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对54例经肝穿刺活检确诊的肝纤维化病人利用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分别测定b值为300、500、700s/mm2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各组ADC值的变化情况,并与病理改变作对照研究.结果 b值取500和700s/mm2时,随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ADC值依次...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ADC值在诊断肝脏纤维化模型(Liver fibrosis model,LFM)病理变化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对4只正常和13只LFM兔进行MR-DWI检查,选择b值为200 s·mm-2、500 s·mm-2、300 s·mm-2、600 s·mm-2,分别在肝脏左右侧获得4个ADC值.按照ISHAK肝脏病理组织学评分和纤维化分期标准,对全部兔肝脏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分级(1~6分为一级、7~12分为二级、13~18分为三级)和纤维化分期(Ⅰ期~Ⅵ期),以此为标准统计分析ADC值的变化情况.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方法(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兔LFM组中4个ADC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统计分析表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不同病理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间ADC值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肝脏发生纤维化时,肝组织的ADC值明显降低,随着病理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增加,ADC值降低越加显著.肝细胞变性、肿胀和炎细胞浸润,以及间质内胶原纤维沉积,使水份含量减少,水的自山运动受到限制,是导致ADC值降低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传统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和炎症程度定量分析的能力,评估DWI与DTI在诊断肝纤维化和炎症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笔者医院收治的58例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和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都进行DWI和DTI检查,采用弥散敏感度(b值)为0、800s/mm2的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进行DWI和DTI检查。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及平均弥散率(MD),分析两种方法定量肝纤维化分期的能力。对慢性肝炎患者肝穿刺病理组织检查,按照肝活检评分系统Metavir评分表对肝实质纤维化和肝炎症程度进行分级。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ADC值MD值变化和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DC与纤维化分期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39、-0.682,P<0.01);ADC、MD值与炎症分级之间有负相关性(r分别为-0.721、-0.486,P<0.01)。结论 DWI在肝纤维化分期和肝炎炎症分级方面的诊断效能均优于DTI,ADC值可定量评价肝纤维化的分期及肝炎活动的分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探讨对于转氨酶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技术诊断其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6年11月4年于该科行肝穿病理活检且转氨酶正常患者共60例,运用Fibroscan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肝硬度值(LSM),与肝组织活检结果相对比,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LSM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ROC)分析Fibroscan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1)LSM值随肝纤维化分期的逐渐升高而升高,二者呈正相关(r=0.642,P0.01)。(2)诊断S2-4期肝纤维化时,AUC面积为0.86,诊断界值为7.5 k Pa,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5.2%、78.6%;诊断S3-4期肝纤维化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诊断界值为9.0 k Pa,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5.1%、96.5%;诊断S4期肝纤维化时,AUC面积为0.92,诊断界值为10.5 k Pa,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7.8%、98.2%。结论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对于判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对于S3期以上的肝纤维化,其灵敏度与物异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6.
《医学综述》2017,(9)
目的观察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胎盘植入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临床产检或超声拟诊胎盘植入的妊娠晚期妇女5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腹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观察胎盘植入的MRI表现,以病理结果为准,探讨其诊断效力,并观察胎盘植入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及不同类型胎盘植入ADC值的差异。结果 MRI共诊断胎盘植入患者25例,包括粘连型11例、植入型9例、穿透型5例,诊断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87.5%、诊断符合率为86.0%。DWI图像中,胎盘植入表现为信号不均18例,胎盘局部向肌层突出7例,宫颈肿胀8例,子宫肌层低信号显示不清或中断10例。植入性胎盘植入部分的ADC值为(1.983±0.415)mm~2/s,显著高于非植入性胎盘的(1.765±0.365)mm~2/s及植入性胎盘的非植入部分的(1.786±0.354)mm~2/s(P<0.05)。粘连型胎盘ADC值为(1.896±0.398)mm~2/s,植入型胎盘ADC值为(1.975±0.401)mm~2/s,穿透型胎盘ADC值为(1.997±0.359)mm~2/s,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6,P>0.05)。结论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胎盘植入特征,诊断准确率高,DWI可以对其进行形态学和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7.
