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血运重建方案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糖尿病(DM)高龄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长垣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年龄≥80岁)患者96例,其中35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PCI组),6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CABG组),比较2组患者的病变特点、预后及生存状况,并分析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围术期PCI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显著低于CABG组(P<0.05),但2组患者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9,P>0.05)。1 a后PCI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CABG组(χ~2=6.536,P<0.05),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高于CABG组(χ~2=6.158,P<0.05);但2组患者MACE发生率、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及心脏性猝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血糖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及高血压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CI治疗能够降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应针对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及云南省内部分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30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行PCI治疗的患者为PCI组,另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6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左主干病变患者为CABG组.观察PCI组及CABG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上述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术、脑血管事件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心绞痛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的临床特征基本相近.PCI组有5例(16.7%)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达到Ⅲ级病变,而CABG组8例(50.0%)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达到Ⅲ级病变,P=0.04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CI组中药物洗脱支架(DES)应用占绝对优势(97.0%),左主干病变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两组在心绞痛复发率、再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与非ACS远期疗效比较在心绞痛复发率(29.4%VS0.0%,P〈0.05)及MACE发生率(41.2%VS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经选择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治疗的疗效与CABG治疗左主干病变比较PCI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疗效.(2)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是影响心绞痛复发率及MACE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治疗左主干病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2年6月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50例,分为两组,左主干病变组215例,非左主干病变组235例,所有病例由同一团队施行OPCAB,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术后各项指标及早期死亡率。结果左主干病变组4例因术中搬动心脏出现血流动力学极度不稳定转为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手术,两组人均搭桥数为3.02支,人均搭桥数左主干组较非左主干组高,主要集中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血量、术后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术中转CPB手术比例左主干组高,乳内动脉使用率非左主干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后各种并发症及死亡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治疗左主干病变是安全可行的,但是术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包括IABP和CPB,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与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对2003年2月至2008年6月接受治疗的冠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病人进行评估,其中113例置入了药物洗脱支架(DES组),96例病人接受了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术后6月及3 a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发生率.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DES组与CABG组术后12月的MACCES发生率分别为11%及10.6%,P>0.05; (3)平均随访18个月,DES组与CABG组无MACCES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冠脉造影随访DES组再狭窄率高于CABG组(7.69%比 0%,P<0.05).结论 冠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DES治疗手术成功率高,有较理想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李东涛 《吉林医学》2013,34(17):3328-332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冠心病6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组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治疗组的再次干预、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肾功能不全、心包填塞、心律失常、胸腔积液和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有很好的近期疗效,同时并发症少,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危险指数(TR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35例,对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应用ROC曲线对TRI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2年全因死亡的最佳截断值。以最佳截断值(23.05)将患者分为高TRI组86例及低TRI组149例,比较两组术后预后情况。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患者SYNTAX评分逐渐加大(P<0.05);相较于低TRI组,高TRI组的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更高(P<0.05)。结论 TRI可有效评估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同时可有效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心病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患者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与冠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疗效,探讨ULMCA患者的最佳血运重建策略.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176例从2003年6月至2008年3月在云南省2家医院经PC IDES和CABG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其中CABG组80例,PCI-DES组96例.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左主干病变特点、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和P CI手术情况,随访患者术后3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 C CE)的发生率,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以及脑卒中、脑出血等,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情况.结果 1.PCI-DES与CABG两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塞等基线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住院期间P C I-D E S组死亡率为0%,C A B G组为1.25%,CABG组住院期间的MACCE事件发生率较PCI组高.3.术后1年PCI-DES组与CABG组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12.5%及13.7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CI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TVR)明显高于CABG组.术后3年,DES组与CABG组MACC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PCI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TVR)仍然高于CA BG组.结论 P C I-D E S与C A BG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其近、中、远期疗效相似,但PCI-DES组TVR事件发生率高,在不同的患者人群中,应结合临床特征和冠脉病变特点选择恰当的血运重建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4年8月-2010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5例(AMI组)的临床资料,另选择同期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非急性心肌梗死(non-AMI组)7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比例明显高于非急性心梗组(P〈0.05),AMI组中应用体外循环的比例高于non-AMI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较non-AMI组死亡率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与冠脉旁路移植术对冠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2月~2010年2月12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80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40例进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脑血管事件、再次血管重建、急性肾衰、急性心梗、心绞痛复发率、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有较好临床疗效,临床随访结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药物洗脱支架(DES)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疗效.方法:220例多支病变冠心病(CHD)患者接受DES(148例)或CABG(72例),观察围术期疗效、并发症,进行临床随访了解远期疗效(再发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死亡、无事件存活等).