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5,(4):358-359
汤是会意字,金文作■或■,像以水盥洗人身。后来左边的"水"逐渐抽象,汤字也由石鼓文、帛书、小篆■→■→■,转变为隶书的■,进而成为今天的"汤"。《说文》:"汤,热水也。"《论语》里有"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描写。《楚辞》也有"浴兰汤兮沐芳,华彩衣兮若英"的美丽句子,说明早在三千年前  相似文献   

2.
    
正豆,甲骨文写作■,金文写作■,像器皿之形。《说文解字》曰:"豆,古食肉器也。"因此,豆的本义是指古代一种食皿,形似高脚盘。《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郭璞注"豆,礼器也"。《诗经·大雅·生民》曰:"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到了汉代,"豆"字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义项,即指农作物大豆。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引吴氏云:"古语只称菽,汉以后方呼豆。"如《诗经·小  相似文献   

3.
    
正咸作咸淡之咸时,旧写做"鹹",石鼓文作■,从卤,"卤"金文写作■,是古代西方之地,《说文》:"卤,西方鹹地也。""鹹地"古代指产盐不能长其他作物的土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盐碱地。从卤的字,都是与盐碱有关的事物,比如说"鹹",就是指像盐的味道,《说文》:"鹹,衔也,北方味也。"前面我们说"卤"是西  相似文献   

4.
    
正经,本义为织布机上的纵线,金文写作■,很像一架织机上绷着的线。《说文解字》载:"经,织纵线也。"经与纬相对,"纬"指织机上的横线。古诗《织妇怨》里有"皆言边幅好,自爱经纬密"。"经纬"由织机上的"横纵"进而引申为东西南北,"经"指南北,"纬"指东西,因此我们在地理上翻译以经纬度坐标地球上的具体位置。"经"由南北向的道路又引申指路径。在人体气血运行的路径称为"经络",经是主干,络是分  相似文献   

5.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6,(5):458-459
正醋,篆文为■,由表示酒的"酉"和表示过去的"昔"构成。"醋"的古字是"酢",金文的"酢"作■,从酉,作声。汉代《急就章》里有"酸咸酢淡辨浊清"的句子,唐代的经学大师颜师古注为"大酸曰酢",而北魏《齐民要术》中则更清楚地说道:"酢,今醋也。"关于醋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之一是相传杜康在发明  相似文献   

6.
论瘀血证治     
瘀血是指血液在机体脉管、组织或器官内的淤积,也包括血液运行不畅,病变可涉及脏腑、经络、肌肉、骨关节等多种部位。《内经》有"留血"的描述,汉·张仲景根据瘀血程度分别论述了蓄血、干血等,历代医家也根据瘀血的病理有多种阐发,如著血、凝血、血痹、积血等均是指血液停积不运,凝滞留著于体内;贼血、恶血均指对人体组织有伤害之血;干血、老血、败血等是指已无正常生理功能而淤积日久不易祛除之血。清·王清任对  相似文献   

7.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20,41(2):123-125
神,甲骨文作■,小篆写作■,《说文·示部》:"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它的造字本义是古人祭拜的天公、至高无上的造物者,甲骨文的字形像闪电之形,因为古人认为打雷闪电是天神在发怒。"神"由万物的主宰,又引申指"掌控肉体的灵魂、意识",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精神""神志"中的"神"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3,34(9):798-799
脬,小篆写作■,指膀胱。《说文》有,"脬,膀光也,从肉,孚声",《广韵·肴韵》则曰:"脬,腹中水府。"也是从侧面说明"脬"的含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风瘅客脬,难于大小溲。"张守节解释为:"脬亦作‘胞’,膀胱也"。"脬"字在古书记载中还指一种食物的名称。如《释名·释饮食》:"脬,赴也。夏月赴疾作之,久则臭矣。"至于脬所指食物是否为  相似文献   

