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人长者饭堂需求现状。方法 选取南宁市7个区315名60岁以上老年人,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长者饭堂居家养老需求调查表和长者饭堂社会现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15名调查对象中,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户口性质的老年人对长者饭堂的需求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独居及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对长者饭堂居家养老的需求比例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对长者饭堂居家养老需求者占87.3%。结论 社区老年人对长者饭堂居家养老的需求较高,特别是独居老人的需求最为迫切。  相似文献   

2.
张升超 《现代医院》2011,11(8):148-149
目的研究居家养老对社区老年保健服务的效果,为社区老年保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测量量表(SF-36)调查接受个性化服务的100户老年人,分析其生命质量评分的变化;自拟调查问卷对随机抽取的362名60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调查。结果接受居家养老服务后,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评分得到明显提高,社区老年人对高血压、糖尿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得到明显提高,且有35.00%及36.67%的老年人改变了自己的不健康饮食方式、行为习惯。结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在社区老年保健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为优化配置养老资源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厦门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问卷城区652份、农村622份。城、乡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暂未考虑比例分别为67.5%、18.6%、12.7%、1.2%和71.1%、23.1%、4.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城乡老年人在文化程度、患慢性病、子女是否提供养老费、退休金以及距最近医疗单位的距离等方面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家庭养老为参照,城乡,年龄大于80岁者更倾向于机构养老(城、乡的OR(95%CI)分别为3.84(1.845~7.99)和3.64(1.07~12.47)),距最近医疗单位较远者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城、乡的OR(95%CI)分别为1.73(1.04~2.86)和2.12(1.31~3.42))。但城区老年人文化程度较高、退休金较多和子女有提供养老费者更愿意选择非家庭养老,而农村在婚老年人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结论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均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城区老年人更倾向于机构养老,城乡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建议除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外,应针对城乡差异合理配置城乡养老资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河南省郑州市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老年人选择适宜的养老模式、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河南省郑州市抽取5个区共1 630名≥60周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郑州市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3种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得分比较,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综合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住房面积和退休工资与家庭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综合评分呈正相关(P<0.05),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患病种数均与家庭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综合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文化程度、退休工资和患病种数均与机构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综合评分呈正相关(P<0.05),性别、年龄和住房面积均与机构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综合评分呈负相关(P<0.01);文化程度和职业均与社区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综合评分呈正相关(P<0.05),性别和年龄均与社区养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综合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郑州市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住房面积、退休工资、患病种数和养老费用是郑州市老年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上海市闵行区居家老年人的身体功能状况和生存质量,分析居家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满足居家老年人的照护和健康需求提出建议。方法采用ADL量表、SF-12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闵行区902名60岁以上居家老年人的身体功能、生存质量和养老需求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 902名居家老年人中,86.6%的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良好,11.7%的老年人有轻度功能障碍,1.6%的老年人有中度以上功能障碍。年龄、婚姻状况、是否患高血压和是否患糖尿病是居家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共同影响因素;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目前获取社区养老服务的比例相对较低,环境打扫在居家老年人最希望获取服务中选择的比例最高。结论闵行区居家老年人面临社区养老资源发掘不足、缺乏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供给等问题,应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激活社区资本的参与,发展嵌入式养老模式,改善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提升居家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水平,推动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山东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1 524例山东省60岁以上老人(居家老人725例,机构老人79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生存状况调查问卷对其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机构养老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居家养老老人(χ2=14.608,P0.01),健康自评差异不明显(P0.05);居家养老模式中老年人慢病患病率为75.8%,机构养老中老年人慢病患病率为79.7%,两种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慢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全体老年人所患慢性病中,患病率较高的四种疾病依次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高血糖、关节炎或风湿病;居家老人在认知能力、日常活动能力、心理健康状况方面都优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P0.01)。结论与居家养老老人相比,山东省机构养老老人的日常活动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但生活满意度自评较高。切实关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有利于对不同健康特征的老年人进行健康干预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空巢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徐州市城乡社区60岁及以上的空巢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采用χ2检验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的1 176位老年人中,选择家庭自我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分别占73.5%、11.9%、14.6%;居住在城市、有离退休待遇、配偶健在的倾向于选择家庭自我养老;高学历、独居、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的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对子女尽孝评价较低的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结论 空巢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还是以家庭自我养老为主,应保护和提高空巢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同时根据老年人特征与需求,加强养老机构的分类服务建设,积极寻找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
