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疗效差,易产生心功能不全和血栓栓塞等严重的并发症。研究资料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常演变为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复律后房颤的再发率亦越高。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在健康人群中发现,每年因房颤住院的病人往往超过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或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两倍。我院自1991年1月~2002年12月在内科住院的358例Af病人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Af]是很常见的心律大常,发生率为人群的0.5%~1.0%。老年人更常见,70岁以上可达10%。Af的病因在本世纪初期以风心病最常见,目前病因则以冠心病、高心病、甲克、心肌病等为多。Af病人约10%~15%无基本心脏病或代谢异常发现,称为特发性Af,预后一般良好,但可引起心房扩张。特发性Af长期存在可引起类似扩张型心肌病及心衰症状,但纠正Af后则消失。阵发性Af常常是器质性心脏病人发展为慢性Af的先兆,但在较年轻病人中这种过渡并不常见,其中大多数是特发性。据认为“迷走张力增加”可以诱发阵发性Af,实验表明胆碱能刺…  相似文献   

3.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绝大多数发生与器质性心脏病,偶见于正常人(特发性房颤或孤立性房颤)。房颤的临床诊断比较容易,但其病因诊断则较困难。  相似文献   

4.
治疗老年人心房纤颤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华 《人民军医》2002,45(9):537-540
在老年人各种心血管疾病所导致的心律失常中 ,心房纤颤 (atrialfibrillation ,AF)的发生率仅次于期前收缩 ,为常见异位心律。对阵发性和持续性AF ,可经药物或直流电转复为窦性心律。作者就近年来各种除颤药物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AF类型AF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1] 。 4 0岁以下发病率为 0 2 %~ 0 3% ,6 0~ 90岁发病率 5 %~ 9% [2 ] ,约6 %~ 15 %的AF病人缺乏器质性心脏病依据 ,称“特发性”或“孤立性”AF。老年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易并发AF ,但老年人也有原因不明的“孤立性”AF ,其中有 18%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660例心房纤维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438例(66.4%),女222例(33.6%),年龄16~86岁。基本病因有:冠心病317例(48.0%);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255例(38.6%);其他88例(13.3%)。阵发性房颤348例66.7%为冠心病;慢性房颤312例,68.6%为风心病。随访3个月至9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多数可用药物治疗防治频发性发作,未见有心力衰竭、拴塞等并发症,预后良好。慢性房颤患者在随访期间35例发生栓塞性并发症,16例死于多发性栓塞,心力衰竭及继发性心室纤维颤动;33例二尖瓣损害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26例左心房明显扩大,其中8例有附壁血栓,术后3例发生栓塞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性疾病,临床发病率高,心源性血栓栓塞所致中风是房颤的一项临床常见并发症,轻则致残,重则死亡.既往研究证实,与口服抗凝治疗相比,对于具有高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LAAC)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1].房间隔穿刺是行LAAC的一个关键步骤,也是一项技术难点,既...  相似文献   

