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莉  马丽超焦凯 《医学争鸣》2007,28(12):1101-1103
目的:探讨外源性胰岛素对离体大鼠胰岛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胰腺采用V型胶原酶经胰管灌注消化分离得到胰岛,用100μU/mL外源性胰岛素分别孵育0,60,120和240min(n=8)后,给予葡萄糖刺激,分别测定0,3,5,10和30min胰岛素分泌量.结果:不同时间胰岛素预处理后,各组在葡萄糖刺激时均产生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P〈0.05),但随着胰岛素孵育时间的延长,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峰值降低(P〈0.01).结论:100μU/mL外源性胰岛素损害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且孵育时间越长,抑制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大鼠胰腺β细胞分泌颗粒内钙离子超微结构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登梅  焦凯 《医学争鸣》2008,29(6):526-528
目的: 观察大鼠胰腺β细胞内钙离子在亚细胞水平的分布情况.方法: 用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大鼠胰岛,在含100 mL/L胎牛血清、11.1 mmol/L葡萄糖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过夜后,离心,将胰岛细胞团分为实验组(外源性胰岛素100 mU/L孵育240 min)和对照组(外源性胰岛素100 mIU/L孵育0 min),采用改进的焦锑酸钾沉淀的细胞化学方法对胰腺β细胞分泌颗粒内钙离子进行超微结构定位.结果: 超微结构显示胰腺β细胞内钙离子呈高电子密度的黑色颗粒状.对照组的胰岛素分泌颗粒内钙离子沉积明显高于实验组,并伴有钙离子外排.实验组胰腺β细胞靠近细胞膜区钙离子沉积增加.结论: 离子细胞化学定位法是研究组织中钙离子分布的有效方法.胰腺β细胞的分泌功能可能与胰岛素分泌颗粒内钙离子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经胶原酶分离、培养的大鼠胰岛,其形态、结构完整。长时间(24h)暴露于高浓度葡萄糖(简称高糖,下同)环境中(26.4mmol/L)的胰岛,与新分离的胰岛相比,温育时胰岛素的基础分泌(2.8mmol/L葡萄糖)增加(P<0.01);而对高糖(16.7mmol/L)刺激的分泌则降低(P<0.05),且此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长时间高糖培养后的胰岛灌流时亦可见基础分泌显著增加,高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消失,第二时相幅度明显降低。高糖培养后的胰岛对精氨酸的敏感性增加,高糖培养对精氨酸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有显著的加强作用。人参总皂甙能显著提高胰岛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一些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on, Ang)Ⅱ受体拮抗剂能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但其机制尚未阐明.文中旨在探讨替米沙坦(Telmisartan)体外干预对小鼠体外胰岛的第一相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18只8周龄db/m非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编为A、B、C组.另12只db/db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编为D、E组.分离胰岛后,A~E组分别给予含有空白、100nmol/LAngⅡ、10μmol/L替米沙坦+100nmol/LAngⅡ、空白、10μmol/L替米沙坦的培养液孵育及灌流.收集高糖灌流后0~30min各时间点的灌出液,测定胰岛素水平.结果 AngⅡ孵育灌流的db/m小鼠胰岛的胰岛素第一相分泌显著下降,仅达到基础水平的4倍,而预先给予替米沙坦后,AngⅡ孵育灌流的db/m小鼠胰岛的胰岛素第一相分泌明显改善,达到基础水平的7倍左右.db/db小鼠体外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在高糖刺激后胰岛素第一相分泌明显受损,小于基础值的2倍,仅为3μg/L.而替米沙坦孵育灌流的db/db小鼠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在给予16.7mmol/L葡萄糖后1min即达到最高值6μg/L,显示胰岛素第一相分泌明显改善.结论 替米沙坦体外干预阻断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活性,显著改善了胰岛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保护胰岛功能,这可能是阻断RAS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川芎嗪对新生大鼠离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新生大鼠离体胰岛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途径.方法利用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不同浓度川芎嗪处理组,川芎嗪处理不同时间组及不同浓度维拉帕米与川芎嗪共同处理组培养的大鼠离体胰岛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和高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结果①川芎嗪1.0 mmol/L、2.0 mmol/L、4.0mmol/L作用于胰岛24 h,其基础胰岛素分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而高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无明显改变(P>0.05);②川芎嗪1.0 mmoL/L分别作用于胰岛12 h、24 h、36 h后,基础胰岛素分泌量高于对照组(P<0.05),呈一定的时间依赖性;③维拉帕米25μg/L、50μg/L、100 μg/L与2.0 mmol/L川芎嗪联合作用后基础胰岛素分泌量低于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川芎嗪能促进离体培养大鼠胰岛基础胰岛素分泌,其作用可能与激活钙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离体胰岛灌流系统,用于对从动物模型中分离出胰岛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功能的评估.