8.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已经问世近20年的时间,其成像技术日趋成熟,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方面,已经显示出其他成像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作此综述,希望能对深化了解弥散加权成像的原理及其在脑梗死方面的诊断价值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的问题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课题。以往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早期脑梗死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 ,使临床诊断及治疗缺乏依据。为此 ,我们从临床角度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和确定DWI在区分常规MRI上所示的多发梗死灶中急性和非急性梗死方面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 0例均为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收住我科经CT并结合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 ,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 ,其中男 6 8例 ,女 5 2例 ,发病年龄 4 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标准化肝脏ADC值定量分析肝纤维化的能力,同时分析其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利用MRDwI检查回顾性分析54例肝纤维化患者资料,检测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HA、LN、PC11I和IV-C,测量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下肝脏ADc值、脾脏ADC值,并计算标;住化肝脏ADC值。分析肝纤维化分期与标准化肝脏ADC值之间的相关性,比较肝纤维化各期标准化肝脏ADc值间的差异,并对血清学指标和标准化肝脏ADC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朵血清学指标№、LN、PCIII和IV—c随肝纤维化分期进展依次升高,标准化肝脏ADc值(b=700S/mill。)依次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生化指标与标准化肝脏ADC值相关性分析,标准化肝脏ADC值与LN、PCIII、HA,IV-C呈负相关。结论MRDwI是有效检测和定量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影像学方法。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标准化肝脏ADC值在肝纤维化的诊断中均具有一定价值,两种方法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1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脑梗死患者(超急性2例,急性期12例,亚急性期8例)经DWI成像、T1WI、T2WI及FLAIR检查,比较不同序列间病灶的信号强度表现及病灶数目。结果:单纯脑梗死DWI均表现为高信号,伴有出血时表现为混杂信号;而T2WI/FLAIR检查中2例超急性患者未显著责任病灶,急性期内仅2例表现为高信号,其余表现为略高信号或等信号。综合比较三种检查中病灶与对侧相应部位信号强度,DWI组与FLAIR组及T2WI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意义(方差分析PFLAR=0.001,PT2WI=0.038),DWI优于FLAIR及T2WI。本组共有9例于T2WI显示为多处病灶,而DWI均为单发病灶,且单发病灶部位与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相符。结论:DWI对于急性脑梗死比T2WI及FLAIR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有助于多次梗死患者急性责任病灶的检出;有助于诊断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占死因的首位,而缺血性脑梗死占脑卒中的80%-85%。影像学检查在脑梗死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但常规CT和MRI较难鉴别急性和非急性脑梗死,尤其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性低,而脑梗死时间的准确判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实际意义。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机软硬件的发展,基于平面回波(EPI)技术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已经逐渐成为超早期筛选脑缺血、判断病变程度与范围的一项常规检查。本文拟探讨DWI对早期脑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和对急性与非急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萍王丽胡蓉毛创杰陈治利 《疑难病杂志》2017,(6):575-578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化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120例CHB患者(CHB组),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2组血清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CⅣ)]和血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水平,并将对CHB患者进行纤维化分期,应用Spearman单因素分析血清纤维化标志物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纤维化标志物在CHB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HB组血清纤维化标志物(HA、LN、PⅢP、CⅣ)及肝功能指标(TBil、DBil、ALT、AST)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CHB纤维化分期S3~S4级血清纤维化标志物(HA、PⅢP、CⅣ)及肝功能指标(TBil、DBil)均高于S1~S2级(P均<0.05),而随着纤维化程度增加,血清中ALT、AST水平显著下降,纤维化分期S3~S4级低于S1~S2级(P<0.05),而各分级中L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A、PⅢP、CⅣ与ALT、AST均呈负相关(P<0.05),而LN与TBil、DBil、ALT、AST无相关性(P>0.05),HA、PⅢP与TBil、DBil均呈正相关(P<0.05)。经ROC分析可见,ROC曲线下面积(AUC)CⅣ>HA>PⅢP>LN,血清HA、CⅣ联合诊断早期肝硬化(S1~S2)的价值较单一指标诊断价值高。