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究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在减少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中的应用状况。方法:选择190例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需要输血治疗,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给予对照组患者普通血液成分,对治疗组患者输注去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状况。结果: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1.58%,治疗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7.8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急需输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炎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2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给予对照组普通成分输血,给予观察组去白细胞输血。对比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炎症和免疫指标水平。结果将输血前、输血后第1天、输血后第3天分别定义为T_0、T_1和T_2。T_0时两组各炎症及免疫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_1时两组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较T_0时升高,T_2时均较T_1时下降,T_2时观察组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_1时两组CD4~+、CD4~+/CD8~+细胞水平均较T_0时下降,CD8~+细胞水平均较T_0时升高,T_2时CD4~+、CD4~+/CD8~+细胞水平均较T_1时升高,CD8~+细胞水平均较T_1时下降,T_2时观察组CD4~+、CD4~+/CD8~+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输血治疗中采用去白细胞技术,可有效减轻免疫抑制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进行输血技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输血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输血技术治疗,实验组采取去白细胞输血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后C反应蛋白水平,输血前后发热情况及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输血后,实验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后发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去白细胞输血技术进行输血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炎性反应,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去白细胞输血对术后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去白细胞输血已被广泛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去除全血或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减少输血反应的1种最好的输血方法.我院自开发去白细胞输血以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笔者自2003年5月至2004年11月对我院217例外科手术病人术中输血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讨论对白血病患者实施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所造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治疗的白血病患者84例,应用数学随机数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普通输血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去白细胞输血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白血病输血治疗效果、在输血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在输血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者白血病输血治疗总有效率为90.5%,高于对照组的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输血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输血治疗期间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白血病患者实施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黎继兰 《当代医学》2013,(35):44-44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组和未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去白细胞输血组和未去白细胞输血组,每组30例。未去白细胞输血组采用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去白细胞输血组采用去白细胞输血,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白细胞输血的效果。结果与未去白细胞输血组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23.3%相比,去自细胞输血组患者的3.3%的较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转移复发率为16.7%,对照组则为36.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去除白细胞输血,能够降低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输血中 ,由白细胞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是常见而棘手的问题 ,尤其是多次输血的患者。为了减少FNHTR和输血相关性疾病的发生 ,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库将去白细胞血液用于反复输血的患者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从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5月的输血记录中挑选输血例次多 ( 6次以上 ) ,反应发生率高的 14名患者 ,男性 7例 ,女性 7例。其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3例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ML) 1例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 -L2 ) 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率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急性白血病患者1210例(观察组),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血液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活动主题,通过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相应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策并组织实施等品管圈活动。设未应用品管圈活动干预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院内感染等情况。结果通过不断的持续质量改进,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由未实施品管圈活动的39.77%下降至活动后的24.05%,院内感染发生率构成比由未实施的69.1%降至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发生率中效果显著,并且能提高圈员品质改善的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近代医学研究表明,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一种“污染物”,国外有人称含有白细胞的血液为“垃圾血”,因为输人含有白细胞的血液会产生白细胞抗体(HLA),能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等。去除白细胞输血可避免以上现象,并对输血安全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9月~2006年8月,我们对32例白血病患者采用去除白细胞输血的方法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卢莉娟 《实用医技杂志》2022,(11):1216-1218