结果:围手术期DES和CABG的手术成功率均较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CABG组高于D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脑梗塞、心绞痛、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6.7)个月随访结果示:DES组的再发心绞痛、靶血管重建高于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新发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心脏性死亡、无事件存活率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CABG和DES的手术成功率均较高,近期疗效无明显区别.远期疗效观察,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区别,但CABG组的再发心绞痛及靶血管重建小于DES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35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存在左主干病变分为左主干病变组87例和非左主干病变组27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辅助检查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左主干病变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左主干病变组年龄、有糖尿病病史比例和尿酸水平均显著大于非左主干病变组(P0.01),两组之间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史和尿酸水平均是导致左主干病变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严重程度更高,年龄较大、有糖尿病病史、血尿酸水平升高是左主干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由粥样硬化导致的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狭窄是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严重病变。该病占心导管检查病例的2.5%~10%,常以顽固的劳累性心绞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是指无自身良好的右向左的侧支循环或无以前经冠状动脉移植至左冠状动脉一支或多支通畅的血管桥的左主干病变。传统观点认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左主干病变施行急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指征与方法。方法 总结157例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与近期疗效,分为急症手术组(48例)和择期手术组(109例),进行对比分析。急症手术指征包括:左主干病变狭窄>90%,左主干病变在70%-90%之间合并不稳定心绞痛。急症手术组中,急性心肌梗死1周内的比例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P<0.05)。结果 急症手术组非体外循环手术的比例达到91.7%,与择期手术组无差别;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比例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术后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比例明显低于择期手术组(P<0.05)。总住院死亡率为1.9%,急症手术组死亡3例(6.3%),择期手术组无死亡病例,死亡原因多与术前左心室功能低有关。随访中急症手术组院外死亡1例。结论 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急症手术指征仍然存在不同理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左主干病变的急症手术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陈海坚  林薇  莫逆  梁金春  乌汉东 《西部医学》2012,24(10):1929-1931
目的评价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45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根据病变是否累及左主干远端分叉分组,开口或体部病变为非分叉组(26例),累及左主干远端或前降支、回旋支开口者为分叉组(19例)。15例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13例在术后(9.5±6.3)个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45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达到操作成功标准。术后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8个月。分叉组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率明显高于非分叉组(P〈0.05),但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MACE单因素分析发现,术中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P〈0.05)。13例术后复查患者4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均发生在分叉组,且双支架术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单支架(P〈0.01)。结论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效果,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可明显减少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并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beating hear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BHCABG)对中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例并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观察组)与20例体外循环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对照组),评价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移植血管数、红细胞输注量、血浆冷沉淀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IABP置入率、死亡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均明显缩短,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较少,住院总费用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缩短中高危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减少术后监护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对于不适于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中高危患者,建议优先考虑并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实用全科医学》2007,5(10):879-880
目的 评价高龄冠心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CAD年龄〉70岁82例(高龄组)和年龄〈70岁78例(非高龄组)行PCI患者的临床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近中期临床疗效。结果 高龄组行PCI的总成功率与非高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死亡率(1.21%)与非高龄组死亡率(1.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冠状动脉、外周血管并发症无明显差异;高龄组冠状动脉病变较非高龄组重,支架置入率高于非高龄组,随访24月,2组间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CAD患者行PCI是安全的,其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及近中期疗效与非高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同样是高龄冠心病患者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左主干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47例左主干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7例,69例有心肌梗死史,其中55例为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手术。133例有不稳定心绞痛,3支病变12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55.6%,其中射血分数小于30%者7例。结果所有病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33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2例。手术死亡3例,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其余并发症的发生与非左主干病变组无差异。结论左主干病变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ULMCA)病变高龄(≥75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行PCI的ULMCA病变的高龄患者共85例,与同期行PCI的非高龄(<75岁)ULMCA病变患者进行比较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差异。结果:平均随访(16±5)月,两组临床基线资料上,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比较,高血压、陈旧心肌梗死、陈旧脑梗死、慢性肾衰竭比例更高(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更低(P<0.05),EuroSCORE积分和SYNTAX积分更高(P<0.05),但糖尿病比例更低(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PCI,高龄组单支架术应用更多(P<0.05),随访研究结果示,高龄组的MACE事件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LMCA病变的高龄患者行PCI的短、中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特点及围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 将 943例患者按年龄分成A组 (≥ 70岁 ) 187例和B组 ( <70岁 ) 75 6例 ,并对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技巧及围术期处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间术后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呼吸机支持时间 ,重症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B组。结论 高龄患者可耐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其死亡率无明显增加 ,但围术期的正确处理 ,尤其是对合并症的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1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确诊的冠心病并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55例,按照是否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成两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药物治疗组(A组)81例,单纯药物治疗组(B组)74例,比较两组治疗后1年胸痛和(或)胸闷控制率、左心功能不全症状缓解率以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胸痛和(或)胸闷控制率:A组82.7%(67/81),B组55.4%(4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功能不全症状缓解率:A组67.9%(55/81),B组39.2%(2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死亡发生率:A组3.7%(3/81),B组8.1%(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药物治疗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能改善胸痛和(或)胸闷及左心功能不全,但未能降低1年期心源性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