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37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2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占37.63%,中药注射剂占14.52%;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占88.98%;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3.12%,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占15.38%;ADR多发于0~10岁婴幼儿、儿童人群。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与分析本院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1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抗感染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有32例,占25.0%,其次为中成药和心血管系统药物。静脉滴注是所有给药方式中ADR发生率最高的,占75.0%。不良反应表现最多的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ADR高发于中老年年龄段,〉50岁的患者占到了57.8%。结论本院发生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提示临床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联合用药应注意配伍禁忌;儿童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慎重。用药前要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后认真观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1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7年收集的112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菌药物占首位,其次是中药制剂;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注射给药ADR发生率占绝大部分。结论:加强对静脉滴注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时的ADR观察,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沈国华 《淮海医药》2009,27(5):448-44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1月上报87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例ADR中,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61例,占总例数的70.1%;中药注射剂17例,占19.5%。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总例数的93.1%;药品不良反应常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消化系统的损害。结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管理,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与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11月~2009年3月收集的7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分析。结果:我院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占首位;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慎用中药注射剂。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上报的206例ADR报告,从患者一般情况、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ADR中,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居多,占48.06%;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见,占44.1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05%,其中注射剂占90.32%;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占62.62%;涉及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占46.12%。结论:应加强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降低静脉给药比率,提高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水平,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减少ADR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2011年收集的6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7例不良反应中,静脉滴注发生ADR比例最高,占83.58%;发生ADR最多的药物是抗感染类药物,占37.31%,其中喹诺酮类是抗感染药物中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其次是中成药,占28.36%;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属器损害、发热、寒颤等不适表现为主。结论静脉用药易发生ADR,应慎用注射剂,特别是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对某院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9月30日间收集到的20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8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菌药物94例,占45.19%,中药注射剂56例,占26.92%.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155例,占74.52%.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 应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养和素质培养,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减少不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彭佳蓓  王鼎盛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456-345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收集的219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9例ADR涉及药物11类62种,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4.98%;以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53.42%,其次是中药注射液,占21.92%;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0.23%。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和加强ADR知识宣传,促进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院近年来用药不良反应(ADR)情况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用药建议,保障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报告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对患者临床资料及药物类型等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针对ADR发生特点提出相关安全用药建议,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结果本组145例患者男女性别比无明显差异(P〉0.05);〉60岁患者ADR所占比例最大,为41.4%,其次为51-60岁,占22.1%,21-3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小,占4.1%;涉及8类药物共计64种,其中以抗菌药物、呼吸系统药物、中药注射剂最为常见,分别占43.8%、18.8%、15.6%,患者例数分别占50.3%、15.9%、12.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最为常见,其次为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药所占比例最少;累及器官例数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属器官、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分别占31.7%、24.1%、15.2%。结论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在ADR中占有重要比例,加强此类药物使用管理和监测可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李家柱  王杰  程诗思  杨成明 《中国药房》2014,(46):4379-438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收集到的292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2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构成比为59.6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口服和静脉滴注为主,分别占51.71%、43.49%;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微生物药,占72.95%;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7.60%。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规范临床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郝朵  刘俊保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12):3396-3400
目的 了解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5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所有抗菌药物致ADR报告270例,对其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及处理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10岁和>60岁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分别占35.6%、29.6%;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5.6%;引发ADR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占36.8%;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分别占47.7%、23.6%;大部分患者ADR给予对应处理预后较好;用药后1 d内发生ADR最多,占63.7%。结论 临床中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加以重视,发现ADR后要及时处理,减少ADR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林小文  阮连军 《中国药房》2012,(14):1311-1314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对我区ADR监测中心2009-2010年收集到的3514例ADR报告,按申报来源、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类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1.29;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占43.34%;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神经系统的损害较为常见,分别为29.27%、26.77%、11.72%;注射给药引起的ADR较多,为61.34%;ADR以医师申报为主,有2270例。结论:ADR在临床药物治疗中较常见,应促进ADR监测工作深入开展,尽可能避免和减少ADR发生,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12年度发生的38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385例报告中,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发ADR(87.59%);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26.33%),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8.23%);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最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抗微生物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以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上报至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24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44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61岁以上的老年人组发生率为最高,其次为21~30岁年龄组;最易引发ADR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引发ADR最多的药物种类为抗微生物类,占63.93%;主要累及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应加强ADR知识的培训,对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剂使用时应重点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360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监测提供依据和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做出评价,并提出解决办法,提高报告质量。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结合EXCEL电子表格对某医院360份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般程度的ADR最多,占97.77%;青中年(21~40这年龄段)的ADR发病率高,为39.43%;主要累及的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属器,占35.55%,消化系统次之,为27.22%;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65.55%;抗微生物药物品种占57.86%,单独用药例数占82.78%;90.28%的ADR均治愈。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05年24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5年收集到的24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4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40a者占79.83%;心血管系统药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5.69%,其次为抗微生物药;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为主;ADR发生频率最高的为前列地尔注射液(凯时),占9.0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8.14%。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强化医务人员对ADR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我院59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以及临床药师在ADR监测工作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9年上报的599例ADR报告,按患者情况、ADR级别、报告人、药品名称、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99例ADR报表中,新的严重的ADR报告155例(占25.88%);临床药师上报ADR报告327例(占54.59%);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为421例(占70.28%);引起ADR最常见的药为抗感染药,共314例(占52.42%);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有207例(占28.55%),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56例,占21.52%)、心脑血管系统损害(112例,占15.45%)。结论:新的严重的报告在分析评价中有重要意义;临床药师在ADR监测工作中应发挥主要作用;应加强抗感染药的临床应用管理;ADR监测工作可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09-2011年收集的237例ADR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该院237例ADR中,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段为≥60岁;涉及的药品共74种,排序前3位的依次为抗生素152例(64.14%)、中药制剂35例(14.77%)、消化系统药物21例(8.8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共193例(81.43%);ADR所涉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共107例(45.15%);报告者主要来源于药师,共143例(60.34%)。结论应重视临床ADR的监测,加强监测上报人员的培训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1019例门诊静脉输液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静脉输液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我院门诊1 019例ADR患儿的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静脉输液儿童ADR发生率为1.2%,以1~3岁小儿最多;药物中以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占69.4%,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26.7%;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占79.6%.结论:门诊静脉输液儿童ADR发生率高,应加强儿童ADR监测,尽可能减少门诊儿童静脉用药,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