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丹  许峰 《中医药文化》2023,(6):588-596
张家山汉简《引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医导引专著,对研究秦汉时期导引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很高的文献和临床价值。参照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修订版)》释文,在既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导引疗法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对《引书》19处字词释义及句读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续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上期)华东地区出土的古医药文献1 安徽省阜阳县双古堆1 977年在安徽省阜阳县双古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汉简。该墓主人为夏候灶,卒于公元前1 65年(汉文帝十五年)。汉简书写的年代为西汉初期。经过阜阳汉简整理组整理、定名后,表明有1 0余种古籍。其中的2种与医学内容有关,即《万物》及《行气》。现分别说明如下。( 1 )《万物》——此书原脱书名,在1 983年第2期《文物》杂志的《阜阳汉简简介》一文中称之为《杂方》。其后又有人称之为《万物之本》。迄1 988年第4期《文物》杂志由阜阳汉简整理组发表了此书的释文时将其迳称为《万物》(见…  相似文献   

3.
武威汉简文献中有许多贴敷疗法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学术及史料价值。文章通过分类整理武威汉简中贴敷疗法文献,梳理总结贴敷疗法的用药特点、药物剂型、贴敷部位和主治病症,并探讨和分析其发展概貌,为武威汉简中贴敷疗法的挖掘与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浅谈《武威汉代医简》中的活血化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代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等编纂的《血淤证与活血化淤研究》的内容提要中说:“血淤证与活血化淤的治疗方法,在中国医药学中有着极为古老的渊源和极其丰富的内容。远在现存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成书前的《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中就载有淤方,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常用常新,历数千年而益效。”这里所说的《武威汉简》是“1972年自甘肃武威县柏林公社下五畦大队兴修水利时,从一座汉墓墓棺内一马姓骨骼的  相似文献   

5.
老官山汉墓医书《六十病方》的正文和文献出处中包含有一些地理名称,比如废丘、济北、都昌等信息。分析研究相关地名信息与其书具体内容、书法特征,初步确认《六十病方》中包涵着秦甚至先秦的学术内容,其文书形成或改定于西汉早期。  相似文献   

6.
《武威汉简》的外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汉简》记载的外治法有其独特之处,笔者对其特点作了整理和探讨,这对于认识汉代外治水平.了解甘肃河西一带医疗情况有一定意义。为了论述方便,参照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简》简牍编码序号解述。  相似文献   

7.
时间医学是近年来发展的热门学科,主要研究人体生理活动,病理改变过程中的节律性,了解节律形成过程,周期节律变化的大小,周期时间长短,节律变化图式,以及节律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医时间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二千多年历史,最早记载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而《内经》则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进行了论述和发展,其内容更丰富,与阴阳、五运六气、四时时令、时辰规律、人体生理、病理等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李大卓 《光明中医》2008,23(11):1818-1819
《武威汉简》(以下简称(汉简))是迄今所发现较早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早期的医药水平和真实情况,也是我们研究东汉早期汉代医药史最珍贵的资料和依据,综合全篇《汉简》,虽有残缺、脱漏,但其涉及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寓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给吾等后辈以深刻启示,笔者从继承和弘扬出发,兹就《汉简》用药特点略析如下,以探微赜。  相似文献   

9.
医家与书法     
医家与书法历代医家对书法艺术都十分重视。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就是东汉医家的墨迹,均为蚕点燕尾的隶书,点画分明,风姿楚楚,具有很高的书学价值。历代医家精于书法者比比皆是,如傅青主、挥铁樵、程门雪、陈道隆等,皆能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0.
写字有助于祛病健身,草书是最佳选择。草书是祖国书法中的一种书体,它是无色之画,无音之律,引人欣赏,使人神怡。众所周知,隶书要一笔一画的写,写起来费事,也费时间。为了省事省时间写得快些,就不能一笔一画一本正经的写。  相似文献   