杨敏  钱英 《健康研究》2012,32(2):139-142
目的 了解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养老方式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现状,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杭州社区314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养老方式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8.3%;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养老方式选择上与无慢性病老年人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比例增加;在10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与无慢性病老人需求无明显差异,需求率最高的是家务整理和餐饮服务.结论 完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须建立在家务整理和餐饮服务基础上,加强相关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养老模式下空巢老人焦虑、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 ,选取北京城区65岁及以上的300名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和296名机构养老的老人,根据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即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分成两组,一组ADL30;一组ADL≥30,分别比较两组焦虑、抑郁、主观幸福感水平。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ADL30组,居家养老的老人其焦虑、抑郁及主观幸福感程度显著性优于在机构养老的老人(P0.05)。ADL≥30组,机构养老的老人其抑郁、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优于居家养老的老人(P0.05),两组的焦虑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两种养老模式针对于老人不同的时期各有优劣,当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时,居家养老能够获得较高的幸福感;而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时,机构养老更能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河北省唐山市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方式选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2年10月—2013年1月采用随机整群抽取方法对在唐山市路南、路北区抽取的2个社区共724名≥60岁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唐山市724名社区老年人中,228人(31.5%)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496名非居家养老老年人中,218人(44.0%)选择自我养老,193人(38.9%)选择子女养老,85人(17.1%)选择机构养老;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女全部在身边、患≥2种慢性病、有抑郁状态的社区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月收入≥3 800元的社区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非居家养老。结论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患慢性病数量、月平均收入、子女在身边情况、是否抑郁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我国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中重要变量完整的17 075名老年人,收集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养老服务利用等信息。根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情况分为利用组(1 946人)和未利用组(15 129人)。按1∶1对人口学特征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成功匹配1 945对,匹配前两组数据在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态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60,χ1=126.614,191.320,P<0.001),匹配后在人口学特征上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戒烟(OR=1.168,95%CI:1.008~1.396)、患慢性病(1~2类,OR=1.433,95%CI:1.107~1.687;≥3类,OR=1.566,95%CI:1.269~1.931)、无社会活动量(OR=0.617,95%CI:0.515~0.741)、无长期照顾者(OR=0.573,95%CI:0.496~0.661)、有养老金或退休金(OR=1.221,95%CI:1.034~1.443)及医疗服务满意度(一般,OR=1.375,95%CI:1.127~1.678;满意,OR=1.531,95%CI:1.257~1.865)是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健康管理、鼓励社会活动、加强长期照护和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可有效促进我国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王玉环  刘素香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0):1570-1574
目的:评价社区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实施综合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60岁以上社区老年女性96名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人。干预组给予群体性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和家庭访视综合干预;对照组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对两组干预前后的骨质疏松相关知识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对老年女性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知识的得分无论在知识项目总分上还是在分项目得分上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知识得分无论在知识项目总分上还是在分项目得分上虽高于基线水平,但仅知识项目总分和分项目基础知识、饮食运动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在基础知识、危险因素等知识方面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群体性健康教育、家庭访视个别指导等综合干预措施可提高社区老年女性相关健康知识和健康责任感,矫正导致骨质疏松的风险行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社会养老保险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CES-D、SAS、MMSE构建虚弱指数,综合考量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中5209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社会养老保险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并通过倾向值匹配进行稳健性检验。 结果 虚弱指数为(0.171±0.141),社会养老保险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负担呈(β=-0.02)负相关。半径匹配后,ATT=-0.011,核匹配后,ATT=-0.014。 