9.
经考证历史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难经》中提出的"脾裹血"是"脾主统血"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基石。"脾裹血"既是人体解剖与形态结构的集合体,又是人体生理功能的表达体。基于上述特征,"脾裹血"可释义到现代医学脾脏功能上,即脾储藏血液、滤过血液等,也间接延伸到人体毛细血管对血液的调节效应上。中医学"脾裹血"指"脏""形""象"结合的生命活动功能单位;而现代医学的脾脏仅指一免疫、储血器官,其微观的生理功能效应不能涵盖宏观的中医"脾"与"脾裹血"及其演绎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6,(12):1112-1113
正酒,最早写作"酉"字,甲骨文作■,金文作■,像肚阔颈细的坛子,是古代盛酒的容器。后来小篆为了区别,才在"酉"旁边加"水",写作■,东汉辞书《释名·释饮食》载:"酒,酉也。酿之米麸酉泽,久而味美也。"这是对"酒"的定性,酒就是一种美味的饮料,用米麸酿造而成。  相似文献   

11.
    
正"土"字的甲骨文字形写做■,金文字形写做■,下面一横象征着祖先生存繁衍的大地,上面的刻划则是一个高耸的土墩。《说文解字·卷十三》"土字条"则曰:"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  相似文献   

12.
    
正蜜,小篆写作■或■,前者隶定为■。清代训诂大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或从宓,宓声。今通用此体。"是指蜜蜂,上面的"宓",为声符,表读音。蜜,本义是蜜蜂采取花液酿成的甜汁。古人根据产地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区分,如《康熙字典》"蜜"字条作:"《尔雅翼》土  相似文献   

13.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6,(9):792-793
正菊,小篆写作■,《说文解字》有:"菊,大菊、瞿麦。"《尔雅·释草》也作"大菊,瞿麦"。可见古义"菊"指石竹科的大菊即瞿麦,与今天人们普遍共识的"菊"花有很大不同。今日"菊"古代写作蘜。《楚辞·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那时已经知道许多菊花都是可以食用的。晋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更有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果搞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论述《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方法:根据经文结合历代医家见解对命题进行探讨。结论:"血不利则为水"指血液瘀滞可形成水肿,亦蕴含阳气不足而致"血虚"和"血寒"等病理,阐明了气血水的密切关系,为治疗气血水同病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中医理论里面的肝,一般是指一个以肝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其生理功能主要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肝主藏血",包括储存血液、调剂血量以及对血的统摄作用,《内经》的"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  相似文献   

16.
1脾脉……濇甚为肠■《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脾脉……濇甚为肠■,微濇为内■,多下脓血。"  相似文献   

17.
“瘀,积血也。”指血液停积,不能流通。《黄帝内经》中无瘀血一词,但有恶血、留血、血衃的记载,并在一些篇章里提到引起瘀血的原因及瘀血导致的一些症状。如《灵枢·五邪第二十》中有“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并有“结者散之”、“刺留血”、“血实宜决之”等治法。 张仲景是瘀血学说的奠基人。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首先提出了“瘀血”这个名称。在《金匮要略·惊悸  相似文献   

18.
尿路结石指肾、输尿管、膀胱等处的结石病变。关于本证的论治,始见于《五十二病方·■病篇》“■,弱(溺)不利,脬盈者……”及“石■,三温煮石苇苦酒而饮之”  相似文献   

19.
正"血浊"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此处"血浊"即指血液浑浊不清的状态。近年随着现代中医学发展,血证中"血虚""血瘀"分型已不能完全涵盖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且不能详尽其病因病机学特点,故"血浊"理论再次得以发展~[1]。目前较普遍认为,血浊是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血失清纯"或"血的运行异常",并已运用到脑病的防治,获得较好的  相似文献   

20.
一、解释词语: 1.腨■:出于《素问·阴阳别论》.腨,俗称小腿肚.■,酸疼也. 2.徇蒙招尤:出于《素问·五脏生成篇》.徇,一作■,古与眩通.徇蒙,指目眩不明.尤,借为犹,犹通摇.招摇,指身摇不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