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在三明市中心血站输血的1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输血成分不同分为对照组98例和观察组98例,对照组患者的输血采用常规输血技术进行,即输注未去白血液成分;观察组患者则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比较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输血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输血前,2组血清TNF-α、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组血清TNF-α、CRP水平均有明显上升,但是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过敏2例,发热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过敏5例,发热4例,皮疹2例,血红蛋白尿1例,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98),低于对照组的12%(1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去白细胞血液成分输血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研究发现,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可以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传染病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多种并发症(输血不良反应)。因此,白细胞在输血中是一种“污染物”已得到全世界的肯定,很多国家要求血站去除血中白细胞后再发往临床(去白细胞血液),这样会明显降低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有些国家常规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已是一项强制性政策(如英国)。去除白细胞最先进的方法是使用白细胞滤器过滤血液,下面就目前去白细胞输血最新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张慧  刘瑞明  刘刚  苗庄  王磊 《中国热带医学》2007,7(7):1135-1135,1140
目的 探讨静脉血(外周血)首次检出幼稚白细胞对诊断AL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607例已确诊的AL患者的骨髓细胞及组化染色结果与首次血液幼稚白细胞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 从607例AL患者外周血首次拟诊为未分化急性原始粒细胞型白血病(M1)、急性原始粒细胞型白血病(M2)、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M3)、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AL1、AL2)幼稚白细胞检出率为97.89%以上;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型白血病(M4)、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M5)和急性红白细胞型白血病(M6)的幼稚细胞检出率为83.79%以上,平均为92.60%,幼稚细胞检出范围均在40.1%~77.8%,亦有少数患者因白细胞总数少,在外周血中难以查到幼稚细胞,高度怀疑时,应采取浓缩白细胞后涂片检查.结论 外周血发现幼稚白细胞为诊断白血病提供首次诊断时机,同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和组化染色等综合检查,更全面地反映造血组织病变程度,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单采白细胞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单采组10例,患者经血细胞分离机去除白血病细胞后化疗。单纯化疗组12例,化疗方案急淋9ALL)为DVCP方案,非急淋(ANLL)为DA方案。结果 单采组CR7例(70%)(20%),NRI例(10%)。对照组CR2例(16.6%),RP5例(41.7%),NR5例(41.7%)。结论:单采白细胞联合化疗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化疗,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血对急性白血病(AL)化疗期间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患者化疗期间采用1200ml新鲜全血分次输注,输血后24小时内检测其WBC量值变化并观察输血后感染(发热)的控制率。结果输血后WBC计数无提高(P>0.05),发热的控制率为13.33%。结论AL化疗期间采用输血对提高其WBC计数及防治感染尚无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凌  刘珺  周菁 《北京医学》2004,26(3):194-196
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开始关注将去白细胞血液或血液成分应用于临床输血[1].目前,去白细胞输血已经被国内外输血领域广泛采用,逐渐成为一种常规输血方法.我们检索了1986至2003年MEDLIN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的有关文献816篇(其中国内文献331篇,国外文献485篇),对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近两年经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32例肿瘤患者和29例未经去白细胞输血肿瘤患者,比较去白细胞输血的疗效,了解输血效果。结果61例肿瘤患者共输血224次,术后感染、复发、输血反应、疗效两组比较,去白细胞组明显优于未去白细胞输血组。结论肿瘤患者临床应用去白细胞输血可降低术后感染、转移复发及输血反应,并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白细胞分离术对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yperleukocytic acute leukemia,HAL)白细胞淤滞临床症状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HAL患者病例资料,观察白细胞分离术对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白细胞淤滞症状、早期病死率、1周期化学治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2周期化学治疗后总CR率、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结果分离组患者白细胞分离后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白细胞计数降至20×109/L时间,分离组短于未分离组(P=0.011)。对于白细胞淤滞所致的I型呼吸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分离组患者改善率高于未分离组(P〈0.05)。白细胞分离组与未分离组早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白细胞分离术对于HAL患者的1周期化学治疗后CR率、2周期化学治疗CR率及OS无影响(P〉0.05)。结论白细胞分离术联合小剂量化学治疗药物较单纯小剂量化学治疗可以较快地降低HAL患者外周血的白细胞计数,更好地改善HAL患者白细胞淤滞所致的I型呼吸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白细胞分离术并未改善HAL患者早期病死率,化学治疗后CR率及OS。  相似文献   

19.
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分析$武警广东边防总队医院血液科!518029@张玉青 $青岛二炮疗养院@张海勇 $北京二炮门诊部@张毓芳1 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8~58. 2 孟莉,朱玉群.血液系统疾病并发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1997,18(7):384.  相似文献   

20.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主要用于准备器官移植的患者输血和需要反复输血患者的临床输血与同时免疫的研究。由于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国内外输血界公认为,去白细胞输血具有减少同种异体输血副作用的效果,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防止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同种免疫和血小板输注无效,降低传播白细胞相关传染病病原体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