结论血清纤维化标志物与CHB患者肝功能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血清HA、CⅣ可作为肝纤维化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阅读有关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文献资料。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脑肿瘤、脑脓肿的分期[2]、肝脏肿瘤、鉴别乳腺肿瘤的良恶程度以及椎体病变的诊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应用中仍有一定局限性。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在临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纤维化程度及活动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疾病活动度的价值.方法 对49例经肝脏穿刺活检证实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和10例无肝脏病史、无肝功能异常的受试者行磁共振DWI检查,在弥散敏感系数b分别取100、200、400、600、800 s/mm2的情况下,测定肝脏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肝脏穿刺病理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采用Knodell组织学活动度指数积分系统进行慢性肝炎活动度分级和肝纤维化程度分期,比较不同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肝炎患者的ADC值的差异.结果 所有受试者肝右叶的ADC值小于左叶.当b=400、600、800 s/mm2时,纤维化患者(n=36)的ADC值显著小于无纤维化者(n=23,包括10名正常受试者)(P<0.01).当b=800 s/mm2时,不同炎症活动度组及不同肝纤维化组间的ADC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 DWI技术能评价活体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张量成像(DTI)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定量分析的能力。方法 应用3.0T MR对8名志愿者、40例慢性病毒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进行DWI及DTI检查,弥散敏感度(b值)选择0,800 s/mm2,比照肝穿病理结果,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及平均弥散率(MD),分析两种方法定量肝纤维化分期的能力。结果 受试者的肝脏ADC和MD分别为(1.26±0.12)×10-3 mm2/s和(1.39±0.1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75,P<0.01)。ADC、MD与纤维化分期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86,-0.481,P<0.01);ADC可有效鉴别正常肝脏(S0期)与S2 、S3、S4期纤维化(P<0.05),肝硬化(S4期)与S1、S2、S3期纤维化(P值分别为 0.003,0.041,0.014);MD能有效鉴别S4期与S0、S1期纤维化(P值分别为0.002,0.026),但不能鉴别比较其他各期纤维化(P >0.05)。ADC预测≥S2期、≥S3期及≥S4期纤维化的能力均优于MD(ROC曲线下面积,ADC分别为0.879、0.823、0.866;MD分别为0.796、0.743、0.725)。结论 DWI对肝纤维化分期的定量分析效果全面优于DTI,适合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纤维化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诊治过程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优势及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106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按照常规MRI、DWI顺序依次进行扫描,两者检查间隔时间> 1 h。比较健侧和患侧不同b值下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比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患者不同b值下的ADC值;对比常规MRI和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效能。结果 106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脑梗死87例,超急性期(<6 h)36例,急性期(7~24 h)51例。患侧不同b值下的ADC值均低于健侧脑组织(均P <0.05);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不同b值下的ADC值均低于急性期患者(均P<0.05);DWI技术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均高于常规MRI(均P <0.05)。结论 DWI可以精准诊断急性脑梗死及鉴别不同病情阶段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组和急性期组,所有患者均进行CT、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DWI检查。对比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磁共振DWI高信号显示情况,比较两组磁共振DWI弥散系数结果。结果:磁共振DWI诊断准确率高于MRI和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超急性期组和急性期组患者磁共振DWI检查结果均为高信号表现,高信号显示率为100%。超急性期组相对弥散系数、健侧表观弥散系数、患侧表观弥散系数均高于急性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磁共振DW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以明显高信号为表现,能及时、准确地发现病灶。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金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7(2):222-22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脑梗死患者的DWI图像及SE T1WI、FSE T2WI、FLAIR图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DWI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高度敏感,达100%,对急性出血性脑梗死亦很敏感;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敏感性性(33%)低于SET1WI、FSE T2WI、FLAIR(100%);FSE T2WI、FLAIR对慢性期脑梗死和脱髓鞘病变敏感性高(100%),DWI对此不敏感。结论:DWI是诊断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最敏感的检查方法之一。结合SE T1WI、FSE F2WI、FLAIR能区分急性期和慢性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