结论 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不同群体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家庭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为促进居家养老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居家养老意愿现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仅有296老年人(13.87%)选择居家养老方式。见面频率和子女孝顺程度是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选择的重要因素,见面频率较多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性是见面频率较少的老年人的0.041倍;子女不孝顺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性是子女孝顺的老年人的2.113倍。此外,年龄、教育、经济水平、社会保障和健康自评等因素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有影响。70~79岁和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性是60~69岁老年人的0.509和0.345倍,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性是没有社会保障老年人的1.278倍。结论 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应该更关注那些没有子女或者与子女情感联系不紧密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并探讨年龄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5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于确诊并行胃癌根治术后7 d用生存质量问卷(EORTC QLQ-C30)比较其差异。[结果]老年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非老年组(P<0.05);术后肺部感染和伤口感染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QLQ-C30评分,功能子量表的躯体功能得分老年组低于非老年组(P<0.05);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得分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P<0.05)。症状子量表中的疼痛症状得分老年组低于非老年组(P<0.05)。其他测量项目的睡眠困难得分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P<0.05)。总体健康子量表得分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总体上较非老年患者更高,但在躯体功能、睡眠等方面生存质量较低,应在围手术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女性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营养状况对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经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的314例社区COPD老年妇女以微型营养评定法(MNA)行营养评定并进行分组,营养良好组164例,营养一般组73例,营养缺乏组77例,比较三组肺功能分级、6min步行及圣乔治问卷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结果 不同营养COPD患者FEV1/FVC、FEV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34.144、43.646,均P<0.05),进一步每两组之间比较发现,营养良好组患者FEV1/FVC、FEV1均显著高于营养一般组、营养缺乏组(t值分别为3.457、4.021、5.236、5.897,均P<0.05),营养一般组患者FEV1/FVC、FEV1均显著高于营养缺乏组(t值分别为3.034、2.908,均P<0.05).不同营养COPD患者肺功能分级有显著性差异(χ2=70.244,P<0.05),随着营养状况的下降,肺功能分级也处于下降趋势.不同营养COPD患者Borg评分、mMRC评分、步行距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7.929、4.198、8.386,均P<0.05),随着营养状况的下降,Borg评分、mMRC评分呈上升趋势,而步行距离呈下降趋势.不同营养COPD患者生活质量中症状评分、活动评分、心理社会评分、总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11.677、6.757、9.240、8.862,均P<0.05),随着营养状况的下降,各评分项目均呈上升趋势.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的营养状况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与分析青岛市社区虚拟养老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青岛市6个主城区的12所社区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0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当前老年人对社区虚拟养老需求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和精神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河南省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为河南省养老模式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第六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河南省18个省辖市抽取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老年人8 389名,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比例分别为89.81% 、5.79%和4.40%。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85岁以下、文化程度高、就医距离远、生活不需要照顾、1年内接受过健康体检、不知有家庭医生服务、主要由其他人员照顾和1年内有住院的老年人倾向于社区养老(P<0.05);75岁以下、家庭年收入低、非贫困/低保户、家庭常住人口少、两周有病伤、自评健康状况差、没有签约家庭医生、主要由其他人员照顾的老年人倾向于机构养老(P<0.05)。结论 河南省老年人以居家养老意愿为主。可基于影响因素特点,努力构建多元化养老模式,以满足不同老年人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合肥市为例,基于老年人自身角度,对“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探究老年人“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接受现状;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从个体特征、社会环境特征、“互联网+”认知特征等三方面分析不同特征老人“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结果:①老年人对于智能化养老需求意愿较高,但实际接受程度仍偏低。②年龄、文化程度、享受养老保险类型、“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认识了解程度,智能设备使用简易程度等会正向促进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程度的提高。而户口所在地、当前养老现状满意程度、信息化养老服务费用等会负向影响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程度的提高。结论: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应从增强“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普及率,尊重社区居民养老服务需求,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融合,构建完善基础信息技术系统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低教育水平老年人认知储备的评价方法,并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关联,为预防低教育程度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贵州省2个县(区)内12个村庄共1 654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对象,收集对象人口学、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估等资料,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评价工具,验证性因子分析其结构效度,Spearman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认知储备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低教育程度老年人认知储备可由“获得帮助”“解决烦恼”“获得支持”“认知刺激”四个维度构成,其拟合度较好。基于本次构建的认知储备工具进行测量,其认知储备评分与整体认知功能及各领域之间存在相关性(P<0.001);调整相关协变量后,认知储备与认知功能之间仍存在关联(β = 0.190,95%CI:0.123~0.257);年龄和教育程度分层后,除80岁及以上人群组外,认知储备评分与MMSE仍存在相关性(P<0.05);在不同年龄组中,认知储备高的个体其MMSE评分也较高。 结论 本次构建的认知储备评分与认知功能存在关联,工具能较好反映低教育水平老年人的认知储备,但其对认知功能下降的保护作用仍需要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