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论张景岳对绍兴伤寒学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自古以来有伤寒专科,名日绍派.其学说源自仲景,而又能结合江南感证之特点,有所发展与创新.临床上以善治湿、温病蜚声于杏林.绍兴伤寒学派与吴门温病学派,虽皆同属擅治南方温热,但两者之识病方法、辨证纲领及论治原则、遣方用药俱迥然不同,自清以降,举世咸称之为绍兴伤寒学派.  相似文献   

2.
<正> 上溯明清,下逮民国三百多年,由于仲景学说不断发展,绍兴以治伤寒著名者不乏其人,在仲景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特流派,这就是“绍派伤寒”。集其大成者为绍兴陶里俞根初先生,他著《通俗伤寒论》一书(此书无印行本,现通行本为徐荣斋重订的《重订通俗伤寒论》),奠定了绍派伤寒的学术理论体系。该书业经何廉臣勘校、曹炳章补苴、徐荣斋重订,现今通行本为《重订通俗伤寒论》,此书被推为“四时感证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均是祖国医学中,有重要医学理论价值的学说。在祖国医学宝库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享有较高的威望,至今仍放夺目的光辉。我们学习了《伤寒论》与温病学说之后,溯本求源,明确两者关系,对统一《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尊崇伤寒和温病医家,业已形成两大学派,而且有着激烈的争论。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其焦点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  相似文献   

4.
<正> 伤寒与温病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温病学说形成于明清,随着温病学的形成,在医学领域内出现了围绕对温病学的评价及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了争论.伤寒学派主要以陆久芝、徐灵胎、张隐庵为代表,他们的观点是: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伤寒论》是治疗外  相似文献   

5.
伤寒、温病学说的创立,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所代表的是经典的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伤寒、温病学说是在中医危重医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迄今在中医危重医学领域中仍独具特色与优势。本文试从中医临床医学发展角度出发,咎其两论在危重医学中的运用。1 伤寒、温病学说是在危重医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  相似文献   

6.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之间的学术争论在一千多年间,经历了温病隶属于伤寒、温病独立于伤寒、伤寒温病趋于融合等诸多局面。二者的关系虽然直到现代仍百家争鸣尚无定论,但从资料上看已经出现了二者融合的倾向,毕竟作为统属于外感热病学之下的两种学说,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在妥善解决差异后的融合,必将对完善中医外感病学、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及造福广大患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的标志,其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温病学说的形成过程历经了萌芽—形成—鼎盛3个重要时期。虽然《内经》有温热病的记述,但直到元末明初吴地名医王履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鲜明观点,温病才逐渐开始从伤寒学说中独立出来,开始了温病学说的萌芽时期。明末清初吴中名医吴有性《瘟疫论》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说理论的基本形成。清中期叶天士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确立了"卫气营血"温病的辨证施治纲领,成就了温病学说的鼎盛时期。至此,形成了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以吴地为中心的温病学派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8.
绍派伤寒源流及学术思想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绍派伤寒是俞根初根据绍兴地气特点,吸收了传统伤寒派与温病学派的学术精华所创,其后名家辈出,不断发扬光大,学术思想上辨证三焦与六经并重,重视治湿,创立了治燥温凉分治,在用药、腹诊等方面也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近代绍兴医家在何廉臣、裘吉生、胡震、曹炳章等人的引领下,成立绍兴医药学研究社,创办<绍兴医药学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大力宏扬具有地方特色、创新精神的绍派伤寒学说,在全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伤寒与温病都是外感病,其辨证论治的理论同出一源,但在祖国医学史上,尊崇伤寒学说或温病学说的医家却形成了两大学派,争论的中心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括温病,治伤寒之法可以统治温病;而温病学派则认为伤寒与温病是寒、温异气,截然不同,治伤寒之法不可混治温病。温病学派反对伤寒学派最突出者,是元末王安道,他首先把温病的名称、治法、发病机制与伤寒截然分开。指出:“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名其不可正乎。”又  相似文献   

11.
从伤寒论治,出现寒温的分论,到治伤寒详寒略温,后产生温病学派的分岐与寒温之争的交点等方面,阐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学术争鸣与学术融合,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达到寒温的统一。为外感热性病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辨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其焦点在于伤寒是为广义伤寒还是狭义伤寒。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论证,应当说伤寒学说孕育着温病学说的起源;温病学说则是随着传染病种类的不断增加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从伤寒中分离出来,并在实践中日益丰富。二者皆属外感病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蒋新新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9):1456-1457
<正>绍派伤寒是以绍兴而命名(浙江省绍兴市),缘于其因地制宜的地方性,独树一帜的创新性,以及前赴后继的可持续性。1源流与特色绍派伤寒萌芽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伤寒典》中的学术观点,至清乾隆、嘉庆年间,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一书奠定了绍派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毁誉参半,致其学术价值未被学界广泛重视及推广。伤寒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诸多理论和思想早在《伤寒例》中即有所论述。《伤寒例》对温病学形成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伤寒例》对温病病因学的贡献包括:扩展传统病因学认识,为后世新感温病学说之基础;对后世温病学家拓展伏气温病内涵有着积极的影响。伤寒例部分病名与后世温病学病名相关,如冬温、风温、温毒、温疟等。《伤寒例》对温病治疗学也有一定的贡献,如注重早期预防,注重三因制宜,并提出针灸治疗温病,拓展温病学治疗手段等。《伤寒例》重视疾病鉴别诊断,开寒温异治先河。  相似文献   

15.
绍派伤寒是发源于浙江绍兴地区的一个学术流派。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复杂,病程迁延,临床表现多变的难治性自身免疫病。基于绍派伤寒学术思想,通过六经气化学说阐述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运用五型法指导辨治,并结合绍地用药特色治疗干燥综合征,纲目分明,执简驭繁,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江南何氏医学至今已传29世,治疗伤寒是其专长,从《伤寒辨类》一书可以探究何氏伤寒家学要义。《伤寒辨类》是何氏医学第22代传人何元长所著,是书融合伤寒和温病为大伤寒概念,不仅从发热症着手区分伤寒、温病及杂病的定义,更进一步结合明清温病学说提出"伤寒、温病、热病、冬温、感冒伤寒"同为发热,治法应有不同。何元长汲取前代伤寒医家的理论与临证经验,在明清医家的基础上增补、化裁了许多治疗温病、时疫的医方。《伤寒辨类》作为何氏伤寒学著作之一,对后世伤寒研究大有裨益,对当今中医教育及创新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绍派伤寒"作为一个学派自立于医林,有着她学术上的特色,本文就其主要学术思想之特色浅述一二. 《通俗伤寒论》序曰:"吾绍派伤寒由专科,名曰‘绍派'".由此,正式有绍派伤寒之命名.绍兴以治伤寒著名者不乏其人,而更有发展与创新.其学说源于仲景、介宾,以擅治时令(泛指内科诸病症),充分体现张景岳六经辨证,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立法稳健之特色,其与吴门之温病学派虽同治热病,但其辨证纲领及论治内容都迥然不同,而又与一般仲景学派相异,自成一体,故曰"绍派伤寒".  相似文献   

18.
温病学直至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之后 才真正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是中医外感热病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 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倩  毕肯  王孝先 《中医药学刊》2004,22(4):646-647
温病学直至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之后,才真正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是中医外感热病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东汉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作《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先河,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自金·刘完素至明清,温病学说逐渐形成,遂有伤寒与温病之争。伤寒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