7.
正摘要目的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为参考标准,评价双能量心脏CT检出左心耳(LAA)血栓及脑卒中病人的病因是血栓或循环停滞进行鉴别诊断的效能。材料与方法此项研究由医院审查委员会批准,并请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32例患有房颤(AF)及血栓或TEE自发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组抗血栓药物用药特点。方法:255例房颤患者按照年龄分为小于65岁、65~74岁、大于75岁3组,对其病因、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抗栓药物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各年龄组房颤的抗血栓治疗率大于90%,华法林治疗率37.8%,且随龄下降。其中,非瓣膜房颤组病人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血栓栓塞或TIA病史、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随龄增加,华法林用药率并未增加。结论:随年龄增加,血栓高危因素增多,华法林治疗率不足。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发生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病人的室性心动过速,占室性心动过速的10%左右。根据起源部位不同又分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LIVT)和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RIVT)。前者多起源于左室室间隔,后者多起源于右室流出道。2000年9月~2003年12月,我院经射频消融治疗IVT9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最佳抗栓治疗方案。 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上海周浦医院接受LAAC治疗的68例非瓣膜性房颤伴CKD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其中,38例LAAC术后服用华法林至少45 d(A组),30例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B组)。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以及术后3、6、12 个月随访期装置相关血栓(DRT)、血栓栓塞事件和大出血事件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永久性房颤、伴高血压、伴糖尿病、伴冠心病、伴心力衰竭、脑卒中史、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AAC术均获成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7 d内心脏压塞、血栓栓塞及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5~60 d DRT、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及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及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房颤伴CKD患者经皮LAAC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近期DRT、血栓栓塞及大出血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非瓣膜房颤患临床特点。方法:对1997年6月-2000年6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非瓣膜房颤的471例患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6例行食道超检查,结果:根据三P分类分为A组阵发房颤,B组持续房颤,C组永久房颤,C组心颤及栓塞发生率均高于高两组(P〈0.05),C组左心耳、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于前两组(P〈0.05),左心耳血栓发生率高于前两组(P〈0.05),A,B两组之间无显差异(P〉0.05)结论:永久性房颤患应积极控制心室率,改善心动功能,预防血栓栓塞,陈发及持续房颤病人应尽可能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2.
36例致死性肺血栓栓塞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进一步提高对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 1982年 11月~ 2 0 0 1年 2月经尸检证实的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 36例。结果 生前诊断仅 6例 ,合并有COPD、心血管疾病或恶性肿瘤的肺栓塞生前诊断率更低。有 4例患者无风险因素存在。临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突然发作或加重、晕厥、猝死 ,而胸痛及咯血少见 ,2 5 %的患者出现循环衰竭。对 4例采取了预防血栓栓塞的措施。结论 常见的与肺血栓栓塞相关的临床表现并不能作为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的诊断依据 ,其原因主要是病人缺乏典型的症状及体征 ,并且存在交流困难(例如昏迷或麻醉 )、猝死以及与其他疾病共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尽管科学和临床都证实非离子型对比剂比离子型对比剂的心血管、肾脏和全身性的副反应小。但是,对于非离子型对比剂在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中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可能性从1988年起就一直争论不休。 在诊断性心导管操作中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应低于0.25%。回顾性试验分析表明,使用离子型对比剂的病人的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0.14%~0.15%,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的发生率是0.18%。然而,在前瞻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1%, 大约占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病死率是正常窦性心律的2倍。非瓣膜性 AF 脑卒中发生机会为无房颤的5~7倍。因此应用华法林抗凝预防 AF 血栓栓塞性脑卒中,提高 AF 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2年1月~ 2004年12月应用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60 例,临床随访观察2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摘要目的对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AH-CHD)病人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病人进行研究,分析肺新生血管(Sheehan血管)出现的程度与肺动脉高压病因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程度,以及肺动脉(PA)直径与心脏病类型间的关系。方法复习87例PAH-CHD病人及111例IPAH病人的HRCT及CT肺动脉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老年人心脏病及血管手术的增多,血管内血栓形成或栓塞的病人亦逐渐增多。据统计1964—1979年间美国每10万病人中周围动脉栓塞每年增加23~50人。来源于PTA的栓子,占PTA技术的5%,其中血栓多于粥样硬化斑碎片引起的栓塞。急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疾病的传统治疗包括:全身抗凝、全身性链激酶溶栓、手术血栓切除或手术血管再通。随着介入性放射学的发展,相继开展了经皮经导管血栓切除,小剂血管内链激酶(SK)灌注血栓溶解以及经皮腔静脉滤器置入等技术。不但应用于急性动脉血栓闭塞,而且还用于慢性及静脉血栓闭塞的治疗和预防。本文对选择性血管内小剂量SK灌注溶栓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刘英  韩玮  刘惠亮  荆丽敏 《武警医学》2008,19(5):452-453
心房纤颤(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常可导致心悸、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肢体栓塞等。治疗房颤的理想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这是防范继发心血管事件和血栓并发症的最佳手段。 最常见的复律方法是药物复律,有时还会采用电复律。但许多房颤患者常难以通过药物或直流电恢复窦性心律而只能控制室率,这些患者常因不能耐受或依从而使用抗凝药物,成为并发栓塞的高危患者。近10年来,有关房颤电生理机制和治疗手段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肺血栓栓塞所致胸腔积液的生化及细胞学特征。方法 收集 1980年 7月2 0 0 2年 8月具有肺血栓栓塞所致胸腔积液并行诊断性胸腔穿刺检查的 31例病例 ,分析其胸腔积液生化及细胞学特性 ,并将其间皮细胞增生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胸腔积液比较。结果  30例胸腔积液为渗出液 ,2 0例 (6 5 %)红细胞计数 >10 0 0 0 / μl,血性胸腔积液发生率和胸穿前是否应用抗凝治疗无关。胸腔积液白细胞分类以多形核细胞为主的有 17例 (5 5 %) ,嗜酸粒细胞比例 >10 %的有 5例 (16 %)。肺血栓栓塞病人胸腔积液中间皮细胞增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肺血栓栓塞所致胸腔积液多为渗出液。在无外伤情况下 ,血性或嗜酸粒细胞性积液伴有间皮细胞增生高度提示肺血栓栓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外周血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IINP)、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脏MR(CMR)T1 mapping左心室心肌固有T1值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入组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孤立性房颤患者55例(孤立性房颤组),均排除其他相关疾患。另2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同期进行检查提供正常参考值范围。所有入组者均1周内完成外周血PIIINP、CTXI、hs-CRP和CMR检查。CMR检查包括电影序列、非增强T1 mapping序列和延迟强化序列。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房颤患者与对照组以上指标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明确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固有T1值与血生物标志物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入组孤立性房颤患者均为阵发性房颤。与对照组比较,房颤患者PIIINP为5.83(3.52,12.40)ng/ml,CTXI为4.63(3.31,6.82)μg/ml,hs-CRP为3.41(1.72,6.61)mg/L,左心室心肌固有T1值为(1261±23)ms,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左心室心肌固有T1值与PIIINP(r=0.492,P<0.05)、hs-CRP(r=0.516,P<0.05)呈正相关,与CTXI(r=0.021,P>0.05)无相关性。结论孤立性房颤患者PIIINP、CTXI、hs-CRP均升高,且PIIINP、hs-CRP与左心室心肌固有T1值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上和膝下深静脉血栓与发生肺栓塞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住院患者910例,并依据解剖位置分为膝上组和膝下组,分别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肺栓塞发生率。并依据影像学分型将肺栓塞分为大面积肺栓塞和小面积肺栓塞,分别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大面积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膝上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生率高于膝下深静脉血栓,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上深静脉血栓大面积肺栓塞(影像学分型)发生率高于膝下深静脉血栓,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孤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也可以发生致死性肺栓塞。结论膝上深静脉血栓形成较膝下深静脉血栓形成更易发生肺栓塞,特别是发生大面积肺栓塞。不能忽视的是孤立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也可发生致死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