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36-1138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方法:将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口服,观察组患者在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口服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75mg/d口服。比较两组患者4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发生率显著下降,以及6个月后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抵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AR和半AR发生率以及降低患者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临床剂量。方法:选取脑血管疾病的患者1276例,按照使用阿司匹林剂量情况,分为治疗组(n=612)和对照组(n=664)。治疗组(正常剂量规律用药组):患者应用正常剂量阿司匹林,且不间断、有规律用药,75150mg/d;对照组(过低剂量规律用药组):患者应用过低剂量阿司匹林,规律用药,25150mg/d;对照组(过低剂量规律用药组):患者应用过低剂量阿司匹林,规律用药,2550mg/d,比较两组的预防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出现脑血管疾病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剂量7550mg/d,比较两组的预防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出现脑血管疾病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剂量75150mg/d,规律使用阿司匹林在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mg,每日1次,观察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加用双嘧达莫片,比较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和6个月内脑梗死复发率.结果 两组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或双嘧达莫片治疗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患者6个月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在降低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脑梗死复发率具有一定疗效,可以作为补充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内科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平行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学者用药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用药方案的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观察期半年,对比两组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血小板凝聚率以及血栓素B2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期间,观察组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5例,发生率为10%;对照组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13例,发生率为2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小板凝聚率与血栓素B2水平分别为(75.52±11.63)%与(97.58±18.54)p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辅以阿司匹林,可以明显减少心脑血管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抗血栓效果,可以作为临床治疗与预防用药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患者鼻出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66例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发生鼻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鼻内镜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填塞止血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止血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止血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0.00%(0/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9.09%(3/33)(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6/33),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60.61(20/33)(P0.05)。结论鼻内镜在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止血迅速,复发率低,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将5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2年跟踪观察。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加他汀类口服,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结果治疗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ASA)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对血中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A1组50例(ASA 50 mg/d),A2组50例(ASA 100 mg/d),A3组50例(ASA 300 mg/d),A4组50例(口服安慰剂),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末清晨空腹抽血测定花生四烯酸(ACA 500 μg/d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中TXB2.结果 血小板聚集功能较用药前明显下降,显效率24%~30%,有效率44%~52%,总有效率48%.同时ASA患者治疗前TXB2显著高于正常,但在治疗后TXB2明显下降.ASA患者在50~300 mg/d范围内,低剂量和高剂量在血小板聚集率测定及TXB2含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抗血栓的疗效与一定范围(50~300mg/d)剂量的递增无显著相关性,强调个体化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20-22+2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子痫前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 年7 月~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具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产检并分娩的孕妇84 例,随机分为50 mg/d 组、100 mg/d 组、150 mg/d 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1 例。50 mg/d 组、100 mg/d 组、150 mg/d 组分别予阿司匹林肠溶片50 mg/d、100 mg/d 及150 mg/d 睡前口服,对照组不予干预。比较四组孕妇的子痫前期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结果 50 mg/d、100 mg/d 及150 mg/d 子痫前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00 mg/d 组子痫前期发生率明显低于50 mg/d、150 mg/d(P<0.05),50 mg/d、150 mg/d 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PT、D-D 水平无明显改善(P>0.05),50 mg/d、100 mg/d 及150 mg/d PT 明显升高,D-D 水平明显下降,且两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50 mg/d、100 mg/d 及150 mg/d 剖宫产、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围产儿死亡、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00 mg/d 组剖宫产、早产发生率明显低于50 mg/d、150 mg/d(P<0.05),50 mg/d、150 mg/d 间剖宫产、早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mg/d、100 mg/d 及150 mg/d 低体重新生儿、围产儿死亡、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100 mg/d 阿司匹林应用于具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妇的治疗中能有效减少子痫前期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他汀组)进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二级预防,结果显示他汀组再发TIA、非致死性脑梗死,主要终点发生率分别为6.52%、2.17%、10.8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单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的24.44%、17.78%、46.67%、(P均<0.05),死亡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认为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复发率,降低1a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用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2010年笔者所在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0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阿乐)10mg,1次/d,睡前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睡前口服,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100mg,1次/d,睡前口服,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治疗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治疗1年内缺血性卒中的再发率。结果:1年内治疗组再发率为(6.0%),对照组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TC、TG、LDL-C治疗后均下降,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潘启焕 《中外医疗》2009,28(3):49-49
目的观察刺五加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TIA患者94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7例,给以控制血压、血糖,降脂,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天1次;治疗组4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60mL,加10%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1次/d;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3周。观察治疗后2组TIA发作及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2组症状均有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93.6%,明显优于对照组80.8%,P〈0.05;治疗组半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五加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立海 《疑难病杂志》2012,11(2):132-133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二级预防过程中再发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二级预防过程中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0例。2组均依据病情均给予降低颅内压、神经保护剂、调控糖尿病、调节血压及对症治疗等。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以拜阿司匹林300 mg口服,每日1次,7 d后改为拜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14 d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评分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1%vs55.0%,P<0.05),总有效率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8%vs 92.5%,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二级预防过程中再发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及血液流变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62%(44/52),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6.15%(50/52)(P0.05);对照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2/52),略低于观察组患者的7.69%(4/52)(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可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小板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指标、复发率、脑卒中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明显较对照组(72.9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膜糖蛋白(CD62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63、CD62p水平均明显较治疗前低,观察组CD63、CD62p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6.25%(3/48)及脑卒中发生率2.08%(1/48),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及脑卒中发生率,且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7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7)与对照组(n=36)。对照组应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片,比较两组血小板参数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小板参数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高于对照组、MPV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血小板参数改善幅度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随访结束时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率为10.8%(4/37),对照组为41.7%(15/36),观察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横纹肌溶解、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可更大幅度改善血小板参数指标与神经功能缺损,近远期疗效均较佳,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脑卒中的发病占脑血管疾病的50%~60%。脑卒中在很多国家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主要致死原因。尤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占整个脑卒中60%~80%,且致残率及致死率很高,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有益的。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中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药物。现将有关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1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阿司匹林是目前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主要药物,其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的活性,从而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阿司匹林口服后…  相似文献   

17.
石开玖  马治刚  赖晓惠  陈波  周彬 《西部医学》2010,22(7):1232-123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4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组(150mg/d)和阿司匹林2组(250~300 mg/d)各120例。常规门诊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比较,阿司匹林2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2.50%(3/120),明显低于阿斯匹林1组8.33%,(10/120),相对危险性下降50%以下,但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相比,阿司匹林2组可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且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250~300 mg/d阿司匹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7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加用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并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作回顾性分析与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为期1年的随访,研究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下降幅度要显著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研究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对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效果要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单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司匹林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同时对患者在治疗1年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年后的随访中,观察组患者的病症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血小板功能变化为指标,评价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2例我院住院UAP病人,随机分为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25例),阿司匹林100mg/d加氯吡格雷75mg/d;单用阿司匹林组(27例),阿司匹林100mg/d.分别于入院时、入院治疗7d后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浆GMP-140浓度及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其治疗前后及在不同治疗组的变化.另选年龄性别都与UAP病人相当的健康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UAP病人血浆GMP-140及血小板聚集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经治疗7d后血浆GMP-140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联合用药组血浆GMP-140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1);联合用药组治疗后血浆GMP-140浓度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聚集率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UAP病人存在血小板活化高聚集状态,目前对于UAP病人的标准治疗可显著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功能,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活化聚集功能上有显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经双联治疗7d,UAP病人血小板活化聚集功能虽明显减弱,但仍未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