方法 建立离体胰岛灌流系统硬件设备,包括灌流架、输入管道系统、胰岛舱、输出管道系统、恒温水浴系统、微量泵输注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灌流系统.分离胰岛后置于Hank's平衡液,二氧化碳孵箱38℃孵育1 h,将胰岛按每组50个分组.将离体胰岛灌流系统置于37℃水浴,并将微最泵输注系统与其连接.将预先配置好的含2.8 mmol/L葡萄糖的Kerbs-Ringer 碳酸氢盐(ICRB)溶液充填至整个管道系统,在层析柱中加入100μl预先配置好的葡聚糖凝胶,然后将每组50个胰岛转移至层析柱,再加入100μl葡聚糖凝胶.将整个管道系统全部浸入水浴.开始2.8 mmol/L KRB 0.5 ml/h速度灌流1 h,后换为16.7 mmol/L KRB 1 ml/h,以开始16.7 mmol/L KRB灌流为0时间点,在灌流前30、20、10 min、灌流后0、20、40、60、80、100 8和2、3、4、5、7、8、9、10、15、20、25、30 min收集灌流出的液体,-80℃保存后测定胰岛素,根据胰岛素浓度绘制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曲线.使用此灌流系统分别对8周龄的db/m和db/db小鼠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进行评估.结果 成功建立离体胰岛灌流系统,并绘制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曲线.db/m小鼠离体胰岛在高糖刺激1~2 min时出现最高峰值,达基础水平的7倍左右;而糖尿病db/db小鼠的第一时相分泌显著受损,在整个30 min期间胰岛素浓度仅有轻微上升,是基础值的2.6倍.结论 成功建立的离体胰岛灌流系统,可广泛用于评价离体胰岛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Mibefradil对高糖作用下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胰岛瘤β细胞株(INS-1),将INS-1细胞分为对照组(11.1 mmol/L葡萄糖)、高糖组(33.3 mmol/L葡萄糖)、药物组(11.1 mmol/L葡萄糖+1μmol/L Mibefradil、1μmol/L NNC 55-0396、10 μmol/L尼卡地平)、高糖+药物组(33.3 mmol/L葡萄糖+1μmol/L Mibefradil、1μmol/L NNC 55-0396、10 μmol/L尼卡地平),先用不同浓度葡萄糖孵育细胞48 h,再按分组加入药物继续孵育24 h.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胰岛素含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型钙通道cav3.1、cav3.2亚基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能够明显增加细胞胰岛素分泌(P<0.05)和胰岛细胞T型钙通道cav3.1、cav3.2基因及蛋白表达(P<0.05),而药物组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水平和T型钙通道cav3.1、cav3.2亚基基因及蛋白表达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药物组可不同程度降低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其中Mibefradil组显著降低胰岛素分泌(P<0.05)和T型钙通道cav3.1、cav3.2亚基基因及蛋白表达(P<0.05).结论 Mibefradil可能通过下调胰岛细胞T型钙通道cav3.1、cav3.2亚基表达抑制高糖作用下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用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和精氨酸刺激试验两种方法检测β细胞功能后,给予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采用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法).比较治疗前后血糖、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和精氨酸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的变化、空腹胰岛素与空腹血糖比值(FINS/FPG)、Homa-β、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 25例纳入研究,18例完成.治疗结束时,所有患者血糖均达到理想控制,空腹和餐后2h血糖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曲线下面积(AUC)、Homa-β和FINS/FPG治疗后有明显升高(P<0.05).反映胰岛素抵抗的Homa-IR治疗后明显下降,ISI明显升高(P<0.05).精氨酸刺激试验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无明显变化(P=0.7).随访3个月时,4例患者仅靠饮食和运动血糖控制满意,其余患者均需加用降糖药物才能使血糖达到良好控制.结论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快速控制高血糖,改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但对精氨酸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总热量正常、不同含量蛋白质饮食长期饲养对正常大鼠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1只,分普通饲养组(NC,n=16)、高蛋白饲养组(HP,n=19)、低蛋白饲养组(LP,n=16)3组,各组大鼠日摄入总热量相同,共饲养24周。饲养期间,观察大鼠体重、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养岛素(FINS)水平的变化。于32周龄时,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观察各组大鼠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尤其是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的差异。