11.
对《敦煌汉简》与《居延汉简》医药简中药物制度进行探究,指出西北敦煌、居延边塞屯戍队伍中,有一整套药物制度:1)中央朝廷领导戍边队伍药物行政、药物官吏体系的主体制度;2)药物机构自成体系的制度;3)药物和成方供给、吏卒就医用药的免费制度;4)药物采购在财务上的支出制度;5)对基层亭燧药物备置及检查制度等。以上制度保障了吏卒的健康和战斗力不受影响,确保了汉朝王廷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初至上世纪70年代于我国西北敦煌、居延地区出土了数万枚汉代简牍,这些简牍是西汉至东汉时期戍边队伍的文书档案,它们全部出自于汉代人之手,具有准确的时代内容和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有记载伤寒类疾病及治疗方药的医药简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伤寒类疾病的认识水平。笔者试透过这些简牍内容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以敦煌汉简图版为底本,参考《敦煌汉简》释文,对其中的20枚医药简进行解读,发现西汉末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理法方药体系,在外感伤寒病的辨证施治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且在汉简中首次出现了"黄帝"和"针"的名词。  相似文献   

14.
中医传承的是黄帝医学,黄帝医学经历了甲骨文时期,金文篆字时期,隶书汉字时期三个历史文化版块的演变,有些医语辞句读起来模糊。如何将三个版块的中医文化合成一个整版,读起来透明清晰,是中医人认识历史,研究历史,把遗弃的中医先进文化,尤其是中医脑文化挖掘拾遗,恢复中医"元始天尊"真人真面目。本文不揣丑陋,只在抛砖引玉,殷切的希望志同道合者,提出质疑,商榷,斧正,以提高中医文化光宗耀祖,永垂人间。  相似文献   

15.
韩雨欣  杨必安 《河南中医》2022,42(1):109-114
古典针灸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及两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张家山汉简《脉书》、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都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对研究后世针灸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古典针灸中蕴含三大理论体系,包括五行体系、卫气体系和阴阳体系.五行体系以五脏病为核心,脉色合参,或从经验效穴,或从经脉取穴为治;卫气体系以卫气循行、输布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房中书对研究早期房中书和房中术意义重大,已有研究较多关注这批文献与后世文献的共同点,较少关注两者之间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房中书极少出现女性对话者、强调房事对于夫妻双方的益处、将房事和谐与家庭伦理和政治相联系,表现出了一些儒家思想的因素;后世文献中保留的房中书受道教影响很大,视房中术为成仙之道,将早期房中书中的一些内容发挥到了荒诞不经的地步。通过比较研究,指出早期房中术与后世房中术的不同及其与儒家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武威汉代医简》是东汉早期的医药简牍,其中论及痹证有13枚,所用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较大参考价值.本文结合案例阐述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方分期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从寒湿和湿热论治,寒湿证用祛寒逐风方,湿热证用清热逐风方;缓解期从痰瘀论治,用"瘀方";稳定期从肝肾论治,用"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杨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7,27(11):865-868
《内经》中《灵枢.经脉》以外还有一些篇章涉及到经脉病候,其中集中论述经脉病候的大都以足六脉形式表述。研究表明,足六脉病候与简帛经脉病候关系密切,提示我们,一方面,经脉病候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灵枢.经脉》;另一方面,简帛经脉文献的影响相当深远。将观察经脉病候概念的视野扩大,并从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予以审视,有利于深化对经脉病候甚至早期经脉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十八卷本《黄帝内经》的成编下限是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此书当毁于西汉末年的战火。公元121年成书的《说文解字》中不见《黄帝内经》之名,或《素问》、《九卷》之名,也不见"黄帝说"或"岐伯说"或其他医家之说。《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医学用语,《说文解字》没有收录,有些医学用语的释义两书也不相同或不尽相同。约成书于建安八九年前后(204—205)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出现了《素问》、《九卷》之名,当是《素问》、《九卷》成编年代的下限。初步认定今本《黄帝内经》成编于《说文解字》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的东汉末年。  相似文献   

20.
从《敦煌汉简》中记载的病历记录、医生、医疗机构、出诊巡回、药物供给、日作记录、死亡登记等方面入手探讨西汉时期敦煌边塞屯戍队伍中执行的一整套医药医务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