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俯卧位通气并不能缩短ICU住院时间(MD=0.24,95%CI-4.14~4.63),其中3项RCT研究了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俯卧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潮气量及压力支持通气(PSV)在早期生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按6-8ml/kg体重敢量机械通气,适当给予呼气末正压(PEEP),选用2PSV方式撤机,结果 早期ARDS按上述方法行机械通气治疗,可迅速改善肺换气功能,提高动脉血分压,减慢呼吸频率,撤机安全,可靠。结论该模式可靠,有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俯卧位在肺挫伤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肺挫伤患者,筛选后分为俯卧位组(n=121)和对照组(n=117).统计患者基础情况,发生ARDS[氧合指数(P/F) <150 mm Hg]及治疗后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通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席修明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8):1141-1142
20多年以前 ,Bryan发现麻醉时病人采用俯卧位通气 ,可以改善氧合状况。随后 2~ 3年的时间内 ,Douglas等人又通过一些小样本试验观察到 ,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其他病因的呼吸衰竭病人 ,采用俯卧位通气可以明显改善氧合。对于不同的病人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程度和时间有较大差异 ,这已被世界范围内的多项研究证实。由于对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未达成共识 ,对俯卧位通气的安全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并发症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因此限制了俯卧位通气的进一步应用。2 0世纪 80年代 ,随着人们对急性肺损伤 (ALI) /…  相似文献   

18.
杨春波 《新疆医学》2011,41(7):67-7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由多种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  相似文献   

1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新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机械通气模式的进步,使ARDS机械通气的策略和实施手段发生了重大转变,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机械通气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行机械通气治疗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对 2 7例ARDS患者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 (SIMV +PSV) ,应用较低潮气量 ( 6~ 10ml/kg) ,吸入氧浓度 (FiO2 ) <5 0 % ,PEEP≤15cmH2 O。结果  2 3例存活 (占 85 .19% ) ,4例死亡 (占 14 .81% )。结论 造成AR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早期控制原发病是ARDS治疗的关键 ,而机械通气是ARDS治疗过程中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