结果:与NC组比较,HP组及LP组的体重和内脏脂肪重量、IVGTT各点血糖均无显著差异,HP组5min、10min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6.5±0.8)ng/ml vs (4.9±0.7)ng/ml,P<0.001;(3.9±0.6)ng/ml vs (3.1±0.5)ng/ml,P<0.001],而LP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长期高蛋白饲养大鼠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显著升高,低蛋白饲养大鼠胰岛素分泌则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胰淀素对大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影响.方法 应用胶原酶消化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建立离体大鼠胰岛模型,研究不同浓度胰淀素对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并都呈线性相关.葡萄糖浓度为0、5.6、11.2 mmol/L时,孵育1 h,胰淀素(10-10 ~ 10-5 mol/L)显著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P<0.05),且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与胰淀素浓度呈负相关(P<0.01).葡萄糖浓度为5.6 mmol/L时,不同浓度的胰淀素增加胰岛素分泌,而且两者呈正相关(P<0.05);但葡萄糖浓度为11.2和16.7 mmol/L时,10-5 mol/L胰淀素对胰岛素的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 胰淀素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直接抑制作用;在葡萄糖浓度为5.6 mmol/L时,胰淀素能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高糖时,高浓度的胰淀素抑制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甘精胰岛素和胰岛素泵均能为糖尿病(DM)患者提供基础胰岛素,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之间的剂量关系,总结甘精胰岛素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DM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2周,血糖控制理想后,再改为甘精胰岛素及其他降糖药,血糖平稳后,比较甘精胰岛素与胰岛素泵所用胰岛素剂量,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甘精胰岛素剂量约为胰岛素泵总量的35%及基础量的55%,并与之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7和0.74,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甘精胰岛素的起始剂量约为胰岛素泵所用胰岛素总量的35%及基础量的50%,均与甘精胰岛素的起始剂量呈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与人胰岛素(优泌林R)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特点、安全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30例患者,A组用诺和锐、B组用优泌林R作为泵用胰岛素进行CSⅡ强化治疗.结果:经过治疗,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有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和B组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4.20土1.86)d和(6.28±1.89)d,门冬胰岛素组达标时间较短(P<0.05);控制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显著低于优泌林R组(P<0.05);诺和锐的用量较优泌林R的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较优泌林R组低.结论:门冬胰岛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糖尿病药物.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Human insulin     
OBJECTIVE: Pancytopenia is an unusual complication of low-dose methotrexate therap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We report a near fatal case that followed an accidental overdose. CLINICAL FEATURES: An 80-year-old Caucasian woman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presented with pancytopenia and severe mucositis. She had taken her weekly methotrexate dose on four sequential days, due to an error in filling a "Dosette" box. INTERVENTION AND OUTCOME: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piperacillin, gentamicin and folinic acid, she recovered completely. CONCLUSIONS: Low-dose methotrexate therapy is un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haematological toxicity. This generally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known risk factors for such reactions. Patient reliabil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if methotrexate therapy is contemplated.  相似文献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